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3: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欣儀
論文名稱:切韻樞紐研究
指導教授:簡宗梧簡宗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切韻樞紐吳元滿等韻學歙縣方言徽語吳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切韻樞紐》為明代徽州歙縣人吳敬甫的韻圖作品,吳氏在序言文末中說明成書於「萬曆壬午孟夏」,即明神宗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若就今日所見之台北國家圖書館所收之海內孤本觀之,其版本行款和刻工姓氏亦反映出為明萬曆年間刻本。至於《切韻樞紐》的命名緣由則明顯受到《韻鏡》序的影響,以為「經緯交錯」的音韻相合之法,雖然如車輪般轉運無窮,但仍需以樞軸來確定行進方向,吳氏把這部「切韻」韻圖以「樞紐」名之,即冀以成為讀書時切音的利器。吳氏對《切韻樞紐》命名的深意,也體現在書中韻圖的編排體例上。吳氏摒除了前代時興的切韻門法以及同時代等韻學著作常用以解釋音理的音律、節氣、陰陽五行等觀念,直接以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為分韻條件,共分成三十一韻部,接著再採「數韻同入」之法,將十五個陰聲韻部配合十六個入聲韻部,而譜成十五韻表。下面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來說明《切韻樞紐》的音韻特色:
(一)在聲母方面,《切韻樞紐》保存全濁聲母,共計有三十一個聲母,和中古三十六字母相較,吳氏將知、徹、澄、娘併入照、穿、床、審、禪,以敷母合於非母、娘母歸入泥母,且由於吳氏認為微母是「吳音」,故將其歸併於諭母下。雖然《切韻樞紐》在體例維持了全濁聲母的存在,但在實際韻圖歸字上不乏全濁聲母清化的現象。另外《切韻樞紐》的見曉系二等也出現了﹝i﹞介音,吳氏也將這些帶有﹝i﹞介音的見曉系二等另外歸於一部,而也有混入三等韻的例子。在照系字和日母方面,由於還能和﹝i﹞介音相配,故尚未變成捲舌音,仍為舌尖面音。
(二)在韻母方面,《切韻樞紐》內共有一百零韻三十一韻部,包括平上去三聲各有三十一韻,入聲十五韻。《切韻樞紐》內韻部數目同於聲母的現象,為吳氏刻意安排的結果。《切韻樞紐》仍維持入聲配陽聲的傳統《切韻》系韻書體例,故共計陽聲韻十五個韻部,陰聲韻十六韻部。吳氏雖然以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為分韻條件,但中古鼻音韻尾﹝-m﹞、﹝-n﹞、﹝-N﹞在《切韻樞紐》中有混併的情形,連帶使得入聲塞音韻尾﹝-p﹞、﹝-t﹞、﹝-k﹞也發生混淆現象。至於在「之止志」韻部中也出現了舌尖韻母﹝ï﹞。
(三)在聲調部分,《切韻樞紐》雖維持中古韻書以平、上、去、入四聲分調的傳統,然吳氏在凡例中卻直言「濁上變去」對《切韻樞紐》體例的影響,吳氏以為「全濁本無上聲」,因此在書中每個全濁聲母上聲位置都用一個「重圈」填之。然而吳氏並不明白「濁上歸去」不僅是聲調的變化,亦牽連到全濁聲母的清化,因此《切韻樞紐》中不但仍保持全濁聲母的存在,吳氏也將許多變為去聲的全濁上聲字直接置於「重圈」符號下,而未改歸入清聲母內。
在《切韻樞紐》中,也呈現出襲古和反映時音的部分。就襲古方面而言,《切韻樞紐》的三十一聲母和同為明代的韻書《洪武正韻》相近。《切韻樞紐》和《洪武正韻》同具三十一個聲母,若和中古三十六字母相較, 一樣保存了全濁聲母,以及將敷母歸入非母、娘母併入泥母,然而《切韻樞紐》的不同處在於將知、徹、澄歸併於照、穿、床,而《洪武正韻》則是以知、徹、澄為目。此外在《切韻樞紐》和《洪武正韻》內皆保有微母的存在,然由於吳敬甫認為微母乃「吳音」,因此將其置於諭母下。除了照、穿、床和微母的看法不同外,《切韻樞紐》和《洪武正韻》在聲母的數目和性質上均相當吻合,呈現出沿襲的保守性。在反映時音方面,主要為官話和非官話方言的歙縣方言和浙南吳語。在官話部分,鼻音韻尾﹝-m﹞向﹝-n﹞合流以及濁上變去的聲調發展,均是官話普遍的現象,而鼻音韻尾﹝-N﹞、﹝-n﹞不分和喉塞音韻尾﹝-?﹞的保留則特別是江淮官話的音韻現象;至於《切韻樞紐》內照系字和日母字還維持舌尖面音,尚未轉變為捲舌音鼻的情形,則為明代官話音的反映。在官話以外的方言部分,就屬於徽語的歙縣方言而言,《切韻樞紐》內疑母的存在及其與中古泥、娘母合流的零星字例、微母的文白異讀、輕唇音讀如重唇音,以及從邪不分等均為歙縣方言音韻現象的呈現。在吳語方面,由於吳氏的家鄉徽州地區鄰近位於今日浙江南部的古衢州,而徽州又多從浙江移入的居民,因此徽語韻母部分和浙南吳語接近。《切韻樞紐》的「文吻問勿」韻部內兼有中古臻攝合口一三等的魂、文韻、山攝合口一等桓韻字,以及曾攝合口一等登韻字,吳氏的安排可能受到歙縣方言或浙南吳語處衢片的影響。
因此《切韻樞紐》的音系乃兼有襲古和創新,並融合了官話與非官話方言的音韻現象,並非一地實際的語音紀錄。

《切韻樞紐》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範圍界定………………………………………………………3.
