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文崇一(1972)。《台北關渡社區調查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文崇一(1993)。〈道德與富貴:中國人的道德衝突〉。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學觀點》。台北:桂冠。
王叢桂(1993)。《社會轉型中各世代的工作價值觀變遷》。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王秉鈞、劉家駒(1996)。〈由組織及均衡觀點探討組織承諾研究之問題與動機判準─採「典範」論之異常與解謎途徑〉,《管理與資訊學報》,1:73-100。古金英(2001)。《員工自主性、工作特徵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中美日三國電子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朱孟實譯(1981)。《美學》(黑格爾原作)。台北:里仁。
羊憶蓉(1992)。〈現代化與中國人的價值變遷─教育角度的檢視〉,《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朴英培(1988)。《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韓國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沈清松(1992)。〈義利再辨─價值層級的現代詮譯〉,《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呂良遠(1997)。〈記錄攝影與新聞攝影〉,《談攝影的藝術》。台北:攝論。
吳成豐(1998)。〈台灣企業主管工作價值、決策型態及其與企業倫理的相關性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10:158-174。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5)。〈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初步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2:227-244。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大專畢業在職人員在工作價值觀量表之信效度、常模與價值觀組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173-187。吳冠儒(1999)。《員工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情感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高科技員工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元墩、鍾志明(2001)。〈企業文化、員工工作價值觀及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地區主要集團企業為例〉,《長榮學報》,4(2):1-18。
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阮義忠(1986)。《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台北:雄獅。
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7(4):1049-1073。邱俊欽(1994)。《隱私權與新聞攝影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姚一葦(1966)。《詩學箋註》。台北:國立編譯館。
侯家駒(1993)。〈中國人經濟價值觀的演變─從義利之辨、本末之分到自利之說〉。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學觀點》。台北:桂冠。
柯惠玲(1993)。《個人特質、事業發展環境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徐永昌(2000)。《企業願景、企業文化、員工生涯發展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台灣製造業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梁凱旋(2000)。《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莊順天(1999)。《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高雄市公民營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國(1993)。〈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學觀點》。台北:桂冠。
黃光國(1995)。〈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3:276-338。黃國隆(1996)。《工作價值觀一致性與領導行為對員工效能的影響/劉水深總計畫主持;黃國隆子計畫主持》。台北:國科會。
黃國隆、陳惠芳(1998)。〈資訊價值、組織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管理學報》,9(1):343-366。黃國隆、蔡啟通(1998)。〈工作價值觀與領導行為對員工效能的影響〉,《台大管理論叢》,9(1):51-85。
黃俊傑(1999)。〈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11:129-152。黃正雄(1997)。《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價值觀契合與員工效能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黃開義、陳進強(1998)。〈雙組織承諾之分類型態及影響因素探討〉,《人力資源學報》,10:65-84。黃貴祥(2000)。《技術學院教師工作環境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其工作滿足和教學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淑蕙(2000)。〈傳播媒體成員的組織承諾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0:251-274曾仕強(1992)。〈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及其現代詮釋〉,《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曾進歷(1999)。《報業從業人員組織承諾研究─以聯合報為研究對象》。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孟修、盧淵源(1997)。〈團隊特性與工作價值觀對員工的組織承諾及工作投入的影響之研究〉,《商學學報》,8:201-241。陳孟修(1999)。《零售業員工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工作投入、服務態度與工作績效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論文。
陳銘宗(1994)。《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戚樹誠、許碧芬(1999)。〈文化創建與文化管理:探討集團企業員工的魅力領導知覺與揭示價值觀之關聯性〉,《全球企業》,7:20-28。郭建志(1999)。《文化契合與效能:台灣集團企業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舒斐(1999)。〈電視新聞記者專業價值觀之研究〉,《傳播學刊》,1(1):155-178。
張瑞當、徐漢祥、倪豐裕(2001)。〈公平性認知對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9(1):135-163。張峻源(2000)。《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以中央信託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藹如(2001)。《公營銀行員工個人特徵、組織承諾及其對銀行合併態度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地區臺灣銀行、土地銀行、中央信託局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許瓊文(1998)。《SNG衛星直播科技對電視新聞製作流程與內容影響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啟政(1993)。〈當前台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學觀點》。台北:桂冠。
葉桂珍(1995)。〈道德倫理觀與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及離職意向之關係研究〉,《中山管理評論》,3(3):15-29。楊國樞(1993)。〈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學觀點》。台北:桂冠。
楊逸民(2000)。《資訊化組織員工人際關係網絡對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的影響─與科層式組織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勝賀(2001)。《國際行銷人員跨文化訓練、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熊誦桂(1995)。《組織溝通氣候與電視新聞記者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述先(1992)。〈論中國人的價值觀在現代的重建〉,《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鄭伯壎(1993)。〈組織價值觀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的關係:不同加權模式與差距模式之比較〉,《中華心理學刊》,35(1):43-58。鄭伯壎、郭建志(1993)。〈組織價值觀與個人工作效能符合度研究途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69-103。鄭伯壎(1995)。〈組織價值的上下契合度與組織成員個人效能〉,《中華心理學刊》,37(1):25-44。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臧國仁、蔡琰(2001)。〈新聞美學─試論美學對新聞研究與實務的啟示〉,《新聞學研究》,66:29-60。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錢玉芬(1998)。《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羅文輝(1995)。《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外文部分
Alwin,D.F.(1994).Aging,personality,and social change:The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ver the adult life span. In D.I. Featherman ,R.M.Lerner,&M.Perlmutter(Eds.),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12:135-185,Hillsidale,NJ:Lawrence Erlbaum.
Bachrach,D.G.,Bendoly,E.,Podsakoff,P.M.(2001).Attributions of the “Cause” of Group Performance a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6),1285-1293.
Barnet, J.H., Karson, M. J.(1987).Personal Values and Business Decisions :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July 1987,371-382.
Baron, J.N.,Hannan, M.T.,Burton, M.D.(2001).Labor Pains: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Models and Employee Turnover in Young, High-Tech Firm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6(4),961-1012.
Davis, S., Meyer, C.(1998).Blur, Perseus Books, LLC.
Johnson, M.K.(2001).Job Values in the Young Adult Transition:Chang and Stability with Ag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64(4),297-317.
Maier,G.W., Brunstein,J.C.(2001).The Role of Work Goals in Newcom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 Longitudinal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6(5),1034-1042.
Marini, ,M.M.(1992).“The Role of Models of Purposive Action inSociology” in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dvocacy and Critique,editedby James S. Coleman and Tomas J. Fararo.Newbury Park, CA:Sage.
McElory,J.C.,Morrow,P.C.,Rude, S.N.(2001).Turnover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Voluntary, Involuntary, and Reduction-in-Forc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6(6),1294-1299.
Mowday,R.T.,Porter,L.W.,Steers,R.M.(1982).Organizational Linkage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ioux, S.M.,Penner, L.A.(2001).The Cause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 A Motiv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6(6),1306-1314.
Robbins,S.P.(1992).Organizational Behavior,Prentice Hall Inc.
Saxena, S.(2000).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New Technology on Employment and Welfare. Media Asia, 27(3),154-157.
Stets, J., Tsushima, T.M(2001).Negative Emotion and Coping Responses Within Identity Control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4(3), 283-295.
Valle, M.,Witt,L.A.(2001).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amwork Perceptions on the Organizational Politics─Job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1(3),37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