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1: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竣程
研究生(外文):Yang, Chun Chen
論文名稱:一九六0-一九七0年代之中蘇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1960-1979
指導教授:周雪舫周雪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中國蘇聯意識型態珍寶島外交競爭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第一章、前言
在本章中將提及本論文寫作的動機與目的作為論文的前導。此外,在本章的最後將會對1950年代的中蘇關係作一敘述,以銜接兩國在60年代的關係發展。
第二章、一九六0年代的中蘇關係:以意識型態論爭為主
蘇聯與中國在1960年代的關係,筆者藉由雙方對彼此的外交策略來呈現。第一節探討中國對蘇聯的外交策略,劃分為文化大革命之前與文化大革命其間兩個階段。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國藉著國際場合或事件對蘇聯採取意識型態的攻擊,諸如布加勒斯特會議,國際共黨大會、中印戰爭、古巴危機、美英蘇部分核子禁試條約、越南戰爭等等,藉以抨擊蘇聯為修正主義者,試圖破壞其在共黨集團內的領導地位。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進行「造反外交」, 除了持續的意識型態的論爭外,同時亦挑起一連串的實際行動如紅場事件、紅衛兵造反及邊界糾紛等,展開對蘇聯更為激烈的攻擊。
第二節討論蘇聯對中國外交策略,其重心同樣集中於意識型態上的攻擊,如布加勒斯特會議、國際共黨大會、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外交關係進展上等等。同樣藉由宣傳,蘇共宣稱中共是修正主義者,藉以升高國際共黨集團內對中共的反對聲浪;對於中共提出的批評如古巴危機,越南戰爭等等作出辯護;對文化大革命則嚴厲批判。除了意識型態的論爭外,蘇聯亦在中蘇及中蒙邊境上不斷的加強軍備威嚇中國,意圖使中國停止對蘇聯所進行的意識型態論爭。由於蘇聯於1960年代對中國的外交策略不若中國因文化大革命而有明顯地變化,因此本節有關蘇聯對中國的外交策略並不以某個時間點作分段,而以整個60年代為一個階段來論述。綜觀1960年代的的中蘇關係大致上就如一場意識型態的攻防戰。
第三章、珍寶島事件:中蘇關係的最低潮
珍寶島事件可說是兩國在60至70年代關係發展的轉捩點,因此本論文特闢一章論述。本章第一節對珍寶島事件的原因及經過作一分析與描述。由於珍寶島事件究竟是哪一方所挑起已無從得知,因此本節分別探討雙方的可能挑起珍寶島事件的動機就有其必要性。
第二節就國際間對珍寶島事件的看法作一陳述與分析,除了當事者的中國與蘇聯之外,包括了國際共黨集團(當時蘇聯仍然是共黨集團的領導者,但是同屬於共黨國家中仍不乏有支持中國的聲音,因此這一部分將對於共黨國家為何持反對或支持中國之立場作一探討)、西方國家等等。
第三節對邊界談判作一論述,中蘇邊界談判始於1964年2月,由於雙方立場南轅北轍,因次談判不久後遂告終止。隨後中國因實行文化大革命使得兩國關係更加惡化,邊界復談一再被迫延期,直到珍寶島事件後才恢復談判。因此本節首先就雙方為何在歷經邊界衝突後願意以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領土爭議的原因作一探討,再將談判的過程作一分析,由於邊界談判是中、蘇雙方解決珍寶島事件之方法,而談判橫跨1960與1970年代,為了其完整性,因此邊界談判將置於本章而不分置於第二或第四章。
第四章、一九七0年代的中蘇關係:圍堵與反圍堵的外交競爭
中國與蘇聯歷經珍寶島事件後,進入1970年代的關係發展,呈現的是外交上的激烈競爭。同樣的,本章將依據第二章的模式,以中蘇雙方對彼此所採取的外交策略來呈現,不同於第二章的是本章將蘇聯對中國的外交策略置於中國對蘇聯的外交策略之前,主要的原因乃是1960年代兩國的意識型態論爭始於中國攻擊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於蘇共「二十大」中所揭櫫的對外「和平共處」 ,然而70年代兩國外交上的競爭則是淵源於蘇聯對中國採取圍堵的策略,迫使中國不得不將「三個世界」理論付諸實行。
第一節討論蘇聯對中國的外交策略。蘇聯的重心主要是放在圍堵中國,在本節中將區分為蘇聯對與中國接鄰國家及非接鄰國家的策略。在與中國接鄰的國家中,蘇聯是藉由「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計劃來圍堵中國;在非與中國接鄰的國家中,將各別的作探討如蘇聯與美國、西歐改善關係,加強對東歐的控制及爭取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以壓縮中國之外交空間。
第二節討論中國對蘇聯的外交策略。由於蘇聯的圍堵策略,使得中國不得不採取反蘇為先、反美其次的立場並將「三個世界」理論付諸實行,因此本節第一個部分將對中國為何採取反蘇先於反美的立場之原因作一分析;第二個部分則是中國欲突破蘇聯的圍堵,依據「三個世界」理論所付諸的實際行動,積極地與第一世界中的美國接觸,對第二世界則是極力改善西歐與日本的關係並拉攏共產集團內的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此外拉攏第三世界如非洲、拉丁美洲國家,藉由實踐「三個世界」的理論來加強在國際間的聲勢與地位。
第五章、結論
