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1: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怡如
論文名稱:韓少功小說創作論
指導教授:唐翼明唐翼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8
中文關鍵詞:新時期小說韓少功知青尋根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9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第一章:由於前人研究的有所偏向等原因,韓少功創作的每一個變化中所隱含的文學動向、時代審美趨勢尚未得到充份深入的探討;他個人特殊敘述風格的變化以及變化中一些沒變的因素也是前人研究中較為薄弱、往往點到為止而缺乏清晰流變脈絡的部分,這些都引發筆者的研究動機。
第二章:分析韓少功在1985年之前的小說作品:1.對文革傷痕的反思與揭露(革命血統論、文化大革命的複雜動機、政治環境對人的扭曲),使得文本中理性和感性都高度張揚。2.突出「理想的追求與失落」、「人性的挖掘與張揚」主題:開始創作之初,作品中的理想主義精神比較帶有政治宣傳意味,表現在對於共產黨員、紅軍美德的頌揚;但創作初始的理想主義精神到了稍晚一些的知青反思作品中具有了複雜豐富的內涵,大多反映知青在“文革”中對政治號召如宗教狂熱般的奔赴,以及,之後感到的創傷、懊悔、理想幻滅,同時更為著重從知青與農民之間互動的角度來反思上山下鄉運動。3.農民純樸、喜感形象的刻畫:喜好描寫農民純樸、誠摯、逗趣、直爽性情正體現韓少功對人性美好面、可愛面的肯定,這是知青記憶的一部分,也正是時代對人性人情呼喚的回應之一。
此期敘事者特點為:深入詮釋事件或人物心理、將景物描寫賦予深層思考,敘事者只是人物心態的另一發聲,往往具有為意識型態、倫理信念代言的性質、“自敘傳”的文學特質。此外,敘事語調有不斷加重抒情意味的趨勢。
第三章:在文學、社會、文化等背景的探討中,連帶附述他此期(1985-1986年初)作品特徵(有了巨大轉變)。可看出作品中透露:漠視政治;借助現代眼光重新發現傳統(起於對外開放、與世界文化溝通);在西方文學思潮衝擊下企欲找出自我、重建主體的努力;反思之流更深入到對民族文化的反思,使興起的文化意識引導著作家們的創作轉變;反省文革中對人感性與非理性層面的打壓;鄧友梅、陸文夫、汪曾祺、劉紹棠等作家的創作的影響;知青背景的影響;吸取了現代派、世界其他國家文學的眼光或技巧來幫助表達。
大量引入傳說、儀式、風俗、方言古語、古歌、原始信仰、圖騰等具有民俗、人類學意味的意象,渲染出一種悠久的文化感、綿長的時間感,重點仍在於藉此引發對人類生存歷程的觀照與探問意識。(世代傳承、人類聚居與遷移、天地萬物運行的漫長歷程、社會制度與名謂、刑罰的形成脈絡)
小說中開始出現超現實描寫:以看似不可能的超現實表象更加突顯了真切的人物心境、文化氛圍、人所受到的文化籠罩。
此時的敘事者特徵包括:總是處於不斷追問的歷程與心態、語氣;豐富且刻意表現出來的直觀、想像力、對宇宙人生的領悟,流露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參照韓少功的尋根理念,我們可對敘事者的幻想特質有更深的認識──試圖表現出較原始的、楚文化式的對於世界、人生的感知、觀念)
在本章最末,將其作品與其他尋根作家做比較(分別表現不同地域文化特色;都強調『審美、主觀觀照下』的地域文化;都喜歡以神話、傳說來結構小說,或是,以全部情節、氛圍來構成整體象徵;也都重視表達直觀感受、想像)韓少功的作品較其他尋根作家更具鮮明的悠久歷史感、古老文化感、哲學意味。
第四章:由於受現代、後現代思潮影響逐漸加深,韓少功此期(1986年中-1994年)小說更多地描寫獨特個體非理性且無法解釋的意念直覺、潛意識心理,也更多超現實、超經驗理性的事件情節描寫,更多對「真實」概念的探討、對『知識分子』的反思(反思自己一貫啟蒙教導他人的主觀立場、崇高感、在一些崇高意識型態趨使下的盲目衝動行為。小說七拚八湊的情節模式也暗示著知識分子思維模式的更新)小說中亦不忘關注文革的潛在影響…。可看出此期小說中流露出的主要思想意涵、特徵,往往體現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市場經濟型態衝擊下,許多知識分子呼籲對終極價值的人文關懷,以及更重要的,在新的文學觀念影響下對人、真實的重新認識。
此期敘事風格特徵為:總帶著由於無法以常理解釋事件、懸疑而引發的迷惑、懷疑語氣,使敘事者的總體形象較前期作品多具一股自我懷疑、侷促不安的氣質,敘事風格(語感、氛圍等)則體現現代派小說的某些特質。此外,敘事者依然不改對事物進行聯想思辯、對事物內在本質進行深度化思考的特點(懷疑、想像、懸疑、為未知領域留下空間等敘事策略,其實都是使看待世界的眼光更為寬廣、更有包容性的方式,而思辯正是懷疑能不斷持續、世界能不斷開闊的原因,這些都是韓少功這一時期作品的整體敘事態度,背後隱含作者更宏大的世界觀);在敘述上還常具有零散、隨意、信馬由韁的特質;同時強化了過去作品即已具有的諧謔、誇張、諷刺、喜劇化特質(這可能與8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小說已經少有『悲劇意識』有關);並常出現連續的、句式相類的排比句。
第五章:《馬橋詞典》中刻意對語言反映的歷史詮釋、文明發展、政治傷痕、情感模式(種種意識型態與價值判斷)…有所反思析辯,由此引發了對社會文化常規的廣泛反思,並從中給予了對「人」重新發現、理解的契機。
《馬橋詞典》中的敘事者特色:視角逾越、猶疑未定、雙重視角、直接表述情感與議論,這是此篇小說組成中非常特殊的一部分,敘事者對於馬橋的「回憶」構成整篇小說的表層敘事結構。此外,本節亦探討以方言詞語(分兩類)來展開敘述(結構小說)的效果及其對許多傳統文學常規的突破。
最後論述此書所反映的文壇自80年代以來的一些重要趨勢,包括:語言意識、新歷史趨向、「寫實」概念之擴充、個人話語及立場的強調、關注特殊性之全球文化趨勢、文革後之反叛反思精神、尋根理念之繼承、對知識分子自我崇高感、啟蒙他人心態的反省、小說散文化…等。
第六章:析述韓少功鮮明的創作慣性、審美心理定勢,包括:重視人類顛簸前進之歷程、重視從這歷程提鍊出意義與價值的歷程;對舊時記憶(尤其知青歲月)、記憶中人事的想像與昇華;想像豐富、好由事物衍發形上哲思的特色,以及,在小說中對文革雖淡化卻執拗地無法忘懷的特點;不懈怠地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相對穩定的終極真理、信念、情感;理性、感性同樣強烈,想像、思辨同樣濃厚的特點;於作品中呈現「思考、推論過程」(言說過程)的傾向;理性表達隱隱有要超過感性表述的趨勢。
韓少功小說創作論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人研究狀況……………………………………………………1