第四節 研究方法……………………………………………………………3.
第二章 《切韻樞紐》背景概述
第一節 作者生平與作……………………………………………………….5.
第二節 《切韻樞紐》著作背景……………………………………………….6.
第三節 《切韻樞紐》版本形式 ………………………………………………7.
第三章 《切韻樞紐》音韻系統
第一節 《切韻樞紐》韻圖編排體例………………………………………….10.
第二節 聲母系統……………………………………………………………...12.
一、見、溪、群、疑、曉、匣……………………………………………12.
二、端、透、定、泥………………………………………………….……19.
三、幫、滂、並、明、非、奉……………………………………………21.
四、精、清、從、心、邪……………………………………….………….24.
五、照、穿、床、審、禪…………………………………………………26.
六、影、諭(微)…………………………………………………………….28.
七、來、日…………………………………………………………………33.
第三節 韻母系統………………………………………………………………34
一、東董凍篤、容甬用浴…………………………………………………34.
二、陽養漾藥、岡講杠各、光廣誑郭……………………………………39.
三、先銑線屑、元阮願月、寒罕翰曷、桓緩換豁、咸喊陷狎…………45.
四、真軫震質、淳盾順述、文吻問勿、庚梗艮革、萌猛孟末…………55.
五、侯吼候、尤有宥………………………………………………………66.
六、宵小笑、豪好號………………………………………………………68.
七、遮者蔗、麻馬禡、瓜寡掛……………………………………………71.
八、之止志、咍海害、皆解戒、乖夬怪、灰賄惠、齊薺祭……………77.
九、孤古固、魚語御………………………………………………………83.
十、歌果箇…………………………………………………….……………85.
第四節 聲調系統……………………………………………………………...86
第四章 《切韻樞紐》音系探討
第一節 《切韻樞紐》聲韻調特色……………………………………………94.
一、聲母部分………………………………………………………………94.
(一)體例上保留中古全濁聲母
(二)部分全濁音發生清化現象
(三)見曉系二等可配介音﹝i﹞
(四)知照系和日母仍可配介音﹝i﹞
(五)零星重輕唇音混淆現象
(六)零星「船禪不分」現象
(七)部分微母字讀如明母字
二、韻母部分……………………………………………………………..97.
(一)中古鼻音韻尾混併的三種類型
(二)中古塞音韻尾混併的三種類型
(三)舌尖韻母﹝ï﹞的出現
三、聲調部分…………………………………………………………….99.
(一)濁上變去
(二)保持入聲調類
第二節 《切韻樞紐》音系性質……………………………………………99.
一、承襲《洪武正韻》部分……………………………………………100.
二、反映官話現象部分…………………………………………………102.
(一)聲母部分
(二)韻母部分
(三)聲調部分
三、呈現非官話的方言現象部分………………………………………107.
(一)歙縣方言現象……………………………………………………107.
1. 匣母讀舌根音﹝kH﹞
2. 疑母獨立與合流的現象
3. 輕唇音讀同重唇音的現象
4. 微母文白異讀的現象
5. 「從邪不分」的現象
(二) 浙南吳語現象………………………………………………..110.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切韻樞紐》綜合論述……………………………………………112.
第二節 本論文相關的延伸討論……………………………………………114.
