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1. 丁幼泉,1974,勞資關係概論,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pp.21-37。
2. 山口等,1993,「各國工時時間制度」,勞資關係月刊,第12卷第2期,pp.45-48。
3. 王嘉興,1997,「各國週休制度之施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1期,pp.33-37。
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0,縮短工作時間的新設計。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6,「企業內縮短工時之步驟與方法」,勞工行政月刊,第103期,pp.18-22。
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職類別薪資調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7-68。
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8,「台灣地區工作時間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4-52。
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工作時間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1-20。
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主要國家勞動統計指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處編印,p11;pp.81-82。
10. 行政院主計處,2000,「人力資源調查」,行政院主計處編印,pp.5-63。
1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0,「行政院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pp.25-59。
12. 行政院經建會,1999,「週休二日經社影響評估報告」,行政院經建會編印,pp.12-26。
13. 行政院經建會,1998,「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事業單位工作時間實況調查報告」,行政院經建會編印,pp.17-41。
14. 交通部統計處,1999,「實施隔週休二日對國人國內旅遊活動影響之研究」,交通部統計處編印,pp.1-23。
15. 何玉麗,1980,「週休二日制之審思」,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3卷第6期,pp.97-99。
16. 成之約,1995,「縮減工時之國際趨勢與政府、企業因應之探討」,台灣省勞資關係協會編印,pp.23-51。
17. 成之約,1998,「縮短工時與工時彈性化的規劃與實踐」,勞工行政,第126期,pp.8-19。18. 成之約,2000,「評述:週工時44小時制之政策與實作」,勞委會2000年工時制度調整與規劃研討會會議資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33-37。
19. 成之約,陳正良,1996,「週休二日制課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pp.59-79。20. 朱志宏,1996,「如何實施週休二日制」,由銓敘部委託研究,pp.1-35。
21. 朱柔若,2000,「先進國家工時制度之比較」,勞委會2000年工時制度調整與規劃研討會會議資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3-15。
22.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p43-55
23. 李來希,1994,「縮短法定工作時間面面觀」,勞工行政,第47期,pp36-39。24. 李誠,1996,「工資彈性化勞資都是贏家─再論勞基法的修正方向」,勞工行政,第104期,pp.23-47。25. 李誠、辛炳隆、成之約,2000,「勞動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行政院經建會編印,pp.45-78。
26. 李誠、辛炳隆、林師模,2000,「實際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對國家競爭力之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行政院經建會編印,pp.1-130。
27. 李玉春,2000,「我國工時法制之問題點與未來展望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p.23-51。28. 李仁淼,2000,「縮短工時與週休規劃-以日本經驗為中心」,勞委會2000年工時制度調整與規劃研討會會議資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39-48。
29. 余璦君,1998,「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之研究-以資訊業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p.16-59。30. 杜功華,2001,「週休二日的企業對策與成效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pp.8-9;17-1831. 林子斌,1986,「工時問題之新趨勢─彈性工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pp.24-31。32. 林三貴,1900,「部分時間工作勞工適用勞動基準法之研究─台北市事速食餐飲業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pp.26-29。33. 林金星,1996,「企業縮短工時與效益回收」,加工出口區簡訊,1996年1月出版,pp.9-17。34. 林國榮、李秉正、徐世勳,1998,「縮短工時對台灣經濟衝擊之一般均衡分析」,台灣經濟學會1998年年會會議資料,pp.47-69。
35. 林建山,2000,「新制法定工時對產業勞工的影響」座談會講義,台北市勞工局,pp.12-14。
