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8: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子婷
論文名稱:《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仿擬作品研究
指導教授:高桂惠高桂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文言小說蒲松齡紀曉嵐蒲派紀派清代仿擬志怪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10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清代文言小說創作已經到了文言小說發展的末流,在康熙年間,幸而有蒲松齡以才子之筆創造出《聊齋志異》此一代佳作,使得文言小說在白話小說發展已臻成熟,佔有小說界大部分成就之時,還能有所作為,還能有值得人回味之處。在乾隆末年成書之《閱微草堂筆記》雖是承《聊齋志異》的影響而來的,但由於作者對有關小說觀之見有所歧異,以致兩書雖同為志怪系統的作品,取材大多為神鬼之談,精神內涵各有其人生社會的積極意識,但它們在表達方式上卻有著天壤之別,以致後世追摹作品形成兩個派別,各有所宗。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寫在論文之前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 6
第二章 《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比較分析 9
第一節 《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寫作動機 10
一、《聊齋志異》作者及成書之相關問題 11
二、《閱微草堂筆記》作者及成書之相關問題 16
第二節 《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主題意識 23
一、《聊齋志異》之主題意識 24
二、《閱微草堂筆記》之主題意識 29
第三節 《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形式結構 33
一、《聊齋志異》之創作形式與結構 34
二、《閱微草堂筆記》之創作形式與結構 37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蒲派與紀派仿擬作品之文學史考察 41
第一節 小說史中蒲派與紀派仿擬作品之討論 42
第二節 蒲派與紀派仿擬作品之探察 50
一、書名即有仿擬之意者 51
二、作者自言有仿擬之意者 53
三、後世讀者視其為仿作者 60
第三節 蒲派與紀派仿擬作品之派別意識 78
一、蒲派在小說史上的發展足跡 82
二、紀派在小說史中的發展歷程 87
三、小說史中兼有蒲、紀兩派特質的作品 90
第四節 小結 92
第四章 蒲派與紀派仿擬作品之現象考察 95
第一節 蒲派與紀派仿擬作品之時代映射 95
一、仿擬作品反映之一──暴露社會政治的動亂與黑暗 99
二、仿擬作品反映之二──描繪人情世態與俗世風氣 102
三、仿擬作品反映之三──描述民間疾苦與人民生活 104
第二節 蒲紀兩派之對立與合流 105
第三節 蒲紀兩派仿擬作品與其他文類的互相滲透 112
第四節 小結 117
第五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研究所得 119
第二節 回顧與展望 122
參考書目 125
◎典籍文獻
(一)叢書
《筆記小記大觀》,新興書局影印本,1978年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筆記小說精品叢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
《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 小說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代筆記叢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以下參見《筆記小記大觀》,新興書局影印本,1978年
清.青城子:《志異續編》
清.許仲元:《三異筆談》
清.許秋垞:《聞見異辭》
清.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
清.王韜:《甕牖餘談》
清.王韜:《淞濱瑣話》
清.清涼道人:《聽雨軒筆記》
清.閑齋氏:《夜譚隨錄》
清.宣瘦梅:《夜雨秋燈錄》
清.慵訥居士:《咫聞錄》
清.陸長春:《香飲樓賓談》
清.管世灝:《影談》
清.戴蓮芬:《鸝砭軒質言》
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
清.沈起鳳:《諧鐸》、《續諧鐸》
清.羊朱翁:《耳郵》
清.許叔平:《里乘》
清.朱梅叔:《埋憂集》
清.樂鈞:《耳食錄》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
清.毛祥麟:《墨餘錄》
(二)專書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共四冊),台北,廣文書局,民1967年
清.徐昆:《柳崖外編》,台北,廣文書局,民1969年
清.屠紳:《六合內外瑣言》,台北,廣文書局,民1970年
清.李慶辰著:《醉茶說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1978年初版
清.曾衍東:《小豆棚》,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1979年
清.梁敬叔:《池上草堂筆記》(《北東園筆記》),台北,新文豐,民1979年
清.賈茗:《女聊齋志異》,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清.樂鈞著,石繼昌校點:《耳食錄》,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
清.吳熾昌著,石繼昌校點:《正續客窗閒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
清.李慶辰著,金東校點:《醉茶志怪》,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6月初版
清.王韜著:《後聊齋志異全譯詳注》(《淞隱漫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朱其鎧:《新注全本聊齋志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清.李慶辰:《醉茶志怪》,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影印,1990年
關德棟:《聊齋志異話本集》,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7月初版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友鶴輯校,台北,里仁,1991年9月初版
清.荊園居士、王韜、戴蓮芬:《續聊齋三種》(挑燈新錄、遁窟讕言、鸝砭軒質言),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
