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5: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育瑄
研究生(外文):Fan Yu-Hsuan
論文名稱:從電視晚間新聞暴力與血腥不雅內容分析探討媒體企業外部責任
論文名稱(外文):TV Medi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Study on Violent, Bloody, and Indecent Contents of TV Evening News Programs
指導教授:呂郁女呂郁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u L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管理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圖文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暴力新聞社會責任倫理內容分析電視媒體
外文關鍵詞:ViolenceIndecnetnewsSocial resposibilityTelevi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5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隨著有線電視的出現與普及率的增加,原本在報紙上的「黃色新聞」問題,也逐漸出現在電視上,由於電視的影音、聲光效果,使「黃色新聞」中的色情、暴力、血腥問題更加嚴重,近年來一些案件,如白曉燕案等都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在電視節目中,新聞是是最真實的,且被大眾所信服的,新聞中呈現出暴力、血腥的內容對大眾所造成的影響是存在的,因此本研究想要瞭解電視新聞中呈現暴力與血腥不雅內容的現況,針對晚間新聞,這個適合闔家觀賞的時段進行電視晚間新聞的內容分析,利用報導題材、新聞類別、新聞性質、報導方式、鏡頭處理、鏡頭運用技巧與畫面內容等七個部份來進行內容編碼與統計分析。本研究對於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到十二月的八家電視台的晚間新聞進行內容分析,以瞭解電視新聞中有關於暴力與血腥不雅新聞內容的全貌。
媒體在社會上扮演著多重的角色,同時也是以企業經營的形式存在。現今的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演進到第三階段:社會回應,而媒體除了本身企業體本身的社會責任之外,還有第四種形態傳播理論:媒體社會責任。為了瞭解媒體本身所具有的雙重身份對於社會責任論與暴力與血腥不雅新聞內容的看法,本研究佐以深度訪談,訪問媒體記者與民間團體,對於這個部份進行更深入的瞭解。訪談的內容共分為五個主要的部份,分別是經濟性責任、法律性責任、倫理性責任、自發性責任、教育性責任,分別就現在媒體運作的現況與日後努力的目標進行訪問。目前的大眾處於被動的接收者只能等待媒體的自律自愛,而不能有具象的管道或機制來督促媒體的企業責任不被媒體本身的刻意忽略掉,如何催生出媒體內化後對於到道德責任的重視並確實執行背負的來自社會的眾多期待
When television-broadcasting industry was prosperous in Taiwan, the atten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has been predominantly drawn to this medium. Television became increasingly well established, competing stations engaged in a fierce race for audiences and advertising revenues. The debate about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violence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higher percentage of violent content.
Media monitoring groups document the high percentage of programs that focus on violence. It is widely believe that the use of violence is to increase rating. Researchers confirm that violence is a major ingredient in television news.
In this study, I make content analysis of violent, bloody, and indecent contents of evening news programs. The data for analysis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0. The targets of analysis are eight TV stations. The sample dates include 2764 days evening news. The percentage of violent, bloody, and indecent news is 2.3%. Sixty percent of violent news is bloody and indecent news. Eighteen percent of violent news is classified as indecent news.