參考書目
《切韻樞紐》索引
《切韻樞紐》書影

參考書目
一、原典
明‧吳元滿《切韻樞紐》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刻本。
《萬籟中聲》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刻本。
《四聲韻母》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刻本。
《韻學釋疑》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刻本。
二、方志
清‧馬步蟾修、夏鑾纂《徽州府志》,道光七年刊本,1985,台北:成文出版社。
明‧張濤修、謝陞纂《歙志》,萬曆三十七年刊本,東京:高橋寫真。
清‧靳治荊修、吳苑等纂《歙縣志》,康熙二十九年刊本,1985,台北:成文出版社。
清‧張佩芳修、劉大櫆等纂《歙縣志》,乾隆三十六年刊本,1985,台北:成文出版社。
清‧勞逢源修、沈柏棠等纂《歙縣志》,道光八年刊本,1985,台北:成文出版社。
三、工具書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199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199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仲珊、張陵馨 1998《語言與修詞學詞典》(Bookman’s Concise Handbook of Rhetoric and Language),台北:書林出版社。
《古俗字略》,平成七年,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
劉復、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平成七年,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
四、專著及期刊論文
丁邦新1978〈《問奇集》所記之明代方音〉,《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年紀念論文集》:577-592。
1982〈官話方言的分區〉,《清華學報》14:257-273。
1981〈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史語所集刊》52.4:619-650。
1986〈十七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5-15,南港:中央研究院。
1987〈論官話方言研究的幾個問題〉,《史語所集刊》58.4:809-841。
丁聲樹 1981〈漢語音韻講義〉,《方言》4:241-274(李榮製表)。
丁鋒 1995《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 力 1958《漢語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7《漢語語音史》,濟南:山東教育《王力文集》第10卷)。
王松木 1994《《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王振忠 1996《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孔仲溫 1987《《韻鏡》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平田昌司 1982〈徽州方言全濁聲母的演變〉,《均社論叢》12,33-51。
1998《徽州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社。
石汝杰 2000〈徽州方言研究的重要成果------讀《徽州方言研究》〉,《語言研究》2:124-127。
朴允河 1992《勞乃宣《等韻一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伍巍 1988〈徽州方言和’’現代吳語成分”〉,《吳語論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大安 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1988〈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台北:《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1993〈從中國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3.4:713-731。
1998《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第二版第四刷。
李思敏 1994《漢語”ㄦ“﹝﹞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
李新魁 1980《李新魁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1984〈近代漢語介音的發展〉,《音韻學研究》1。
1991《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河南:中州書畫社。
1993〈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李新魁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與麥耘合著)。
李榮 1965〈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有一二四等〉,《中國語文》:337-342。
1982《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5〈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2-5。
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4:241-259。
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方言》:1-11。
李如龍 2001〈論漢語方音的區域特徵〉,《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憶慈 1996《歙縣方言音系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吳哲夫 1985〈如何利用版本學知識以從事古書的編目工作〉,《屈萬里先生紀念論文集》(抽印本):87-107,台北:學生書局。
吳聖雄 1998〈張麟之《韻鏡》所反映的宋代音韻現象〉,《聲韻論叢》第八輯:245-275。
侍建國 1996〈官話德、陌、麥三韻入聲字音變〉,《方言》3:201-207。
1998〈官話語音的地域層次及其歷史因素〉,《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9:2:399-417。 
林平和 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林東華 1993〈關於歷史比較語言學在漢語史研究中思考〉,《中國語研究》35:13-17。
林尹  1996《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1996年(改版)。
居蜜 1985〈安徽方志、譜牒及其他地方資料的研究〉,《漢學研究》第3卷:2:73-119。
周法高 1975〈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周祖謨 2001《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傑 1988《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
周啟榮 1995〈明末印刷與徽州地方文化〉,《’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99-305。
屈萬里、昌彼得1986 《圖書板本學要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竺家寧 1992《聲韻學》,台北:五南書局(二版)。
1994《近代音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994〈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聲韻論叢》第二輯,1-24頁。
邵榮芬 1981《中原雅音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8〈《韻法橫圖》與明末南京方音〉,《漢字文化》3:25-47。
孟慶惠 1988〈歙縣方音中的歷時特徵〉,《語言研究》1:123-130。
1997《安徽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
