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甲、文本
一、張大春已結集出版之作品:
(一)、短、中、長篇小說集
《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1980。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1986a,初版。
《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1986b。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
《歡喜賊》,台北:皇冠文學,1989a。
《大說謊家》,台北:遠流,1989b。
《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1990a,二版。
《病變》,台北:時報文化,1990b。
《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1990c,二版。
《張大春集》,台北:前衛,1992a。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1992b,二版。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1992c。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1993。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a。
《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1996b。
《本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1999a。
《城邦暴力團》【壹】,台北:時報文化,1999b。
《城邦暴力團》【貳】,台北:時報文化,1999c。
《城邦暴力團》【參】,台北:時報文化,2000a。
《城邦暴力團》【肆】,台北:時報文化,2000b。
《歡喜賊:張大春中短篇小說選》,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最初》,台北:時報文化,2002。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2002。
《四喜憂國》,台北:時報文化,2002。
(二)、小說、散文集
《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1981。
(三)、雜文、評論集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1986。
《化身博士》,台北:皇冠文學,1991a。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1991b,二版。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a。《異言不合》,台北:皇冠文學,1992b。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
《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
《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
二、張大春小說曾被選收入的各種選集:
〈雞翎圖〉,收入高信彊主編,《時報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78,頁235-55。
〈雞翎圖〉,收入葉石濤、彭瑞金編,《一九七八台灣小說選》,台北:文華,1979,頁257-71。
〈牆〉,收入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八、九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3,頁189-208。
〈大都會的西米〉,收入張系國編,《當代科幻小說選Ⅱ》,台北:知識系統,1985a,頁19-38。
〈傷逝者〉,收入張系國編,《七十三年科幻小說選》,台北:知識系統,1985b,頁31-80。
〈將軍碑〉,收入陳怡真編,《將軍碑:第九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6,頁13-35。
〈將軍碑〉,收入季季編,《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a,頁267-87。
〈將軍碑〉,收入劉紹銘、馬漢茂策劃編輯,《世界中文小說選》(上冊),台北:時報文化,1987b,頁17-35。
〈公寓導遊〉,收入黃凡主編,《海峽小說1986年度代表作》,台北:希代書版,1987c,頁141-59。
〈透明人〉,收入李喬、高天生主編,《1986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7d,頁77-105。
〈走路人〉,收入瘂弦主編,《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台北:聯合文學,1987e,頁115-37。
〈四喜憂國〉,收入季季編,《七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8a,頁317-39。
〈四喜憂國〉,收入黃凡主編,《海峽小說1987年度代表作》,台北:希代書版,1988b。
〈四喜憂國〉,收入鄭樹森編,《現代中國小說選V》,台北:洪範,1989a,頁2019-042。
〈四喜憂國〉,收入鄭清文、李喬主編,《台灣當代小說精選4(1945-1988)》,台北:新地文學,1989b,頁307-24。
〈四喜憂國〉,收入齊邦媛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伍)》,台北:九歌,1989c,頁2611-628。
〈雞翎圖〉,收入齊邦媛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伍)》,台北:九歌,1989d,頁2575-591。
〈將軍碑〉,收入齊邦媛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伍)》,台北:九歌,1989e,頁2592-610。
〈將軍碑〉,收入鄭清文、李喬主編,《台灣當代小說精選4(1945-1988)》,台北:新地文學,1989f,頁287-305。
〈將軍碑〉,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政治卷》,台北:希代書版,1989g,頁175-95。
〈姜婆鬥鬼〉(原名〈水口鎮傳奇〉),收入幼獅文藝主編,《放鳥的一天:名家短篇小說選集》,台北:幼獅文化,1989h,頁163-203。
〈傷逝者〉,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科幻卷》,台北:希代書版,1989i,頁109-49。
〈歡喜賊〉,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武俠卷》,台北:希代書版,1989j,頁69-78。
〈晨間新聞〉,收入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k。
〈公寓導遊〉,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都市卷》,台北:希代書版,1989l。
〈將軍碑〉,收入鍾鐵民等,《洪醒夫小說獎作品集》,台北:爾雅,1992a,頁109-33。
〈迷彩叛將〉,收入陳曉林等著,《變心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1992b,頁111-66。
〈四喜憂國〉,收入王文伶主編,《台灣喜劇小說選2》,台北:新地文學,1993a,頁509-33。
〈將軍碑〉,收入《隔海觀潮──李子雲海外華文小說精萃選評》,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b,頁34-50。
〈姜婆鬥鬼〉(原名〈水口鎮傳奇〉),收入林燿德主編,《天邊的大麥: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二)》,台北:幼獅文化,1994a,頁111-40。
〈終結瘋狂〉,收入陳義芝編,《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94b,頁243-59。
〈將軍碑〉,收入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第二集),台北:爾雅,1998a,頁533-54。
〈將軍碑〉,收入游喚、張鴻聲、徐華中著,《現代小說精讀》,台北:五南,1998b,頁325-50。
〈猴王案考──孫悟空考古探源事件〉,收入平路主編,《小說20家: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三),台北:九歌,1998c,頁297-320。