清.吳熾昌著,張萬鈞、傅玉梅校注:《客窗閒話》,鄭州,中州古籍,1992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王櫻芳、蔡素禎註釋,台南,漢風,1994年
清.徐昆著,王汝海、薛洪勣主編:《柳崖外編》,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清.袁枚:《子不語》、《續子不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余夫等點校,長春,吉林文史,1997年
◎研究專著
(一)年譜、辭書
張景樵:《蒲松齡年譜》,台北,臺灣商務,民1970年初版
賀治起、吳慶榮:《紀曉嵐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民2000年初版
臧勵龢主編、許師慎增補:《中國人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1990年12月增補台五版
楊子忱、李建良、宋益三:《紀曉嵐全傳》,天津,長春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
苗壯主編:《中國歷代小說辭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黃秀文主編:《中國年譜辭典》,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二)史論專著
孟瑤:《中國小說史》(全四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年10月再版
王儀:《中國近代史》,台北,文源書局,1979年五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初版
夏家餕:《清朝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增訂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商務,1995年初版二刷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唐昌晉:《清代政事軍功評述》,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9月初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二刷
(三)小說研究專著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一、二輯,山東,齊魯書社,1980、1981年
陳香:《聊齋志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汪汾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木鐸出版社,1985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初版
陸文新:《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初版
王洪、張盛如主編:《中國文學寶庫.文言小說精華》,北京,朝華出版社,1992年
閻志堅:《袁枚與子不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張輝:《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張國風:《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年初版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金玉田編著:《明清文學概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
徐志平、黃錦珠:《明清小說》,台北,黎明文化,1997年4月初版
劉烈茂:《靈狐妙鬼話聊齋》,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胡益民、李漢秋:《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二版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孫光浩:《聊齋志異是與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齊裕焜:《明清小說》(中華文明寶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林啟彥、黃文江主編:《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4月初版
◎學位論文
盧錦堂:《紀昀生平及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陳自遜:《聊齋志異、新齊諧與閱微草堂筆記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崔相翼:《聊齋志異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朴正道:《聊齋志異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林雅玲:《宣鼎<<夜雨秋燈錄>>及<<夜雨秋燈續錄>>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1989年
吳玉惠:《袁枚<<子不語>>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1989年
楊怡卿:《俞樾<<右台仙館筆記>>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1990年
朴永鍾:《聊齋志異的再創作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徐夢林:《螢窗異草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淑幸:《理念與實踐─紀昀小說觀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麗宇:《清中葉志怪類筆記小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陳秀香:《諧鐸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瓊分:《乾嘉士人鬼神觀試探─以紀昀、袁枚為中心》,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郁秋:《閱微草堂筆記思想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期刊論文
(一)大陸期刊
李茂肅:〈蒲松齡對志怪、傳奇小說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文史哲》,1962年第3期
李厚基:〈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和聊齋志異繼承創新〉,《天津師院學報》,1978年第1期
