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06:5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顏雅卉
研究生(外文):
Yen Ya Hui
論文名稱:
翻譯造成的文化傳播問題
論文名稱(外文):
Crosscultural Problems by translation
指導教授:
胡功澤
、
賴麗琇
、
查岱山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德國語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外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德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翻譯
、
文化比較
、
李昂
、
殺夫
、
跨文化溝通
、
文化認知
外文關鍵詞:
translation
、
comparison of two cultures
、
Li-Ang
、
Butcher's wife
、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cognition
相關次數:
被引用:
5
點閱:47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3
翻譯造成的文化傳播問題
以殺夫為例
現今社會本國和外國的資訊已同等重要。 跨文化的活動以各種形式在個個角落進行。這些活動不斷的增加,但不表示跨文化的了解也成比例。
讀者閱讀外國作品時,期待了解原著內容並接觸異國風情。 如譯者處理原著時,把譯語文化的取代原文文化的表現,無法滿足讀者的求知慾,也干擾文化共存的平衡。下面我以《殺夫》為例,對原文及譯本作的比較。
一 親屬稱謂的運用規則;中文會將親屬稱謂運用在非具親屬關係的人。另外,人名後加上稱謂辭來表示人的身分。
二 名字的意涵及順序;因中文的特點,名字組合的可能性廣。 而且名字在作品中帶有聯想作用。單純譯音無法於讀者身上起相同作用。此外,中德文的姓名順序剛好相反。
三 民間信仰;台灣社會同時尊崇神明鬼魂。神鬼崇拜產生各種祭拜的儀式並對人民生活有深入影響。對神明鬼魂的尊敬在鹿港更根深蒂固,祭拜的儀式更嚴謹。所以中元普渡時鹿港分區輪流祭拜,因此產生當地性的民謠。 此外,鬼神的節慶祭拜的時間都依農曆。
四 俗語、俚語和成語;族群最豐富的語言結晶就在於流傳下來的俚語,俗諺及成語,他們蘊含著各種比喻,文字的結構也有一定模式,且無法單由字面上解讀。
五 原著中、台語的交錯; 原文中凡是人物對話或是俗諺、俚語摻雜大量的台語,情節書寫的部分才用中文。 譯文沒有呈現兩個語言共存。
以上皆是譯本有所缺失的部分,累積這些缺失會影響到讀者對原著的整體理解。
Crosscultural Problems by translation
-The Butcher’s wife from Li-Ang as an Example-
Information from homeland and foreign country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a modern society. The activities porceed without stopping in every possible form everywhere. Thought these cross-cultural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ion increase, it doesn’t mean, th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groups of is proportional.
When reader read works , which are from foreign country, he not only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but also wants to explore the exotica. But when the translator covers all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iginal b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the thirst for knowledge of reader won’t be satisfied, furthermore, the translator destroy the balance of cultures coexistence.
Here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the butcher’s wife and the translated version Gattenmord in german.
1. the regular of relatives’ title: Chinese use relatives’ title on those people, who are actually not relatives of the speaker. Besides, after a name comes a title. The titel tells a position in a family of the person
2. The meanings and the sequences of names:Because of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language, the possible combination of names are various. Names in texts have the function of association, which c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original. Only simple transliteration of words can associate nothing. Besides, the sequence of a name in chinese and in german forms a contrast。
3. Folkslore:Chinese revere god and ghost very much, therefore it come out a lot ceremonies. They influence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in Taiwan deeply. The veneration for god and ghost in Lucheng is more emphasized. The sacrificing ceremonies in the month of ghost will even be held by every different regions of Lucheng, a local folkssong is therefore appeard.
4. Common sayings, proverb and idioms: they are the most precious property of language groups. They are full of metaphors, with fixed structure of words and uneasy to interpret from literal words.
5. The mix of chinese and taiwanese dialect: taiwanese dialect appears frequently in original and common sayings, proverb and idioms. The rest part of this story is described in chinese. But this phenomenon of coexistence of two languages is not to be seen in german transl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se defective translation will influence on the whol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er to the originaltext. The reader of the translation lose the opportunity to know more the situation in the land, where the original comes from.