〈尋人啟事三則──失心針、匠作、仙人老李〉,收入王德威主編,《第凡內早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a,頁207-14。
〈牆〉,蘇偉貞主編,《時代小說(1976-2000):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下),台北:聯經,2001b,頁517-32。
三、其他作家的小說文本:
朱天心,〈匈牙利之水〉,收入氏著,《古都》,台北:麥田,1997。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收入氏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2000,三版。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
阿城,《遍地風流》,台北:麥田,2001。
黃錦樹,《Dari Pulau Ke Pulau由島至島》,台北:麥田,2001。
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收入氏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台北:皇冠,1993。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
瘂弦主編,《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台北:聯合文學,1987。
乙、評論、研究及報導
一、報紙、期刊、雜誌:
〈李登輝是文化界非主流〉,《亞洲週刊》,1996年3月24日,第10卷第11期,頁68,69。
丁榮生,〈竹籬笆春天.列入弱勢文化〉,《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1年8月23日a,第13版。
丁榮生,〈莫將博物館比做動物園〉,《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1年8月23日b,第13版。
王心怡,〈張大春出新作尋人啟事〉,《中央日報.教育.藝文》,1999年7月31日,第9版。
王文綺,〈與全世界爭鋒──張大春〉,《成功雜誌》,1997年3月,第29期,頁14-18。王安憶,〈小說的世界〉,《小說界》,1997年第1期a,總第90期,頁175-81。
王安憶,〈處女作的世界〉,《小說界》,1997年第2期b,總第91期,頁170-79。
王岳川,〈台灣後現代後殖民文化研究格局〉,《文學評論》,2001年4月,第4期,頁48-57。
王建元,〈在多樣姿影的迷幻中──〈傷逝者〉短評〉,《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年10月24日,第8版。
王浩威,〈小說家與統治者──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年4月8日,第35版。
王婷芬,〈寫作張大春的方法〉,《皇冠》,1987年6月,第67卷第4期,總第400期,頁102-05。
王晴佳,〈如何看待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挑戰?〉,《新史學》,1999年6月,第10卷第2期,頁107-44。王開平,〈想像本事──重建作家/作品現場:張大春/台北、龍潭〉,《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9月21日,第41版。
王德威,〈寫實主義是什麼?〉,《聯合文學》,第9卷第3期,總第99期,1993年1月a,頁215,216。
王德威,〈離散與跨越──跨世紀,小說台北〉,《聯合文學》,第18卷第9期,總第213期,2002年7月,頁59-61。丘彥明整理,〈爭輝──聯合報第九屆小說獎決選會議側記〉,《聯合報.聯合副刊》,1984年9月16日-18日,第8版。
尼洛,〈〈將軍碑〉的碑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3日,第8版。
平路,〈大春的「本事」〉,《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8年10月8日,第41版。
田運良,〈為小說接上斷代──讀張大春《小說稗類》〉,《中央日報.中央閱讀》,1998年4月6日,第20版。
向鴻全,〈科幻文學在台灣〉,《文訊》,2002年2月,第196期,第34-37。成英姝,〈小說家的逃亡──張大春〉,《誠品好讀》,2001年&2月,第7期,頁57-59。
朱玉立,〈少俠的時鐘與系譜──張大春、張小虹對談金庸小說系譜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11月4日,第37版。
朱立立,〈台灣都市文學研究理路辨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J3,頁165-71。
朱國珍,〈關於台灣現代小說史〉,《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108-18。
初安民,〈《野孩子》〉,《出版情報》,1996年,第100/101期合刊,頁28。
朱雙一,〈近年台灣小說藝術模式的變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6月,頁228-32。
朱雙一,〈語言陷阱的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1995年6月,第11卷第8期,總第128期,頁132-37。朱雙一,〈都市化與台灣文學的變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1月,頁221-25。
江中明,〈張大春,發出尋人啟事〉,《聯合報.文化》,1999年7月31日,第14版。
江中明,〈張大春出招,城邦暴力團成書〉,《聯合報.文化》,2000年1月5日,第14版。
江世芳,〈眷村文學作家.憤怒、無奈〉,《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1年8月23日,第13版。
江斐琪,〈閱讀外國經典的99種方法〉,《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5月26日,27日,第23版。
江寶釵,〈一種自主自在的遊戲──張大春《小說稗類》〉,《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1999年6月,總第165期,頁34,35。衣若芬,〈《尋人啟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9年8月19日,第42版。
何寄澎,〈評介《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2年6月25日,第32版。
余玉照,〈小說遊戲之隱喻〉,《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8日,第8版。
余思帆,〈作家改行當偵探,小說竟也能破案?〉,《自立早報.讀書生活》,1994年9月19日,第11版。
吳燕玲、陳鳳英、俞德倫,〈北港香爐人人「評」〉,《新新聞周報》,1997年8月3日-8月9日,第543期,頁44,45。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83-86。呂興昌,〈瞎掰胡扯的藝術──評張大春《大說謊家》〉,《新地文學》,1990年4月號,第1卷第1期,總第1期,頁206-10。宋美璍,〈小說的文化社會意義〉,《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1月31日,第34版。
宋澤萊,〈當前文壇診病書〉,《台灣文藝》(新生版),1996年2月,第13期,頁60-83。
李文冰,〈背負生命重量的禮物──張大春《我妹妹》〉,《幼獅文藝》,1995年9月,第82卷第3期,總第501期,頁66-69。
李安彤,〈別懷著「某某情結」讀它──我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時報周刊》,1996年4月28日-5月4日,第948期,頁111。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4月28日a,第23版。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4月29日b,第23版。
李欣倫,〈捲土重來猶可為──曾經在台灣書市受挫的英美文壇名家〉(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8月25日a,第39版。
李欣倫,〈捲土重來猶可為──曾經在台灣書市受挫的英美文壇名家〉(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8月26日b,第39版。
李玫英,〈張大春──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自由青年》,1988年10月,第80卷第4期,總第710期,頁46-51。李致蓉,〈講評與討論〉,《輔大中研所學刊》,2000年10月,第10期,頁279-281。