36. 林振賢,1999,「談企業如何因應工時之縮短」,中國勞工,第990期,pp22-27。37. 周昌湘,2000,「工時變革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管理雜誌,第312期,pp21-31。38. 吳之煒,2000,「從行業特性探討工時規劃---以製造業為例」,勞委會2000年工時制度調整與規劃研討會會議資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17-32。
39. 施貞仰,1995,「企業實例發表(四)」,促進企業縮短工時座談會會議實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64-78。
40. 徐淑美,2000,「工時調降對傳統產業之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pp.21-42。
41. 洪榮昭,1995,人力資源管理實用,復文書局,pp.13-64。
42. 邱淑芬,1995,「縮減工時對企業經濟影響之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43. 邱淑芬,1997,「縮減工時對生產力與勞動市場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44. 邱駿彥,1995,「日本縮短工時經驗與借鑑」,台灣省勞資關係協會編印,pp.157-183。
45. 邱駿彥,2000,「勞動基準法當前課題之研究─以縮短工時相關法制為中心」,2000年工業關係研討會會議資料,pp.42-51。
46. 許美玉,1997,「由日本的週休二日制看台灣」,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1期,pp.39-41。
47. 盛惠煜,1995,「我國與工業化國家縮短工時之比較研究(一)」,勞工之友雜誌,pp.15-19。48. 盛惠煜,1996,「我國與工業化國家縮短工時之比較研究(二)」,勞工之友雜誌,pp.14-17。49. 黃同圳,1997,「日本縮短工時對生產力的影響」,人力發展月刊,第45卷,pp.4-8。50. 黃同圳、黃麗璇,1995,「階段性縮短工時產業之影響分析」,行政院勞委會委託研究。
51. 黃茂源,1995,「台灣地區受僱者時間配置之探討」,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pp.37-41。52. 黃坤祥,2000,「時代趨勢與企業工時之探討」,勞資關係月刊,第19卷第4期,pp.228-243。53. 曾碧淵,1998,「週休二日制與休閒時代來臨之影響及因應」,勞工之友,pp.43-56。54. 曾碧淵,1999,「OECD國家就業政策及其效益之探討」,勞工之友,pp.12-16。55. 張天開,1990,「部分時間工作」,文化大學編印,pp.27-86。
56. 張清倉,1999,勞動基準法實用,復文書店,pp.46-57。
57. 張哲誠,1997,「從週休二日之爭看工時縮減的問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1期,pp.42-49。
58. 張聖麟,1999,卓越化生產管理,華泰書局,pp.7-85。
59. 張靜云,2001,「全球化與台灣勞動受雇結構轉變」,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6卷第4期,pp.45-69。
60. 張曉春,1995,「週休二日勢在必行」,經濟前瞻,pp.114-116。
61. 勞工行政編輯部,1996,「企業內縮短工時之步驟與方法」,勞工行政,第103期,pp.18-22。
62. 歐宏國,2001,「縮短工時對製造業薪資成本之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1期,pp.91-94。
63. 楊文芷,1998,「實施縮短工時及周休二日對企業營運影響及企業因應措施之調查研究」,中國勞工,第985期,pp.16-18。64. 楊文斌,1986,「工時問題新趨勢;彈性工時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pp.36-43。
65. 郭永雄,1995,「不宜貿然實施週休二日制」,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8期,pp.458-460。
66. 郭永雄,1997,「推動週休二日制的建議」,經濟前瞻,pp.113-117。
67. 陳正良,1997,「從公務員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制的推出論勞基法工時基準的合理化修正」,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8期,pp.461-484。68. 陳人豪,2000,「縮短工時企業因應策略之研討」,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pp.27-31。
69. 鄭玉瑞,1997,「週休二日與彈性工時是世界潮流」,中國勞工,第967期,pp.6-9。70. 鄭月遂,2000,「運用知識管理因應縮短工時」,中國勞工月刊,第1011期,pp.8-12。71. 鄭永青,1997,「週休二日對觀光相關產業的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1期,pp.29-32。
72. 鄢武誠,1997,「週休二日是大勢所趨」,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8期,pp.454-457。73. 賴士葆,1989,「政府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之建立」,行政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pp.265-283。
74. 賴金端,1997,「週休二日制的產業關聯效果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1期,pp.19-24。
75. 劉秀珍,2000,「企業如何因應縮短工時之運作」,勞委會2000年工時制度調整與規劃研討會會議資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49-60。
76. 衛民,1995,「如何擬定工時縮減的雙贏策略」,台灣省勞資關係協會編印,pp.1-7。
77. 謝棋楠,2000,「法制化或企業自主之策略思考」,勞委會2000年工時制度調整與規劃研討會會議資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pp.77-88。
二、英文
1. Anxo, Dominique and Ame Bigsten. 1989. ‘Working Hours and Productivity in Swedish Manufactur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1:3,pp.613-619.