第二節 問題意識、分析架構……………………………………………11
第二章 韓少功初期創作與知青反思文學:(1985年之前)……………15
 第一節 突出「理想的追求與失落」、「人性的挖掘與張揚」主題
 ………………………………………………………………….15
 第二節 可感知度高、偏向抒情感性的敘事者…………………………33
第三章 韓少功中期作品分析(一):「尋根」文學理念的提出與實踐
                (1985-1986年初)……………….43
 第一節 創作轉變的社會、文學背景……………………………………43
 第二節 人類生存歷程的觀照與探問……………………………………49
 第三節 具有猶疑、探問、聯想思辨、強烈直觀特質的敘事者………68
第四章 韓少功中期作品分析(二):轉向關注個人心理狀態的寫作特色                (1986年中~1994年)…………….81
                  
 第一節 關注獨特個體的心理狀態與對知識分子的反省………………81
第二節 強化諧謔、反諷傾向的敘事者與運用懸疑、誇大、喜劇化的敘
事策略………………………………………………………….106
第五章 韓少功近期作品分析:融合各種文學思潮特徵的長篇小說《馬橋
詞典》(1996年)…………………….115
第一節 由語言角度對社會文化常規的廣泛反思…………………….116
第二節 在敘事策略、情節結構方面對文學常規的突破………………130
第三節 《馬橋詞典》在當代文學變遷中的重要意義…………………141
第六章 創作審美定勢的形成與突破(代結語)……………………….147
附錄:
 韓少功作品年表………………………………………………………….155
 參考書目………………………………………………………………….161
參考書目
一、韓少功作品集
韓少功:《任弼時》(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韓少功:《月蘭》(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
韓少功:《飛過藍天》(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韓少功:《誘惑》(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韓少功:《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8 空城》(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6月)。
冬曉等編 韓少功等著:《中國小說》(香港:三聯出版社,1988年)。
韓少功:《謀殺》(台北:遠景出版社,1989年)。
韓少功:《韓少功自選集 小說集 爸爸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韓少功:《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 韓少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
韓少功:《鞋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韓少功:《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 韓少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韓少功:《聖戰與遊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韓少功:《夜行者夢語》(上海: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韓少功:《海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
韓少功:《北門口預言》(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
韓少功:《真要出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5年)。
韓少功、張承志等:《等藍色沉入黑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
韓少功:《韓少功小說精選》(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韓少功自選集 小說集 歸去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韓少功自選集 散文集 完美的假定》(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6月)。
韓少功:《鞋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心想》(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世界》(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夜行者夢語》(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韓少功:《馬橋詞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靈魂的聲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無價之人》(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馬橋詞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韓少功:《馬橋詞典》(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韓少功:《餘燼》(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
韓少功:《韓少功作品自選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
韓少功:《佛魔一念間》(太原:北岳文藝,1997年)。
韓少功:《韓少功散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8年)。
韓少功:《故人》(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韓少功:《精神的白天與夜晚》(濟南:泰山出版社,1998年)。
