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15: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宗仁
論文名稱:警察與記者對「偵查不公開」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北市刑事警察與社會記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es in differential cognition between the press and the police about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As Taipei City''s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and the press for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楊志弘楊志弘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偵查不公開發言人犯罪新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8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五條條文修正案通過後,但媒體突破「偵查不公開」的藩籬及警察單位未謹守「偵查不公開」原則,卻屢見不鮮。記者與警察人員雙方互動關係及對「偵查不公開」認知上的差異研究,在警察單位和媒體處理社會警政新聞上來說,都有參考的價值。
在文獻資料上,除了有關傳播理論及國內法務部與警政署等實務上執行作法之外,在立法院修法過程中,專家與學者不同立場的意見也臚列其中,並透過外交部、新聞局等機構收集國外有關偵查不公開的法律條文與警察守則等等相關的資料。
本研究擬定「影響警察/記者對偵查不公開認知差異理論架構」,而其影響之因子分為三大類,包括「個人基本特質」、「經驗」、「需求」等三項因子設計調查問卷,研究對象區分為警察組及記者組施測,並對五名資深刑事組長與七名資深社會記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發現記者與警察之間對偵查不公開的認知方面有差異,特別是在記者與警察對於記者不應自由出入警察機關認同、記者不應自由出入警察機關偵訊場所認同、同意警察機關發布相關資訊均應由指定發言人統一發布認同、記者只能在警察機關新聞室或特定區域採訪及發稿認同、有關單位應制定相關法令強制媒體遵守偵查不公開之規定認同這幾個項目上有相當不同的看法。
因此,本研究建議現行的法令,無法制止犯罪新聞的氾濫,即使修訂刑法第二四五條不足改善現況,而是「偵查不公開」原則先天上的教育不足,及後天的執法能力不夠,和未能訂出共同規範記者與警察的工作和互動準則。警察單位在「偵查不公開」方面,必須內部嚴格規範,並教導員警正確的媒體觀念,除此,大學新聞系所在教育學生時,也須重視法律教育;媒體應發揮自律,成立自律組織,並在守門過程中,教育記者遵守「偵查不公開」原則。
After passing the revision of The Cod of Criminal Procedure of Article 245. It’s usual to see the press break throw the barrier of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and Police units didn’t obey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prudently. The differential researches in cognition between the press and the police about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are very referentially value.
In some Documents, not only collecting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the ways of practice between Ministry of Justice and National Police Administration, but also we list the different stands of the opinions between the professor and the scholar in the revision’s proces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At the same time, the law text and the police principle relative date about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be gathered up from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etc.
This research which preparing for “A framework to influence the police and the press in cognition devi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personal-character, experience, demand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 it to “Police Unit” and “Reporter Unit”, At first, we choice five senior chiefs of the criminal investigative section and seven senior reporters for deep interview for them. After that. we discover that the cognition between police unit and reporters unit about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are different. Especially, the two units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First, the reporters can’t get into the police organizations without the permit. Second, the reporters should not get into the police organization investigation areas without the permit. Third, that any police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have to let the only spokesman to announce. Fourth, The reporters only can interview and release in the police conference room or some permitted areas. Finally, som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ust make the law text to force the media to obey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modern law text could not stop criminal news abuse an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even through the revision of The Cod of Criminal Procedure of Article 245. Because the educ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and the ability to execution are not good enough, they are not ready to reach the consensus. The police unit have to teach the police to correct the media concept about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Besides; when majoring in journalism, being keepers ,students have to learn to respect the law, to control them self, to create self-disciplined organization, and to obey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
