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1fb:e713:2b67:6e7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5: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心瑩
研究生(外文):Hsin-Ying Chen
論文名稱:大學校園受暴女性女性的困境--探討女性,權力,意識型態對行動的壓制
論文名稱(外文):A hard circumstance of recorvery of a survior in colledge--research systems,power,and ideology how to inhibit action
指導教授:夏林清夏林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Ching Sch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女性復原體制權力意識型態行動暴力倖存者
外文關鍵詞:womenrecorverysystempowerideologyactionviolencesurviv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近年來,媒體報導過幾次相當大的校園案件:如清華大學女研究生的命案、清華大學女生性騷擾事件、師範大學女生性騷擾事件…等等。根據「教育部防治校園暴力與加強學校性教育專案報告」中指出,教育部在八十七學年度(八十七年七月一日至八十八年六月三十日)針對全國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的統計,學生暴力與偏差行為共計一一六案,其中大專院校共佔四十七件。在在顯示「校園暴力」長久以來是教育界、社會的一大隱憂。教育界對「校園暴力」的觀點及討論有其可循的脈絡和既定的模式,諸如使用「生理的衝動」、「家庭問題」、「社會模仿、攻擊的行為」、「學業的壓力」、「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關係的問題」….等等。而過去對於校園暴力的研究,多著重於校園暴力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治的問題上。相較於國小、國中、高中、高職等層級的學校的積極介入角色,大學對於校園暴力採取的位置有較多的限制。針對校園暴力,大學體制有其既定的處置流程,教育部亦在八十六年三月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並陸續頒布「各級院校兩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大專院校及國立中小學校園性侵擾及性侵害處理原則」…等等。但是對於實施之後的成效和困境直至目前未有進一步的分析探討。
本研究有兩個視角:
視角一,透過研究者的經驗以及所收集之資訊、文獻上的探討、訪談資料作為媒介,對人類社會中體制運行模式、意識型態與權力結構,以及體制、權力、意識型態對研究者、受訪者的行動的壓制,進行分析與探討。
視角二,對整個論文研究的行動歷程,進行回省和探討。
研究者將受暴女性行動與復原的困境區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為情緒、情感所引起的生理症狀,或長時間的惡夢、情緒、情感的低落狀態。
第二類為對環境的「不安全感」,對他人、自己的負向觀點。
第三類為社會生活、社會互動、社會溝通歷程的困境。
第四類為所面對的體制的實際處理流程,及背後意識型態或權力結構的問題而使陷落的困境。
研究中著重的困境分析為第三類與第四類。
目錄
壹、 研究者與起始研究的脈絡 ------------ 1
名詞定義 -------------------------- 2
貳、 研究問題的社會背景 ---------------- 3
參、 研究問題與研究意識 ---------------- 5
肆、 研究主題 -------------------------- 6
伍、 研究方法與設計 -------------------- 7
陸、 我的發聲歷程 ----------------------- 11
柒、 啟動一個行動時,同時啟動的「體制」與「經驗」的複雜性-21
捌、 我的賦權歷程:一把利刃與一顆種子 --- 25
玖、 過去經驗 --------------------------- 31
壹拾、 我對過去經驗的重新理解 ------------
壹拾貳 訪談研究------------------------------------------ 64
阿繪所走的歷程 ------------------- 69
阿梅與阿菊的故事 ----------------- 86
阿耐 ----------------------------- 102
阿彼 ----------------------------- 109
阿蒐 ----------------------------- 115
阿黌老師 ------------------------- 124
阿瓶老師 ------------------------- 127
輔導體制 ------------------------- 130
輔導主任 ------------------------- 131
學輔中心輔導老師 ----------------- 148
小團體討論 ----------------------- 164
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 181
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法律專業背景 ----183
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輔導專業背景 --------195
受暴女性的協助機制:警察體制 ------------ 202
女警 ----------------------------------- 203
醫院體制 -------------------------------- 209
女醫師 ---------------------------------- 210
壹拾貳、 訪談資料整理(表格)------------------------- 213
壹拾參、 以論文研究作為一系列研究歷程的回省 -------- 218
壹拾肆、 文獻探討 ----------------------------------- 225
壹拾伍、 參考書目 ----------------------------------- 244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
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東大。
徐璐(1998):《暗夜倖存者》。台北:平安。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
顧燕鈴(主編)(199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顧燕鈴、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吳麗琴(2000):《性侵害受害者個別諮商心理歷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學院輔諮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淑文(2000):《婦女性侵害被害經驗的探討─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社會建構歷程》。慈濟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菁惠(2000):《從性騷擾∕性侵害經驗談身體、性∕別詮釋》。東海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逸華(1999):《女性大學生犯罪被害恐懼症之研究:整合模式之實證分析》。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芬菲(1998):《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正式機構求助歷程探討》。東吳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娟(1998):《受虐婦女暴力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緊急庇護中心為例》。東吳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燦煐(1999):(魚與熊掌:女性主義反性暴力論述之困境與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6∕6(34),187--213。
羅燦煐(2000):(性騷擾受害人的申訴困境與因應芻議)。《千禧─牽惜:全國婦女人參安全會議特刊》,129--143。
劉惠琴(2002):(助人專業與性別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第十三期,45--72。
賴友梅(1999):《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教育篇》。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涂金堂(1998):(大學院校學生輔導中心行政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第六期,42--51。
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Bridget Somekh,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Elizabeth A. Stanko,曾淑芬(譯)(∕1999):《惡意的入侵─女性受虐經驗》。台北:五南。
Argyris,Putnam&Smith,夏林清(譯)(∕1997):《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