本篇論文的結論,除了對整篇文章作一總結外,同時亦將探討1960-1970年代中蘇關係的變化。在珍寶島事件之前兩國的關係大致上是以意識型態論爭為主軸,爭取其他國家之支持僅限於國際共黨集團內,珍寶島事件之後兩國所呈現的是外交上的競爭,蘇聯因珍寶島事件而影響其在共黨集團內的領導地位,因此欲藉由圍堵與壓縮中國在外交上的空間以鞏固其領導地位,而中國則鑑於珍寶島事件之後共黨集團內雖然不乏支持的聲音,但大多集中於亞洲地區而歐洲僅限於阿爾巴尼亞一國,因此雙方在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則不再侷限於國際共黨集團內,如積極地與第三世界、西方國家接觸,中國與蘇聯更藉由武力介入當地以加強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如安哥拉與中南半島地區,將以往侷限於邊境的軍事衝突延伸至其他地方。
第三節對邊界談判作一論述,中蘇邊界談判始於1964年2月,由於雙方立場南轅北轍,因次談判不久後遂告終止。隨後中國因實行文化大革命使得兩國關係更加惡化,邊界復談一再被迫延期,直到珍寶島事件後才恢復談判。因此本節首先就雙方為何在歷經邊界衝突後願意以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領土爭議的原因作一探討,再將談判的過程作一分析,由於邊界談判是中、蘇雙方解決珍寶島事件之方法,而談判橫跨1960與1970年代,為了其完整性,因此邊界談判將置於本章而不分置於第二或第四章。
第四章、一九七0年代的中蘇關係:圍堵與反圍堵的外交競爭
中國與蘇聯歷經珍寶島事件後,進入1970年代的關係發展,呈現的是外交上的激烈競爭。同樣的,本章將依據第二章的模式,以中蘇雙方對彼此所採取的外交策略來呈現,不同於第二章的是本章將蘇聯對中國的外交策略置於中國對蘇聯的外交策略之前,主要的原因乃是1960年代兩國的意識型態論爭始於中國攻擊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於蘇共「二十大」中所揭櫫的對外「和平共處」 ,然而70年代兩國外交上的競爭則是淵源於蘇聯對中國採取圍堵的策略,迫使中國不得不將「三個世界」理論付諸實行。
第一節討論蘇聯對中國的外交策略。蘇聯的重心主要是放在圍堵中國,在本節中將區分為蘇聯對與中國接鄰國家及非接鄰國家的策略。在與中國接鄰的國家中,蘇聯是藉由「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計劃來圍堵中國;在非與中國接鄰的國家中,將各別的作探討如蘇聯與美國、西歐改善關係,加強對東歐的控制及爭取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以壓縮中國之外交空間。
第二節討論中國對蘇聯的外交策略。由於蘇聯的圍堵策略,使得中國不得不採取反蘇為先、反美其次的立場並將「三個世界」理論付諸實行,因此本節第一個部分將對中國為何採取反蘇先於反美的立場之原因作一分析;第二個部分則是中國欲突破蘇聯的圍堵,依據「三個世界」理論所付諸的實際行動,積極地與第一世界中的美國接觸,對第二世界則是極力改善西歐與日本的關係並拉攏共產集團內的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此外拉攏第三世界如非洲、拉丁美洲國家,藉由實踐「三個世界」的理論來加強在國際間的聲勢與地位。
第五章、結論
本篇論文的結論,除了對整篇文章作一總結外,同時亦將探討1960-1970年代中蘇關係的變化。在珍寶島事件之前兩國的關係大致上是以意識型態論爭為主軸,爭取其他國家之支持僅限於國際共黨集團內,珍寶島事件之後兩國所呈現的是外交上的競爭,蘇聯因珍寶島事件而影響其在共黨集團內的領導地位,因此欲藉由圍堵與壓縮中國在外交上的空間以鞏固其領導地位,而中國則鑑於珍寶島事件之後共黨集團內雖然不乏支持的聲音,但大多集中於亞洲地區而歐洲僅限於阿爾巴尼亞一國,因此雙方在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則不再侷限於國際共黨集團內,如積極地與第三世界、西方國家接觸,中國與蘇聯更藉由武力介入當地以加強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如安哥拉與中南半島地區,將以往侷限於邊境的軍事衝突延伸至其他地方。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內容簡介 3
第三節 一九五0年代之中蘇關係 8
第二章、一九六0年代之中蘇關係:以意識型態論爭為主 14
第一節 「中國」對蘇聯之外交策略 14
一、文化大革命前 14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 31
第二節 蘇聯對「中國」之外交策略 40
一、意識型態之攻擊 40
二、武力威嚇 52
第三章、珍寶島事件:中蘇關係的最低潮 57
第一節 珍寶島事件之原因與經過 57
第二節 國際間對珍寶島事件之看法 66
第三節 中蘇邊界談判 77
第四章、一九七0年代之中蘇關係:圍堵與反圍堵的外交競爭 101
第一節 蘇聯對「中國」之外交策略 101
一、制約「中國」與比鄰國家之接觸 101
二、阻礙「中國」與非比鄰國家之交往 106
第二節 「中國」對蘇聯之外交策略 121
一、反霸─反蘇先於反美 121
二、突破蘇聯之圍堵 127
第五章、結論 149
附錄I、中英文譯名 152
附錄II、中蘇1960-1970年代大事年表 157
附錄III、地圖 159
圖一、俄國據中俄條約獲取中國領土圖 159
圖二、烏蘇里江一帶的中蘇邊界形勢及珍寶島之地理位置圖 160
徵引書目 161
壹、第一手資料
一、史料彙編與專書
人民出版社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5月。
人民出版社編,《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之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七十年代月刊社編,《中美關係文件彙編1940-1976》,香港:七十年代月刊社,1977年3月。