2. Berman E., Bound J. and Machin S. 1998. ’Implications of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pp.1245-1279.
3. Blyton, P. 1985. Changes in Working Time, St. Martin s Press,pp.97-134.
4. Bosch, Gerhard, Peter Dawkins and Francois Michon, ed. 1994. ‘Times Are Changing Working Time in 14 Industrialized’,pp.48-125.
5. Brunello, G. 1989.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Shorter Working Hours:An Applications to Japanese Data’ ,Economic, 56,pp.473-486.
6. Calmfors. L. 1985. ‘Work Sharing, Employment and Wag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7,pp.293-309.
7. Cette, G. & D. Taddei.. 1993.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Reducing and Reorganizing Working Time’, Futures, 25:5,pp.561-671.
8. Chan, W. 1996. ‘Intersectoral Mobility and Short-Run Labor Market Adjustment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4:3,pp.454-471.
9. Duane Davis , 1995, Business Research FOR decision Making ,4 th ed.(Belmont,CA:Duxbury Press)pp.257-258.
10. Figart,D.M. 2000. ’Work Time Regimes in Europe:Can Flexibility and Gender equity Coexist?’,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34:4,pp.847-872.
11. Flelstead, Alan Jewson,, Nick. 1999. ‘Global Trends in Flexible Labor’,Workforce, 80:2, pp.39-42.
12. Feldstein, M.S. 1967. ‘Specification of the Labour Input in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34,pp.375-386.
13. Fitzgerald, Terry J. 1996. ‘Reducing Working Hour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s Review,32:4,pp.13-22.
14. Gemma ,T. 2000. ‘Long Hours Culture Economic to Sffer’ ,Mangagement Accounting,78,pp.3-4.
15. Houseman, S.N.1988. ‘Shorter Working Time and Job Security,Labor Adjustment in the Steel Industry ,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Labor Utilization’, MassT:Unwin Hyman,pp.64-85.
16. Hughes, J. 1980. ‘The Reduction in the Working Week:A Critical Look at TARGET 35’,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November,pp.287-296.
17. Lee Bogart,Opinion.1968 . ‘Don’t Know and Maybe No Answer’,Pubbic Opinion Quarterly(Fall 1969).
18. Leslie, Derek and Wise, John. 1980. ‘The Productivity of Hours in U.K.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 Industries’,The Economic Journal, 90,pp.74-84.
19. Leslie, Derek. 1984. ‘The Productivity of Hours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6, pp.486-490.
20. Mangan,J. & J. Steinke. 1988.’Working Time Reductions in Australian Indurstry :Did They Create Jobs and Who Funded Them?’,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9,pp.165-178.
21. Meulders, D. et.al. 1994. Atypicla Employmetn in the EC,Dartmouth College .
22. OECD. 1995. ‘Flexible Working Time’.,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aris.
23. Olmsted, B. 1983, ‘Changing Times: The Use of Reduced Work Time Op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22:4,pp.479-492.
24. Owen, J.D. 1989. Reduced Working Hours:Cure for Unemployment or Economic Burde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5. Patricia, L.& Michel, S. 1989. New Work Patterns:Putting Policy into Practice,London:Pitman.
26. Smith,R.G & Ehrenberg,R.G. 1996. Modern Labor Economics,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27. Smith,Lee. 1977. ‘Flexitime:A New Work Style Catches on’,12, pp.62.-68.
28. Thurman,Joseph E. & Trah,Gabriele. 1997. ’Part-Time Work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29:1,pp.23-40.
29. Walker,Tom. 1999. The Prosperity Covenant:How Reducing Work Time Really Works to Create Jobs,A Brief Presented to the Operation JOBS Roundtable Vamcpiver.B.C.
30. White.M.. 1987. Working hours:Assessing the Potential for Reduction, ILO,Gen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