Television enterprise not only pursues profit, but also h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 but is neglected by most people.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role in society, media should aware and pay attention to violent, bloody, and indecent contents of evening news programs the violence content issu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動機
第二節、研究目的及問題
第三節、研究架構
第四節、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電視暴力與血腥不雅新聞的探討
一、電視新聞暴力與血腥不雅的內容
二、傳播暴力內容的影響
三、暴力新聞的影響
第二節、社會責任論
一、媒介的社會責任論
二、企業的社會責任論
(一)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與分類
(三)企業的社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關係
小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內容分析法
一、內容分析法
二、類目訂定
第二節、暴力血腥新聞定義
第三節、研究單位
一、研究範圍
二、分析類目
第四節、信度檢測
第五節、深度訪談
第四章、資料分析
一、電視新聞報導題材則數與秒數之統計分析
二、電視新聞畫面內容統計分析
三、電視新聞性質之統計分析
四、電視新聞報導方式之統計分析
五、電視新聞鏡頭處理之統計分析
六、報導題材與新聞類別之統計分析
七、變異數分析
第五章、研究結果
第一節、研究結果
一、其他國家相關研究資料
二、資料比較
第二節、媒體的企業社會責任
第三節、研究限制
參考文獻
附錄一:登錄表
附錄二:訪談問卷
附錄三:深度訪談逐字稿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嵩音1995。
〈性暴力新聞文本及解讀分析─以胡瓜強暴案為例〉。《性、暴力、新聞眼》。台北:碩人出版。頁:9-35。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2。
〈電視暴力血腥畫面頻頻出現,本會籲請媒體妥善處理相關報導〉。《新聞評議第212期》。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頁:3。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7。
〈光榮的選擇─全球媒體市場中的新聞自律〉。《新聞評議第266期》。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頁:10-13。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6。
〈善盡社會新聞的社會責任〉。《新聞評議第257期》。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頁:6-7。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2001。
〈「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行政院新聞局公報第五卷第五期》。頁:11,17,18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2001。
〈「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行政院新聞局公報第五卷第七期》。頁:25
方蘭生1984。
《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台北市:允晨。
何日生1999。
〈暴力言論與言論自由〉。《新聞鏡周刊第553期》。台北:新聞鏡周刊》。頁:42-43。
行政院新聞局(1999a)。
〈蓋洛普民調顯示:節目暴色嚴重,新聞報導太過煽情〉。《新聞鏡周刊第499期》。台北:新聞鏡周刊。頁:48-49。
行政院新聞局1999b。
〈嚴格規範色暴新聞,獲進九成民眾支持〉。《新聞鏡周刊第551期》。台北:新聞鏡周刊。頁:48-49。
李秀美1999。
〈兒童電視素養對暴力訊息解讀的影響─一個基模取向的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5期》。台北市:中國視聽教育學會。頁:3-14。
車慶餘1998。
〈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台北市國小學生影響效果之探討〉。《傳播文化第六期》。台北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頁135-166。
李瞻1991。
《新聞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知賢1997。
《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研究委員會。
吳翠珍 2000。
《迎接媒體教育的來臨》http://tvform.heha.net/manuscript/child_choice2.htm。
邱莞慧1999。
〈跨世紀的新聞事業與倫理〉。《廣電人第58期》。臺北市 :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頁40-43。
林紀惠1996。
〈電視媒體與社會化的發展─兒童不宜〉。《傳播研究簡訊》。台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頁:12-13。
林照真1998。
〈媒體市場激烈競爭下的記者圖像─從工作倫理談起〉。《新聞倫理再出發─來自多元價值與大眾文化的挑戰》。台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頁:56-61。
陶在樸、尉遲淦 2000。
〈維持效應與思想傳染〉。中國時報2001年2月23日第15版。
黃明明1994。
〈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兒童之涵化效果初探〉。《新聞學研究第48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頁:63-98。
黃重憲1999。
〈處理新聞從嗜血到戀屍,媒體自律神經又失調了〉。《新聞鏡周刊第572期》。台北:新聞鏡周刊。頁:6-7。
黃富源1995。
〈情色傳媒與性暴力研究之文獻探討〉。《性、暴力、新聞眼》。台北:碩人出版。頁:137-156。
黃新生 1992
《媒介分析方法》,譯自Arthur Asa Berger,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台北市:遠流
胡元輝1998。
