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45cf:c86b:e393:b18b)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9: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闕嘉鈴
研究生(外文):Chueh Chia-Ling
論文名稱:壽險從業人員的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留任因素的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and Retention Factors of Workers in Insurance Industry
指導教授:劉兆明劉兆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ao-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組織社會化留任因素壽險從業人員
外文關鍵詞: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Retention FactorsWorkers in Insurance Indus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係以參與觀察的方式,實際進入所欲研究的組織中,從瞭解組織開始,在不脫離組織脈絡的條件下,研究分析組織的成員在進入組織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什麼樣的動力,引發組織成員願意留在組織中效力?
研究以一家四十年左右的壽險公司(K公司)為研究田野,進行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留任因素之探討的個案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進入K公司參與觀察,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K公司中的三位成員,作為研究的主要立論依據。
研究過程分為「參與觀察」、「訪談謄稿」、「故事寫作」及「詮釋討論」。在對組織進行參與觀察後,鎖定研究者欲訪談的對象,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對組織中的三位成員進行訪談,以獨白式的故事方式呈現訪談對象的工作生命故事,以此作為分析、討論組織成員的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留任因素。
在留任因素的探討中,研究者先從三個向度來看待被研究者留任因素,分別從個體的角度、組織的角度及社會文化的角度來探討其留任的因素。其後,研究者針對所研究的對象,分別就年齡、性別、階層等因素來看待其留任的因素,以對研究對象做更深入的瞭解。
最後,說明本研究在本土、組織研究上的意涵,並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限制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目錄
摘要----------------------------------------------------------------i
目錄----------------------------------------------------------------ii
圖表目錄-----------------------------------------------------------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與「組織社會化」相關的研究--------------------------------5
第二節 與「工作者留任因素」相關的研究---------------------------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17
第一節 本研究的定位-------------------------------------------17
第二節 參與觀察法---------------------------------------------27
第三節 研究的田野及對象---------------------------------------30
第四節 研究的工具與程序---------------------------------------33
第四章 結果---------------------------------------------------------40
第一節 觀察場域的描述------------------------------------------40
第二節 L經理的故事---------------------------------------------48
第三節 W主任的故事---------------------------------------------57
第四節 C業務經理的故事-----------------------------------------67
第五節 故事討論------------------------------------------------78
第五章 討論---------------------------------------------------------95
第一節 壽險從業人員的組織社會化歷程----------------------------95
第二節 壽險從業人員「留任因素」的探討---------------------------110
第三節 「壽險從業人員」與「志願工作者」的比較--------------------116
第四節 從社會文化脈絡看「留任因素」-----------------------------122
第六章 綜合討論與研究貢獻 -----------------------------------------128
第一節 本研究的基本意涵---------------------------------------128
第二節 本研究在本土研究上的意義-------------------------------133
第三節 本研究在組織研究上的意義-------------------------------135
第四節 本研究的限制-------------------------------------------137
第五節 後續研究的建議-----------------------------------------139
參考文獻----------------------------------------------------------141
圖表目錄
圖2─1壽險從業人員的組織社會化歷程模式圖--------------------------11
圖2-2工作者「意圖離職」的決策歷程模式------------------------------16
圖5─1壽險從業人員「留任因素」關係圖-------------------------------115
表2-1組織社會化的階段論:六種模式的比較----------------------------9
表3-1社會科學探究範式的基本觀點----------------------------------19
表3-2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比較--------------------------------------21
表3-3受訪者基本資料----------------------------------------------31
表5-1志願服務組織、一般私人企業與壽險業間在組織社會化議題的差異性--120
表5-2不同階層在留任因素上的考量-----------------------------------12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瑞賢(1999)。《組織中的情感關係初探:情感經驗內容與情感關係的形成歷程》。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嵩賢(2000)。《組織社會化:員工引導訓練之探討》。人事行政,133輯,54-63。
李筱丰(1997)。《新進人員資訊搜尋行為、組織社會化程度與組織溝通氣候之關連性影響-以推動品質管理活動組織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尚倫(1981)。《社會化之社會心理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余光弘(1995)。《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考古人類學刊, 59-72。
林明地(2000)。《校長教學領導實際:一所國小的參與觀察》。教育研究集刊,44輯,143-171。
林尚平、郭美凰(1997)。《以認知學習觀點探討新進人員之組織社會化歷程及相關結果》。輔仁管理評論,五卷2期,21-46。
孟憲輝(1991)。《參與觀察法-兼論在犯罪研究上之應用》。警政集刊,94-104。