1. Einleitung
2. Das Verhältnis zwischen Sprache und Kulturen
2.1 Das Phänomen der Sprache
2.2 Die Definitionen der Sprache
2.3 Das Phänomen der Kultur
2.4 Die Definitionen der Kultur
3. Das Übersetzen
3.1 Die Bedeutung der Übersetzung
3.2 Das Wesen der Übersetzung
4. Vergleich zwischen dem Original und der deutschen Version von Gattenmord
4.1 Kurze Zusammenfassung von Gattenmord
4.2 Die Anrede und die Beziehungen in der Verwandtschaft
4.2.1 Vergleich der verwandtschaftlichen Anreden
4.2.2 Vergleich der Namen
4.2.3 Die verwandtschaftliche Anrede ohne Verwandtschaftsverhältnis
4.3 Die Götter und Göttinnen
4.3.1 Im Buch Gattenmord auftauchende Götter und Göttinnen
4.3.2 Die Geister der Erhängten
4.3.3 Der Altar der acht Unsterblichen
4.4 Die Zeiten und Feste
4.4.1 Das Geisterfest
4.4.2 Die Zeremonie des Geisterfestes.
4.5 Sprichwörter , Redewendungen , allgemeine Redensart, Sprüche und Idiome
4.5.1 Definition der Sprichwörter, Redewendungen, allgemeine Redensart, Sprüche und Idiome
4.5.2 Vergleich der Sprichwörter, Redewendungen, Redensarten, Sprüche und Idiome
4.6 Volksglaube, Aberglaube, Sitten und Gebräuche
4.6.1 Definition der Volkskunde
4.6.2 Vergleich der Beschreibung von Volksglaube und Sitten
5. Schlußwort
6. Literaturverzeichnis
Primärliteratur
1. Li Ang: Gattenmord. Aus d. chines. Von Udo Hoffmann u. Chang Hsien-chen. Mit Nachwort Von Helmut Martin.-1. Aufl.-Eugen Diederichs Verlag. Köln. 1987.
2. 李昂:《殺夫》,聯經出版社,台北市。1983.
Deutsche Sekundärliteratur
1. Bausinger, Hermann: Typische Deutsch, Wie deutsch sind die Deutschen?. C. H. Beck.Verlag. München. 2000.
2. Drosdowski, Günther: Das große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in 6 Bd. Duden Verlag. Mannheim.Wien. Zürich. 1980.
3. Essen, Bistum (Hrsg.): Wir sagen euch an: Advent. Essen. 1998.
4. Hahn, Heins (Hrsg.): Kulturunterschiede; Interdisziplinäre Konzepte zu kollektiven Identitäten und Mentalitäten. IKO Verlag. Frankfurt. 1999.
5. Hermann, Ursula. Wahrig-Burfeind, Renate. Rüme, Klaus. u. Raum, Nobert: Deutsches Wörterbuch. Bertelmann Lexikon Verlag. München. 1986.
6. Lyons, John: Die Sprache. C.H.Beck Verlag. München. 1987.
7. Kulturbegriff und Methode: Der stille Paradigmenwechsel in den Geistwissenschaften. Gunter Narr Verlag. Tübingen.1993.
8. Holy Bible: Mark 9:43-47.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Hong Kong. 1996
9. P.Hansen, Klaus (Hrsg.), Kulturbegriff und Methode: Gunter Narr Verlag. Tübingen.1993.
10. Reinhold, Gern: Soziologie-Lexikon. München, 1991.
11. Slembek, Edith: Mündliche Kommunikation — interkulturell-, Röhrig Universitätsverlag. St. Ingbert. 1997.
12. Snell-Hornby (Hrsg.):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Eine Neuorientierung, A.Francke Verlag. Tübingen.1986
13. Stolze, Radegundes: Übersetzungstheorien. Eine Einführung. Gunter Narr Verlag. Tübingen.1994.
14. Sucharowski, Wolfgang : Sprache und Kognition. Westdeutscher Verlag. Opladen. 1996.
15. Wahrig, Gerhard (Hrsg.): Wahrig: Deutsches Wörterbuch. Bertelsmann Lexikon Verlag: München. 1986.
16. Wilss, Wolfram: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Ernst Klett Verlag, Stuttgart. 1977.
Chinesisch Sekundärliteratur
1. 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99。
Eva, Hung: Traslation、Literature 、Cluture.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eking. 1999.