李瑞,〈徘徊在寫實與魔幻之間──第九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類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3日-5日,第8版。
李奭學,〈撒謊的信徒──張大春《本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9月10日,第42版。
李奭學,〈挖雲補月〉,《中央日報.中央閱讀》,2000年1月31日a,第12版。
李奭學,〈文本之外一無他物──張大春.小說.稗類〉,《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6月19日b,第48版。
李奭學,〈評張大春完整版暴力拼圖〉,《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0年10月12日c,第42版。
李廣圴,〈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臺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996年5月,第3期,頁367-390。
李慧敏,〈打造一個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座談會記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年2月20日,第37版。
李潼,〈少年之路平安走──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灣新生報.新生副刊》,1993年5月13日,第14版。
杜與,〈楊照評《大說謊家》─戰後文學史散論─〉,《青年日報.青年副刊》,1997年4月29日,第15版。
沈怡,〈刻畫爭議政客,主角「對號入座」;張大春,解構撒謊的信徒〉,《聯合報.文化廣場》,1996年3月6日a,第35版。
沈怡,〈大頭春創新紀錄,野孩子快速出書〉,《聯合報.文化廣場》,1996年9月6日b,第35版。
沈國屏,〈你覺得李昂在影射誰?──〈北港香爐人人插〉小說的片斷摘要〉,《新新聞周報》,1997年7月27日-8月2日a,第542期,頁46。沈國屏、吳燕玲,〈北港香爐引發兩個女人的戰火〉,《新新聞周報》,1997年8月3日-8月9日b,第543期,頁40-43。周昭翡,〈他創造了怎樣的陷阱?──評張大春的《四喜憂國》〉,《自立晚報.出版與讀書》,1988年10月30日,第6版。
周英雄,〈透過語言尋找自我〉,《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1月30日,第34版。
孟悅,〈評張大春《四喜憂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年10月24日,第23版。
孟樊,〈文學的炸彈與政治的效應〉,《明報月刊》,1996年4月,第31卷第4期,總第364期,頁109。
屈繼堯,〈向撒謊的信徒射鏢──張大春的政治文學〉,《遠見》,1996年5月15日,第120期,頁148-51。
林幼玲,〈張大春──深度自發性閱讀〉,《台北畫刊》,1999年2月,第373期,頁21,22。
林式,〈老靈魂的現代童話〉,《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997年4月6日,第13版。
林保淳,〈鼠國的寓言──讀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光華》,2000年8月,第25卷第8期,頁116-19。
林紫慧,〈八○年代臺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1988年10月,第4卷第5期,總41期,頁33-38。
林瑞冠,〈李登輝是撒謊的信徒?〉,《商業周刊》,1996年4月15日,第438期,頁85。
林瑩秋,〈張大春為什麼向李登輝「搖頭」?〉,《商業周刊》,1997年6月23日,第500期,頁54-56。林輝熊,〈講古人〉,《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8日,第8版。
林載爵,〈本土之前的鄉土:談一種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87-92。武老三,〈新龐德〉,《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8日,第8版。
竺靜玉,〈把作家送到你面前〉,《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4年9月22日,第42版。
邱婷,〈撒謊的信徒.選總統時刻出招;張大春新書火辣辣.虛實影射權力核心〉,《民生報.文化新聞》,1996年2月25日a,第15版。
邱婷,〈張大春新書,撒謊的信徒;嘲諷混亂政局,仍有文學趣味〉,《民生報.文化新聞》,1996年3月6日b,第15版。
邱婷,〈大頭春變成「野孩子」,跌入書中情境難以自拔,張大春自言「相當影響生活」,《民生報.藝文新聞》,1996年9月6日c,第15版。
邱婷,〈野孩子,關照邊緣青少年;張大春新作,叛逆腔調描繪無奈宿命〉,《民生報.藝文新聞》,1996年9月22日d,第15版。
邱永春,〈揮著芋葉帆飛去?〉,《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8日,第8版。
邱妙津,〈百合說謊夢大愛,海東青捲浪淘沙〉,《新新聞周報》,1992年4月12日-18日,第266期,頁60-75。
阿盛,〈變與不變一大春──從「雞翎圖」到「公寓導遊」〉,《文訊》,1987年4月,第29期,頁224-27。南方朔,〈「后之後」的小說與散文〉,《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6月10日,第43版。
姚一葦,〈關於短篇小說決審──談〈牆〉〈煙塵舊夢〉〈何日君再來〉〉,《聯合報.聯合副刊》,1984年9月17日,第8版。
姚一葦,〈文學往何處去──從現代到後現代〉,《聯合文學》,1997年4月,第13卷第6期,總第150期,頁36-42。封德屏,〈以更寬闊的視野,突破過去的規範──「文學與社會」座談會〉,《文訊》,1991年4月,革新號第27期,總第66期,頁66-76。柯尹,〈艾柯的小說初體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1年1月14日,第12, 15版。
胡衍南,1993,〈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1993年6月,第7期,頁117-32。
唐文標,〈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1973年8月,第2卷第3期,總第15期,頁18-20。孫梓評,〈武俠,不假外求──張大春談《城邦暴力團》〉,《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年12月20日,第21版。
徐淑卿,〈拼老命寫「撒謊信徒」,文友紛向張大春致敬〉,《中國時報.文化藝術》,1996年3月6日a,第23版。
徐淑卿,〈小說家看見了國王的新衣〉,《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3月14日b,第38版。
徐淑卿,〈張大春,告別青春期,告別螢光幕〉,《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9月19日c,第38版。
徐淑卿,〈張大春──你可以叫他小說導遊〉,《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3月19日,第41版。
徐淑卿,〈金庸之後,誰與爭鋒〉,《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0年1月20日a,第41版。
徐淑卿,〈張北海、張大春江湖續餘韻〉,《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0年9月7日b,第42版。
袁瓊瓊,〈雙國籍的混血文類〉,《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12月23日,第42版。
馬家輝,〈誰是張大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8月4日,第27版。
高天生,〈詛咒與夢魘─台灣小說中的告密者〉,《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7年9月1日b,第8版。
高天生,〈多元社會的豐饒與貧瘠──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脈動和發展芻論〉,《現代學術研究季刊》,1991年5月,頁49-73。張國立,〈忘了裝煞車的張大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86年11月26日,第8版。
張步明,〈「饑餓」的回顧──訪張大春談「饑餓」〉,《生涯》,1987年5月,第8期,頁106,107。
張茂桂,〈眷村子弟眷村老〉,《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8月5日,第42版。
張殿,〈誰來寫歷史小說?〉,《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5月24日,第41版。