韓少功:《韓少功散文》(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西望茅草地》(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夢案》(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性而上的迷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歸去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文學的根》(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在小說的後台》(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然後》(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東岳文庫 爸爸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馬橋詞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附著
〔葡萄牙〕Fernando Pessoa著 韓少功譯:《惶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捷克〕Milan Kundera著 韓少功.韓剛合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二、韓少功作品評論資料
(一)博碩士論文
彭明偉:《韓少功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二)期刊論文
<《馬橋詞典》評上一等獎>《文藝理論研究》1998年第6期,頁65。
方志強:<阿Q與丙崽:原始心態的重塑>《文藝理論研究》1986年第5期,頁9-17。
王仲偉:〈現代桃花源歸去來 韓少功《馬橋詞典》〉《文訊別冊》1997年12月,頁17-18。
王建剛:〈不確性:對韓少功文化心態的追蹤〉《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6期,頁139-143。
王春煜:<我讀《馬橋詞典》>《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4-5。
王煒燁:<消解『詞典』式書面語的找尋-由《馬橋詞典》兼論小說語言口語化>《寧夏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頁96-100。
王福湘:<生活.思考.追求(評韓少功近幾年的小說創作)>《湘江文學》1982年第3期,頁65。
王曉明:<不相信的和不願相信的─關於三位“尋根”派作家的創作>《文學評論》1988年4月,頁24-35。
田中陽:<論韓少功近作的嬗變>《求索》1988年1月,頁94-99。
朱珩青:〈“懷疑論”者的收獲-讀《馬橋詞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1期,頁225-229。
朱珩青:<民間社會及《馬橋詞典》>《小說評論》1997年第6期,頁30-34。
何志云:<沉鬱而激越的追求之歌>《寫作》1982年第4期,頁18-19、13。
吳秉杰:<韓少功小說創作探問>《鍾山》1987年5月,頁16-22。
吳亮:<微型作家論:張承志 韓少功 梁曉聲 鄭義>《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1期,頁65-69。
吳亮:<韓少功的理性範疇>《作家》1987年第7期。收入《鞋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頁299-307。
吳亮:<韓少功的感性視域>《作家》1987年第6期。收入《鞋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頁287-298。
吳慧穎:<反思之鑽向遠古愚昧的沉積層掘進(讀韓少功的中篇《爸爸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8期,頁230-236。
宋丹:<《馬》、《哈》文本與尋根文學及昆德拉:兼同張頤武先生商榷>《文藝報》1997年3月18日。
宋如珊:〈論韓少功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9年9月,頁361-383。
宋劍華:<特定語境中的文化闡釋-《馬橋詞典》閱讀隨想>《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頁40-42。
李少君:<思想的份量─評韓少功的隨筆>《文學自由談》1995年第1期,頁134-135。
李仕:<兩種藝術世界的滲合:《邊城》與《爸爸爸》互參觀照>《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4月,頁101-105。
李念:<尋找:弱者的不屈與抗爭:讀韓少功《鞋癖》>《上海文學》1993年第9期,頁77-80。
李東晨、祁述裕:<繆斯的失落與我們的尋找>《當代文壇》1987年第5期,頁20-26。
李劼:<具象塊面、心理呈示、狀態文學>《作家》1986年第12期,頁68-74。
李振聲:<韓少功筆下的“非常人”>《文藝研究》1989年1月,頁85-88。
李慶西:<他在尋找什麼(關於韓少功的論文提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3期,頁200-204。
李慶西:<尋根:回到事物本身>《文學評論》1988年4月,頁14-23。
李慶西:<說《爸爸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頁157-164。
李曉峰:<也談韓少功筆下的劉根滿>《湘潭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頁71-73、84。
汪政 曉華:<神話 夢幻 楚文化>《萌芽》1988年2月,頁66-69。
周政保:<作家的質量:馬麗華、史鐵生、韓少功散文印象>《山西文學》1996年第6期,頁61-64。
周導:<公劉、韓少功各抒己見探討“尋根”的得與失>《文學報》1986年12月11日。
孟繁華:<庸常時代的思想風暴>《文藝爭鳴》1994年第5期,頁54-58。
季紅真:<韓少功:末世的孤憤>《芒種》1995年第3期,頁55-56。
