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16: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熙偉
研究生(外文):Li Hsi-Wei
論文名稱:軟體的開放與封閉:不同軟體授權協議下,軟體廠商組織知識創造平台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Open VS Closed: In different kind of licenses, research of software firms' knowledge creation platform
指導教授:李仁芳李仁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Jen-F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7
中文關鍵詞:開放原始碼軟體軟體廠商組織知識創造平台軟體授權協議外部使用者社群
外文關鍵詞:Open source softwaresoftware firms' knowledge creation platformsoftware licenseexternal users' commu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Linux的興起促使學者對使用者創新社群的研究,但是巳往學者忽略了由商業組織所發起的使用者社群是如何運作以及商業組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本研究針對軟體開發商業組織進行研究,希望從組織知識創造角度出發,來控討軟體開發商業組織的產品開發過程、外部使用者的角色、社群運作以及商業組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主要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軟體原始碼的開放否與,會影響軟體開發廠商之組織知創造平台
1、在封閉式軟體下,外部使用者所扮演的角色是資訊提供者。
2、在開放原始碼軟體下,外部使用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實際開發者。
3、在軟體開放原始碼下,軟體產品在公司內開發,其合作開發網絡以商業公司為主。
4、在軟體原始碼開放下,軟體產品在公司外開發,其合作開發網絡大多以外部使用者為主。
5、軟體產品在公司內開發下,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不會影響團隊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6、軟體產品在公司內開發下,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不會影響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所扮演的角色和擁有的權力。
7、軟體原始碼開放下,軟體產品在公司外開發,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所擁有的權力將較大
8、軟體產品在公司內開發下,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不會影響軟體開發流程
9、軟體產品在公司外開發下,軟體授權協議愈開放,產品開發流程就愈不制式化
(二)軟體授權協議開放程度不同,將會影響軟體廠商組織知識創造平台
10、軟體產品在公司外開發下,軟體授權協議愈開放,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的角色就由主導轉為輔導
11、軟體產品在公司外開發下,軟體授權協議愈開放,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不變但權力會隨之增加
12、軟體產品在公司外開發下,軟體授權協議愈開放,商業組織的控管機制與作為就愈弱,而由社群掌握整個社群運作的情況就愈明顯

As Linux rais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interest in study external users’ community. But scholars ignore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role in external users’ community. This thesis want to understand how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run in external users’ community,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external users’ role.
Primary discoverese of this thesis as follow:
(一) Software’s source code open or close will affect software development firms’ knowledge creation platform
1. External user’s role is information provider if software’s source codes are closed.
2. External user’s role is developer if software’s source codes are opened.
3. Under open source software, software’s co-development networks are commercial companies if software are developed inside the company
4. Under open source software, software’s co-development networks are external users if software are developed outside the company
5. Regardless source codes opened or closed, it does’nt affect team leader’s role that inside/outside the team if softwae are developed inside the company
6. Regardless source codes opened or closed, it does’nt affect team member’s role and power that inside the team if softwae are developed inside the company
7. Under open source software, software’s development members will have larger power if software are developed outside the company
8. Regardless source codes opened or closed, it does’nt affect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f softwae are developed inside the company
(二) Different license open degree will affect software firms’ knowledge creation platform
9. Software license more and more open will lea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less and less construction if software are developed outside the company
10. Software license more and more open will lead team leader has less and less power if software are developed outside the company
11. Software license more and more open will lead team member has more and more power if software are developed outside the company
