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11: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管敏秀
研究生(外文):KUAN, MIN-HSIU
論文名稱:社區健康營造之現況分析與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Analysis of Current State and Study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指導教授:劉久清劉久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JIU-X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7
中文關鍵詞:社區健康營造健康促進健康城市健康行為策略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health improvementhealthy cityhealthy behavior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9
  • 點閱點閱:19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瞭解社區健康營造居民參與之現況及探討其策略。就抽樣的十個營造中心所涵蓋之社區居民,以「社區健康營造辦理情形調查問卷」及「社區民眾健康營造情形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分別深度訪談二十一位重點人士,及依社區家戶數比例寄出社區民眾問卷60,00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5,249份,有效回收率10.03%。研究所驗證的結論如下:
一、社區居民的人口學特徵等屬性,會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活動的動機。
二、社區居民對社區健康營造的認知,有助於改善其健康行為。
三、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的次數愈多,其發展出健康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四、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動機會影響居民對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整體的滿意度。
五、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主辦單位的類別,對於社區健康營造成效會有差異。
六、以整個鄉鎮(市區)與非整個鄉鎮(市區)為實施範圍,對於社區健康營造實施的成效會有所差異。
七、一萬家戶(含)以上與一萬家戶以下的社區,對於社區健康營造實施的成效會有所差異。
八、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獲取內、外資源的多寡,與健康營造之成效有關;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自籌經費的能力,是決定健康營造活動能否繼續辦下去的主因;政府單位預算編列方式與項目編列,是決定健康營造活動前三年執行成效的重要關鍵。
最後,並依據研究目的與結論,分別針對「政府部門」及「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二部分提出具體改善建議,促使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得能進一步落實開展,以期經由健康營造活動的推展,使社區家戶都能實踐健康生活,達到全民健康永續經營的目標。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enetr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and its strategy. There are 10 health build up units taken as sample, and 21 key persons among them are interviewed, through the research tool of two questionnaires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and “health build up of community resident”. I also distributed 60,000 questionnaires to community resident by proportion, and received 5,249 valid feedbacks, which contributes valid feedback rate 10.03%. Below are the examined conclusions from my research:
1.The feature of community demography will influence resident’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activity.
2.The concept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of community residen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healthy.
3.The higher frequency community resident participate community health improvement activity, the higher possibility they develop healthy behavior.
4.The motiv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 to participate community activity influences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improvement activity.
5.Different sponsor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center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6.The effect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differs from whether the execution area includes the whole county or not.
7.The effect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also differs from the population of a community, and the checkpoint is 10 thousands.
8.The effect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is influenced by how much resources get from a community build up center: The ability of raising fund of a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center is the principle reason whether or not the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activity can be continued. The method and item arrangement of budget made by government is the key point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 on the first three year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I have proposed some workable improvements to both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center”. I believe such suggestions can push fur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It is obvious that community resident can lead a healthy life through dedic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build up activ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區的相關理論…………………………………………...…. 8
第二節 健康社區的興起與意義…………………………………...…. 19
第三節 社區健康營造的意涵與方法……………………………...…. 29
第四節 國外實施健康促進活動的經驗……………………………… 50
第五節 我國社區健康營造的現況與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假設……………………………………………………… 6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7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3
第四節 研究設計……………………………………………………… 7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82
第六節 問卷設計……………………………………………………… 83
第四章 調查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現況面統計結果與討論……………………………………… 89
第二節 重點人士深度訪談彙整結果…………………………………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0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208
