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9: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廷輝
研究生(外文):Lin, Ting-Hui
論文名稱:國際核能法問題之研究
指導教授:趙國材趙國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外交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核能安全放射性廢棄物跨國運送越境損害責任國家責任無過失主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2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國際核能法乃為當代國際法一新興領域,本文即為了解國際核能領域攸關核能安全,放射性廢棄物以及越境損害所引起之國際責任問題,本文乃採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及歷史研究法等為研究工具,從歷史事件、國際機構、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國家實踐與國際法院訴訟案及諮詢案等資料進行分析,觀察國際核能法在核子安全、核子物質及放射性廢料之管理與運送、核子武器乃至於核子越境損害引發之國家與民事責任等領域內之發展與條約適用之情況,故本論文研究重心在於透過當代國際社會對於核子問題之規範,了解國際核能法實質內容及我國在核能方面之相關規定,進而積極負起國際法上之義務。
在章節的結構安排上,本論文第二章先就國際核能法之源起、發展趨勢及未來影響加以觀察,近代國際上所發生過的重大核能電廠事故,實為國際組織及各國急欲建立一套完備之國際規範的導火線,特別是在美國三哩島核電廠及蘇聯車諾比核電廠事故之後,因為人為的疏失而釀成重大災變,使得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主導通過一連串有關核子安全之多邊條約,特別受到矚目,國際組織對國際核能法發展之貢獻更不在話下,國際原子能總署、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組織通過之多邊條約,亦是世界各國所遵循的規範,自美國前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於1953年在聯合國大會發表「和平使用原子能」(Atoms for Peace)演說後,對和平使用核能的倡議與發展就更加重視,同時因核能事故所引發的越境污染損害責任問題,也是國際核能法發展的重要範疇之一。
在了解國際核能法發展之背景後,本論文將分成兩大範疇來探討國際核能法之實質內容,首先於第三章討論有關核子物質及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跨國運送之國際法規範,以國際合作的形式來面對核子物質的保護,低放射性廢料跨國境運送及管理已使用過的核燃料等,至今均有長足之發展與成果,另輔以我國原子能相關法規為例,窺探我國在處置跨國運送規定與國際規範之異同;其次於第四章則對核子越境損害責任國際規範之範疇,導入「無過失責任原則」,採取污染者負擔,探討核子越境損害引發國家責任與民事責任問題,其他如保險、有限責任、非締約國之索償並兼論其對環境污染之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國際核能法之源起、發展趨勢及影響 6
第一節 國際組織對國際核能法發展之貢獻 6
第一項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 7
第二項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 14
第三項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NEA, OECD) 17
第四項 國際勞工組織與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 18
一、 國際勞工組織(ILO) 18
二、 國際海事組織(IMO) 20
三、 世界衛生組織(WHO) 21
四、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 22
第二節 當代重大核能電廠事故及對國際核能法發展之影響 23
第一項 一九七九年美國三哩島核電廠事故 24
第二項 一九八六年蘇聯車諾比核電廠事故 25
第三項 一九九九年日本茨城縣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工廠臨界事故 29
第四項 核能電廠事故對國際核能法發展之影響 30
第三節 核能安全之國際法規範 32
第一項 一九八六年《維也納核子事故及早通報公約》 32
第二項 一九八六年《維也納核子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36
第三項 一九九四年《維也納核子安全公約》 42
第四節 核能和平用途之倡議與發展 47
第五節 小結 51
第三章 核子物質及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跨國運送之國際法規範 53
第一節 核子物質及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跨國運送之國際法規範 54
第一項 一九七九年《核材料實體保護公約》 55
第二項 一九九○年《國際原子能總署之放射性廢料跨國境運送施行法規》 56
第三項 一九九七年《維也納關於用過核燃料管理安全及放射性廢料管理安全聯合公約》 59
第二節 我國國內核能相關法規簡述 65
第一項 《原子能法》 67
第二項 《核子損害賠償法》 69
第三項 其他法規 69
第四項 我國與其他國家之國際協定 70
第三節 小結 71
第四章 核子越境損害責任之國際規範 73
第一節 概說 73
第二節 核子越境損害之國家責任 74
第一項 傳統國家責任之一般原則 75
第二項 越境損害之界定及其特徵 77
第三項 傳統國家責任與越境損害責任之比較 78
第四項 過失責任主義與無過失責任主義 81
第五項 越境損害之國際實例 92
一、 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美國v.加拿大) 92