12. Software license more and more open will lead commercial company has less and less control and external users’ community will has more and more self-control and self-coordinate if software are developed outside the compan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開放原始碼軟體 3
一、開放原始碼軟體定義 3
二、軟體版權分類比較 5
三、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協議 7
第二節 組織知識創造 17
一、知識的取得與吸收 17
二、知識的創造 30
三、知識的流通與擴散 40
第三節 社群理論 45
一、虛擬社群的定義、構成要素與分類 45
二、李仁芳(1999)的研究 47
三、Eric von Hippel(2001)的研究 50
四、Stefan Thomke and Eric von Hippel(2002)的研究 53
五、Satish Nambisan (2000)的研究 57
第四節 軟體開發流程 62
一、早期相關研究 62
二、Marco Iansiti & Roberto Verhanti(2000) 63
三、MacCormack(2001)的研究 66
第五節 專案組織結構 69
一、Clark & Wheelwright(1993)的研究 69
二、Hobday(2000)的研究 7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7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6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76
一、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 76
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77
三、產品開發所在地 79
四、軟體授權協議開放程度排序標準 80
五、研究個案之研究變數對照 80
六、組織知識創造平台 8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82
一、研究方法 82
二、研究對象 82
三、資料蒐集 85
四、研究限制 87
第肆章 研究個案彙總 88
第一節 微軟公司”Windows NT 4.0”開發個案 88
一、公司背景 88
二、”Windows NT 4.0”開發專案 94
第二節 斯其大公司”LSP 1.0”開發個案 106
一、公司背景 106
二、”LSP 1.0”開發專案 108
第三節 “紅旗Linux 3.0”開發個案 117
一、公司背景 117
二、”紅旗Linux 3.0”開發專案 120
第四節 百資科技”百資Linux 8.1”開發個案 129
一、公司背景 129
二、”百資Linux 8.1”開發專案 133
第五節 Sun公司”Solaris”個案 141
一、公司背景 141
二、”Solaris”專案 144
第六節 Sun公司”NetBeans”個案 155
一、公司背景 155
二、”NetBeans”專案 155
第七節 Sun公司”JXTA”個案 166
一、 公司背景 166
二、”JXTA”專案 166
第八節 Sun公司”StarOffice”個案 176
一、 公司背景 176
二、”StarOffice”專案 176
第九節 Sun公司”Jini”個案 188
一、 公司背景 188
二、”Jini”專案 188
第十節 ZOPE公司”ZOPE”個案 198
一、 公司背景 198
二、”Zope”專案 199
第十一節 其它個案 211
一、 Nokia “OST”專案 211
二、Motorola “iDEN”專案 213
第伍章 研究發現 215
第一節 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對組織知識創造平台的影響 215
第二節 授權協議開放程度對組織知識創造平台的影響 241
第三節 其它研究發現 252
第陸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6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60
一、 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其所對應的組織知識創造平台將有所不同 260
二、軟體授權協議開放程度將影響組織知識創造平台 2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61
一、 推出開放原始碼軟體的商業組織之管理意涵 261
二、後續研究建議 262
圖目錄
圖2-2- 1組織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 20
圖2-2- 2尋找外部技術來源的機制 21
圖2-2- 3兩構面下五種基本的新產品開發情況 22
圖2-2- 4由市場輸入知識:詢問 24
圖2-2- 5由市場輸入知識:同理心設計 27
圖2-2- 6由市場輸入知識:創造新知識 28
圖2-2- 7三種不同的市場實驗策略 29
圖2-2- 8知識螺旋 32
圖2-2- 9四種模式所創造出的知識內容 32
圖2-2- 10組織知識創造螺旋 33
圖2-2- 11組織知識創造活動 34
圖2-2- 12招牌技巧的結構 35
圖2-2- 13 T型技巧 36
圖2-2- 14四種知識創造執行工具的責任歸屬 39
圖2-2- 15知識移轉五階段 41
圖2-2- 16組織知識創造過程五階段段模式 43
圖2-3- 1虛擬社群的構成要素 46
圖2-3- 2第二代知識管理:傳統經濟價值鏈 Michael Porter : value chain & value 48
圖2-3- 3第三代管理:「價值星系」擊敗了「價值鏈」 49
圖2-3- 4資訊產品(軟體產品)流通方式 52
圖2-3- 5實體產品流通方式 52
圖2-3- 6開發客製化產品的新方法 54
圖2-4- 1在第一次β版時所擁有的功能百分比和最終產品品質間的關係 63
圖2-4- 2β版數和產品品質間的關係 64
圖2-4- 3回饋時間和產品品質間的關係 65
圖2-4- 4Evolutionary-Delivery Model 67
圖2-5- 1Clark&Wheelwright(1993)新產品開發的組織結構 69
圖2-5- 2Hobday(2000)不同類型的組織型態 74
圖3-1- 1研究架構 76
圖3-2- 1產品開發所在地、產品原始碼開放與否與研究個案之關係 79
圖4-1- 1微軟公司組織架構 92
圖4-1- 2Personal Services Group組織架構 92
圖4-1- 3MSN & Personal Services Business Group組織架構 93
圖4-1- 4Platforms Group組織架構 93
圖4-1- 5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Services group組織架構 93
圖4-1- 6Worldwide Sales, Marketing and Services Group組織架構 93
圖4-1- 7Microsoft Research組織架構 93
圖4-1- 8Operations Group組織架構 94
圖4-1- 9整穩式軟體開發流程 97
圖4-1- 10微軟公司軟體開發流程簡圖 98
圖4-1- 11 Windows NT 4.0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02
圖4-1- 12Windows NT 4.0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05
圖4-2- 1斯其大公司組織架構 108
圖4-2- 2LSP1.0的開發過程 111
圖4-2- 3LSP1.0專案組織結構 113
圖4-2- 4LSP1.0的合作開發網絡 116
圖4-3- 1中科紅旗組織架構 120
圖4-3- 2紅旗Linux3.0的開發過程 122
圖4-3- 3紅旗Linux 3.0專案組織結構 124
圖4-3- 4紅旗Linux 3.0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27
圖4-4- 1百資科技組織架構 132
圖4-4- 2百資Linux 8.1開發過程 134
圖4-4- 3百資Linux 8.1專案組織結構 137
圖4-4- 4百資Linux 8.1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40
圖4-5- 1Sun公司組織架構 143
圖4-5- 2Solaris開發過程 148
圖4-5- 3Solaris專案組織結構 150
圖4-5- 4Solaris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53