第四節 政策性建議…………………………………………………… 210
參考文獻…………………………………………………………………… 231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241
附錄二 研究工具─重點人士訪談問卷………………………………… 242
附錄三 研究工具─社區民眾問卷……………………………………… 247
附錄四 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申請作業要點………………………… 252
附錄五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開甄選九十年度機關團體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計畫」需求說明暨甄選須知………………… 253
附錄六 行政院衛生署甄選社區機關團體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評分表... 256
附錄七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機關團體辦理第二梯次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合約書…………………………………………………………… 257
附錄八 行政院衛生署補助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經費使用範圍及標準… 259
附錄九 衛生局評量社區健康營造組織效能指標……………………… 262
附錄十 全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一覽表:以類別及主辦單位字數升羃排列……………………………………………………………... 263
表1-1 社區健康營造起訖時間表………………………………….….. 4
表2-1 「社區健康營造」與「社區總體營造」比較表………………..…. 41
表3-1 深度訪談重點人士名單…………..……………………...…….. 77
表3-2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涵蓋家戶層級別統計表…………...……… 79
表3-3 健康營造中心抽樣樣本問卷調查暨回收數量統計表……..…. 81
表3-4 專家效度名單…………...……………..……………………….. 83
表3-5 問卷內容因素變項表………...………..……………………….. 85
表4-1 填答民眾之基本資料表…………...…………………………… 124
表4-2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各社區比較表……… 127
表4-3 居民聽到「社區健康營造」之訊息來源比較表…………… 127
表4-4 居民對提出「社區健康營造」之機關的認知與各社區比較表 128
表4-5 居民是否知道所住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各社區比較表…………………………………...……………..…… 128
表4-6 居民是否知道所住地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各社區 比較表…………………………………………….…...… 129
表4-7 居民是否接受過「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推廣健康促進 活動與各社區比較表………………………………………. 129
表4-8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文宣廣告與各社區比較表……...…………………………………………………….. 130
表4-9 居民自認健康常識與同儕鄰居比較與各社區比較表…... 130
表4-10 居民認為社區健康促進活動能否促進自身及全家健康與各 社區比較表……………………………………………………. 131
表4-11 居民認為可以促進健康觀念的主題與各社區比較表………. 131
表4-12 居民可能參與社區健康活動原因與各社區比較表…………. 132
表4-13 整體受測居民可能參與社區健康活動原因比較表…………. 134
表4-14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對於問題看法的影響比較表…………………………………………..………………. 135
表4-15 居民對於社區健康營造所持態度、觀念之因素分析………. 137
表4-16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是否會對推展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產生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比較表….………….. 138
表4-17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比較表…………………………………………... 138
表4-18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對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比較表……………………………………... 139
表4-19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是否贊成社區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比較表……………………………………... 139
表4-20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志工比較表……………………………… 140
表4-21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比較表…………………... 140
表4-22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的活動比較表…………………………………... 141
表4-23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次數比較表…………….……………….. 141
表4-24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是否會主動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比較表……………...…………… 142
表4-25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比較表……… 142
表4-26 居民認為推動社區健康促進過程需要那些行政措施配合比較表…………..…….………………………………………… 142
表4-27 居民是否曾聽過「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認為推動社區健康促進需要配合的行政措施比較表…………...……… 143
表4-28 居民性別與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動機總分分析表…………………………………………………………….. 144
表4-29 填答居民年齡分組表…………………………………………. 144
表4-30 年齡對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動機變異數分析表. 145
表4-31 教育程度對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動機變異數分析表…………………………………………………………... 145
表4-32 職業對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動機變異數分析表. 146
表4-33 填答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分組表……………………………. 146
表4-34 家庭月平均收入對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動機變異數分析表…………………………………………………... 147
表4-35 居住年份對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動機變異數分析表…………………………………………………………... 147
表4-36 社區居民對社區健康營造之認知與居民改善健康行為檢定一覽表………………………………………………………... 148
表4-37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對於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是否會有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之卡方檢定表………………………………………... 152
表4-38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之卡方檢定表……………………………………………………………... 153
表4-39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之卡方檢定表…………………………………………………………... 154
表4-40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是否贊成社區以後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55
表4-41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之卡方檢定表 155
表4-42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之卡方檢定表……………………………………………………... 156
表4-43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57
表4-44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是否會主動去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57