二、 核子試爆案(澳洲v.法國;紐西蘭v.法國) 96
三、 Cosmos 954(加拿大v.前蘇聯) 98
第三節 核子越境損害之民事責任 99
第一項 國際民事責任之一般原則 100
第二項 一九六○年《巴黎核能領域中第三者責任公約》與一九六三年《布魯塞爾附加公約》 101
第三項 一九六二年《布魯塞爾核子動力船舶責任公約》 105
第四項 一九六三年《維也納核子損害民事責任公約》及一九九七年《修正一九六三年維也納核子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議定書》與《核子損害附加賠償公約》 110
第五項 一九七一年《布魯塞爾關於核物質海上運送領域中民事責任公約》 113
第六項 一九八八年《關於適用維也納公約及巴黎公約之共同議定書》 114
第四節 核子越境損害之賠償及其他問題 114
第一項 保險與有限責任 114
第二項 非公約締約國之索償 116
第三項 核子損害與環境 118
第五節 小結 118
第五章 結論 120
附 表
【附表一】國際原子能總署會員國一覽表 123
【附表二】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能電廠事故時序 125
【附表三】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時序 128
【附表四】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制度(INES)基本架構 131
【附表五】1999年日本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工廠臨界事故時序 132
【附表六】《關於適用維也納公約及巴黎公約之共同議定書》締約狀況表134
附 錄
【附錄一】1956年《國際原子能總署規約》 135
【附錄二】1986年《維也納核子事故及早通報公約》 144
【附錄三】1986年《維也納核子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 148
【附錄四】1994年《維也納核子安全公約》 153
【附錄五】1979年《核子物質形體保護公約》 158
【附錄六】1990年《國際原子能總署之放射性廢料跨國境運送施行法規》 163
【附錄七】1997年《維也納關於用過核燃料管理安全及放射性廢料管理安全聯合公約》 165
【附錄八】197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民用原子能合作協定》 175
【附錄九】196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國際原子能總署適用防護事項協定》 177
【附錄十】1960年《巴黎核能領域中第三者責任公約》 181
【附錄十一】1962年《布魯塞爾核子動力船舶責任公約》 189
【附錄十二】1963年《核子損害附加賠償公約》 194
【附錄十三】1997年《修正1963年維也納核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議定書》修正的《維也納核子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統一文本 205
【附錄十四】1971年《布魯塞爾關於核物質海上運送領域中民事責任公約》 212
參考書目 215
一、 官方文件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業務報告》。民國85年10月2日。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中華民國原子能年鑑》。民國73年6月。
───。《中華民國八十年原子能年鑑》。民國80年。
───。《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問答》。民國81年4月。
───。《原子能法規彙編(上/下)》。民國82年5月1日。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八十二年年報》。民國83年6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八十三年年報》。民國84年4月。
───。《輻射污染鋼筋事件說明專刊》。民國84年6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八十四年年報》。民國85年5月。
───。《安全優先 國際標準-原能會對低放射性廢料境外處置的安全管理》。民國85年12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八十五年年報》。民國86年5月。
───。《輻射知多少》。民國86年6月。
───。《原子能、您有所不知》。民國86年10月1日。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八十六年年報》。民國87年5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八十七年年報》。民國88年3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八十八年年報》。民國89年3月。
───。《原子能委員會彙報》。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台灣輻射偵測工作站。《環境、輻射、偵測》。民國84年1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八十七年放射性物料管理報告書》。民國88年5月。
───。《放射性廢料管理辦法》。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編。《核研季刊》。
───。《輻射與環境》。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認識歐洲共同體〉。民國81年7月。
General Assembly of United Nations, “Peaceful Use of Nuclear Energy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rty-second Session (A/32/50), Dec. 8, 1977.