張殿,〈以記憶應答父親──外省第二代的父親書寫〉,《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12月11日a,第29版。
張殿,〈回到小說主場──文學類得獎小說家特寫〉,《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12月25日b,第30版。
張清志,〈兼顧創意與趣味的本土情懷──出版與閱讀二○○○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榜決審紀實〉,《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年12月19日-21日,第21版。
張寧,〈德里達的中國之行〉,《二十一世紀》,2001年12月號,總第68期,頁77-84。張瓊方,〈台灣文學「放洋」記〉,《光華》,2000年12月a,第25卷第12期,頁6-16。張瓊方,〈愛在他鄉──聽作家怎麼說〉,《光華》,2000年12月b,第25卷第12期,頁17-20。張瓊方,〈另類創作──白瑞克〉,《光華》,2000年12月c,第25卷第12期,頁24,25。曹婉恩,〈論張大春的〈走路人〉〉,收入黎活仁主編,《台灣文學教學叢刊:台灣後設小說研究》,第一輯,台北:文史哲,1998,頁129-54。
梁心愉,〈張大春談政治小說〉,《中央日報.讀書》,1996年4月10日,第21版。
梁心愉,〈解構騷動不安的台灣社會文化──【當代觀典】座談會記要〉,《聯合文學》,1996年1月,第12卷第3期,總第135期,頁123-25。
梁暉昌,〈擬象時代的資訊流〉,《當代》,2002年3月1日,第175期,復刊第57期,頁118-29。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1995年2月,第11卷第4期,總第124期,頁140-50。梅家玲,〈以父為名──當代小說裡的父親〉,《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8月8日a,第41,42版。
梅家玲,〈飄蕩的少年游魂──《野孩子》〉,《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9月9日b,第43版。
梅家玲,〈眾聲喧嘩或是一家之言:文學名家的閱讀意見〉,《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年9月29日a,第45版。
梅家玲,〈小說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年12月22日b,第45版。
盛少輝,〈後現代主義小說中反映的歷史意識〉,《文明探索》叢刊,1995年7月,第2卷,頁84-89。
郭玉雯,〈從歷史觀點來看〉,《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9日,第8版。
郭玉雯,〈《小說稗類》〉,《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5月7日,第42版。
陳文芬,〈《撒謊的信徒》賣了五萬冊,「陽春行銷致勝」讓張大春格外開心〉,《中國時報.文化藝術》,1996年4月11日a,第24版。
陳文芬,〈大頭春,十二天生出《野孩子》;新書出版後,精神大不如前〉,《中國時報.文化藝術》,1996年9月10日b,第24版。
陳文芬,〈張大春尋人啟事,錯身而過;兒子好帶,小說好寫〉,《中國時報.文化藝術》,1999年7月31日a,第11版。
陳文芬,〈張大春「我妹妹」走上舞台〉,《中國時報.文化藝術》,1999年8月7日b,第11版。
陳希林,〈張大春:武俠不死;只是形式改,親自嘗試開創新天地〉,《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0年1月30日,第14版。
陳希林,〈新住民一詞.學者籲勿妄用〉,《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1年8月23日,第14版。
陳明智,〈傳統小說形式的反迸─遊覽《公寓導遊》中的寫作迷宮〉,《文藝月刊》,1987年4月號,第214期,頁44-53。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台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總第178期,1999年8月,頁162-73。陳長房,〈西方當代文論思潮在台灣〉,《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1月30日,第34版。
陳姿丰,〈棒狀物與卡片的本事──解讀《本事》一書的蘊義〉,《輔大中研所學刊》,2000年10月,第10期,頁265-78。
陳思,〈生命的騷動與焦慮──張大春《我妹妹》人物小論〉,《讀書人》,1995年7月,第5期,頁39-41。陳思和,〈廟堂.江湖.知識分子〉,《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12月4日,第30版。
陳昭如,〈虛構的小說,真實的世界?──政治影射小說裡的虛實〉,《中央日報.中央副刊Ⅱ》,2002年7月1日,第15版。
陳映真,〈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6月10日,第41,42版。
陳映真,〈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57-76。陳燕珠,〈論張大春「新聞小說」的書寫策略及其敘述美學〉,《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997年2月,第18期,頁73-90。陳聯利,〈類型雜交而後有創造〉,《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5月31日,第3版。
陳聯利,〈說謊的歷史〉(上),《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6月3日b,第13版。
陳聯利,〈說謊的歷史〉(下),《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6月4日c,第2版。
傅吉毅,〈台灣科幻文學研究資料〉,《文訊》,2002年2月,第196期,頁45-53。景小佩,〈男人女人懷念彼此失落的特質──觀念對談:翟瑞VS.張大春〉,《聯合報.家庭與婦女》,1991年3月8日,第23版。
曾蘭蕙,〈文學的未來〉,《聯合文學》,1992年10月,第8卷第12期,總第96期,頁18-29。
游勝冠,〈族群和諧與去殖民化的並行〉,《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1年9月30日,第25版。
焦桐,〈感激一瓶修正液──張大春《小說稗類》〉,《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年9月25日a,第21版。
琴涵,〈評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內容有趣但不真〉,《中華日報.書香櫥窗》,1995年3月31日,第15版。
焦桐,〈狡猾的逃亡者──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年10月2日b,第21版。
黃允中,〈張大春的終極鏢靶〉,《風尚》,1998年5月,第137期,頁15-21。
黃令欣,〈飄蕩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讀書人》,1996年11月,第21期。
黃白雪,〈虛擬實境太遙遠,張大春顛覆e時代資訊觀〉,《新新聞周報》,2000年1月20曰-1月26日,第672期,頁100,101。黃秋芳,〈變化的風景──張大春客串「公寓導遊」〉,《明道文藝》,1987年12月,第141期,頁76-83。
黃郁茜,〈我妹妹的焦慮〉,《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7月4日,第44版。
黃雅婷,〈好個居家男人──張大春〉,《中國時報.居家周報》,2000年2月27日,第33版。
黃鳳鈴,〈酷夏歷險──看張大春有沒有長獠牙〉,《明道文藝》,1998月9月,第270期,頁137-43。
黃錦樹,〈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1992年6月,第18期,頁85-88。黃錦樹,〈小說家的特技表演〉,《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9月19日a,第38版。
黃錦樹,〈技術革命、偽知識與中國書場──小議《小說稗類》〉,《聯合文學》,2000年5月b,第16卷第6期,總第187期,頁112-19。黃錦樹,〈魂在:論中國性的近代起源,其單位、結構及(非)存在論特徵〉,《中外文學》,2000年7月c,第29卷第2期,總第338期,頁47-68。黃錦樹,〈敘述者我──張大春〉,《誠品好讀》,2000年11月d,第5期,頁58。
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1993年8月,第22卷第3期,總第255期,頁30-47。
楊旻瑋,〈比窮比病比落難──張大春作品〈四喜憂國〉的討論,《文藝月刊》,1989年12月號,第246期,頁21-31。