三聯書店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及外交部文件》,香港:三聯書店,1969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一九七0匪情年報(上)》,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0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I》,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年。
台北美國新聞處編譯,《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和平的建立》,台北:美國新聞處,民國60年。
台北美國新聞處編譯,《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形成中的和平結構》,台北:美國新聞處,民國61年。
台北美國新聞處編譯,《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塑造持久的和平》,台北 : 美國新聞處,民國62年。
阿赫塔姆江等合編,蘇聯對外政策編年史翻譯組譯,《蘇聯對外政策編年史1917-1978》,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季辛吉著,羅又蓉、莫昭平合譯,《季辛吉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68年。
夏義善編,《蘇聯外交六十五年紀事-勃列日涅夫時期1964-198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匪俄邊界衝突「珍寶島事件」資料》,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69年。
國防研究院敵情研究所編,《「匪俄關係與其動向之研究」參考資料彙編》,台北:國防研究院敵情研究所,民國58年10月。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編,《匪黨「十大」專輯》,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民國63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三號):匪黨「十一」大資料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66年9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四號):共匪外交專題》,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67年3月。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中共機密文件彙編》,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7年。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一)》,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3年1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二)》,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2年3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三)》,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2年7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四)》,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3年6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五)》,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4年10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六)》,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4年10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七)》,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5年10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十三)》,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0年4月。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十四)》,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0年4月。
新華社國際資料組編,《國際資料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赫魯雪夫著,張岱雲、王長榮等譯,《赫魯雪夫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
Larson, David L. ed. The “Cuban Crisis” of 1962:Selected Documents and Chronolog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3.