Key Word: “Investigation should not be public”.Spokesman: Criminal New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1
壹、研究背景 1
貳、研究重要性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壹、研究動機 3
貳、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前言 5
壹、犯罪新聞的描述 5
貳、犯罪新聞的屬性 6
參、犯罪新聞報導的價值 6
第二節 互動理論探討 7
第一項、前言 7
第二項、記者與消息內容來源關係模式 8
第三項、消息來源與互動關係的探討 10
壹、研究消息來源的意義 10
貳、消息來源近用媒體的策略 10
參、消息來源與媒介的互動關係 12
肆、影響消息來源與媒介互動關係的因素 13
第三節 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探討 16
第一項 偵查不公開之基本概念 16
第二項 偵查不公開之修法沿革 17
壹、問題提出 17
貳、各方見解 19
參、修法決議文 29
第三項 各國「偵查不公開」之現況及動向 31
壹、日本 31
貳、德國 31
參、英國 32
肆、法國 33
伍、美國 33
陸、我國「偵查不公開」之現況 38
第四項 行政院、法務部作法 43
第一部份、行政院新聞處理作業要點 43
壹、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加強新聞發布及新聞聯繫作業要點 44
貳、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危機事件新聞處理作業原則 44
第二部份、法務部具體作法 46
第三部份、「媒體犯罪報導與少年仿效行為研考會」結論與建議之重點 49
第五項 警察機關因應原則與作為 51
第一部份、我國警察機關因應原則與作為 51
第二部份、美國警察機關作法 57
第三部份、日本警察機關作法 70
第六項 新聞自由的法制規範 71
第一部份、就法治國之觀點論之 72
第二部份、就刑事法之觀察點論之 75
第三部份、新聞自律與他律 77
壹、新聞自律 77
貳、新聞他律 8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8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方法 83
壹、資料蒐集 83
貳、研究方法 84
參、研究流程 8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85
第五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與信度、效度分析 86
一、研究工具之編製 86
二、研究工具之信度、效度分析 87
第六節 實施程序 92
一、準備階段 92
二、正式施測階段 93
三、資料分析階段 93
四、完成階段 9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3
一、信度分析 94
二、效度分析 94
三、次數分配 94
四、平均數、標準差與獨立樣本平均數差異之t檢定 94
五、卡方檢定 94
六、皮爾森積差相關 94
七、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94
八、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95
九、逐步複迴歸分析 95
十、路徑分析 95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 96
第一節 研究對象分析 96
一、樣本身份分析 96
二、記者服務單位分析 96
三、警察服務單位分析 97
四、記者基本特質分析 98
五、警察基本特質分析 99
第二節 發稿決定因素分析 101
一、記者決定發稿因素分析 101
二、警察認為記者決定發稿因素分析 102
第三節 差異性分析檢驗 103
一、不同基本特質記者對於偵查不公開認知之差異性分析 103
二、不同基本特質警察對於偵查不公開認知之差異性分析 103
三、警察與記者對偵查不公開實施現況看法之差異性分析 105
四、小結 109
第四節 交互作用分析 110
第五節 相關性分析檢驗 111
第六節 迴歸分析 112
一、各因子對偵查不公開法律認知之迴歸分析 112
二、各因子對偵查不公開實務認知之迴歸分析 114
三、影響偵查不公開認知之預測模式 115
四、小結………………………………………………………………………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結論與建議 119
第二節、研究限制…………………………………………………………….123.
參考書目 125
一、中文書目 125
二、英文書目 127
附錄一 訪談問卷整理 130
附錄二 歷任警政署長和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 149
附錄三 警察互動關係與偵查不公開研究初探問卷 152
附錄四 社會記者互動關係與偵查不公開研究初探問卷 156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王應機(1964)。《犯罪新聞之報導及其法律責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8)。〈媒體犯罪報導犯罪新聞的倫理、法律及意涵─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之一〉。《新聞評議月刊第二八二期》。頁:14。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7)。《社會新聞記者與警方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
李美枝(1995)。《從有關是非公平判斷的實徵研究看中國人之人已關係的界限》。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李茂生(1996)。〈蘇建和案事實認定及證據調查述評〉。《月旦法學第十四期》。頁:115-121。
宋耀明(1998)。〈檢警人員可以為了安定人心而向媒體揭露案情嗎?〉,參照《傳播與法律列系研討會(五),主題二犯罪新聞採訪報導的倫理與法律─從白曉燕案談起》。政治大學。
呂有文(1989)。《刑法各論》。三民書局。
林子儀(1997)。《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月旦出版社。
林山田(1996)。《刑法各罪論》。台大法學院圖書部出版。
林以正(1985)。《自我檢校、人際關係、情境公開性與酬賞分配》。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皇(2000)。〈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媒體他律機制建立之可行性研究〉。《立法院院聞第二十八卷第三期》。立法院。
林燦璋(1996)。〈犯罪測量與社會治安指標之製作〉。《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究會論文集》。行政院國科會。頁:319-344。
吳豐山(2002)。《公視現狀與傳播環境改造之道》。中國時報九十一年一月三日第十五版。
金耀基(1981)。《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初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洪俊義(1997)。〈偵查秘密原則與強化偵查中辯護人功能〉。《警學叢刊第十六卷第四期》。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出版,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七十二頁。
段重民(1992)。〈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大眾傳播手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高玉泉(1998)。〈媒體報導犯罪事件之社會意涵及責任〉。《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