Gener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Safety of Transport of Radioactive Materials.“ Forty-fourth Regular Session (GC(44)/21), Sept. 22, 2000.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Experience and Trends in Nuclear Law, Legal Series No.8. Vienna: IAEA, 1972.
────. Summary Report on the Post Accident Review Meeting on the Chernobyl Accident. Vienna: IAEA, 1986.
────. Convention on Early Notification of a Nuclear Accident and Convention on Assistance in the Case of a Nuclear Accident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Legal Series No.14. Vienna: IAEA, 1987.
────. The Law and Pract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1970-1980, Legal Series No. 7-S1. Vienna: IAEA, 1993.
────. Convention on Nuclear Safety, Legal Series, No.16. Vienna: IAEA, 1994.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ven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1952-1976, Vol.II.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1996.
二、 國際條約與案例
(一) 國際條約及決議案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1956.
Multilateral Treat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1957.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curity Control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Energy, 1957.
The Antarctic Treaty, 1959.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Workers against Ionising Radiations, 1960.
Paris Convention on Third Party Liability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Energy, 1960.
Convention on the Liability of Operators of Nuclear Ships, 1962.
Nordic Mutual Assistance Agreement, 1963.
Treaty Banning Nuclear Weapon Test in the Atmosphere, in Outer Space and Under Water, 1963.
Brussels Convention Supplementary to the Paris Convention, 1963.
Vienna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1963.
Optional Protocol Concerning the Compulsory Settlement of Disputes to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1963.
Treaty for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reaty of Tlatelolco), 1967.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 1968.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1969.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oil Pollution Damage, 1969.
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Emplacement of Nuclear Weapons and Other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on the Seabed and the Ocean Floor and in the Subsoil Thereof, 1971.
Convention Relating to Civil Liability in the Field of Maritime Carriage of Nuclear Materials, 1971.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Space, 1972.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1972.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Space Objects, 1972.
Stockholm Declaration of the 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1972.
Verification Agreement between the IAEA and the 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1973.
Convention on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1979.
South Pacific Nuclear Free Zone Treaty (Rarotonga Treaty), 1985.
Convention on Early Notification of a Nuclear Accident, 1986.
Convention of Assistance in the Case of a Nuclear Accident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1986.
Joint 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ienna Convention and the Paris Convention, 1988.
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1989.
Code of Practice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boundary Movement of Radioactive Waste: The IAEA Code of Practice, 1990.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f Shipments of Radioactive Waste between Member States and into and out of the Community, 1992. (EURATOM)
The Rio Declar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2
Convention on Nuclear Safety, 1994.
Treaty on the Southeast Asia Nuclear Weapon Free Zone (Treaty of Bangkok), 1995.
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 1996.
The African Nuclear-Weapon-Free Zone Treaty (Pelindaba Treaty/Cairo Declaration), 1996.
Joint Convention on the Safety of Spent Fuel Management and on the Safety of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1997.
Protocol to Amend the 1963 Vienna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1997.
Convention on Supplementary Compensation for Nuclear Damage, 1997.
Optional Protocol Concerning the Compulsory Settlement of Disputes to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1999.
Safety of Transport of Radioactive Materials, 2000.
IAEA General Conference Adopts Resolution on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and Nuclear Facilities, 2001.
(二) 案例
Island of Palmas Cas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April 4, 1928, United Nations 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l Awards(RIAA), Vol.2, p.839
Free Zones of Upper Saxony and the District of Gex Case, PCIJ, Ser. A/B, No.46 (1932), p.147.
