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文學創作生涯似乎跨越整個新文學史。他的創作很豐富,留下了70餘本小說、散文集,因而早在30年代,有「多產作家」之稱。重視「生命」,貫注「人性」。 由于他思想和作品的複雜性,出現評價不一的現象。對沈從文研究來說,更值得注意的原因,還來自他作品本身的複雜性、特異性。(1)沈從文與魯迅及同時代的鄉土作家如王魯彥、蹇先艾、廢名、許杰、台靜農等不同;沈從文的思想呈現出更複雜的層面。(2)他以「湘西」作為創作的源泉,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參照係統,而更凝重的一面則在於對城市文化形態的批判。(3)「據我所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目前在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從文和老舍,我相信公是公非,因此有把握地預言從文的文學成就,歷史將會重新評價。」 有人說:「茅不如巴、巴不如沈}而前一句見仁見智,後一句幾乎是文壇及學界的共識。 正因如此,沈從文是一位一直有爭議的作家。由于「左翼」思潮,在大陸方面,對沈從文研究中斷了整整30餘年,台灣也不例外。30年代,沈從文曾受到左翼陣線的批評,到40年代末,沈從文進而被評為「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著」 及「不久前,連沈從文之流,也來配合四大家族的和平陰謀,鼓吹新第三方面的活動了」 ,由此可見其時沈從文的地位。 然而,偉大的作品與作家,應有復甦其價值的歷史必然性,所以最終掀起了「沈從文熱」:70年代以後,先是在海外掀起,然後在中國大陸境內引起了各種不同的反應。對于守住一個「獨立自主」 的做人原則的沈從文來說,「沈從文熱」是理所當然的。沈從文曾一再聲稱,他是一個「鄉下人」,這並不是作家的自謙之詞,似乎還有「自豪」之感。中國農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種質樸、善良的美德,在他身上有著深深的烙印。正是這「鄉下人」的品性,助成了他文學上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