楊棄,〈在史實與虛構間的曖昧〉,《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3月14日,第38版。
楊雅雯,〈張大春的現代江湖行〉,《中央日報.中央閱讀》,2000年1月31日,第12版。
楊照、張大春,〈金瓶雙探西門慶〉,《聯合報.聯合副刊》,1994年6月23日,第37版。
楊照,〈「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周報》,1997年8月3日-8月9日a,第543期,頁47-49。楊照,〈文學世界裡沒有傷害別人的特權〉,《新新聞周報》,1997年8月10日-8月16日b,第544期,頁66,67。楊照,〈真理底層的鬧劇本性─張大春的《大說謊家》〉,《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12月29日b,第37版。
楊錦郁,〈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1994年1月,革新第60期,總第99期,頁85-90。
溥心,〈文壇快駒──張大春〉,《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87年6月12日,第10版。
葉云,〈作家的追尋──施叔青vs張大春〉,《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001年11月27日,第18版。
葉石濤,〈八○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1989年8月,頁58-60。
葉美瑤,〈時代考驗武俠、武俠創造時代──今之俠者座談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年10月27日,第37版。
董成瑜,〈讀者難捉摸,奮力拼啦!〉,《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9月19日,第37版。
董成瑜,〈張大春結婚是真的.新書內容是假的〉,《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8月6日,第43版。
董青枚,〈誰是「撒謊的信徒」?張大春也塑造了一個李登輝〉,《民眾日報.鄉土》,1996年3月11日,第27版。
董啟章,〈大頭春的懺悔與自省──張大春《我妹妹》揭示兩性關係〉,《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5月4日,第5版。
廖咸浩,〈講評稿〉,《台灣文學觀察雜誌》,1993年6月,第7期,頁133-35。
廖咸浩,〈後現代風潮與本土創作〉,《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2月2日a,第34版。
廖炳惠,〈虛構與現實交織的謊言──評《大說謊家》〉,《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89年12月25日,第20版。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995年10月,第11卷第12期,總第132期,頁127-37。廖炳惠,〈理論與思潮的累積與揚升〉,《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2月1日,第34版。
廖炳惠,〈小說家評小說家〉,《中央日報.中央閱讀》,2000年6月12日,第12版。
裴元領,〈都市小說的社會閱讀──一種嘗試的策略〉,《自由青年》,1989年9月,第82卷第3期,總第721期,頁25-31。
裴元領,〈撒謊之鞭──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1996年6月,第12卷第8期,總第140期,頁100-03。齊邦媛,〈為又一個謬誤的時代立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4日,第8版。
劉國英,〈超越現代、捨棄現代、還是現代的再出發?──李歐塔的後現代哲學〉,《社會理論學報》,2001年春季,第4卷第1期,頁121-46。劉紹銘,〈〈將軍碑〉淺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4日,第8版。
劉紹銘,〈大柱子與二楞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0年9月28日,第8版。
劉瑞蘭,〈如果歷史成了胡言亂語史〉,《南洋商報.人文》,2002年1月13日,第2版。
歐亞盟,〈中年大頭春的青春期嬉遊記〉,《People》,1993年2月,創刊貳號,頁132,133。
滕淑芬,〈大頭春的告白──張大春專訪〉,《光華》,1993年1月,第18卷第1期,頁84-86。
蔡其達,〈千山獨行或是邯鄲學步──「張大春現象」我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月31日,第39版。
蔡宛蓉,〈我也是大頭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7月18日,第48版。
蔡珠兒,〈張大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89年7月24日,第18版。
蔡源煌,〈瞎扯淡的藝術〉,《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年10月24日,第23版。
蔡詩萍,〈符號的疏離人──評張大春《四喜憂國》〉,《聯合文學》,1988年10月號,第4卷第12期,總第48期,頁195,196。鄭明娳,〈評析張大春〈將軍碑〉〉,《自由青年》,1986年11月,第76卷第5期,總第687期,頁48-51。
鄧蔚偉,〈真相與想像──當文學碰撞政治〉,《聯合報.文化廣場》,1994年9月13日,第35版。
墨白,〈一場假想的追逐戰〉,《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9日,第8版。
盧郁佳,〈失重的反叛──青少年小說的無意識現象〉,《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10月14日,第41版。
穆欣,〈張大春──年輕的語言大師〉,《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992年7月16日,第13版。
賴素鈴,〈張大春,憑本事顛覆知識〉,《民生報.讀書周刊》,1998年9月24日,第34版。
賴素鈴,〈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聯合文學》,1999年1月a,第15卷第3期,總第171期,頁96-112。
賴素鈴,〈張大春:世紀之交加大價值斷裂〉,《民生報.藝文新聞》,1999年2月1日b,第19版。
賴素鈴,〈張大春尋人啟事很樸素,這回想盡辦法避免炫技〉,《民生報.文化風信》,1999年7月31日c,第7版。
霍玄亂,〈張大春像──我所認識的張大春〉,《金石堂文化廣場月刊》,1987年1月,第 25、26期,頁20-22。
駱以軍,〈「後」知死亡紀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4年7月22日,第42版。
駱以軍,〈大師的逃亡──訪張大春談他的新作〉,《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99年3月4日-7日a,第16版。
駱以軍,〈《武林外史》解讀秘笈:張大春答客問〉,《聯合報.聯合副刊》,1999年7月24日b,第37版。
駱以軍,〈小說技法之大軍團式操演〉,《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2月14日,第48版。
謝金蓉,〈張大春向李登輝,投了一顆文學炸彈〉,《新新聞周報》,1996年3月3日-3月9日,第409期,頁80-83。謝金蓉,〈張大春:作家本來就是獨裁的〉,《新新聞周報》,1997年11月30日-12月6日,第506A期,頁74-79。謝淑芬,〈現代新武俠──張大春文學的再突破〉,《光華》,2000年8月,第25卷第8期,頁120-25。鍾雄秀,〈「記憶心像」的重視〉,《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9日,第8版。
顏元叔,〈評〈雞翎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8年11月10日,第12版。
魏可風,〈文學對談: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1994年2月,第10卷第4期,總第112期,頁12-25。
魏可風,〈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1996年5月,第12卷第7期,總第139期,頁10-18。
鄺可欣,〈你是怎麼忘記的?──《野孩子》的野孩子世界〉,《讀書人》,1996年11月,第21期,頁51-53。
羅任玲,〈臥底的飛鏢手──張大春的閱讀天地〉,《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年5月19日,第41版。