吳宗佑(1995)。《組織中的情緒規則及其社會化》。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統雄(1996)。《經理人個人特質與業務管理策略:影響中小企業經營績效的長期參與觀察研究》。亞太管理評論,一卷1期,63-72。
張苙雲(1987)。《工作滿足:其概念與理論架構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3,63-86。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陳萬淇(1981)。《個案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書局。
陳曉天(2000)。《組織社會化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百貨公司銷售服務人員為例》。商學學報,8,157-174。
童文池(2001)。《新進人員之組織社會化、「與主管關係」及其工作態度之相關研究-以跨國集團A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黃亞筠(1999)。《組織社會化實務、資訊尋找行為與高科技產業中新進專業人員的組織承諾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溫金豐、鄭玉惠(2000)。《組織社會化實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科技廠商中的專業人員為例》。科技管理學刊,五卷2期,21-37。
蔡文輝(1990)。《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20-137。
蔡美蓉(1990)。《志願工作者之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以一家宗教慈善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瑞涵(2001)。《行政機關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Danny L.J(1989),王昭正、朱瑞淵(1999)譯。《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台北:弘智文化。
Robbins, S. P.(1992),李青芬、李雅婷、及趙慕芬(1994)譯。《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華泰書局。
Norman K. D.(1989),張君玫(1999)譯。《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台北:弘智文化。
【英文部分】
Annelies, E. M.(2000)Person-Organization Fit: The Match Between Newcomers’ and Recruiters’ preferences for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113-149.
Bauer, T. N., Morrison, E. W., & Callister, R. R. (1998)Organization socialization: An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G. R. Ferris & K. M. Rowland(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Vol. 4, pp. 149-214). Greenwish, CT: JAI Press.
Chan, D. & Schmitt, N (2000)Interindicudual difference in intraindividual changes in proactivi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A latent growth modeling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newcomer adap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6), 1490-1502.
Connie, R. W.&John, D. K.(2000)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 Proactivity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85, No 3), 373-385.
Cynthia, D. F. (1986)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Vol. 4, pp. 101-145). Greenwish, CT: JAI Press.
David, C.&Neal, S.(2000)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raindividual Changes in Proactivi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A Latent Growth Modeling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Newcomer Adap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85, No 2), 190-210.
Elaine, D. P.,Michelle, A.D.&Kevin, E.P.(2000)Adaptability in the Workplace: Development of a Taxonomy of Adap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85, No 4),612-624.
Fisher, C. D. (1986)Organization soc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In G. R. Ferris & K. M. Rowland(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Vol. 4, pp. 101-145). Greenwish, CT: JAI Press.
Georgia, T. C.(1994)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Its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79, No 5), 730-743.
Guba, E. G.&Lincoln, Y. S.(1994)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Howard, J. K.&Natasha, A. W.(2000)The Effec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al Level Orientation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New Hir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47-66.
Kanungo, R. N. (1979)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 119-138.
Mobley, W. H.,Griffeth, R. W.,Hand, H. H.&Meglino, B. M.(1979)Review and occup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 493-522.
Talya, N. B.,Elizabeth, W. M.&Ronda, R. C.(1998)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Vol. 16, pp. 149-214). Greenwish, CT: JAI Press.
Talya, N. B.&Stephen, G. G.(1998)Testing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Newcomer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Manager Behavior on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83, No 1), 72-83.
Wanberg, c. R. & Kammeyer-Mueller, J. D.(2000)Predicteos and outcomes of proactivity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373-3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