岳建景:〈再生原型主題的現代闡釋-小說《爸爸爸》《女女女》的二元意象探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8期,頁214-218。
林偉平:<文學和人格:訪作家韓少功>《上海文學》1986年第11期,頁68-76。
長爛 啟程:<生活.思考.創作(談韓少功小說的主題和結構)>《湖南師院學報》1982年第1期,頁82。
南帆:〈《馬橋詞典》:敞開和囚禁〉《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2期,頁245-251。
南帆:〈歷史的警覺-讀韓少功1985年之後作品〉《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頁229-236。
南帆:<人生的解剖與歷史的解剖>《上海文學》1984年第12期,頁64-70。
柳建偉:<關於《馬橋詞典》的若干詞條>《小說評論》1997年第1期,頁32-37。
段耀芳:<韓少功近期創作得失探>《文學評論家》1986年第5期,頁78-80。
胡正之:〈舊文化與新文化的抗衡:韓少功小說「鼻血」的討論〉《文藝月刊》1989年9月,頁35-44。
胡宗健:<淺論韓少功小說的哲理探索>《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22期,頁103-106。
胡宗健:<韓少功小說藝術瑣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8期,頁223-229。
唐翼明:<略論《馬橋詞典》的特色及其在大陸當代文學中的地位>《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2000年9月,頁1-9。
徐兆淮:<試談韓少功的蛻變意識>《百家》1989年1月,頁60-63。
馬賢興:<新穎別致的藝術境界>《湘潭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頁67-69
郜元寶:<超越修辭學-我看《馬橋詞典》>《小說評論》1997年第1期,頁38-39。
基亮:<尋根的反思>《當代文壇》1987年第3期,頁30-36。
張三夕:<轉向“語詞”的小說:評韓少功新著《馬橋詞典》>《新東方》1996年第4期,頁45-48。
張佩瑤:〈從自言自語到眾聲沸騰:韓少功小說中的文化反思精神的呈現〉《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頁222-228。
張惠英:<《馬橋詞典》方俗口語詞例釋>《海南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38-41、53。
張新穎:〈無聲的詞語發出了聲音 《馬橋詞典》隨筆〉《文訊雜誌》1996年10月,頁8-9。
張寧:〈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莫言、韓少功、劉恆的小說〉《中外文學》1990年,頁155-166。
張讓:<隨翻隨讀隨享受──談韓少功《馬橋詞典》>《中央日報》2001年12月4日。
陳仲庚:<韓少功尋根小說批評綜述>《當代文學研究 資料與信息》2001年第3期,頁14-21。
陳青 張頤武:<《馬橋辭典》爭議雙方正面交鋒>1997年第2期,頁233-236。
陳思和:〈《馬橋詞典》: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216-224。
陳達專:<殊途同歸的”南北二功”─韓少功與陳建功比較談>《當代文壇》1987年5月,頁16-19。
陳達專:<韓少功近作和拉美魔幻技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8期,頁221-222。
陳劍暉:<記憶:重建世界的一種方法-《馬橋詞典》解讀>《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頁29-39。
陳劍暉:<智慧的獨語>《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6期,頁19-26。
陳樂:<《馬橋詞典》和個人詞典>《當代文壇》2000年第4期,頁36-38。
陳曉明:<個人記憶與歷史布景>《文藝爭鳴》1994年第5期,頁46-54。
彭放:<“詞典”之爭話“模仿”>《文藝報》1997年3月18日。
曾鎮南:<黑色的魂與藍色的夢:讀韓少功的三篇近作>《文藝報》1985年9月21日。
曾鎮南:<韓少功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1期,頁159-171。
敬文東:<方言及方言的流變:韓少功啟示錄>《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2期,頁39-44。
楊春時:<語言的命運與人的命運-《馬橋詞典》釋讀>《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頁35-39。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相遇-後現代文化研究與《馬橋詞典》的認知價值>《文藝研究》1997年第5期,頁85-91。
董之林:<鏡子與調色板>《文藝爭鳴》1994年第5期,頁59-63。
鄒言九:<自障偏有自彰之效──韓少功《馬橋詞典》的間離藝術談>《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頁49-54。
鄒健:<韓少功近期小說創作評論綜述>《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年1月,頁41-43。
瑪莎.瓊:<論韓少功的探索型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5期,頁42-46。
趙園:<“重讀”兩篇:重讀阿城的“三王”,重讀韓少功的《歸去來》、《爸爸爸》>《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5期,頁37-45。
劉再復:<論丙崽>《光明日報》1988年11月4日。
樊篱:<從《爸爸爸》看韓少功的探索>《湖南文學》1987年第3期,頁48-51。
潘雁飛:<試論韓少功小說中的思父意識>《理論與創作》2001年第3期,頁39-42。
蔣子丹:<《韓少功印象》及其延時的注解>《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6期,頁27-32。
蔣守謙:<韓少功及其創作>《文藝報》1981年19期,頁41。
魯樞元 王春煜:〈韓少功小說的精神性存在〉《文學評論》1994年6月,頁14-24。