Nixon, Richard M. The Memorie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 Grosset & Dunlap Inc., 1978.
Press and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Treaty of August 12, 1970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Bonn: Press and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c., 1970.
二、報紙
人民日報
大公報
文匯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華新報
台灣日報
每週匪情通訊
重要敵情彙報
星島日報
真理報
消息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Los Angeles Times
New York Times
Peking Review
The Current Digest of the Soviet Press
Washington Post
貳、專書
一、中文書目
Mitchell, Donald W.著,朱協譯,《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Smith, Jack A.著,伊群譯,《中國外交新政策》,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4年。
中央委員會第二組、國防部情報局合編,《大陸情勢分析彙編(民國58年)》,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二組、國防部情報局,民國59年3月。
中央委員會第二組、國防部情報局合編,《大陸情勢分析彙編(民國59年)》,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二組、國防部情報局,民國60年3月。
王萬里,《蘇聯關係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5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2年。
卡普爾•哈里什著,彭致斌譯,《覺醒中的巨人-一個外國人看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自由中國之聲出版社編,《國際問題研究》,台北:自由中國之聲出版社,民國61年。
東南亞年鑑編纂委員會編,宋哲美主編,《東南亞年鑑1978年》,香港:東南亞研究所,1978年10月。
洛烏著,南生、鐘洪等譯,《龍與熊•中蘇爭端始末》,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89年。
胡禮忠、金光耀、沉濟時合著,《從尼布楚到葉利欽訪華-中俄中蘇關係300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哈德門著,秦兆啟譯,《哈德門回憶錄-權力的終結》,台北:德昌出版社,民國67年6月。
孫雲峰,《匪俄衝突及其發展》,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民國52年11月。
宮力,《跨越洪溝-1969-1979年中美關係的演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匪俄問題研究中心,《國際共黨研究叢書(第五輯):非洲及中東地區共黨》,台北:匪俄問題研究中心,民國68年7月。
國防部情報局編,《大陸情勢分析彙編(民國62年)》,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二組、國防部情報局,民國63年3月。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匪俄關係近況》,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民國59年。
國防研究院敵情研究所,《匪俄關係之演變及其發展》,台北:國防研究院敵情研究所,民國57年。
國家安全局情報研判委員會,《匪俄邊境衝突之剖析》,台北:國家安全局情報研判委員會,民國58年9月。
許明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陳志其,《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民國75年。
章孝嚴,《珍寶島事件及匪俄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
張雅君,《中共在非洲的活動-政策與挑戰》,台北: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分會、亞洲人民反共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民國70年4月。
張發金,《中蘇共關係:中國民族主義的背離》,高雄:復文圖書,民國75年。
張劍華,《毛俄邊境衝突新形勢》,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62年。
黃柏正,《美蘇冷戰爭霸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7年。
葉伯棠,《毛共外交政策論》,台北:幼獅文化,民國66年。
彭士諤,《匪俄關係的演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潘錫堂,《美蘇中(共)三角關係的「中蘇共關係」因素》,台北:山遠出版社,民78年。
鄭學稼,《黑毛之爭》,台北:怕米爾書店,民國52年。
瓊斯•彼得、凱維爾•西安著,郭學德、朱耀先等譯,《中蘇關係內幕紀實》,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鮑里索夫、柯洛斯科夫著,彭士諤譯,《蘇中關係》,台北:國家安全局,1971年。
韓念龍編,《當代中國外交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65年。
叢進,《曲折的歲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65年。
二、英文書目
Agwani, M. S. ed. Detente: Perspectives and Repercussion. Delhi: Vikas Publishing House, 1975.
Barnett, A. Doak. Uncertain Passage: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Post-Mao Era.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4.