高愈杰(1997)。〈新聞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之研究〉。《司法官訓練所第三十三期學員論文選輯》。一九九六年五月,第二五五頁。
翁秀琪(1994)。《廣電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廣播聽眾調查分析. 第一屆》。台北市: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荊溪人(1981)。《新聞編輯學》。台北商務出版社。
曹昌棋(1998)。〈辦案透明化,行不行?─偵查中的相關資訊可否公開〉。《法律與你系列(55)》。台北,法律與你雜誌社,一九九八年五月,第九十頁。
陳志龍(1998)。〈法治國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七卷第三期》。一九九八年三月,第九十九∼一○○頁。
黃光國(1983)。《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等編著現代化與中國化論文集。
黃宗仁(1998)。〈積極結合媒體,提昇警察形象〉。《警光雜誌第四九八期》。頁:62-64。
黃徹文(1997)。《妨害名譽民事賠償責任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慶雄(1993)。《憲法入門》。月旦出版社。頁:101-103。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秀明(1984)。《人格權保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德森(1999)。《警察公共關係》。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褚劍鴻(1998)。《刑事訴訟法法論(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
褚劍鴻(1992)。《刑事訴訟實務暨專題研究》。三民書局。
張永明(1998)。〈大眾傳播自由權之研究─以大眾傳播媒體處理白案為例〉。《理論與政策第十二卷第一期》。理論與政策雜誌社出版。
楊敦和(1993)。〈論妨害名譽之民事責任〉。《輔仁法學第三期》。
楊韶彧(1993)。《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 : 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費孝通(1948)。《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
劉中城(1996)。〈犯罪新聞報導─以犯罪人人權為研究中心〉。《月旦法學第十九期》。頁:128。
劉明華(1998)。《論我國新聞自由的界限─以美國對新聞自由之規範為借鏡》。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正豪(1973)。《妨害名譽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碩士論文。
葉光輝(1983)。《人情取向、分配方式與工作表現》。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5)。《新聞「學」與「術」的對話. ψ, 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臺北 : 政大新研所發行,三民總經銷。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出版社。
羅文輝(1995)。《報紙與電視如何報導民國八十年的第二屆國代選舉》。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鄭瑞城與羅文輝(1988)。《電視新聞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呈現方式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
戴偉華(1991)。《刑法上新聞誹謗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書目
Altheide, D. L. and Snow, R. P. (1979), Media Logic, Beverly Hills Sage.
Brown, J.D., Bybee, Carl R, Wearden, Stanley T & Dulicie Murdock Straughan (1987), Invisible power: Newspaper News Sources and the Limits of Divers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64(1), 45-54
Chibnall, Steve (1975), The Crime Reporter: A study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Sociology, 9(1), 46-66.
Fishman, Mark (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Gans, Herbert J(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 Vintage
Gandy, Oscar H (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
Geberth, Vernoon J. (1996), Practical Homicide Investigation (3th. ed), CRC Press.
Gieber, Watter and Johnson, Walter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s and Sources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3), pp289-297.
Hackett, Robert A (1985), A Hierachy of Access: Aspects of Sources Bias in Candian TV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62(2), pp256-277
McMains, Michael J and Mullins, Wayman C (1996) Crisis Negotiations, Anderson Publishing Co.
Lacy, Stephen and Matustik, David (1983) Dependence on Organization and Beat Source for Story Ideas: A study of Four Newspaper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5(2), pp9-17
More, Harry W. and Wegener, W. Fred (1990), Effective Police Supervision, Anderson Publishing Co.
Shoemaker, Pamela J and Reese Stephen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Shoemaker, Pamela J (1991), Gate keeping,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Sigal, LV (1973), Reporters and Officials,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and Company.
Swanson, Charles R, Chamelin, Neil C and Leonard Territo (1996) Criminal Investigation (6th ed), McGraw-Hill Companies
Wolfsfeld, G (1984), Symbiosis of Press and Protest: An exchange Analysi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 pp550-742.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 No1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