墨哲蘭 陳家琪 張三夕 萌萌 魯樞元:<《馬橋詞典》的語言世界>《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頁11-19。
錢念孫:<文學創作中”二律背反”的出路(談韓少功的文學沉思)>《上海文學》1983年第2期,頁91。
薛峰:<語言.意識.時空的扭結─重讀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26卷第1期,頁155-156。
韓少功:<韓少功說:張頤武“此言不實”>《文藝報》1997年2月13日。
韓少功:<歡迎爽直而有見地的批評:韓少功給陳達專的信>《光明日報》1984年2月23日。
魏家駿:<《馬橋詞典》和小說藝術形式問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1-2。
嚴文井:<我是不是個上了年紀的丙崽--致韓少功>《文藝報》1985年8月24日。
嚴春友:<語言與存在-讀《馬橋詞典》的感悟>《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頁36-41。
龔曙光:<西西弗的悲劇:評韓少功近作《火宅》>《芙蓉》1987年第2期,頁239-240。
(三)訪談錄
林偉平、韓少功:<文學和人格:訪作家韓少功>《上海文學》1986年第11期,頁68-76。
施叔青、韓少功:<鳥的傳人-與湖南作家韓少功對談>,收入《謀殺》(台北:遠景出版社,1989年),頁9-29。
黃燈:<返歸鄉村 堅守自己-韓少功近況談錄>《理論與創作》2001年第1期,頁65-66。
韓少功、王雪瑛:<精神的白天與夜晚-與王雪瑛的對話>,收入《韓少功散文》(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頁236-242。
韓少功、李少君:<詞語與世界─關於《馬橋詞典》的談話及其它>《小說選刊》1996年第7期,頁119-123。
韓少功、雷馬克:<九十年代的壓力與選擇-與荷蘭學者雷馬克談話要義>,收入《韓少功散文》(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頁225-235。
韓少功:<世俗化及其他-與蕭元的對話>,收入《韓少功散文》(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頁243-254。
藍白 黃丹:<文學的追問與修養─韓少功訪談錄>《東方藝術》1998年第5期,頁8-9。
三、韓少功小說創作之文學(兼及社會)背景資料
(韓少功重要的人生經驗及小說素材源自知青生活,他的許多小說亦是對政治的反思,因此了解知青、反思文學的特色也會深化、廣化對韓少功作品的理解。再者,由於韓少功是中國大陸八O年代「尋根」文學理念的重要提出者與創作實踐者,故在探討尋根文學的相關資料中多有關於韓少功作品的評論。此外,他的作品也走過「新寫實」文學潮流而受到相當影響,因此除了了解創作當時的時代風氣、社會政治現象外,閱讀這些方面的相關資料將大有助於開掘他作品的深層意涵。)
(一)專書
王達敏:《新時期小說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田中陽:《湖湘文化精神與二十世紀湖南文學》(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白燁編著:《文學論爭20年》(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 張堂錡審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何鎮邦:《九十年代文壇掃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份子論 政治.社會.經濟》(台北:桂冠出版社,1988年)。
金漢:《中國當代小說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金漢:《中國當代小說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南帆:《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上海:三聯書店,1987年)。
南帆:《全國小說獎獲獎落選代表作及批評 中篇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凌宇:《重建楚文學的神話系統》(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1995年)。
孫先科:《頌禱與自訴─新時期小說的敘述特徵及文化意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席揚:《選擇與重構》(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9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張志忠:《當代長篇小說論略》(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
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年3月)。
張烔:《新時期文學格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閱讀筆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2000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思和:《筆走龍蛇》(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
陳曉明:《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 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馮牧:<《知青小說選》序>《知青小說》(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黃子平、李陀編:《中國小說一九八七》(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
黃子平:《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劉再復:《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年)。
劉稚:<選評者序:尋根:民族的原生態和文學的現代感>《那盞梨子 那盞櫻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2年)。
