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文 本
清.汪象旭撰 呂祖全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清.汪象旭撰 呂祖全傳 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
清.汪象旭撰 呂祖全傳 濟南:齊魯書社 1990年
清.汪象旭撰 呂祖全傳 未見著錄的孤本
二、古代典籍
先秦《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6月)
漢 劉安:《淮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晉 干寶著:《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4月)
- 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 汪道昆:《太函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1年?)
-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 程敏政篡修、歐陽旦續修:《休寧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 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清 方崇鼎、何應松等纂修《休寧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 汪象旭:《尺牘新語》(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 ───:《西遊證道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 ───:《證道碎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 汪 昂:《珍本本草備要》(台南:綜合出版社,1997年)
- 紀曉嵐等纂修:《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夢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 黃省曾:《吳風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 彭文勤等纂、賀龍驤校勘:《道藏輯要》(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 劉一明:《道書十二種》(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0年)
三、小說評論及專書(按姓氏筆劃排列)
Eliade, Rites and Symbols of Initi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Leeming Darid & Belda Edwin著、李培茱等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Jung C.G, 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56 )
Jauss.Hans Rober著、周寧等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1987年)
Joseph Campbell 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 (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Joseph Campbell 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5年)
〔日〕大塚秀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初稿)》(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 ───:《增補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 崗:《浪漫情感與宗教精神》(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布托爾:《新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憂與遊──六朝隨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汪辟疆編:《唐人小說》(台北:遠東出版社,1983年)
林 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 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屈萬里、昌彼得著,潘彼得增訂:《圖書版本學要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啟志等:《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胡 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10月)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1年)
苟 波:《道教與神魔小說》(四川:巴蜀出版社,1999年)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 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 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澤洪:《道教齋醮符咒儀式》(四川:巴蜀出版社,1999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印行,1990年)
───:《陳平原小說史論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黃永年:《黃周星定本西遊證道書西遊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葉楚傖主編、胡倫清編註:《傳奇小說選》(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葉樹聲等著:《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炳澤等:《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7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四、博碩士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年雙:《南宋文學中之民間信仰──呂洞賓傳說及其他》,政治大學中文所六十九年碩士論文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所八十五年碩士論文林慧青:《綠野仙踪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八十九年碩士論文許雪玲:《唐代遊歷仙境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八十三年碩士論文陳器文:《中國通俗小說試煉故事探微》,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葉嘉輝:《元代神仙道化劇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八十五年碩士論文
諶 湛:《元雜劇中道教故事類型與神明研究》,師範大學國文所七十二年碩士論文
盧惠淑:《枕中記、南柯太守傳與邯鄲記、南柯記之比較研究》,師範大學國文所七十七年博士論文 五、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Ellen Widmer,Hsi-yu Cheng-tao Shu in the Context of Wang Ch’i’s Publishing Enterprise,《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37-63。
Ellen Widmer, The Huanduzhai of Hangzhou and Suzhou: A Study in Seventeenth-Century publish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56卷1期,1996年,頁77-122。
方立天 〈略論佛教對道教心性論的思想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頁24-33。
戈 壁 「唐代傳奇」析評──「枕中記」與「南柯太守傳」,明道文藝 1995年3月,頁60-73。
王 拓 〈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幼獅月刊》第40卷第2期,1974年8月,頁15-20。
王漢民 〈神聖與邪惡 因果與劫變──淺析八仙小說的文化思想內涵〉,《東南大學學報》,1999年11月第1卷第4期,頁104-109。
王漢良 〈「楊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結構〉,《中外文學》第3卷11期,1975年,頁167-179。
李豐楙 〈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研究〉,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107-156。
─── 〈六朝劍鏡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入《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36。
─── 〈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收入《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頁1-26。
居密、葉顯恩 〈明清時期徽州的刻書與版畫〉,《江淮論壇》第2期,1995年,頁51-59。
林保淳 〈呂洞賓形象論--從劍俠談起〉,《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三期,1996年12月,頁41-79。侯 健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外文學》2卷1期,1973年6月,頁8-26。
胡可立 〈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4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頁245-288。
胡萬川 〈由智通寺一段的用典看紅樓夢〉,《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頁295-304。茍 波 〈「神仙道化劇」中的仙蹤道影〉,《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4期,頁62-63。
容世誠 〈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收入《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223-262。
孫亦平 〈張伯端「道禪合一」思想述評〉,《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頁101-108。
徐翠先 〈體道與詩的結合──讀丘處機的《磻溪集》〉,《沂州師範專科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8-15。
張靜二 〈論啟蒙故事〉,收於張錯、陳鵬翔編《文學史學哲學:施友忠先生八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82年),頁23-25。
梅家玲 〈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12期,1987年5月,頁122-133。
許建崑 〈「杜子春」寫作技巧及其人神關係的探討〉,《東海學報》第38卷,1997年7月,頁27-37。許素蘭 〈由紅樓夢之神話原型看寶玉的歷幻完劫〉,《中外文學》5卷3期,1976年8月,頁44-54。陳炳良、黃德偉〈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啟悟」主題〉,《中外文學》11卷2期,1982年7月,頁132-151。陳翠芳 〈道教的發展與「三教合一」〉,《廈門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81-88。
黃景進 〈枕中記的結構分析〉,《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頁95-107。
趙幼民 〈元雜劇中的度脫劇〉,《文學評論》第5期,1978年6月,頁153-196;第6期,1980年5月,頁169-217。鄭衡泌 〈麻沙、書坊──中國古代刻書中心〉,《福建地理》,1996年12月,第11卷第2期,頁74-77。
劉文剛 〈論道詩〉,《四川大學學報》,1999年3期。
劉興漢 〈「因果報應」觀念與中國話本小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頁28-33。
韓文寧 〈浙江藏書家的主要功績和歷史侷限〉,《東南文化》,1997年第2期。
鍾明奇 〈李漁:一個有作為的書坊主及編輯家〉,《復旦學報》,1995年第4期,頁9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