圖4-6- 1NetBeans平台和IDE架構 156
圖4-6- 2NetBeans開發流程 158
圖4-6- 3NetBeans社群/專案組織結構 160
圖4-6- 4NetBeans的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63
圖4-7- 1JXTA專案的開發過程 168
圖4-7- 2JXTA專案組織的結構 170
圖4-7- 3JXTA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73
圖4-8- 1StarOffice開發流程 179
圖4-8- 2OpenOffice.org社群/專案組織結構 181
圖4-8- 3StarOffice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84
圖4-9- 1Jini專案開發流程 191
圖4-9- 2Jini社群/專案組織架構 193
圖4-9- 3Jini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195
圖4-10- 1ZOPE公司組織架構 199
圖4-10- 2Fishbowl process 201
圖4-10- 3Zope社群/專案組織結構 204
圖4-10- 4ZOPE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07
圖5-1- 1Solaris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1
圖5-1- 2紅旗Linux 3.0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2
圖5-1- 3百資Linux 8.1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2
圖5-1- 4Jini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3
圖5-1- 5NetBeans的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3
圖5-1- 6JXTA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4
圖5-1- 7ZOPE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4
圖5-1- 8StarOffice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4
圖5-1- 9 Windows NT 4.0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7
圖5-1- 10 LSP1.0合作開發網絡 228
圖5-1- 11紅旗Linux 3.0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8
圖5-1- 12百資Linux 8.1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9
圖5-1- 13Solaris合作開發網絡與機制 229
圖5-3- 1Sun的Solaris、NetBeans、Jini、JXTA以及StarOffice推出時間及授權協議 253
表目錄
表2-1- 1各式軟體授權方式比較 6
表2-1- 2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協議 8
表2-5- 1Hobday(2000)六種類型的組織型態對複雜產品與系統之適用性 72
表3-2- 1研究個案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80
表3-3- 1本研究選取個案 83
表3-3- 2本研究訪問對象、方式與時數 85
表4-1- 1微軟公司主要產品 88
表4-1- 2公司沿革 89
表4-1- 3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95
表4-1- 4Windows NT4.0開發過程 100
表4-1- 5Windows NT 4.0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02
表4-1- 6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03
表4-1- 7開發者在團隊內的的角色與權力 103
表4-1- 8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04
表4-2- 1斯其大公司主要產品 106
表4-2- 2公司沿革 107
表4-2- 3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10
表4-2- 4產品開發過程 112
表4-2- 5LSP1.0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13
表4-2- 6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13
表4-2- 7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14
表4-2- 8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15
表4-3- 1中科紅旗公司主要產品 117
表4-3- 2公司沿革 118
表4-3- 3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21
表4-3- 4紅旗Linux 3.0的開發過程 123
表4-3- 5紅旗Linux 3.0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24
表4-3- 6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26
表4-3- 7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26
表4-3- 8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27
表4-4- 1百資科技公司主要產品 129
表4-4- 2公司沿革 130
表4-4- 3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33
表4-4- 4百資Linux 8.1開發過程 136
表4-4- 5百資Linux 8.1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37
表4-4- 6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38
表4-4- 7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38
表4-4- 8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39
表4-5- 1Sun公司主要產品 141
表4-5- 2公司沿革 142
表4-5- 3Solaris的演進 145
表4-5- 4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47
表4-5- 5Sun Solaris開發過程 149
表4-5- 6Sun Solaris專案組織結構 150
表4-5- 7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51
表4-5- 8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52
表4-5- 9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52
表4-6- 1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57
表4-6- 2NetBeans開發過程 159
表4-6- 3BetBeans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60
表4-6- 4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61
表4-6- 5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61
表4-6- 6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62
表4-6- 7社群運作 164