羅林,〈以時間為主軸──2000文學類書榜導讀〉,《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12月25日,第30版。
蘇玲,〈情節與佈局──張大春談如何創作小說〉,《中縣文藝》,1991年10月,第5期,頁80-86。
蘇惠昭,〈張大春+大頭春,帶來一場文學災難〉,《台灣時報.文化生活》,1992年12月25日,第12版。
顧蕙倩,〈誰是武林新盟主?──聽說書人張大春說「城邦暴力團」〉,《新觀念》,2000年3月,第137期,頁36,37。二、專著、評論集、選集:
王安憶,〈城市無故事〉,收入氏著,《漂泊的語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頁427-31。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a,頁100-19。
王拓,〈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b,頁300-05。
王德威,〈「譴責」以外的喧囂──試探晚清小說的鬧劇意義〉,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a,頁66-76。
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b,103-26。
王德威,〈論「搗蛋鬼」──兼探兩種神話理論的交鋒〉,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c,頁243-65。
王德威,〈歷史/小說/虛構〉,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d,頁266-90。
王德威,〈現代文學史理論的文、史之爭──以近代中國政治小說的研究為例〉,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e,頁291-329。
王德威,〈里程碑下的沈思──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性與歷史感〉,收入氏著,《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頁269-86。
王德威,〈大有可為的台灣政治小說──東方白、張大春、林燿德、楊照、李永平〉,收入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b,頁95-102。
王德威,〈賈寶玉坐潛水艇──晚清科幻小說新論〉,收入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c,頁137-59。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入氏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a,頁159-80。
王德威,〈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收入氏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b,頁405-15。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小說爾雅三十年〉,收入氏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c,頁427-47。
王德威,〈世紀末,小說台北〉,收入王氏主編《第凡內早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a,頁1-8。
王德威,〈媒體、文學與家國想像〉,收入蘇偉貞主編,《時代小說: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上),台北:聯經2001b,頁Ⅶ-ⅩⅦ。
王德威,〈我妹妹VS.妹妹我──評大頭春《我妹妹》〉,收入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c,頁27-29。
王德威,〈大頭春的憂國新招──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收入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d,頁30-35。
王德威,〈真本事與假正經──評張大春《小說稗類》與《本事》〉,收入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e,頁36-43。
王德威,〈也是新台灣人素描──評張大春《尋人啟事》〉,收入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f,頁44-46。
王德威,〈世俗的技藝──閑話阿城與小說〉,收入阿城,《遍地風流》,台北:麥田,2001g,頁9-30。
王德威,〈壞孩子黃錦樹──黃錦樹的馬華論述與敘述〉,收入黃錦樹,《Dari Pulau Ke Pulau由島至島》,台北:麥田,2001h,頁11-35。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收入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i,頁7-30。
司馬中原,〈煉獄裡的天堂──兼序張大春的《歡喜賊》〉,收入張大春,《歡喜賊》,台北:皇冠文學,1989,頁3-8。
石靜文,〈張大春創作的生命力──對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捉摸不定〉,收入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頁236-40。
朱天文,〈奢靡的實踐〉,收入氏著,《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二版,頁236,237。
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b,頁204-26。
余光中,〈詩人何罪?〉,收入趙知悌編著,《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1976,頁125-30。
余昭玫,〈虛構、真實與政治書寫──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收入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頁129-69。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頁27-51。
吳志堅、林貴華,〈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談張大春小說中的符號系統與人際關係〉,收入張子樟編,《真實與虛幻──現代小說探論》,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3,頁3-26。
呂正惠,〈台灣文學的浮華世界──一九八八年的觀察〉,收入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a,頁137-45。
呂正惠,〈台灣文學vs.後現代──九○年代台灣的文學意識形態之爭〉,收入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b,頁147-50。
宋冬陽(陳芳明),〈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收入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頁207-49。
李子雲,〈選評人的話二〉,收入《隔海觀潮──李子雲海外華文小說精萃選評》,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頁31-33。
李拙(王拓),〈廿世紀台灣文學發展的動向〉,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頁120-29。
李慶西,〈新筆記小說:尋根派,也是先鋒派〉,收入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頁406-19。
周英雄,〈八○年代台灣小說家之主體意識〉,收入氏著,《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a,頁97-102。
周英雄,〈從兩個碑石看兩個社會──〈將軍碑〉與〈小鮑莊〉的現代意義〉,收入氏著,《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b,頁113-22。
周英雄,〈八○年代台灣作家怎樣寫歷史〉,收入氏著,《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c,頁147-57。
周英雄,〈符號的專政〉,收入氏著,《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d,頁162,163。
周英雄,〈說謊也算文學?〉,收入氏著,《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e,頁164,165。