Barton, John H. & Weiler Lawerence D. International Arms Control: Issue and Agreements.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Borisov, O. B. & Koloskov, B. T. Soviet-Chinese Relations, 1945-1970.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5.
Boyle, Peter G. 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from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o the Fall of Communism. London: Routledge, 1993.
Brown, Seyom. The Crises of Power: An Interpretation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Kissinger Year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Clemens, Walter C. The Arms Race and Sino-Soviet Relations. Standford Calif: The Hoover Institution, 1968.
Clubb, O. Edmund. China & Russia: the Great Gam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Corr, Gerald H. The Chinese Red Army: Campaigns and Politics since 1949.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4.
Cottrell, Alvin J. & Burrell, R. M. The Indian Ocean: it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Importance. New York : Praeger, 1972.
Deutcher, Issac. Russia, China and the West: a Contemporary Chronicle, 1953-1966.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Diamond, Robert A. Nixon: the Fifth Year of his Presidency.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74.
Doolin, Dennis J. Territorial Claims in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Documents and Analysis.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Studies & Standford university, 1965.
Field Enterprises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The Worldbook Encylopedia (Vol. 16) Chicago: Field Enterprises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1975.
Folyd, David. Mao Against Khrushchev.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3.
Fox, William T. R. & Schilling, Warner R. eds. European Security and Atlantic Syst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Garver, John W. China’s Decision for Rapprochemen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1968-1971.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982.
Gittings, John. Survey of the Sino- Soviet Dispute: a Commentary and Extracts from the Recent Polemics, 1963-1967.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Goodman, Elliot R. The Fate of the Atlantic Community. New York: Praeger, 1975.
Griffith, Willian. E. The Sino-Soviet Rift. Cambridge: The M. I. T. Press, 1964.
Gurtov, Melvin & Byong-Moo, Hwang. China under Threat: the Politics of Strategy and Diplomacy. Baltimore,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Halperin, Morton H. & Perkins Dwight H. Communist China and Arms Control. 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1965.
Hartman, Tom & Mitchell, John. A World Atlas of Military History, 1945-1984. London: Leo Cooper in Association with Secker & Warburg, 1984.
Hinton, Harold C. The Bear at the Gate: Chinese Policymaking under Soviet Pressure.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71.
Hinton, Harold C. The Sino-Soviet Confront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New York: Crane, Russak & Company, Inc., 1976.
Hinton, Harold C. Three and Half Powers: the Balance in Asi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1975.
Hohenberg, John. New Era in the Pacific: An Adventure in Public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72.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7.
Huck, Auhtur. The Security of China: Approaches to Problems of War and Strategy.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71.
Hudson, Geoffrey Francis et al. The Sino-Soviet Dispute.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1.
Kalb, Marvin & Kalb, Bernard. Kissinger.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74.
Kissinger, Henry A. The Necessity for Choice: Prospect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Harper & Raw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1960.
Kolkowicz, Roman & Gallagher Matthew P. The Soviet Union and Arms Control: a Superpower Dilemm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0.
Kulski, W. W. The Soviet Union in World Affairs, a Documented Analysis, 1964-1972. New York :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73.
Leonard, Wolfgang. The Kremlin since Stalin. New York: Praeger, 1962.
Lieberthal, Kenneth G. Sino-Soviet Conflict in the 1970’s: its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1978.
Low, Alfred D. The Sino-Soviet Dispute: An Analysis of the Polemics. Rutherford, N. J.: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MacFarquhar, Roderick.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71. New York: David & Charles Ltd., 1972.
McBride, James H. The Test Ban Treaty.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67.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4th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67.
Nixon, Richard M. Real Peace: a Strategy for the West.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4.
Nogee, Joseph L. & Doaldson, Robert H. Soviet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3rd e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8.
Ojha, Ishewr C.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Age of Transition: the Diplomacy of Cultural Despair. Boston: Beacon Press, 1969.
Paterson, Thomas G. et al.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Lexington, Massachusets: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83.
Paxton, Robert O.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75.
Ravenal, Earl C & Dower, John W. Peace With China?: U. S. Decision for Asia. Washington D. C.: Liveright, 1971.