表4-45 居民對於最初提出「社區健康營造」的機關答題情形與居民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之卡方檢定表……………………………………... 158
表4-46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對於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是否會有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之卡方檢定表……………………………………………... 159
表4-47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之卡方檢定表…... 159
表4-48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之卡方檢定表... 160
表4-49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是否贊成社區以後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60
表4-50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之卡方檢定表…… 161
表4-51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之卡方檢定表…………………………………………………………... 161
表4-52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62
表4-53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是否會主動去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62
表4-54 居民是否知道本地區正在實施「社區健康營造」與居民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之卡方檢定表…………………………………………... 163
表4-55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對於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是否會有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之卡方檢定表………………………………………………... 163
表4-56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之卡方檢定表……... 164
表4-57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之卡方檢定表…... 164
表4-58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是否贊成社區以後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65
表4-59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之卡方檢定表……… 165
表4-60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之卡方檢定表……………………………………………………..………. 166
表4-61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66
表4-62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是否會主動去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67
表4-63 居民是否知道貴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居民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之卡方檢定表……………………………………………... 167
表4-64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對於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是否會有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之卡方檢定表……………………... 168
表4-65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之卡方檢定表…………………………………………... 168
表4-66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之卡方檢定表………………………………………... 169
表4-67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是否贊成社區以後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70
表4-68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之卡方檢定表……………………………………………... 170
表4-69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之卡方檢定表…………………………………... 171
表4-70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72
表4-71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是否會主動去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72
表4-72 是否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對居民推廣或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與居民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之卡方檢定表……………………... 173
表4-73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對於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是否會有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之卡方檢定表……………………………... 174
表4-74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之卡方檢定表…………………………………………………... 175
表4-75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之卡方檢定表………………………………………………... 176
表4-76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是否贊成社區以後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77
表4-77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之卡方檢定表……………………………………………………... 177
表4-78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之卡方檢定表…………………………………………... 178
表4-79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79
表4-80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是否會主動去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79
表4-81 居民是否曾經看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平面文宣或媒體廣告與居民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之卡方檢定表…………………………… 180
表4-82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對於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是否會有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之卡方檢定表………………………………………... 180
表4-83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之卡方檢定表……………………………………………………………... 181
表4-84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之卡方檢定表…………………………………………………………... 182
表4-85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是否贊成社區以後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83
表4-86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之卡方檢定表 183
表4-87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之卡方檢定表……………………………………………………... 184
表4-88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84
表4-89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是否會主動去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85
表4-90 居民認為自己對健康常識及能力和同儕或鄰居間比較與居民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之卡方檢定表……………………………………... 185
