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16:2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周世欽
論文名稱:
孔子仁學研究
指導教授:
張建葆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仁
、
學
、
天
、
禮
、
孔子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1
點閱:1675
評分:
下載:414
書目收藏:6
論文摘要
就中國思想而言,孔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而有系統的思想。孔子之所以為中國最早的哲學家,乃因孔子最先提出一系統性的自覺理論。系統性與自覺性為哲學的特色,故孔子以前之原始思想不能算作哲學,而孔子之自覺理論及系統觀點之出現,方表示中國哲學正式開始。故研究中國思想,當從孔子入手。
選擇研究孔子思想的另一個原因是,幾千來,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人思想的主流,其價值觀及道德標準,形成了我們的人格教養,這也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而非外國人的原因。身為一個中國人,其思考及行為必受儒家思想影響,故探究儒家思想的源頭――孔子,是釐清個人存在的重要事件。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研究孔子思想,自以「仁」為標的。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職志,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孔子提出了「仁」的觀念,希望以「仁」來恢復周禮,讓天下回復到西周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制社會。孔子提倡「仁」,是因為「仁」與周禮均是基於「同理心」方能運作,無「同理心」則禮樂崩壞,「仁」亦無由實施。周禮欲從政治的角度去建立教育;而孔子正好相反,孔子改從教育入手,從教育的角度去建立一個理想的政治。雖然角度不同,但它們的發源處卻都是基於「同理心」方能運作、實現。
「仁」是所有良善行為的總稱。但「仁」仍須經由「學」才能實現,不學則缺乏學識與智慧,進而產生愚仁、放蕩、賊害、尖酸、悖亂、狂妄等弊病,以致於行為、作法偏頗,無法真正的行仁成仁,也無法成為文質合一,修身以安百姓、濟萬民的聖人君子。孔子雖以文、行、忠、信教導弟子,但其是希望學者能由智而仁,以達到「仁智合一」的至善境界。是以我們說,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即是學「仁道」、學為「仁」而已。
「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下學而上達」。孔子雖然教人致力於人事,但生命的安頓終究還是要歸結於「天」,「天」是生存的根源及終極價值的依歸。孔子相信,「天」是明白人間一切事物的,所以必定可以啟示生命的意義,並作出公平的審判,所以他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君子以自身的仁德上達天命,而君子能上達天命是因為君子學為「仁」。致力為「仁」使得君子能內省不疚,不憂不懼,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價值,不再靜待著天命的審判,解決了一己生存的疑慮與危境。故下學(學人事,學典章制度,學為「仁」)亦為自己開啟了上達之門。
「禮」為合宜行為的代表,它規定了人類的視、聽、言、動等一切行為,並指出了生存的秩序。面對宗法制度敗壞、只講功利、封建禮法無法繼續實施的春秋時代,孔子改以「仁」來發動「禮」,使「禮」變成了德行的表徵。「禮」既以「仁」為本,行禮即是為仁的表現,故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而「禮」亦因為經過孔子的轉化而活化,重新獲得了存在的價值,孔子也希望能因此而重新恢復君臣父子的生存秩序,終止春秋的亂象。
是以,孔子的仁學中,實是包含了「天」、「學」、「禮」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透過「學」以知書達禮,知曉了禮義的真義。並在學仁行仁中,成就了仁德,找到了生存秩序,安頓了自己,最後終於能夠上達天命,不憂不懼,生命不再危殆不安。
孔 子 仁 學 研 究
目 錄
第一章、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預期成果..………………………………………5
第二章、孔子的時代背景與《論語》之編纂..………………7
第一節 春秋之時代背景..………………………………7
一、政治方面..………………………………………7
二、經濟方面...………………………………………8
三、社會方面...………………………………………9
第二節 孔子生平述要..………………………………..10
第三節 《論語》的作者與編著年代...…………………13
第三章、《論語》中「仁」字的意義與內涵………………17
第一節 「仁」字之起源…………………………………17
一、甲骨文之「仁」…………………………………18
二 、金文之「仁」……………………………………20
三、篆籀文之「仁」…………………………………21
四、簡牘帛書之「仁」………………………………23
五、六經之「仁」……………………………………25
(一)、易經………………………………………26
(二)、詩經………………………………………27
(三)、尚書..……………………………………32
第二節 《論語》中「仁」字的內涵與界義..…………34
第四章、仁與其他德目………………………………………49
第一節 仁與孝、弟……………………………………49
一、孝弟為行仁之本………………………………49
二、孝弟是引發「同理心」的初始點……………52
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56
第二節 仁與忠、恕……………………………………57
一、吾道一以貫之…………………………………57
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1
第三節 仁與知、勇……………………………………65
一、仁與智…………………………………………65
二、仁與勇…………………………………………68
三、仁與智、勇……………………………………70
第四節 仁與愛人………………………………………71
一、論愛……………………………………………71
二、愛人以成仁……………………………………76
第五節 仁與諸德的關係………………………………77
一、眾德與仁並列而不存於仁外…………………77
二、仁統眾德………………………………………80
第五章、孔子的仁學…………………………………………88
第一節 仁與學…………………………………………88
一、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88
二、學的內容………………………………………91
(一)、學「文」…………………………………91
(二)、學「行」…………………………………100
(三)學「忠」、「信」…………………………103
三、學為「仁」而已…………………………………107
第二節 下學而上達……………………………………111