胡奇光 1987《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本漢 1940《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趙元培、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桂詩春、寧春岩1997《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徐通鏘 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出版社。
耿振生 1989〈《漢語等韻學》讀後記〉,《中國語文》5:385-387。
1989〈明清語音學例說〉,《古漢語研究》3:。
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3〈論近代書面音系的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4:44-52。
1999〈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第六屆國際暨第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袁家驊 1989《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第二版)。
馬希寧 1996〈再談徽州方言古全濁聲母〉,《清華學報》26卷:3:296-321。
1997《徽州方言語音現象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2000〈徽州方言的知照系字〉,《方言》2:158-163。
陸志韋 1988《近代漢語音韻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新雄 1974《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出版社,1991(五版)。
1976《中原音韻概要》,台北:學海書局。
1984《鍥不捨齋論學集》,台北:學生書局。
陳貴麟 1995〈《杉亭集‧五聲反切正均》音系與江淮官話洪巢片之關聯〉,《中國文學研究》9:1-26。
曹志耘等 2000《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
張琨 1982〈漢語方言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史語所集刊》,53.1:57-77。
1983〈漢語方言鼻音韻尾的消失〉,《史語所集刊》,54.1:3-74。
1986〈談徽州方言的語音現象〉,《史語所集刊》,57.1:1-36。
1987《漢語音韻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2〈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中國語文》4:253-259。
張光宇 1992〈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新22卷,4:351-366。
張世祿 1986《中國音韻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台七版)。
張玉來 1998〈近代漢語官話韻書系的複雜性〉,《山東師大學報》1:90-94。
張國標 1994〈安徽徽州川的黃氏家族刻工〉,《漢聲》68:79-89。
尉遲治平 1991〈“北《中原》,南遵《洪武》”析義〉,《中原音韻析論》:198-21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馮蒸 1988〈論漢語音韻學的發展方向〉,《湖南師大學報》2:81-84。
1989〈漢語音韻學方法論〉,《語言教學與研究》3:123-141。
1996〈趙蔭棠音韻學藏書台北目睹記─兼論現存等韻學古籍〉,《漢字文化》4:49-60。
甯忌浮 1998〈《洪武正韻》支微齊灰分併考〉,《古漢語研究》3:3-8。
葉桂桐 1987〈用古樂譜擬測古漢語調值論證〉,《山東師大學報》6:90-95。
葉寶奎 1994〈《洪武正韻》與明初官話音系〉,《廈門大學學報》1:89-93。
2001《明清官華音系》,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賀巍 1985〈河南山東皖北蘇北的官話(稿)〉,《方言》3:163-170。
1995〈漢語官話方言入聲消失的成因〉,《中國語文》3:195-203。
楊秀芳 1987〈論《交泰韻》所反映的一種明代方音〉,《漢學研究》5.2:329-373。
1989〈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2:41-72。
楊耐思 1981〈近代漢語-m的轉化〉,《近代漢語音論》:51-61,北京:商務出
   版社。
1993〈近代漢語音韻研究中的三個問題〉,《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
       集》,北京:北京語文學院出版社。
董同龢 1996《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趙元任 1962〈績溪嶺北音系〉,《史語所集刊》34:27-3。
趙蔭棠 1974《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翟屯建 1995〈村黃氏刻工考述〉,《’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
徽大學出版社,306-317。
鮑明煒 1993〈江淮方言的特點〉,《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4:71-85。
黎新弟 1995〈南方系官話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時期的語音特點〉,《重慶師院學報》2:115-123。
    1995〈明清時期的南方官話方言及其語音特點〉,《重慶師院學報》4:81-88。
鄭再發 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史語所集刊》36(下):633-645。
鄭興鋒 1992〈明代官話基礎方言新論〉,《南京社會科學》5:112-115。
鄭南國 1998〈論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模式及其文化史觀〉,《走向新世紀的語言學》:633-645,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鄭錦全 1980〈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書目季刊》14.2:77-87。
鄭張尚芳 1986〈皖南方言的分區(稿)〉,《方言》1:8-10。
鄭振滿 1988〈塋田、墓田與徽商宗族組織------《歙西溪南吳氏先塋志》管窺〉,《安徽史學》1:10-18。
魯國堯 1985〈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讀《利瑪竇中國札記》〉,《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4:47-52。
劉兆祐 1997《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台北:台灣書店。
劉尚恆 1985《安徽方志考略》,吉林: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圖書館學會出版。
劉文錦 1931〈洪武正韻聲類考〉,《史語所集刊》3.2:237-249。
劉靜 1984〈試論《洪武正韻》的語音基礎〉,《陜西師大學報》4:112-114。
謝國平 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增訂初版)。
濮之珍 1990《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出版社。
應裕康 1962〈《洪武正韻》反切之研究〉,《政大學報》5:99-150。
1970A〈《洪武正韻》聲母音值之擬定〉,《中華學苑》6,1-35
1970B〈《洪武正韻》韻母音值之擬定〉,《漢學論文集》:275-299。
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顏逸明 1994《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常培 1950《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龔煌城 1981〈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史語所集刊》52.1:37-7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