邵海清:〈評《閱微草堂筆記》〉,《浙江學刊》,1982年第1期
曹光甫:〈《夜雨秋燈錄》和《夜雨秋燈續錄》〉,《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
沈伯俊:〈追蹤晉宋 頡頏聊齋─論《閱微草堂筆記》〉,《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
杜貴晨:〈論曾衍東和《小豆棚》〉,《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
蔡國梁:〈高潮後的餘波─清《庸閑齋筆記》、《夜雨秋燈錄》評述〉,《明清小說研究》第五輯
蔡國梁:〈清人筆記四種〉,《明清小說研究》第六輯
梁勇、周窮、吳敏:〈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傳奇性〉,《明清小說研究》第六輯
陳文新:〈通脫率真 以文為戲─論袁枚的志怪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4期
王永健:〈沈起鳳《諧鐸》探微〉,《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4期
方正耀:〈和邦額《夜譚隨錄》考析〉,《文學遺產》,1988年第3期
王岫石:〈《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志異》比較觀〉,《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王同書:〈愛情觀更新的爬行與飛躍─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比較之一〉,《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3期
王同書:〈在頌揚和陶醉中滑坡─就《夜譚隨錄》三談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的優劣〉,《明清小說研究》,1990年第3-4期
陳建生:〈論王韜和他的《淞濱瑣話》〉,《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1期
李偉實、許志熹:〈許奉恩家世及生平考略〉,《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4期
劉保忠:〈《閱微草堂筆記》藝術二題〉,《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2期
林抒:〈心靈之鏡的社會投影─論《聊齋志異》心理描寫的特色〉,《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3-4期
李劍鋒:〈情趣與理趣─《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比較研究之一〉,《蒲松齡研究》,1994年1期
陳炳熙:〈關於《聊齋志異》的批評、公論、價值與地位〉,《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1期
杜貴晨:〈曾衍東傳略〉,《濟寧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韓經太:〈關於文學史問題的幾點感言〉,《江海學刊》,1994年第5期
李劍鋒:〈試析《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審美創作之異趣〉,《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呂廣為:〈《閱微草堂筆記》思想內容淺談〉,《語文學刊》,1995年第3期
許勁松:〈從閱微草堂筆記看作者的創作動機及心態〉《江海學刊》,1995年第4卷
趙金維:〈搜神寫世態 談鬼話人情──《聊齋志異》又一類主題述評〉,《北方論叢》,1996年第1期
楊廣敏:〈孤憤心態與《聊齋志異》的創作〉,《齊魯學刊》,1996年第6期
鄭憲春:〈筆記文的本色及其流變〉,《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
陳惠琴:〈傳奇的世界─中國古代小說創作模式之一〉,《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1期
張靜秋:〈唐人小說之流亞 聊齋志異之嫡傳─略評夜雨秋燈續錄〉,《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期
張筱梅:〈聊齋志異的愛情描寫與文化背景〉,《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期
陳泳超:〈《醒夢駢言》摹襲《聊齋志異》考〉,《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3期
譚開義:〈天理、人欲、狐鬼神魅─聊齋志異的理學影響〉,《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4期
陳洪、陳宏:〈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的百年回顧及展望〉,《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李舜華:〈在情與禮之間──試比較《聊齋》人鬼神狐愛情故事及其文化意蘊〉,《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
劉玉湘:〈現代蒲學論著、學術活動及《聊齋》對文學、影視創作的影響〉,《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2期
佴榮本:〈中國古代文史理論述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李景光:〈王韜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5期
許建平:〈從專題拓展多元交匯走向民族小說史學〉,《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1期
李劍國:〈文言小說的理論研究與基礎研究─關於文言小說研究的幾點看法〉,《文學遺產》,1998年第2期
洛保生:〈相同的小說觀念 不同的藝術開掘〉,《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學版),第23卷第2期,1998年第6月
歐陽健:〈《聽雨軒筆記》及其作者〉,《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1期
陳洪:〈折射士林心態的一面偏光鏡─清初小說的文化心理分析〉,《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寧稼雨:〈文言小說界限與分類之我見〉,《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陸林:〈清代文言小說家宋永岳事跡繫年〉,《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占驍勇:〈清代中期文言小說十種小考〉,《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陳炳熙:〈論聊齋志異對清代文言小說的影響〉,《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4期