第三節 仁與禮…………………………………………115
一、周禮的起源……………………………………115
二、周禮崩壞的原因………………………………121
三、孔子對周禮的轉化……………………………129
四、克己復禮為仁…………………………………133
第六章、結 論………………………………………………136
第一節 仁與周禮本是同源..………………………136
第二節 孔子的仁學架構..…………………………138
【參考文獻】…………………………………………………141
[參考文獻]
◎ 本論文之參考書目,依姓氏的筆劃順序排列,若無著者,則以書名之第一字代替。
一、古籍
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90年6月。
清•王夫之 著,《莊子通•莊子解》,台北市,里仁書局,民國84年4月。
宋•朱熹 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長安出版社,民國80年2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挍勘,《論語注疏》,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
梁•皇侃 撰《論語義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清嘉慶三年(1798)金溪王氏刊本,民國59年。
清•孫星衍 著,《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民國59年。
清•劉寶楠 著,《論語正義》,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9年11月。
漢•鄭玄 撰,《論語注》,叢書集成三編之十六,黃氏逸書考(二十五),藝文印書館。
宋•蔡沈 著,《書經集傳》,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五八),經部五二類書,民國72年
瀧川龜太郎 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中新書局,民國65年9月。
二、近人著作
王靜芝 著,《詩經通釋》,台北市,輔仁大學文學院,民國57年。
王國維 著,《王觀堂先生全集》(十五),台北市,文華出版公司,民國57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 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8月。
王開府 著,《四書的智慧》,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4年11月。
王忠林 註譯,《荀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4年8月。
牟宗三 著,《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10月。
李辰冬 通釋,《詩經通釋》,台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77年
李師 霖生 著,《易經哲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民國86年7月。
李學勤 編,《禮記正義》,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10月。
李鼎祚 輯,《周易集解》,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5年
李國祈 著,《中國通史》,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82年8月。
李長之 著,《孔子的故事》,台北市,國文天地,民國79年
杜正勝 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縣,允晨文化出版社,民國81年
杜正勝 著,《周代城邦》,台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68年1月。
余師 培林 著,《詩經正詁》,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2年10月。
吳康 著,《孔孟荀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6月。
吳進安 著,《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
林尹 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9月。
屈萬里 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8年9月。
屈萬里 著,《尚書釋義》,台北市,文化大學,民國84年
《侯馬盟書》,台北市,里仁書局,民國69年。
胡志奎 著,《論語辯證--孔子之「仁」字思想探源》,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7年。
胡安德 著,《詩經淺說》,台北市,慈幼出版社,民國75年。
徐復觀 著,《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8年1月。
高亨 著,《詩經今注》,台北市,里仁書局,民國70年10月。
高明 著,《孔學管窺》,台北市,廣文書局,民國61年2月。
夏傳才 著,《十三經概論》(上、下),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6年6月。
陳大齊 著,《孔子學說論集》,台北市,正中書局,民國47年6月。
陳大齊,《陳百年先生文集》第一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5月。
陳榮捷 編著,《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市,遠流圖書公司,民國83年8月。
陳榮捷 編著,《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市,遠流圖書公司,民國82年6月。
陳飛龍 著,《孔孟荀學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71年。
陳子展 著,《詩經直解》,台北市,書林出版社,民國81年。
郭慶藩 輯著,《莊子集解》,台北市,華正書局,民國83年8月。
曾運乾 著,《尚書正讀》,台北市,華正書局,民國71年5月。
曾昭旭 著,《在說與不說之間》,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1年2月。
曾昭旭 著,《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3年3月。
勞思光 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73年1月。
傅佩榮 著,《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10月。
傅樂成 著,《中國通史》(上),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82年8月。
黃光雄 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民國83年2月。