蔡源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年)。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
謝冕、張頤武:《大轉型─後新時期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二)博碩士論文
王湧正:《從「反思文學」到「尋根文學」中共新時期文藝思潮發展之探討》(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宋如珊:《文革後十年(1976∼1985)大陸文學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陳昭吟:《回歸與超越─大陸新時期尋根文學思潮研究》(台北: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崇騏:《傳統與原始:大陸尋根小說的批評與省思》(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三)期刊論文
<知青作家群探索>《文學評論叢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丁帆:<批評的遺憾:與劉曉波談“尋根文學”>《文藝報》1988年7月2日。
文理平:<關於“人文精神”討論綜述(下)>《文藝理論與批評》1995年第4期,頁123-138。
文理平:<關於“人文精神”討論綜述(上)>《文藝理論與批評》1995年第3期,頁119-134。
方克強:<尋根者:原始傾向與半原始主義>《上海文學》1989年3月,頁64-69。
王一川:〈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危機─“尋根文學”中的中國神話形象闡釋〉《文學評論》1995年4月,頁97-108。
王林:〈論尋根文學的神話品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9期,頁57-63。
王喜絨:〈論“鄉土”與“尋根”小說中的現實主義文學精神〉《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6期,頁55-61。
王湧正:〈中國大陸「尋根文學」之研究〉《復興崗論文集》1994年6月,頁155-177。
田中陽:〈論區域文化對當代小說藝術個性形成的影響〉《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2期,頁73-78。
田中陽:<論當代“尋根文學”創作方法的多元化>《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4期,頁64-72。
向榮:<並非偶然的“戀舊”-“尋根熱”興發的心理軌跡>《當代文壇》1986年第3期,頁37-39。
艾斐:<對“尋根文學”的社會思考和美學探詢>《當代文壇》1992年第2期,頁24-29。
何向陽:〈懷舊:新時期小說情緒主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6期,頁108-111。
吳秉杰:<文化“尋根”與“尋根文學”:評一股文學潮流>《小說評論》1986年第5期,頁3-8。
吳亮:<文化、哲學與人的“尋根欲”>《黃河》1985年第4期,頁232-237。
吳進:<商州系列作品:賈平凹創作的成熟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2期,頁188-194。
宋如珊:〈大陸的「尋根文學」及其起因〉《中國大陸研究》1993年11月,頁57-68。
李杭育:<“文化”的尷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頁165-168。
李杭育:<從文化背景上找語言>《文藝報》1985年8月31日。
李書磊:<從“尋夢”到“尋根”(關於近年文學變動的札記之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7期,頁31-38。
李復威:〈貫穿於八、九十年代文學中的一條血脈-「反思文學」的反思〉《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4期,頁228-231。
李陽春:〈由奇峰突起到平落沈寂的尋根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期刊合訂本),1996年第5期,頁64-69。
李慶西:<新筆記小說:尋根派,也是先鋒派>《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2期,頁75-81。
李慶西:<談點兒“文化”,談點兒“尋根”,再談點兒別的>《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3期,頁65-67。
李潔非:<尋根文學:更新的開始(1984-1985)>《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4期,頁101-103。
李潔非:<實驗和先鋒小說(1985-1988)>《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頁44-59。
汪暉 王友琴等:<關於文學尋“根”問題的討論>《文藝報》1985年8月31日。
周政保 周克芹 劉火等:<關於文學尋“根”問題的討論>《文藝報》1985年8月10日。
周政保:<“新寫實小說”的審美品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1期,頁76-81。
周政保:<無可奈何的感嘆及傳達(新寫實小說的別一種判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4期,頁86-92。
孟繁華:〈啟蒙角色再定位─重讀“尋根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5期,頁70-76。
季紅真:<文化“尋根”與當代文學>《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頁69-74。
季紅真:<文明與愚昧的衝突(論新時期小說的基本主題)(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3期,頁65-86。
季紅真:<文明與愚昧的衝突(論新時期小說的基本主題)(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1期,頁27-52。