2. 白靖宇:《文化與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0。
3. 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編:《新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北京。1996。
Hrsg. Die deutschabteilung des Beijing Fremdsprache Institute. Das neue chinesisch-deutsche Wörterbuch. Shang Wu Verlag. Beijing. 1996.
4. 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1997。
5. 台灣人民俗編輯小組:《台灣人民俗》,橋宏出版社。臺北市。1990。
6. 李赫:《台語的智慧第二集》,稻田出版社。台北市。1994。
7. 李赫:《台語的智慧第四集》,稻田出版社。台北市。1990。
8.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漢忠文化出版社。台北。1997。
Song Zhaolin :The Birth、Sex and the Witchery in China. Hanzhong publication. Taipei. 1997.
9. 林美容:《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稻鄉出版社。台北。1990。
10.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臺北市。民82。
11. 林茂賢:《台灣民俗記事》,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台北。1999
12. 林衡道、邱秀堂:《台灣風情》,聯經出版社。台北。1996
13. 曹明宗:《什錦台灣話》,聯經出版社。台北市。1996。
14. 陳玉慶:亦玄:《台語溯源續篇》,時報出版社。市。1996。
15. 主編:傅美琳,申士垚,《中國風俗大辭典》,國家出版社。。1996。
16. 喬繼堂: 《中國人的偶像崇拜》,百觀出版社,台北。1993。
17. 楊青矗:《國台雙語辭典》,敦理出版社,台北。1993。
18.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台灣篇,南華管理學院,嘉義。1998。
19. 羅竹鳳:《漢語大辭典卷7》,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上海。1990。
20. 劉錫誠:《八仙人物的傳說》,花山文藝出版社,石家庄。1995 。
Website-Information
1. http://www.Bluemountain.com/eng3/steved/ADVinfo.html
2. http:www.kmsh.tnc.edu.tw/course/history/his8.htm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以關聯理論探究《殺夫》英譯本之文化翻譯問題
2.
臺灣當代施家朱家姐妹九○年代小說創作風貌
3.
喬治‧培瑞克短篇集《日常下》之中譯暨評析
4.
馬漢茂與臺灣小說的德文編譯-以《望大海》為中心的研究
5.
從漢法語際轉換談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 以輔大外語學院【語言與跨文化學習動漫平台】法語組為例
6.
英語角對於提升文化認知與跨文化溝通之成效
7.
李昂《殺夫》的兩性角色研究
1.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7期(民國89年7月),37-53.。
2.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民國86年3月),27-59。
3.
周德鈞,「戰國時期的地緣政治與聯盟戰略─合縱論」,歷史月刊,第107期(民國85年12月),90-94。
4.
吳玲君,「從美國的「三不」分析台北對華府的外交策略」,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4期(民國88年4月),1-15。
5.
陳毓鈞,「柯林頓連任後“中”美關係的走向」,美歐月刊,第11卷第12期(民國85年12月),20-30。
6.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民國84年),39-56。
1.
以關聯理論探究《殺夫》英譯本之文化翻譯問題
2.
從漢法語際轉換談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 以輔大外語學院【語言與跨文化學習動漫平台】法語組為例
3.
創譯在台灣卡通配音產業之應用與背後動機
4.
格林童話中的飲食
5.
從跨文化溝通的觀點看翻譯問題─以《歐洲飲食文化》一書為例
6.
對話之誤解與澄清─以中文為使用語言之跨文化傳播研究
7.
德語網路新聞之結構分析
8.
網路購物目標族群的區隔及其特色研究
9.
製程能力指標CNp(u,v)估計式之模擬研究
10.
由非線性過濾理論所引起之一般型的KOLMOGOROV型偏微分方程式的討論
11.
有關Volterra方程與k-正規預解族的研究
12.
樣本數與累積故障率大小順序判斷的關係之研究
13.
施篤姆之「茵夢湖」與瓊瑤之「窗外」
14.
德語Passiv的漢譯研究
15.
斯蒂芬·褚威格的小說對於佛洛伊德理論的接受:《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一個女人的二十四小時》與《馬來狂人》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