董作賓 著,《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四冊,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民國66年。
董季棠 著,《論語論仁新述》,台北市,益智書局,民國56年。
楊寬 著,《西周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6年10月。
楊寬 著,《戰國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4月。
楊伯峻 譯注《論語譯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1年9月。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2年5月。
楊化之 編《孔子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局,民國49年。
裘錫圭 著,《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3年3月。
葉玉森 著,《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葉瑛 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9月。
葉慶炳 著,《中國文學史》(上),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6年8月。
熊十力 著,《原儒》,台北市,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民國86年3月。
蔡仁厚 著,《孔孟荀哲學》,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12月。
劉福增 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市,牧童出版社,民國65年10月。
錢穆 著,《論語新解》,台北市,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民國89年11月。
錢穆 著,《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一),台北市,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民國89年11月。
錢穆 著《先秦諸子繫年》,香港大學出版,民國45年,第2頁。
譚嗣同 著,《仁學》,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7年11月。
羅聯添 編著,《國學論文選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0年11月。
羅光 著,《儒家哲學的體系續篇》,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8年5月。
三、期刊論文
王宜文 撰,<論語論「仁」>,《孔孟月刊》,第20卷,第5期,民國71年1月。
江惜美 撰,<論語中仁道的精義>,《孔孟月刊》,第31卷,第7期,民國82年3月。
朱守亮 撰,<論語孟子中「仁」字之研究>,《中華學苑》,第12期,民國62年9月。
吳光 撰,<仁本禮用――儒家人學的核心觀念>,《文史哲》,第3期,民國88年。
李師 霖生 撰,<絕處逢生論孔子>,《哲學雜誌》,第6期,民國82年。
李師 霖生 撰,<天人之際,性命交關>,《哲學雜誌》,第16期,民國85年。
李正治 撰,<孔子「以仁貫禮」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第22卷,第1期,民國85年7月。
李匡夫 撰,<孔子的「仁禮教」為政體系及借鑑>,《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民國85年7月。
李景林 撰,<論孔子的仁學思想>,《鵝湖月刊》,第23卷,第5期,民國86年11月。
余錦波 撰,<孔子哲學中仁義禮三者的邏輯關係>,《鵝湖月刊》,第17卷,第3期,民國80年9月。
林政華 撰,<詩經裡唯一「仁」字的涵義>,《孔孟月刊》,第20卷,第5期,民國71年。
林憶芝 撰,<孔子論仁之涵義>,《鵝湖月刊》,第20卷,第3期,民國83年9月。
林淑嬉 撰,<從論語一書探討孔子仁學的內涵>,《中師語文》,第3期,民國82年5月。
洪安全 撰,<孔子與仁學>,《孔孟月刊》,第17卷,第3期,民國67年11月。
陳瑞深 撰,<儒家仁學的現代意義>,《花蓮師專學報》,第13期,民國71年10月。
傅佩榮 撰,<重新詮釋孔子的「仁」>,《哲學雜誌》,第6期,民國82年9月。
蔡仁厚 撰,<孔子言「仁」之實義>,《中華文化月刊》,第26期,民國70年12月。
羅宗濤 撰,<談禮>,《孔孟月刊》,第13卷,第2期,民國68年11月。
羅思美 撰,<孔子仁學蠡測(一)以禮成仁說>,《孔孟月刊》,第32卷,第3期,民國82年11月。
四、研討會論文
劉玉國 撰,〈「士曰既且」、「洵美且仁」新解〉,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87年12月。
五、博碩學士論文
孔炳奭 撰,《孔子禮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江澄祥 撰,《論語中仁字的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系,學士論文,民國50年。
南相鎬 撰,《孔子仁學》,台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民國79年。
陳淑雲 撰,《孔子仁的思想之形成與應用》,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章意雲 撰,《論語「仁」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9年。
張碧玲 撰,《孔子思想中禮的意義》,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
葉士豪 撰,《論語「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六、工具書
清•段玉裁 著,《說文解字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81年12月。
容庚 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民國85年。
容庚 編著,《金文續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1年。
陳建貢、徐敏 編,《簡牘帛書字典》,上海,上海書畫,民國83年。
常正光、方述鑫、林小安、彭裕商 編著《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民國82年。
蔣致遠 主編,《四書索引》,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8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高中國文科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實踐「仁」的意涵為例
2.