表4-91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對於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是否會有心理障礙或感覺排斥之卡方檢定表…………………... 186
表4-92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接受程度之卡方檢定表………………………………………... 187
表4-93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對於社區內辦理的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之卡方檢定表……………………………………... 188
表4-94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是否贊成社區以後持續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89
表4-95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現在是否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之卡方檢定表…………………………………………... 189
表4-96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是否會加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之卡方檢定表………………………………... 190
表4-97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是否參加過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91
表4-98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是否會主動去參加社區內有關健康促進活動之卡方檢定表……………………………………... 191
表4-99 居民認為社區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可否增進自身健康觀念及促進全家健康與居民是否會主動推廣健康促進的理念,並告訴週遭親戚、朋友或鄰居之卡方檢定表………………… 192
表4-100 居住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的次數與居民健康行為總分相關分析表……………………………...…………..……….. 192
表4-101 考驗居住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的次數與居民健康行為總分迴歸模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93
表4-102 居民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的次數與居民對社區健康營造看法總分相關分析表……………..………………………. 193
表4-103 居民參與社區健康活動動機總分與居民對於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總分相關分析表……………………..…. 194
表4-104 考驗居民參與社區健康活動動機總分與居民對於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總分迴歸模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94
表4-105 考驗居民參與社區健康活動動機各項目與居民對於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平均數比較表…………………... 195
表4-106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主辦單位之類別分組表………………... 195
表4-107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主辦單位之類別(六類)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居民整體滿意度變異數分析表…………………..…. 196
表4-108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主辦單位之類別(五類)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居民整體滿意度變異數分析表…………………..…. 196
表4-109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主辦單位之類別(五類)民眾整體滿意度排序表…………………………………………………..…. 197
表4-110 以整個鄉鎮(市區)與非整個鄉鎮(市區)為實施範圍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居民對於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分析表…………………………………………………. 197
表4-111 以一萬家戶(含)以上與一萬家戶以下為實施範圍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居民對於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整體滿意度分析表………………………………………………………. 197
圖2-1 社區資源分類圖…………………………………………… 18
圖2-2 影響健康變數圖…………………………………………… 25
圖2-3 Health Behavioral Model……………...…...……….…..… 27
圖2-4 衛生重點及功能發展階段圖……………………………… 38
圖2-5 社區健康營造執行策略圖………………………………… 45
圖2-6 社區健康營造推動小組組織圖………………………..….. 48
圖2-7 主辦單位類別圖…………………………………………… 56
圖2-8 主辦單位類別統計圖……………………………………… 57
圖2-9 依縣市別顯示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分布圖……………… 57
圖3-1 研究架構圖(一)…………………………..……………….. 71
圖3-2 研究架構圖(二)…………………………..……………….. 72
圖3-3 研究流程圖………………………………..……………….. 82
圖3-4 問卷調查實施步驟圖………….………………………...… 88
社區訪視照片……………………………………………………….. 273
中文文獻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
王安(1997),《民眾醫療利用滿意度之研究─以離島地區及中部豐原市為例》,台中: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紅(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第47卷第1期,頁19-25。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頁159-175。
中國時報(1999),〈放棄官方樣板戲,才有社區生命力〉,1月25日第三版社論。
司徒達賢(1997),《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石曜堂等(1996),〈老年醫療照護與全民健康保險〉,《社區發展季刊》第74期,頁62-67。
石曜堂(2001),〈新世紀台灣的健康藍圖〉,收錄於《醫療院所新世紀醫務管理進階研習營講義》,台北: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頁1-17。
行政院(2001),《立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行政院施政報告》,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署(1990),《醫療保健計畫─建立醫療網第二期計畫(核定本)》,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3),《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台北: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9),《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年報》,台北: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0),《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手冊》,台北: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0),《衛生統計》,台北: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公共衛生研究所(2000),《評價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成效三年計畫》,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公共衛生研究所。
朱明若(2001),〈健康城市與社區營造的時代意義與趨勢〉,《台北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成果展及學術研討會講義》,台北: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江永盛(1994),〈社區化健康促進、健康維護、預防保健及長期照護服務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67期,頁310-315。
江東亮、余玉眉(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衛誌》第13卷第5期,頁381-387。
江東亮(1999),〈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收錄於氏著《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台北:巨流,頁157-161。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第51期,頁41-51。