Trail Smelter Arbitration (1938 and 1941) (U.S. v. Canada),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33(1939), p.182; 35(1941), p.684.
Nuclear Test Cases(1973-1974)(Australia v. France; New Zealand v. France), ICJ Reports, 1974, pp.253, 457.
Request for an Examination of the Sit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Paragraph 63 of the Court''s 1974 Judgment in the Case Concerning Nuclear Tests (1995)(New Zealand v. France), ICJ Reports, 1995, p.288.
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 (1996), Advisory Opinion, ICJ Reports, 1996, p.26.
Legality of the Use by a State of Nuclear Weapons in Armed Conflict (1996), Advisory Opinion, ICJ Reports, 1996, p.66.
三、 中文期刊
王承宗。〈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災變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11期。民國75年8月,頁55-63。
林岩哲。〈核子試爆與核武擴散〉,《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民國84年11月,頁39-49。
吳之敏譯。〈國際原子能總署與核能安全〉,《能源季刊》,第6卷,第2期。民國65年4月,頁22-32。
────。〈三哩島事件後美國對反應爐安全的研究〉,《能源季刊》,第13卷,第1期。民國72年1月,頁98-109。
吳玲君。〈美國與國際原子能總署:現實主義與制度主義的兩難〉,《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1期。民國83年11月,頁46-59。
唐季軍。〈OECD歐洲國家核能發電概況〉,《能源報導》。民國81年12月,頁18-20。
中國國際法學會編。〈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第七卷。民國84年7月,頁309-340。
施信民。〈台灣有發展核電的條件嗎?〉,《科學月刊》,第29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頁18-24。
胡大民。〈台電核廢境外處理於法並無不可〉,《深耕》,第6期。民國86年3、4月,頁75-76。
胡錦標。〈從車諾比爾事故看我國核電安全〉,《科學月刊》,第29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頁8-17。
核能簡訊編輯室譯。〈核子五十年的威脅與希望〉,《核能簡訊》,第56期。民國88年1月,頁10-13。
徐瑤佩譯。〈國際勞工組織簡介〉,《勞資關係月刊》,第13卷,第5期。民國83年9月,頁6-15。
陳德和。〈體識世界核能安全條約之簽署〉,《台電核能月刊》,第115期。民國84年11月,頁23-30。
許俊男。〈放射性廢料知多少?〉,《原子能委員會彙報》,第21卷,第1期。民國74年2月,頁32-38。
許美玲。〈私人引起的跨國污染之國家責任〉,《法商學報》,第24期。民國79年6月,頁39-59。
黃翠華。〈世紀大核難:蘇聯車諾比爾核能電廠意外事件〉,《國際現勢週刊》。民國75年5月12日,頁12-15。
傅崑成。〈美國有關專屬經濟區內污染控制的立法〉,《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第一卷。民國76年1月,頁126-129。
盧志新。〈由三哩島事件談核能安全之深一層防衛方法〉,《臺電工程月刊》,第409期。民國71年9月,頁57-62。
薛捍勤。〈述評有關核安全的兩個公約〉,《中國國際法年刊,1987》。1987年1月,頁297-306。
簡添松。〈蘇俄車諾比爾事件損失知多少?〉,《能源報導》。民國75年9月,頁21-23。
魏靜芬。〈核子試爆與國際法〉,《輔仁法學》,第14期。民國84年6月,頁95-108。
───。〈核子動力船及運載危險或有害物質船舶之無害通過權〉,《輔仁法學》,第18期。民國88年6月,頁143-57。
四、 中文專書
王天戈。《原子‧核能‧輻射》。台北:台灣書店,民國86年9月。
王杏芳編。《中國與聯合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王繼敏。《認識核能》。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6月。
王鐵崖、田如萱編。《國際法資料選編(續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
文伯屏。《西方國家環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1988年4月。
中國工程師學會。《透視核能》。台北:中國工程師學會學術活動委員會,民國74年6月。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教研室編。《國際公法案例評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11月。
───。《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第五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3年1月。
江國青。《聯合國專門機構法律制度研究》。台北:天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7月。
沈克勤。《國際法》,第八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0年10月。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等譯。《全球化大轉變:政治、經濟與文化層面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89年1月。
利納‧德弗里斯(Leonard De Vries)。《原子科學史》,蘭宜申譯。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0年9月。
林火山鈴。《國際法上的跨界損害之國家責任》。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8月。
周忠海。《和平、正義與法》。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5月。
法蘭茨‧布呂格邁耶爾(Franz J. Brueggemeier)。《生態的挑戰: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姚燕、徐麗華譯。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1月。
席維恩(Eric Chivian)、麥卡琳(Michael McCally)。《未來的地球》,羅玲妃譯。台北:太雅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5月30日。
馬丁‧加德納(Martin Gardner)。《大眾相對論》。新竹:凡異出版社,民國80年5月。
