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王雅臣(1998)•自費安養老人經濟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頤苑
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王芝芝譯(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
行政院衛生署(2002,3月28日)‧衛生統計重要統計指標綜合類‧衛生署網路‧摘自http://www.doh.gov.tw/newdoh/90-org/org-10/910312.xls
李筱峰(2002,4月15日)‧蔣政權流亡入台‧台灣歷史學會網路‧摘自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210.htm
余德慧(1998).生命史學.台北:張老師文化。
呂秀玲(1998)眷村的社會流動與社會資源初探--一個榮民社區之田野研究台中東海社會學研究所論文。周怜利譯(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乃德(1993).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47-52。吳靜吉(2000).許一個活躍的老年-如何享受老人生活(導讀).於周怜利譯,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pp4-5).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秋芬(2000)老榮民的家庭關係初探--以配偶罹患精神疾病於玉里榮院長期住院者為例慈濟社工所論文。胡台麗(1990).竽仔與蕃薯-台灣榮民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07-132。
侯南隆(1999)•我不是壞小孩-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嘉義:南華大學。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老人心理治療.台北:心理。
范麗娟(1996).榮家榮民適應生活與需求之深度訪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16-331。
退輔會統計處(2001,5月21日)‧榮民年齡結構‧退輔會網路‧摘自http://www.vac.gov.tw/stattab/month/t04.htm
退輔會統計處(2002,3月27日)‧榮民年齡結構─按退伍階級、退除給與安置別分‧退輔會網路‧摘自http://www.vac.gov.tw/stattab/benefit/thisQua/b13.htm
退輔會統計處(2002,3月27日)‧八十八年外住就養榮民狀況調查分析報告‧退輔會網路‧摘自http://www.vac.gov.tw/stattab/analysis/89oldman/89outold.htm
退輔會服務機構-榮民服務處(2002,4月12日)‧退輔會服務機構-榮民服務處-便民服務‧退輔會網路‧摘自http://www.vac.gov.tw:816/~kaohsiung2/vacservice/moreinfo.asp?autono=55
退輔會統計處(2002,4月12日)‧公費就養榮民每月生活給與調整情形‧退輔會網路‧摘自http://www.vac.gov.tw/stattab/benefit/thisQua/b37.htm
退輔會會史(2001,4月3日)‧退輔會會史‧退輔會網路‧摘自http://www.vac.gov.tw/history/default.asp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55-147。
黃國彥、鍾思嘉(1987).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和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國防部(2002,3月27日)‧陸海空軍軍官士官任官條例‧國防部網路‧摘自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join/people/wwwie/0604002.htm
陳彰惠、楊玉娥、周汎澔(1996).成年期.於張媚等合著,人類發展概論(pp.333-390)台北:華杏。
陳亦暉(1995)•影響安養機構內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因素-以中部某榮民之家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陳建生(2002).「忠」的觀念形成與演變.孔孟月刊40(7),38-44。陳昭利(2000).『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6,169-196。張中訓(2000).口述歷史理論與實務初探─以臨溪社區錄音訪談為例.東吳歷史學報 , (6),91-146。萬育維、張英陣、張素玉(1997).軍旅生活對居住安養機構老榮民生活品質之影響─以某私立安養機構四個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 (27),121-145。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
楊中芳(2001).如何理解中國人.台北:遠流。
退輔會第一處編印(2001).榮民(眷)服務手冊.台北:退輔會。
趙剛(1993).土地槍桿與資本-關於族群、階級與歷史的初步思考.當代85,72-89。趙剛(1995).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125-163。
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台北:黎明。
鄭書芳(1998)•傅朗克意義治療法在老人生活意義教育上的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嘉義:中正大學。劉淑娟(1999) .老年人的靈性護理.護理雜誌 , 46(4),51-56。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79.台北:麥田。
蕭菊貞(2001).銀簪子.台北:時報。
戴玉慈等著(1998)˙老人護理學˙台北:空大。
鍾思嘉(1995).老人的生命意義與輔導原則.測驗與輔導129 ,2650-2653。顏上玲(2000)•浴火鳳凰-口足畫家的自我超越極其生涯發展歷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台北:師範大學。二、英文部分
Bob G.Knight(1996).Psychotherapy with older adults .Bevery Hills :Sage.
Baker,N.(1996). Emotional support of the older adult and family . In P.D.Barry(3ed),Psychosocial nursing (pp.545-568). Philaedlphia: Lippincott.
Despres, C. (1991).The meaning of hom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aearch,8(2),96-115.
Fabry, J.B.(1988).Guideposts to meaning: discovering what really matters.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Inc.
Frankl,V.E.(1967).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 •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
Imber-Black, E., & Roberts, J.(1992).Rituals for our times.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incoln ,Y. S.&E.G.Guba(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Chp.11: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pp.289-331).Bevery Hills:Sage.
Parker, R. J.(1999).The art of blessing: teaching parents to create rituals.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 p2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