表4-7- 1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67
表4-7- 2JXTA的開發流程 169
表4-7- 3JXTA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70
表4-7- 4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71
表4-7- 5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72
表4-7- 6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72
表4-7- 7社群運作 174
表4-8- 1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78
表4-8- 2StarOffice的開發流程 180
表4-8- 3StarOffice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81
表4-8- 4專案協調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82
表4-8- 5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82
表4-8- 6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83
表4-8- 7社群運作 185
表4-9- 1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190
表4-9- 2Jini開發過程 192
表4-9- 3Jini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193
表4-9- 4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194
表4-9- 5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194
表4-9- 6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195
表4-9- 7社群運作 196
表4-10- 1ZOPE公司產品 198
表4-10- 2公司沿革 198
表4-10- 3軟體原始碼開放與否和授權協議開放程度 200
表4-10- 4ZOPE的開發流程 203
表4-10- 5ZOPE專案開發組織結構 204
表4-10- 6專案擁有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205
表4-10- 7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與權力 206
表4-10- 8外部使用者的角色 206
表4-10- 9社群運作 210
表5-1- 1使用者在專案中所扮演的角色 215
表5-1- 2開放原始碼軟體的合作開發網絡 219
表5-1- 3軟體產品在公司內開發下,軟體合作開發網絡 225
表5-1- 4產品在公司內開發下,團隊領導者在團隊內/外所扮演的角色 230
表5-1- 5軟體在公司內開發下,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的角色和權力 233
表5-1- 6在不同產品開發所在地下,專案開發者的在團隊內的角色和權力 235
表5-1- 7軟體產品在公司內開發下,軟體的開發流程 238
表5-2- 1在不同軟體授權協議開放程度下之軟體開發流程 241
表5-2- 2在不同軟體授權協議開放程度下,專案領導者在團隊內所扮演的角色 244
表5-2- 3專案開發者在團隊內所扮演的角色和擁有的權力 246
表5-2- 4在不同軟體授權協議開放程度下之社群運作 249
表5-3- 1SCSL1.0版和SCSL2.0版的比較 252
表5-3- 2Sun公司5個專案與其它商業組織技術類似專案比較 255
表5-3- 3SCSL 2.0、JXTA與共享原始碼計劃之比較 256
表5-3- 4SPL與IBM Public License的比較 258
表5-3- 5General License與LGPL的比較 258

一、中文部份
1.王美音、楊子江譯,Ikujiro Nonaka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2.王美音譯,Dorothy Barton著,「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台北:遠流出版將司,1998。
3.王緯中,「台灣軟體產業創新平台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4.李仁芳,第三代知識管理,1999年數位時代12月份,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5.李仁芳,成功企業的失敗觀,2000年數位時代3月份,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6.李仁芳,軟體就像性:免費的比較好?,數位時代2001年6月份,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7.杜默譯,Glyn Moody 著,「Linux傳奇:讓比爾蓋茲坐立難安的天才」,台北:時報出版,2001。
8.徐作聖、邱奕嘉譯,Afuah著,「創新管理」,台北:華泰出版公司,2000。
9.梁曉鶯譯,Linus Torvalds,David Diamond著,「Just for Fun : Linux創始人托瓦茲自傳」,台北:經典傳訊,2001。
10.鄭鴻坦譯,Rober Young and Wendy著,「Linux紅帽旋風」,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0。
11.蔡博文,「台灣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技術知識連結關係之研究--以系統單晶片(SoC)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2.蔡憶懷譯,Peter Wayner著,「開放原始碼:Linux與自由軟體運動對抗軟體巨人的故事」,台北:商周出版,2000年。
二、英文部份
1.Bessen J.,” Open Source Software: Free Provision of Complex Public Goods”Working paper, Research on Innovation,May,2001
2.CARMEL E.,“Customer-Developer Link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May 1995,Vol. 38, No. 5 pp.33-44
3.Clark and Wheelright, “Managing New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
4.Dafermos G. N., “MANAGEMENT & VIRTUAL DECENTRALISEDNETWORKS: THE LINUX PROJECT”, Management of Durham Business School, 2001
5.DafermosG.N.,”MANAGEMENT&VIRTUALDECENTRALISED NETWORKS: THE LINUX PROJECT” Management of Durham Business School, 2001
6.Edwards K.”, Epistemic Communities, Situated Learning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2002
7.Faraj S.adn Wasko M. M.,” The Web of Knowledge: An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 Exchange in Networks of Practi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second review
8.Franke N. and Shah S.,” How Communities Support Innovative Activities:An Exploration of Assistance and Sharing Among Innovative Users of Sporting Equipment”Sloan Working Paper,August 2001