季紅真:<歷史的命題與時代抉擇中的藝術嬗變:論“尋根文學”的發生與意義(待續)>《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1期,頁13-22。
季紅真:<歷史的命題與時代抉擇中的藝術嬗變:論“尋根文學”的發生與意義(續完)>《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2期,頁69-75。
林為進:<新寫實小說,平民藝術的追求>《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6期,頁125-129。
花建:<一九八五年小說動向及其美學意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7期,頁20-22。
金燕玉:<論知青作家群>《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期,頁194-200。
阿城:<文化制約著人類>《文藝報》1985年7月6日。
青人:<沉重悠遠的歷史感悟與深刻明晰的當代意識-讀鄭義的兩部中篇力作>《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5期,頁194-198。
南帆:<再敘事:先鋒小說的境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7期,頁21-32。
南帆:<張承志小說中的感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2期,頁159-164。
唐翼明:<我看大陸當代先鋒小說>《國文天地》1997年4月12卷11期,頁56-69。
席揚:<歷史、哲學與文化尋根的審美統一─論新時期文學發展的一個邏輯走向>《批評家》1987年1月,頁15-20。
秦立德:<敘述的轉型-對“後新潮小說”一種寫作動機的考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2期,頁132-141。
袁文杰:〈論“尋根文學”的審美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10期,頁52-59。
張先端:<“尋根”作品爭議>《光明日報》1987年7月14日。
張炯:<關於我國文學民族化與現代化的對話>《文藝爭鳴》1987年6月,頁4-10。
張清華:〈歷史神話的悖論和話語革命的開端─重評尋根文學思潮〉《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頁21-26。
張學軍:〈尋根小說的美學追求〉《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6期,頁62-67。
張學軍:〈尋根文學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2期,頁113-118。
莎白:〈中國當代小說的文化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9年第3期,119-120。
郭小東:<回到起點:論知青文學中人的悲劇>《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9期,頁107-110。
郭小東:<論知青作家的群體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0期,頁135-142。
郭春林:<新寫實小說的文化精神分析(兼談對新寫實小說某些批評的看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6期,頁88-92。
陳士豪:〈試論知青文學的悲劇風格及其演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12期,頁99-104。
陳平原:<文化.尋根.語碼>《讀書》1986年第1期,頁40-48。
陳旭光:<“新寫實小說”的終結(兼及“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文學中的命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2期,頁75-80。
陳伯君:<民族文化與民族魂:近年來尋根文學及評論的思考>《紅岩》1987年第1期,頁187-193。
陳思和::<雙重疊影,深層象徵-談《小鮑莊》裡的神話模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2期,頁198-200。
陳思和:<當代文學中的文化尋根意識>《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頁24-33。
陳曉明:〈尋根的謬誤─漫說大陸的「尋根文學」〉《中國論壇》1991年7月,頁4-8。
陳曉明:<反抗危機:論“新寫實”>《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4期,頁117。
陶東風:<論對待傳統文化的價值尺度:兼談“尋根”>《文藝學習》1987年第1期,頁44-46。
曾鎮南:<讀《小鮑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7期,頁138-140。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和自我的超越>《文藝報》1985年8月31日。
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文學評論》1985年第6期,頁11-26。
劉倩:<崛起的文學新一代──論“知青”作家群>《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2期,頁113-117。
劉夢溪 陳沖 王東明 仲呈祥等:<關於文學尋“根”問題的討論>《文藝報》1985年9月21日。
樊星:<根與觀念:關於“尋根”的思考>《文藝評論》1986年第6期,頁18-23。
滕小松:〈新時期現代文學的文化批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期,頁57-63。
滕云:<小說文化意識的覺醒>《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7期,頁79-84。
鄭萬隆:〈我的根〉《上海文學》1985年5月,頁44-46。
鄭萬隆:〈現代小說中的歷史意識〉《小說潮》1985年7月,頁79-80。
鄭義:<跨越文化斷裂帶>《文藝報》1985年7月13日。