江明修、蔡金火、梅高文(1998),〈再造公共性政府〉,《跨世紀政府再造研討會論文集─政府再造的跨國比較(二)》,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和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61。
江岷欽、林鍾沂編著(1995),《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余玉眉(1993),〈老人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服務之策略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64期,頁66-70。
阮玉梅(1997),〈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收錄於尹祚芊編,《公共衛生護理學》第二版,台北:匯華,頁243-271。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
李宗派(1997),〈探討志工服務與社區營造之關係〉,《社會福利》第133期,頁38-45。
李蘭(1989),〈衛生教育與促進健康〉,收錄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修訂版,台北:巨流,頁535-588。
李蘭、晏涵文(1997),〈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收錄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修訂二版,台北:巨流,頁891-904。
呂嘉泓(1999),《我國鄉村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山美及蓮潭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克拉(P. F. Drucker)著,余佩珊譯(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杜克拉(P. F. Drucker)著,周文祥、慕心等譯(1998),《巨變時代的管理》,台北:中天。
周月清(1999),〈英國社區照顧〉,《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頁271-283。
周月清(2000),《英國社區照顧源起與爭議》,台北:五南。
周思萍(1986),《台灣社區發展政策演變之研究─論國家對社區發展的介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以勤(2001),〈社區健康與社區營養〉,收錄於謝博生、李明濱主編,《社區健康營造》,台北:台灣醫學會,頁31-56。。
林昀蓉(2001),《接受居家照護老人主要照顧者之照顧負荷、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彥(2001),《新設立醫學中心對當地社區醫療影響之研究─以內湖地區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雜誌》第8卷第4期,頁117-129。
林振春(1995),〈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學刊》第1期,頁1-21。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要有教育策略〉,收錄於氏著《社區小百科》,台北:光寶,頁3-7。
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邱月季(1998),《台北都會區長期照護機構營運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創煥(1990),〈台灣省社區發展二十年專輯序言〉,收錄於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台灣省社區發展二十年專輯》,台中:台灣省政府社會處,頁1-3。
吳永鐘(2001),《台灣地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運作現況之初探──以兩梯次159家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台北: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文(1987),《台北市社區發展政策執行之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第208期,頁1-15。
洪世章(1991),《策略理論與研究方法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德仁(2000),〈全民參與的社區健康營造〉,收錄於氏編《北投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健康小百科選輯》,台北:八頭里仁協會,頁31-36。
洪國芳(1997),〈台灣省社區發展工作之檢討與改進〉,《社會福利》第129期,頁25-30。
柯惇貿(1999),《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宜佳(2001),《影響北市社區健康營造志工推行健康促進活動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瑞菱(2001),《組織台北市某社區健康促進委員會之形成過程及結果》,台北: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徐得、宮崎清合編(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印行。
宮崎清著(1999),賴瓊琦譯、黃淑芬整理,〈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收錄於翁徐得編,《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1-39。
高雄縣路竹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編(2001),《高雄縣路竹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簡介》,高雄:路竹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桑德斯(Sanders)著(1982),徐震譯,《社區論》,台北:黎明。
徐瑞祥(2000),〈許我們一個具有健康機能的社區〉,《台灣月刊》第211期,頁28-33。
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第6期,頁7-14。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第90期,頁4-12。
徐震(1998),〈從「福利社區化」的觀點,看「社會福利」與「社區營造」的關係〉,收錄於徐震編,《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頁3-13。
陸玓玲(1999),《健康促進觀點之運動生活品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水德(1996),〈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一九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許銘能(2000),〈營造建康社區,共創快樂家園〉,收錄於洪德仁編著,《北投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健康小百科選輯》,台北:八頭里仁協會,頁9-10。
梁金麗(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偉(2000),《社區居民對民營企業參與社區活動態度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芳(1995),《健康照護制度中國家角色的演變與困境─台灣、英國、美國、加拿大的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武宗(1992),〈社區工作與基層健康照護〉,《社區發展季刊》第60期,頁21-29。
陳其南(1994),〈社區與國家重建〉,中國時報10月6日第十一版。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2期,頁109-
116。
陳其南(1997),〈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在台灣〉,收錄於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製,《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社區資料及訪談記錄集》,宜蘭:宜縣文化,頁1-11。
陳其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恆順、李龍騰(1991),〈基層醫療工作團隊〉,收錄於《社區醫業訓練手冊Ⅱ》,台北:台大暨金山社區醫學中心,頁81-85。
陳科汝(1997),〈添溫馨在鄰里,蘊國力於基層─讓我們一起來關心社區發展〉,《社會福利》第128期,頁21-24。
陳淑卿、賴裕和(1999),〈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理論〉,《長庚護理》第10卷第4期,頁55-61。
黃仁俊(2000),《政策網絡中弱勢團體的地位和影響─以原住民參與能丹國家公園設置之規劃過程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1995),《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
黃志鵬(1995),,《台北市老人健康功能狀況及醫療利用之研究─SF-36量表之應用》,台北: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貞(1991),〈美國推展「健康促進」之現況及其成本效益評估〉,《公共衛生》第18卷第1期,頁55-63。