Rice, Edward E. Mao’s Wa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Rosenau, James 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a Reader in 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Rupen, Robert A. & Farrell, Robert. Vietnam and the Sino-Soviet Dispute.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7.
Salisbury, Harrison E. War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69.
Snow, Edgar. Red Star over China.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Inc., 1944.
Spanier, Joh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New York: Praeger, 1973.
Starr, Harvey. Henry Kissinger: Per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4.
Sutter, Robert G. China-Watch: Sino-American Reconcili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Taylor, Jay.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Peking Relations with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 New York: Praeger, 1976.
Terrill, Ross. The 800,000,000. Boston: Atlant-Little, Brown, 1972.
The Editorial Staff of Keesing's Contemporary Archives, Keensing’s Research Report (3): the Sino-Soviet Dispute.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9.
Van der Linden, Frank. Nixon’s Quest for Peace. Washington; New York: Robert B. Luce, Inc, 1972.
Walter, Laqueur & Lepol, Lab. Polycentrism.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2.
Wilcox, Francis O. ed. China and the Great Powers: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Japan. New York: Praeger, 1976.
Young, Kenneth T. 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1953-1967.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8.
Yu, George T. China’s Africa Policy: a Study of Tanzania. New York: Praeger, 1975.
Zagoria, Donald S. The Sino-Soviet Conflict,1956-1961.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參、博、碩士論文
吳勇錫,<中共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8月。
耿桂芳,<從珍寶島事件論匪蘇邊界衝突>,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6月。
郭振遠,<一九六九年中蘇共邊界衝突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7月。
陳宏盛,<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1969-1982)>,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
黃福華,<中共革命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劉榮亮,<中俄共邊界問題及其動向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5月。
劉臺中,<美國對中共政策之研究(尼克森時代一九六九-一九七四)>,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5月。
Su, Chi. “Sino-Soviet Border Negotiations: 1969-1978.” Taipei: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1984.
Sung, An Tai. “The Sino-Soviet Territorial Dispute.”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3.
肆、期刊
Choudhury, G. W.著,行政院新聞局編譯,<中共對南亞的政策>,《中國問題譯叢》(一八四),民國68年7月15日,頁1-18。
Copper, John F.著,行政院新聞局譯,<中共的對外貿易與對外援助>,《中國問題譯叢》(一八三),民國68年8月25日,頁1-36。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上的發言>,《紅旗》,第13期,1971年12月4日,頁39-44。
王建勛,<中共與拉丁美洲國家關係之演變>,《問題與研究》,第20卷第4期,民國70年1月10日,頁78-85。
王建勛,<中共國際統戰對西歐戰略利益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10卷第2期,民國68年11月,頁9-25。
尹慶耀,<中共、蘇聯在非洲的鬥爭>,《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2期,民國67年11月10日,頁18-29。
尹慶耀,<中共與蘇聯邊界衝突的由來-從邊界談判看中蘇共關係之三>,《問題與研究》,第16卷第7期,民國66年4月10日,頁10-17。
林郴,<從大陸災情看共匪今年的農業生產>,《匪情研究》,第11卷第8期,民國57年8月31日,頁17-24。
竹中重壽,<蘇俄的非洲政策>,《匪俄問題譯叢》,第399期,民國67年1月1日,頁20-23。
李文政,<蘇聯在印度洋的海軍實力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1卷第11期,民國71年8月12日,頁61-74。
沈鈞傳,<從印度外長訪問中共看雙方關係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6期,頁43-50。
周恩來,<1975年1月1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報告>,《紅旗》,第2期,1975年2月1日,頁20-27。
柳起鈞,<從邊境衝突看匪俄關係的發展>,《匪情研究》,第12卷第6期,民國58年6月10日,頁83-92。
施岳,<蘇俄在非洲的擴張1920-80>,《復興崗論文集》,第4期,民國71年7月,頁121-143。
畢英賢,<蘇聯對亞太地區的政策>,《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3期,民國67年12月10日,頁33-41。
陳建岡,<中共外援之研究評估>,《東亞季刊》,第10卷第2期,民國67年10月1日,頁80-112。
張維亞,<共匪引進科技、設備、資金、武器動向>,《大陸經濟研究》,第2卷第1期,民國69年1月10日,頁31-46。
葉伯棠,<赫魯雪夫時期中共與蘇聯的衝突>,《東亞季刊》,第7卷第3期,民國65年1月,頁10-41。
慶思,<清朝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叛亂與抵禦沙俄侵略的鬥爭>,《歷史研究》,第2期,1976年,頁125-137。
蘇運華,<科周會談與毛蘇邊界問題談判>,《蘇俄問題研究》,第10卷第11期,民國58年10月31日,頁25-46。
Barnett, A. Doak, “A Nuclear China and U.S. Arm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 48, No. 3, April 1970, pp.427-442.