周英雄,〈寫實與象徵之外〉,收入氏著,《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f,頁166,167。
周英雄,〈寫實與現代之外〉,收入氏著,《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g,頁168,169。
周慶華,〈形式與意義的全方位開放──後現代主義文學評述〉,收入氏著,《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圖書,1994,頁1-20。
周慶華,〈作者已死?──作者死亡論的檢討〉,收入氏著,《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圖書,1994,頁55-70。
周慶華,〈臺灣後設小說中的社會批判──一個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反省〉,收入氏著,《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圖書,1994,頁21-40。
孟樊,〈後現代主義在台灣的反思〉,收入《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判》,台北:杜冠圖書,1989,頁138-47。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第九章:後現代主義詩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頁222-85。
季季,〈評介〈將軍碑〉〉,收入《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頁287-92。
季季,〈評介〈四喜憂國〉〉,收入《七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8,頁339-42。
林燿德,〈蘇菲斯特的言談──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收入氏著,《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93a,頁8-17。
林燿德,〈「宏志憂春」以及其他──關於張大春《四喜憂國》〉,收入氏著,《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93b,頁18-23。
林燿德,〈如果張大春──評張大春〈如果林秀雄〉〉,收入氏著,《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93c,頁24-29。
林燿德,〈世紀末的小說策略──和張大春對話〉,收入氏著,《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d,頁30-39。
林燿德,〈臺灣新世代小說家〉,收入氏著,《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論評選》,台北:業強,1991,頁81-104。
林燿德,〈寫作的「指法」與「曲式」──評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收入楊宗翰主編,《將軍的版圖:林燿德佚文選Ⅳ──短論卷》,台北縣中和:華文網,2001,頁74-76。
邱貴芬,〈導論〉,收入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頁3-50。
姚人多,〈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2002年3月1日,第175期,復刊第57期,頁70-83。施淑,〈第三世界與島嶼台灣〉,收入蘇偉貞主編,《時代小說: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上),台北:聯經2001,頁ⅩⅨ-ⅩⅩⅩ。
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收入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頁158-64。
胡台麗,〈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頁279-325。
胡金倫,〈如何探索小說的深度──試論黃凡小說〈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之後設技巧〉,收入楊文雄、陳昌明主編,《孤獨的帝國:第二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頁533-62。
唐文標,〈詩的沒落──臺港新詩的歷史批判〉,收入趙知悌編著,《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1976a,頁46-94。
唐文標,〈甚麼時代甚麼地方甚麼人──論傳統詩與現代詩〉,收入趙知悌編著,《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1976b,頁95-118。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收入何寄澎主編,《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a,頁479-509。
高上秦,〈探索與回顧──寫在「龍族評論專號」前面〉,收入趙知悌編著,《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1976,頁162-71。
高天生,〈〈透明人〉評介〉,收入李喬、高天生主編,《1986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7a,頁106-08。
張大春,〈書不盡意而已〉,收入氏著,《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1980,頁1-4。
張大春,〈自序〉,收入氏著,《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1990,頁1,2。
張大春,〈自序〉,收入氏著,《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1991,二版,頁7-9。
張大春,〈信.謊言.錄影帶〉,收入氏著,《化身博士──危言爽聽》,台北:皇冠文學,1991,頁238-40。
張大春,〈眷村子弟江湖老〉,收入氏著,《異言不合》,台北:皇冠,1992a,頁115-18。
張大春,〈引刀逞一快,誰負少年頭──眷村子弟犯罪行為的軍政淵源〉,收入氏著,《異言不合》,台北:皇冠,1992b,頁119-24。
張大春,〈一切都是創作──新聞.小說.新聞小說〉,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c,頁9-14。
張大春,〈那個現在幾點鐘──朱西甯的新小說初探〉,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d,頁101-31。
張大春,〈人人愛讀喜劇──王禎和怎樣和小人物「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e,頁143-66。
張大春,〈丟帽子,砸招牌──言論箝制時期的意識型態論爭〉,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f,頁211-16。
張大春,〈污衊小說,也污衊色慾──新人類小說的劣質性〉,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g,頁225-30。
張大春,〈陌生話〉(自序),收入氏著,《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1992h,二版,頁5,6。
張大春,〈輕蔑我這個時代──為《文學不安》所寫的狂序〉,收入氏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a,頁10-15。
張大春,〈八○年代的都市文學──一個小說本行的觀察〉,收入氏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b,頁108-22。
張大春,〈以情節主宰一切──說說〈莫言高密東北鄉〉的「小說背景」,收入氏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c,頁139-48。張大春,〈寫在撒謊以及信徒的前面〉,收入氏著,《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頁5-8。張大春,〈一個詞在時間中的奇遇──一則小說的本體論〉,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a,頁28-34。張大春,〈有序不亂乎?──一則小說的體系解〉,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b,頁11-27。張大春,〈踩影子找影子──一則小說的腔調譜〉,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c,頁111-21。張大春,〈將信將疑以創世──一則小說的索隱圖〉,收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a,頁34-45。張大春,〈兩隻小雨蛙,干卿底事?〉,收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b,頁58-68。