黃雅文、藍忠孚(1991),〈中老年人健康行為之探討〉,《公共衛生》第18卷第2期,頁133-145。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黃肇新(1995),〈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會服務季刊》第32期,頁8-10。
馮蕙(1981),《政策執行所需政策資源之研究─台北縣社區發展個案分析》,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葉金川(2000),〈營造健康社區,打造健康城市〉,收錄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編,《八十九年北區社區健康營造觀摩會講義》,台北: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頁105-107。
張世雄(1996),《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台北:唐山。
新竹市北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編(2001),《新竹市北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文宣資料》,新竹:北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詹其峰、劉文俊、陳慶餘(2000),〈社區導向基層醫療之新進展〉,收錄於張天鈞編,《當代醫學》第27卷第4期,頁31-35。
楊志良(1989),〈社會變遷與公共衛生〉,收錄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台北:巨流,頁37-73。
楊孝瀠(1995),〈社區需要與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之相關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4期,頁1-42。
楊淑芬(1996),《宜蘭縣玉田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1996),〈社區發展中對社區組織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第75期,頁135-143。
蔡勇美、章英華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蔡漢賢(1978),〈如何發掘與運用社區資源推展社區工作〉,《社區發展》第5期,頁21-31。
廖秀幸(2001),《醫院參與社區健康營造之實證分析》,台中: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大維(1999),《我國「社區照顧」之研究─以鳳山市服務網絡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麗•華頓(Mary Walton)著,周旭華譯(1997),《戴明的管理方法》,台北:天下文化。
劉久清(1999),〈公民、社區與自主性〉,收錄於沈清松編《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頁193-232。
劉文俊等(2000),〈社區健康評估──解決社區健康問題的基本工具〉,收錄於張天鈞編,《當代醫學》第27卷第6期,頁471-475。
鄭惠美(2001),〈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培養社區志工─以台北縣雙溪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護理雜誌》第48卷第1期,頁43-48。
賴美淑、陸玓玲(1997),〈健康社區〉,收錄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修訂二版,台北:巨流,頁1177-1204。
謝曼麗(2000),〈走入社區、展現健康活力──台北市七家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實務面面觀〉,《北市衛生》第52期,頁4-7。
謝博生、李明濱主編(2001),《社區健康營造》,台北:台灣醫學會。
謝慶達(1995),《戰後台灣社區發展運動之歷史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榮姿(1998),《社區發展政策中民眾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貞禧(1972),《社區發展的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羅瑞煌(2001),《醫院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現況評估與策略運用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景輝(1998),〈社區照顧:原理與方法〉,收錄於徐震編《社區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頁97-124。
英文文獻
Andersen, R. A. and Aday, L. A.(1978) Access to medical care in the U.S.-Realized and potential. Medical Care, 16:533.
Belloc, N. B. (1973) Relationship of health practice and mortality. Preventive Medicine , 2, 67-81.
Champion, V., Foster, J. L. & Menon, U.(1997) Tailoring interventions for health behavior change i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Cancer Practice, 5(5), 283-288.
Dunn, H.L.(1961) High level wellness. Arlington, VA:R. W. Beatty.
Feather, N. T.(1982) Expectations and actions: Expectancy-value models in psychology.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eum.
Fowler, S. B.(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chronically ill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ursing , 28(5), 39-43.
Frank-Stromborg, M., Pender, N. J. & Walker, S. N.(1990)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in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31, 1159-1168.
Fredericksen, Patricia J.(1996)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Public Policy Making-Examining the Long-Term Utility of Training in Conflict Manage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 39(5), 552-569.
Glanz, K.(1997) Behavioral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nd needs 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dietary change. Preventive Medicine, 26, 43-55.
Glynn, T.(1981)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Human Relations, 34, 789-818.
Green, L. W.(1979) National policy in the promotion of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12(3), 161-168.
Haro, A. S.(1987) The role of participation in health promotion. In. Measurement in health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in Ablin T., Brzezinski Z., and Carstairs VDL (eds.), WHO European Series, WHO Rei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Copenhagen, 22, 61-65.
Igoe, J.(1991) Empower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for consumer self-care. American Journal Health Promotion, 6(1), 55-64.
Kaplan, G. A., Seeman, T.E. & Cohen, R.D.(1987) Motality among the elderly in the Alameda Country study:Behavioral and demongraphic risk fo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7(4), 1126-1129.
Lalonde, M.(1974)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Ministry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Government of Canada.
Marshall, C., & Rossman, G.B.(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McMillan, D. & Chavis, D.(1996) Sence of Community:A definition and theory. American Jounary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24(4), 315-325.