墨子的宗教思想研究
3.
孔子經濟倫理觀之研究
4.
諾丁與孔孟關懷教育理念與實務之研究
5.
孔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
6.
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台北孔廟為例
7.
孔子仁學思想之研究
8.
《論語》中孔子思想與《尚書》關係之研究
9.
顧夢麟(論語說約)之研究
10.
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11.
荀子的禮治思想
12.
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
13.
朱子對論語的詮釋
14.
孔子思想中「天人」問題研究
15.
儒家聖王思想之研究
1.
羅思美 撰,<孔子仁學蠡測(一)以禮成仁說>,《孔孟月刊》,第32卷,第3期,民國82年11月。
2.
羅宗濤 撰,<談禮>,《孔孟月刊》,第13卷,第2期,民國68年11月。
3.
傅佩榮 撰,<重新詮釋孔子的「仁」>,《哲學雜誌》,第6期,民國82年9月。
4.
陳瑞深 撰,<儒家仁學的現代意義>,《花蓮師專學報》,第13期,民國71年10月。
5.
洪安全 撰,<孔子與仁學>,《孔孟月刊》,第17卷,第3期,民國67年11月。
6.
林淑嬉 撰,<從論語一書探討孔子仁學的內涵>,《中師語文》,第3期,民國82年5月。
7.
林憶芝 撰,<孔子論仁之涵義>,《鵝湖月刊》,第20卷,第3期,民國83年9月。
8.
林政華 撰,<詩經裡唯一「仁」字的涵義>,《孔孟月刊》,第20卷,第5期,民國71年。
9.
余錦波 撰,<孔子哲學中仁義禮三者的邏輯關係>,《鵝湖月刊》,第17卷,第3期,民國80年9月。
10.
李景林 撰,<論孔子的仁學思想>,《鵝湖月刊》,第23卷,第5期,民國86年11月。
11.
李匡夫 撰,<孔子的「仁禮教」為政體系及借鑑>,《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民國85年7月。
12.
李正治 撰,<孔子「以仁貫禮」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第22卷,第1期,民國85年7月。
13.
朱守亮 撰,<論語孟子中「仁」字之研究>,《中華學苑》,第12期,民國62年9月。
14.
江惜美 撰,<論語中仁道的精義>,《孔孟月刊》,第31卷,第7期,民國82年3月。
15.
王宜文 撰,<論語論「仁」>,《孔孟月刊》,第20卷,第5期,民國71年1月。
1.
孔子仁的思想形成與應用
2.
孔子仁學思想之研究
3.
孔子論語中仁禮思想與實踐
4.
孔子仁學思想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5.
《論語》的「仁」思想探究
6.
《論語》「仁」字探討
7.
孔子禮樂觀所涵蘊教育思想之研究
8.
孔子人學思想研究
9.
論語中之孔子思想
10.
孔子仁學
11.
孔子道德哲學思想及其歷史演變
12.
孔子心性概念分析
13.
孔子生命教育思想之研究-以「仁」為中心
14.
孔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
15.
修己安人—《論語》仁學思想之闡析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