張大春,〈不登岸便不登岸──一則小說的洪荒界〉,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c,頁80-93。
張系國,〈評註〉,收入《當代科幻小說選Ⅱ》,台北:知識系統,1985a,頁38。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頁233-78。
張啟疆評介,〈《四喜憂國》〉,收入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編撰,《錦囊開卷》,台北:國家文藝基金會,1993,頁202-04。
張誦聖,〈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派小說〉,收入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a,頁7-36。
張誦聖,〈衝決知識的疆界──評張大春《小說稗類》,收入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b,頁216-19。
張誦聖,〈虛擬的迷宮──評張大春《本事》〉,收入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c,頁220-24。
張鳳,〈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王德威教授〉,收入氏著,《哈佛心影錄》,台北:麥田,1995,頁179-92。
張麗香,〈碑為誰立?──試論〈將軍碑〉〉,收入張子樟編,《真實與虛幻──現代小說探論》,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3,頁134-40。
略薩,巴爾加斯(Llosa, Mario Vargas)著,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收入《謊言中的真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頁70-83。
莊宜文,〈張大春:超級大頑童〉,收入封德屏主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145。
許南村(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a,頁93-99。
許南村(陳映真),〈試論陳映真〉,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b,頁164-75。
陳芳明,〈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收入氏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a,頁50-58。
陳芳明,〈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收入氏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b,頁126-38。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入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a,頁23-46。
陳芳明,〈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鄉土文學的意義與反思〉,收入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b,頁91-107。
陳芳明,〈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1987-1997)〉,收入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c,頁109-29。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收入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d,頁151-72。
陳思和,〈談兩本台灣小說〉,收入氏著,《談虎談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401-10。
彭小妍,〈本土、鄉土與大鄉土:何謂鄉土文學?〉,收入氏著,《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第4章》,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a,頁83-113。
彭小妍,〈歷史、寫實、寓言:解嚴後的歷史寓言小說?〉,收入氏著,《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第5章》,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b,頁115-35。
彭瑞金,〈〈雞翎圖〉簡介:寫實文學的新原野〉,收入葉石濤、彭瑞金編,《一九七八台灣小說選》,台北:文華,1979,頁273-75。
曾祥鐸,〈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頁846-50。
焦桐,〈文學傳播〉,收入氏著,《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a,頁221-37。
焦桐,〈文學獎〉,收入氏著,《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b,頁240-63。
黃凡,〈評〈公寓導遊〉〉,收入黃氏主編,《海峽小說1986年度代表作》,台北:希代書版,1987,頁160-62。
黃凡、林燿德,〈《新世代小說大系》總序──我們書寫當代也創造當代〉,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1.政治卷》,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a,頁3-11。
黃凡、林燿德,〈《政治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1.政治卷》,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b,頁12,13。
黃凡、林燿德,〈《都市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2.都市卷》,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c,頁12,13。
黃凡、林燿德,〈《科幻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7.科幻卷》,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d,頁12,13。
黃凡、林燿德,〈《武俠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9.武俠卷》,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e,頁12,13。
黃子平,〈小說與新聞:「真實」向話語的轉換〉,收入《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1991,頁209-28。
黃天賜,〈想像與認識的解放遊戲──《城邦暴力團》攻略〉,收入王乾任等著,《台灣五十年來的五十本好書》,台北:弘智文化,2002,頁10-13。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收入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頁265-312。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收入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頁235-82。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頁253-86。
黃錦樹,〈棄的故事: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收入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頁339-57。
楊淑華,〈試解讀《大說謊家》的「創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