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1992a)醫療糾紛與醫療關係相關法制之探討。
醫事法學,4(2):2-8。
尤幸玲(1993)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及其角色關係之研究。東海
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尹章華(1997)消費權益論醫病關係。軍法專刊,43(9),1-7。李雲裳(1990)社會工作者在醫療糾紛上角色期待之研究。財團法人國泰
綜合醫院。
林綺雲(1997)醫生與病人的對話:談醫病溝通差距的影響與因應。諮商
與輔導,142,21-23。
林綺雲(1998)醫病關係--人際互動理論的分析。諮商與輔導,149,8-12。
林倖妃(1998)醫療糾紛 醫病雙方雙輸。中國時報,六月十九日,第
五版。
吳運東(1999)爭取醫師合理人權為2000年工作重點─從醫師法到消保法
看台灣法律中的醫師人權。台灣醫界,42(10):9。
Patton(1995)吳芝儀、李鳳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林怡欣(1999)醫病互動關係中的身體自主權-以女性乳癌病患為例。高
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W. Timothy Coombs著,林文益、鄭安鳳譯(2002)危機管理與傳播。台
北:風雲論壇。
胡幼慧(1991)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8)從醫療人權到弱勢人權¾科技、人文和倫理之間。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8:7-15。
秦燕(1992)醫療團隊及社會工作師在其中的角色。社區發展季刊,60,16-20。
徐震、林萬億(1993)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秦燕(1996)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麗玲(1998)藥害最高可獲兩百萬救濟。自立早報,十月十四日,第
五版。
陳興星(1992)社會工作角色再定位。社區發展季刊,60,37-40。陳榮基、謝啟瑞(1992)醫療糾紛對醫療成本之影響。行政院衛生署委託
研究報告。
陳榮基(1993)台灣醫療糾紛的現況與處理。台北:健康世界雜誌社。
陳榮基(1994)臺灣醫療糾紛的頻率及原因的分類。臺灣醫界,37(6):
102。
陳榮基(1998)醫療糾紛對醫療成本之影響:台灣西醫師的實證研究。中
醫研究院週報,一月九日。
陳武宗(1999)社會工作在健康照護領域內之發展任務與倫理議題。社區
發展季刊,86,109-115。
陳武宗(2000)互信與理解─超越醫病爭議之結與解。第二屆醫療政策與
醫務管理學術研討會─危機管理與財務經營手冊。高雄:高雄市立小港
醫院(委託高雄醫學大學經營)。
曾華源(2002)理論與社會工作實務。載於宋麗玉等合著,社會工作理
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1-15頁)。台北市:洪葉。
黃達夫(1999)用心聆聽: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台北:天下文化。
黃秀雅(2000)醫病溝通中第三者角色、影響與因應之分析。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蒂(2000)台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部門工作現況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
工作學刊,8,137-166。
張隆順譯(1982)社會工作倫理。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苙雲(1998)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修維(2000)醫療機構醫病爭議調處經驗之質性研究--以台南地區為
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成(2001)台灣臨床社會工作者建立助人關係經驗之敘說分析。香港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課程博士論文。
詹麗綺(1996)住院醫師與住院病人互動關係之探討。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慕慈(2000)A型行為模式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相關性之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莫藜藜(2000)醫院社會工作人員對全民健保實施之主觀經驗探究。中華
醫務社會工作學刊,8,97-121。
廖士程、李明濱、李宇宙(1999)醫療爭議之心理社會面向。醫學教育,3(3):49-59。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的評估。載於宋麗玉等合著,社會工作理
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1-15頁)。台北市:洪葉。
劉斐文、邱清華、楊銘欽(1997)消費者基金會醫療爭議案件之分析研究。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77-85。
劉仲冬(1998)醫病關係模式。醫望雜誌,24,103-105。劉文瑢(1998)日韓醫事紛爭的處理方法。醫事法學季刊,6(1、2):8-14。
潘麗琪(1999)由門診求醫經驗探究醫病關係的社會意涵。華醫學報,10,73-79。
盧瑞芬、謝啟瑞(2000)醫療經濟學。台北:學富文化。
謝孟雄(1990)社會工作與醫療。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謝啟瑞(1991)台灣醫療責任制度的研究。法律的經濟分析學術研討會。
台北:台灣大學。
鍾美育譯(1992)社會工作的倫理判斷。台北:桂冠出版社。
蔡振修(1996a)醫事過失犯罪析論。台北: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
薛桂文(1998)醫療糾紛將強制調處,不成才能興訟。民生報,十月二十
四日,第二十九版。
蘇盈貴(2000)從醫療倫理看未來醫療糾紛處理方向。中國時報,四月二
十四日,十八版。
藍采風、廖榮利(1992)。醫療社會學。台北:三民。
Anderson, Eric G.(1997)How to rebuild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hysician''s Management. 37(10):64-67.
Charles, Sara C.(1993)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 57(2):195-207.
Claiborne, Z. G.(1998)How to select a mediator. Cost Engineering. 40(2): 18-19.
Freidman, M., & Dimatto, M.R.(1989)Health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Kronenfeld, Jennie Jacobs ( 2001 ) New trends i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 impacts of managed care on the growth of a consumer protections model. Sociological Spectrum. 21(3) : 293-317.
Phil Brown(1989)Perspectives in Medical Sociology. Wadsworth, Inc.,
California.
Riessman, C. K.(1993)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SAGE.
Martin W. Bauer & George Gaskell(2000)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A Practical Handbook. London: SAGE.
Roger A.Rosenblatt;George E.Wright;Leighton Chan;Peter Clitherow; Frederick M. Chen, and L. Gary Hart(2000)The Effect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on Emergency Department Use Among the Elderl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1): 97-102.
Siporin, M.(1975)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 Y. Macmillan, Publish Co., Inc.
Turner, F. J.(1995)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etical base.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2258-2265. Silver Spring,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