李劍鋒:〈窺狐辨異─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比較研究之三〉,《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1期
李釗平:〈時空錯位與秩序重建─小說說略〉,《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99年第1期
李偉實、許志熹:〈許奉恩評傳〉,《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2期
朱堯:〈論聊「異史氏曰」思想和藝術上的缺陷〉,《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4期
佴榮本:〈論文學史的文體分類及其流變〉,《江海學刊》,1999年第3期
趙維國:〈傳奇體的確立與宋人古體小說的類型意識〉,《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李志孝:〈審醜:《子不語》的美學視點〉,《甘肅高師學報(社科版)》第4卷第1期,1999年
汪龍麟:〈20世紀《閱微草堂筆記》研究綜述〉,《殷都學刊》,2000年
葉旦捷:〈《聊齋志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路標〉,《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2000年第3月
肖峰、錢曉琳:〈《聊齋志異》謀略描寫論略〉,《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0年第3月
李志孝:〈言鬼述異 各具情懷──《聊齋志異》與《子不語》比較三題〉,《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劉天振:〈從唐人傳奇到聊齋志異看文言小說「敘述者」的變異(續)〉,《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歐陽健:〈《聊齋志異》序跋涉及的小說理論〉,《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陳文新:〈紀曉嵐對《聊齋志異》的批評與調侃〉,《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張則桐:〈張岱《夜航船》與筆記小說〉,《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
陳文新:〈《閱微草堂筆記》解構閱讀三例〉,《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
劉燕萍:〈沈起鳳諧鐸中的虛構旅行〉,《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
陸林、曹連觀:〈陸長春評傳〉,《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
楊海波:〈〈雲翠仙〉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兼及《聊齋志異》與《三言》比較〉,《甘肅高師學報》,第5卷第6期,2000年
肖榮華:〈「狐」星高照──試論《聊齋志異》中「狐狸」的審美價值取向〉,《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常寧文:〈中國近代史風雲人物──王韜〉,《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0年第9月
張國昉:〈自卑的力量──談蒲松齡《聊齋志異》創作的心理動因〉,《長春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2000年第10月
陸林:〈《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初讀──有關作者史實缺誤商兌補苴〉,《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
鄭家建:〈小說類型與文學傳統:問題與思路──中國現代小說類型研究引論(四)〉,《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劉勇強:〈作為當代精神文化現象的明清小說──兼論明清小說的閱讀與詮釋〉,《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
楊林夕:〈試論《聊齋志異》的小說類型與創作追求〉,《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1年第3月
李桂奎、張學成:〈論明清文言小說時間設計的夜化傾向〉,《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1年第4月
陳勁、吳光躍、梁英:〈由對立走向友善──《搜神記》與《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人怪關係的探析〉,《攀枝花大學學報》,第18卷第3期,2001年9月
(二)台灣期刊
陳香:〈聊齋志異與池北偶談〉,《東方雜誌》,1973年9月
藤田賢祐著、王孝廉譯:〈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幼獅月刊》,1973年9月
郭立誠:〈筆記小說的整理與利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五期,1976年
Prusek, Jaroslav著、蘇正隆譯:〈蒲松齡聊齋志異誕生的背景之探討〉,《中外文學》,1977年8月
張春樹、駱雪倫著、馮明惠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思想境界〉,《幼獅月刊》,1977年8月
羅敬之:〈聊齋志異的撰作及其影響〉,《木鐸》第9卷,1980年11月
羅敬之:〈聊齋志異所表現的民族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1年7月
羅敬之:〈聊齋志異的「立意」與「寄托」〉,《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2年1月
羅敬之:〈聊齋志異的現象反映(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5年2月
羅敬之:〈聊齋志異的現象反映(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5年3月
蕭之華:〈人心一動,鬼神知之─談紀曉嵐及其閱微草堂筆記〉,《文藝月刊》,1989年8月
顏清洋:〈紀曉嵐的神鬼世界〉,《台灣體專學報》,1995年6月
張堂錡:〈清代文言小說「堅瓠集」析論〉,《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二期,1995年5月
王瓊玲:〈蟫史所反映之乾嘉時事並論此書之得失〉,《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四期,1996年7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