Berton, Peter, “Background to the Territorial Issu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No. 2, July-October 1969, pp. 131-148.
Clark, Ian, “Autonomy & Dependence in Recent Indo-Soviet Relations,” Australian Outlook, Vol. 31, No. 1, April 1977, pp. 147-164.
Diao, Richard K.,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he China’s Economic Elite,” China Quarterly, No. 42, April-June 1970, pp. 65-87.
Dillon, Lindia D. et al., “Who Was the Principal Enemy ?: Shifts in Official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Two Superpowers, 1968-1969,” Asian Survey, Vol. 17, No. 5, May 1977, pp. 456-473.
Gupta, Sisir, “The Soviet-Indian Treaty,” Survival, Vol. XIII, No. 11, Nov. 11, 1971, pp. 376-378.
Gurtov, Melvin, “The Foreign Ministry and Foreign Affair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a Quarterly, No. 40, October-December 1969, pp. 65-102.
Hinton, Harold C. “Conflict on the Ussuri:a Clash of Nationalism,”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X, No. 1-2, January-April, 1971, pp. 45-61.
Hinton, Harold C. “ The U.S. and the Sino-Soviet Confrontation,” Orbis, Vol. 19, No. 1, Spring 1975, pp. 25-46.
Kintner, William R., “A Strategic Triangle of Two and a Half Powers,” Orbis, Vol. 23, No.3, Fall 1979, pp. 525-534.
Legum, Colin, “The Soviet Union, China and the West in South Africa,” Foreign Affairs, Vol. 54, No. 4, July 1976, pp. 745-762.
Legvold, Robert, “The Problem of European Security,”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XIII, No. 1 Jan-Feb, 1974, pp. 13-33.
Michael, Franz, “The New United States-China Policy,” Current History, Vol. 63, No. 373, September 1972, pp. 126-130.
Nath, Marie-Luise, “PRC Policies towards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Current Scene, Vol. 13, No. 7-8, July-August 1975, pp. 1-11.
Neuhauser, Charles,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chine,” Asian Survey, Vol. 8, No. 6, June, 1968, pp. 465-488.
Nixon, Richard M., “Asia after Viet Nam,” Foreign Affairs, Vol. 46, No.1, October 1967, pp. 111-125.
Nixon, Richard M., “Strengthening the Total Fabric of Peace,”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LXI, No.1580, Oct. 6, 1969, pp. 297-302.
Oskender, Michael, “Communist China: a Quiet Crisis in Revolution,” Asian Survey, Vol. VI, No. 1, pp. 1-12.
“President Nixon Briefs Media Executive from 13 Middle Western States, July 6, 1971,”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LXV, No. 1674, July 26, 1971, pp. 93-97.
Robinson Thomas W., “Soviet Policy in East Asia,”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XII, No.6, November-December, 1973, pp. 32-50.
Robinson, Thomas W., “The Sino-Soviet Border Disput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March 1969 Clash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66, December 1972, pp. 1175-1202.
Scott, Sir Robert, “China,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Affairs, Vol. 48, No. 2, January 2, 1969, pp.334-343.
Verrall, D. O., “Soviet Naval Activity,” Australian Outlook, Vol. 31, No. 1, April 1977, pp. 203-213.
Whetten Lawerence L., “Recent Change in East European Approaches to European Security,” The World Today, Vol. 26, No. 2, July 7,1970, pp. 277-2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