鄧時忠:〈民族性的發掘、闡揚和批判-尋根小說與魔幻現實主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8期,頁73-78。
鄧時忠:<魔幻現實主義和尋根小說之藝術比較>《求是學刊》1996年第4期,頁77-82。
錢念孫:<文學之「根」的多向伸展和尋「根」眼光的擴大>《文藝報》1985年11月9日。
繆俊杰:<“文化意識”和文學“尋根”>《當代》1986年第2期,頁261-264。
鍾秋:<歸去來兮(論新時期文學從“現代化”到“尋根”的轉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1期,頁81-86。
鍾秋:<歸去來析─論新時期文學從“現代化”到“尋根”的轉變>《雲南社會科學》1986年5月,頁108-112。
韓少功:〈文學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收入《完美的假定》(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6月)。
譚解之:<文學尋根綜論>《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1期,頁96-101。
蘇予等:<《異鄉異聞》與文學的尋“根”(鄭萬隆作品討論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頁195-205。
四、小說學理論、西方文學理論
(一)專書
(美)斯坦利.費什:《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 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美】Robert C Holub 著 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W.C布斯著 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美】約瑟夫.弗蘭克等著 秦林芳編譯:《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英】彼德.福克納著 鄒羽譯:《西方現代文藝思潮譯叢 現代主義》(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年)。
【聯邦德國】W‧伊澤爾著 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
Murray Stein著 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王岳川 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 上 中 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佛克馬 伯頓斯編 王寧、顧棟華、黃桂友、趙白生譯:《走向後現代主義》(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佛洛伊德著 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11月)。
佛洛依德著 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李潔非:《小說學引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帕特里莎.渥厄著 錢競、劉雁演譯《後設小說》(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柳鳴九:《意識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9年)。
柳鳴九主編:《西方文藝思潮論叢 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11月)。
張汝倫:《意義的探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張寅德編選 茲維坦.托多羅夫著 朱毅譯:《敘述學研究〈敘事作為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寅德編選 羅蘭.巴特著 張寅德譯:《敘述學研究〈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陳小文:《弗洛伊德》(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演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華萊士.馬丁(Wallece Martin )著 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87年6月)。
榮格著 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6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熱拉爾.熱奈特著 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鄧時忠:《新時期小說與西方文學思潮》(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錢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錢谷融 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教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羅綱:《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二)期刊論文
何新:<當代中國文學中的的存在主義影響>《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0期,頁44-50。
鄭幼幼:〈西方當代美學與新時期文學創作〉《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6期,頁40-47。
賴乾堅:<中心的拆毀與當代中西小說的敘事型態>《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4期,頁120-1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