〈從媒體組織文化談新聞倫理再出發〉。《新聞倫理再出發─來自多元價值與大眾文化的挑戰》。台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頁:62-65。
胡幼偉1995。
《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譯自Carl Hausman, Crisis of Conscience。台北市:五南。
孫秀蕙1998。
〈手執道德寶劍的獵巫者:惡性競爭下的媒體觀察與反思〉。《新聞倫理再出發─來自多元價值與大眾文化的挑戰》。台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頁:21-23。
馬驥伸1997。
《新聞倫理》。台北市:三民。
張耐1998。
〈電視媒體與兒童暴力〉。《師友第374期》。臺中縣:教育廳師友月刊社。頁:25-30。
張錦華 2000。
〈看流行文化風如何從電視吹起〉。《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三期》。頁:34-39。
電視文化研究委託1999。
〈一萬七千名觀眾參與,電研會票選活動結果揭曉,「血腥BODY」新聞最令人倒胃〉。《新聞鏡周刊第534期》。台北:新聞鏡周刊。頁:38-39。
新聞鏡周刊1998。
〈觀眾厭惡色情暴力畫面。台視新聞採納善意建言〉。《新聞鏡周刊第496期》。台北:新聞鏡周刊。頁:12-13。
潘家慶1984。
《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賴國洲1997。
《八點檔連續劇暴力情節內容分析》。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
《解讀日本卡通暴力內容》。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研究委員會。
謝旭洲1997。
〈暴力卡通影片與國小學童侵略行為的研究〉。《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一期》。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頁:71-94。
謝旭洲1998。
〈電視暴力與國小學童侵略行為的關連性研究〉。《世新大學學報第八期》。台北市:世新大學。頁81-105。
蔡念中1999。
〈提昇電視新聞節目品質─電視社會新聞煽色腥現象之探討〉。《廣播與電視第14期》。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頁:167-187。
蔡玉琴 2001。
〈自殺新聞滿天飛,報導手法惹爭議,解構自殺新聞潮迷思〉。《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十期》。http://www.tvcr.org.tw/life/media/media10.htm
羅文坤1976。
《電視對青少年影響之研究─不同暴力程度的電視節目對不同焦慮程度及電視暴力接觸程度的國中學生在暴力態度上的差異》。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2。
《信差的動機─新聞媒介的倫理問題》,譯自John L. Hulteng。台北市:遠流。
羅文輝1994。
《無冕王的神話世界》。台北市:天下文化。
羅文輝、張梨文1997。
〈台灣新聞人員的專業倫理:1994年的調查分析〉。《新聞學研第55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頁:244-271。
薛心鎔1998。
《媒體的社會責任》。台北:新聞鏡雜誌社。
滕淑芬1994。
《大眾傳播的恆久話題》,譯自E.E. Dennis & D.M. Gillmor &A.H. Ismach。台北市:遠流。
二、英文部份
Allinson, Robert E, 1998
Ethical Values as Part of the Definition of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Part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17, pp1015-1028
Barrie Gunter 1985
Dimensions of Television Violence, Gower publish
Barrie Gunter and Jackie Harrison 1998
Violence on television: an analysis of amount, nature, location, and origin of violence in British programmes, Routledge publish
Carroll, Archie B, 1973
Business and Society: Managing Corporate Social Forecasting, Basic Books
, Boston: Little, Brown
Clayton E. Cramer, 1994
Ethical Problems of Mass Murder Coverage in the Mass Media,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 9, No. 1, pp26-42
Clifford G. Christians & Kim B. Rotzoll & Mark Fackler (1991)。
Media Ethics: Cases & Moral Reasoning, Third Edition。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Epstein, Edwin M, 1987
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1. XXIX, No3,
Groebel, J., 2001
Media violence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 global study on children''s media behavior and som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Communication Abstracts, Vol. 24 (Number 5), p591-738
Groves, Betsy McAlister, 1997
Growing up in a violent world: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violence on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Spring97, Vol. 17 Issue 1, pp74-100
Heins, Marjorie, 2000
VIOLENCE in mass media -- United States, Media Studies Journal, Fall2000, Vol. 14 Issue 3, pp14-24
Hosmer & LaRue Tone, 1996
The Ethics of Management 3rd , IRWIN.