Meredith, I. M.(1999)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for Health.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Brunswick , 3rd ed.
Millstein, S. G., Nightingale, E. O. & Petersen, A.C.(1993)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JAMA, 269, 1413-1415.
Naidoo, J. & Wills, J.(1994) Health promotion:Foundations for practice. London:W.B.Saunders.
Ott, J.S.(1989)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ender, N. J. & Pender, A.R.(1986) Attitude, subject norms to engage in health behavior. Nursing Research, 35, 15-18.
Sechrist, K. R., Walker, S. N. & Pender, N.J.(1987)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exercise benefits/barriers.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0(6), 357-365.
Shea, S., Basch, C.E.(1990) A review of five major community-bas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programsⅡ:intervention strategies, evaluation methods, results. American Journal Health Promotion, 4(4), 279-287.
Unger, D. G. and A. Wandersman(1982) Neighboring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0, 193-509.
United Nation Economic & Social Council.(1956)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24th Session, Annexes, Agenda Item 4,20Th Repo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n Coordination in The Council,(E/2931)Annex Ⅲ, 14.
Uphold, C. R., & Graham, M. V.(1993) Schools as centers for collaborative services for families: A vision for change. Nursing Outlook, 41(5), 204-211.
WHO(1981) Glob al Strategy for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 WHO, Geneva, Health for All .Series, 3, 31.
Wickizer, T. M., Von Korff, M., & Cheadle, A.(1993) Activating communities for health promotion:a process evaluation method. American Journal Public Health, 83, 561-567.
Wilhinde Tanner, E. K.(1991) Assessment of a health-promotive lifestyl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n , 26(4), 845-85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8) Tex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fice Records of the WHO ,2, 100.
網 站
國內網站
內政部網站 http://vol.moi.gov.tw
文建會網站 http://www.cca.gov.tw/cgi-bin/index.cgi
台大醫學院社區醫學研究群網頁http://hs.mc.ntu.edu.tw/bluemap/prospect.htm
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 http://www.nhri.org.tw/nhird
社區學院城市論壇 http://140.112.40.3/ours/webboard/forum/forum.htm
社區營造學會 http://www.cesroc.org.tw
健康立委黃明和全球國會資訊網 http://minho.show.org.tw
國家衛生研究院 http://www.nhri.org.tw
崔媽媽社區生活資訊網站 http://www.tmm.org.tw/work.htm
蕃薯藤新聞 http://news.yam.com/healthy/
衛生署網站 http://www.doh.gov.tw
醫藥衛生研究資訊網 http://hint.nhri.org.tw
國外網站
Commuity Development Society:http://www.comm-dev.org
非營利組織網站 http://npo.ne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宏進(1996),〈社區發展中對社區組織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第75期,頁135-143。
2. 詹其峰、劉文俊、陳慶餘(2000),〈社區導向基層醫療之新進展〉,收錄於張天鈞編,《當代醫學》第27卷第4期,頁31-35。
3. 黃雅文、藍忠孚(1991),〈中老年人健康行為之探討〉,《公共衛生》第18卷第2期,頁133-145。
4. 黃淑貞(1991),〈美國推展「健康促進」之現況及其成本效益評估〉,《公共衛生》第18卷第1期,頁55-63。
5. 陳淑卿、賴裕和(1999),〈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理論〉,《長庚護理》第10卷第4期,頁55-61。
6.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2期,頁109-
7. 陳武宗(1992),〈社區工作與基層健康照護〉,《社區發展季刊》第60期,頁21-29。
8.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第90期,頁4-12。
9. 鄭惠美(2001),〈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培養社區志工─以台北縣雙溪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護理雜誌》第48卷第1期,頁43-48。
10. 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第6期,頁7-14。
11. 洪國芳(1997),〈台灣省社區發展工作之檢討與改進〉,《社會福利》第129期,頁25-30。
12.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第208期,頁1-15。
13.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雜誌》第8卷第4期,頁117-129。
14. 李宗派(1997),〈探討志工服務與社區營造之關係〉,《社會福利》第133期,頁38-45。
15. 余玉眉(1993),〈老人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服務之策略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64期,頁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