9.Hahn J. and Subramani M. R., “A FRAMEWORK OF KNOWLEDGE MANAGEMENTSYSTEMS: 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THEORY AND PRACTICE”,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Minnesota,U.S.A
10.Johnson J. P.,” Economic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ph.D. Dissertation, M.I.T.,2001
11.Hippel E.,” Innovation by user communities: learning from open-source software”,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2001,pp.82-87
12.Hippel E.,” Open Source Shows the Way:Innovation by and for Users — No Manufacturer Required!” Sloan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2001
13.Hecker F., “Setting up shop: The business of open-source software”, IEEE Software , January /February 1999,pp..45-51
14.Harhoff D., Henkel J. and Hippel E.,” Profiting from voluntary information spillovers:How users benefit by freely revealing their innovations”,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July 25, 2000
15.Jim B.,“Open Source Software: Free Provision of a Complex Public Good”, Working paper,2001
16.Jullien N. and Dalle J. M.,” LIBRE’ SOFTWARE: TURNING FADS INTO INSTITUTIONS?”,Working paper,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Cachan
17.Kuan J.,” Open Source Software As Consumer Integration into Production”, Working paper, October 26,2000
18.Khalak_ A.,”Economic model for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M.I.T., Novmeber ,2000
19.Latteier A.and Pelletier M., The Zope Book , New Riders Publishing, 2002
20.Ljungberg J.,”Open Source movement as a model for organizing”,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eptember , pp.208-216
21.Lerner J. and Tirole J.,” THE SIMPLE ECONOMICS OF OPEN SOURCE,”Working paper, Natio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March,2000
22.Lee G. K. and Cole R. E.,” The 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As A Model of Knowledge Creation,”Working paper,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October 25, 2000
23.MaloneT.W.andLaubacherR.J., ”ThedawnoftheE-Lanceeconomy”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ember/October ,1998,pp145-152
24.MacCormack A., “Product-Development Pactices That Work: How Internet Companies Build Software”,MIT Sol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2001,pp.75-84
25.Nambisan S.and Wilemon D.,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otentials for cross-domain knowledge sha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47,no.2,may 2000, pp.68-76
26.Nambisan S.,”CUSTOMER NETWORKS, ENTREPRENEUR STRATEGY, AND FIRM GROWTH: INSIGHTS FROM THE SOFTWARE INDUSTRY” ,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2000
27.Raymond E. S.“Why Microsoft smears and fears-----open source”, IEEE Spectrum, August 2001, pp.14-15
28.Shah S.,” Sources and 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a Consumer Products Field:Innovations in Sporting Equipment,”M.I.T., November, 2000
29.Tuomi T.,”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Open Source: Actors in the Network”, SITRA
30.Wu Ming-Wei and Lin Ying-Dar,”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IEEE,June 2001pp.33-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朝賢(1995)。貧窮的性別與婚姻屬性差異。婦女與兩性學刊,6,25-54。
2. 謝美娥(1998)。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的類型、(人力)資源與居住安排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117-152。
3.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
4. 薛承泰(1995)。變遷中的台灣家庭結構-從人口與婚姻談起。社會建設,89,81-94。
5. 蔡漢賢(1996)。教養難兼顧淒苦向誰訴-單親家庭的防制與扶持。社會建設,94,89-90。
6. 張秀琴、沈秀卿、簡美娜(1996)。台灣省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摘要分析。社會福利,126,39-45。
7. 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84,13-30。
8. 5.李仁芳,成功企業的失敗觀,2000年數位時代3月份,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9. 4.李仁芳,第三代知識管理,1999年數位時代12月份,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0. 謝麗紅(1990)。父母離異對兒童身心影響之探討及其輔導策略。輔導月刊,26(9、10),27-33。
11. 張清富(1992a)。貧窮類別差異的決定因素。法商學報,26,150-163。
12. 呂寶靜 (1994)。從貧窮文化談社工員對低收入家庭提供服務的省思。社會福利, 113,8-10。
13. 6.李仁芳,軟體就像性:免費的比較好?,數位時代2001年6月份,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