Horvath, Charles M. , 1999
Macro and Micro: The Emerging Field of Organization Ethics, The Online Journal of Ethics,Vol.1, No3
James Auvoin1996
Implications of Audience Ethics for the Mass Communicator Journal of Mass Medias Ethics , Vol. 11,No2, pp69-81
James D. Torr 2001
Violence in the Media(Current Controversies), Greenhaven Press publish
Jeffrey S. Wilkinson & James E. Fletcher,1995
Bloody News and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n Ethical Question,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 10, No. 3, pp167-177
John H. McManus,1997
Who’s Responsible for Journalism?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 12,No1,pp5-17
James T.Hamilton 1998
Channeling Violence: the economic market for violent television programm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
Jib Fowles 1999
The case for television violence, Sage Publications publish
Jones, T.M.1995
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ses, Vol. 20, No2, pp404-437
Karin Wahl-Jorgensen & Hernan Galperin,2000
Discourse Ethics and the Regulation of media: The Case of the U.S. Newspap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4:1,pp19-40
Martin Barker and Julian Petley 1997
Ill Effects: The media/violence debate, Routledge publish
Marina Krcmar and Mark C. Cooke 2001
Children’s Moral Reasoning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elevision Viol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51 No2, pp300-316
Marlin Shipman, 1995
Ethical Guidelines for Televising or Photographing Execution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10, No.2, pp95-108
Nilsson, A. & Westerberg, M.,1997
Business Ethics and Systems Thinking, System practice, Vol.10,No4
Philip Patterson & Lee Wilkins, 1998
Media Ethics: Issues and Cases, McGraw-Hill Companies
Paul S. Voakes, 2000
Rights, Wrongs, and Responsibilities: Law and Ethics in the Newsroom,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ume 15, Number 1 (March 1, 2000), pp. 29 - 42
Rebecca Ann Lind, 1995
Assessing Ethical Sensitivity in Television News Viewer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 10, No2, pp69-82
Rebecca Ann Lind, 1996
Care and Justice in Audience Evaluations of Ethics in TV New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11, No2, pp82-94
Raphael Cohen-Almagot, 1999
Ethical Boundaries to Media Coverag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 26, pp11-34
Sherry Baker, 1997
Applying Kidder’s ethical decision-Making checklist to media ethics, Journal of Media Ethics, Vol. 23, No4, pp197-210
Tavener, 2000
Meda, Morality, and Madness: The case Against Sleaze TV,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Vol. 17, No1, pp63-85
Tom Grimes and Lori Bergen 2001
The Notion of Convergence As an Epistemological Base for Evaluation the
Effect of Violent TV Programming on Psychologically Normal Children,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No2, pp183-198
Thomas R. Wotruba, Lawrence B. Chonko, Terry W. Loe 2001
The Impact of Ethics Code Familiarity on Manager Behavior,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ume 33, Number 1,pp59-69
W. James Potter 1999
On Media Violence, Sage Publications publis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官德,「江澤民對軍權的調整、控制與變數」,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4期,民國87年4月,頁4-5。
2. 王儷容,「馬來西亞採行外匯管制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民國88年3月,頁100-102。
3. 田炳坤,「改革時期中國大陸之國家與市場關係」,共黨問題研究, 第24卷,第3期,民國87年3月,頁16-18。
4. 李東華,「韓國大企業的危機及改革」,經濟前瞻,第60卷,民國87年11月,頁68-72。
5. 洪進明,「韓國金融風暴對中韓主要產業之衝擊」,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頁15-16。
6. 洪淑芬,「人民幣匯率走勢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期,民國88年1月,頁19-35。
7. 馬凱,「由金融風暴探討人民幣走向」,中信通訊,第215期,民國88年7月,頁45-48。
8. 孫世婉,「金融風暴下之韓國經濟」,政策月刊,第40卷,民國87年11月,頁7-13。
9. 孫凡茹,「中共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改造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12期,民國85年12月,頁78-81。
10. 許文英,「從雙重經濟理論看中國大陸工業化資本積累」,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4期,民國87年4月,頁41-53。
11. 陳文賢,「政府在政治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比較」,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3期,民國86年7月,頁42-43。
12. 陳佩修,「泰國軍人與文人關係之演變」,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3期,民國86年7月,頁74-75。
13. 陳佩修,「軍事政變成因、結果與影響:泰國個案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民國89年1月,頁35-41。
14. 陳志強,「高麗硬漢能否重振昔日雄風?─韓國經改現形錄」,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97-98。
15. 楊鈺池,「韓國金融危機的啟示」,經濟前瞻,第57卷,民國87年5月,頁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