翁寶山。《原子科學家列傳》。台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民國85年6月。
───。《台灣核能史話》。台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民國90年8月。
張永恆。《國際法院:訴訟案與諮詢意見案》。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10月。
張彞鼎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國際關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0月。
梁西。《國際組織法》。台北:志一出版社,民國85年2月。
陳治世。《國際法》。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0年9月。
陳春生。《核能利用與法之規制》。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11月。
陳致中編著。《國際法案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德恭。《現代國際海洋法》。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8月。
曾四恭、吳先琪、李慧梅。《環境污染及防治》。台北:明文書局出版社,民國86年9月。
黃怡主編。《核電真相》。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12月。
游啟忠。《海商法國際公約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9年。
趙永琛。《國際刑法與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7月。
龍寶麒。《聯合國周邊組織》。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7年5月。
蘇義雄。《平時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0年10月。
五、 中文論文、研究計畫
范仲良。〈危險廢棄物越境運送及處置之管制義務與國家責任〉。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林權一。〈國際法上有關海洋污染之控制與國家責任〉。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陳子儀。〈核子事故越境污染之國家責任〉。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張蔡舜。〈跨國環境污染之國際責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葉俊榮等。〈核子損害賠償法之檢討與分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台大法律學研究所執行,民國80年8月15日。
黃美娟。〈國際法上『海洋環境保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5月。
六、 英文期刊論文
Barrie, George N.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An International Law Perspective.” Tydskrif Vir Die Suid-Afrikaanse Reg, (Feb. 1989), pp.177-87.
────.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Safe Transport of Hazardous Material.” Tydskrif Vir Die Suid-Afrikaanse Reg, (March 1990), pp.426-33.
Clayton, Stuart 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An Expanding Role in the Post-Chernobyl World.” North Carol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Commercial Regulation, 12(1987), pp.269-75.
D’Amato, Anthony and Kirsten Engel. “Stat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xportation of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Virginia Law Review, 74(September 1988), pp.1011-66.
Fischer, David. “Safeguards Controversy, Continued.”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June 1989), pp.38-40.
Goldie, L. F. E. “Liability for Damage and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14(October 1965), pp.1189-1264.
Graham, Jr. Thomas.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he 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33:1(2000), pp.49-69.
Graham, Thomas W. “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Does Globalization Mean Proliferation?” The Brookings Review (Fall 2001), pp.38-40.
Handl, Guenther.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the Problem of Transnational Pollu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69(January 1975), pp.50-76.
────. “An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duct of Abnormally Dangerous Activities in Frontier Areas: The Case of Nuclear Power Plant Siting.” Ecology Law Quarterly, 7(1978), pp.1-50.
────. “State Liability for Accidental 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Damage by Private Pers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74(1980), pp.525-65.
────. “Transboundary Nuclear Accidents: The Post-Chernobyl Multilateral Legislative Agenda.” Ecology Law Quarterly, 15(1988), pp.203-48.
Kelson, John M. “Stat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bnormally Dangerous Activity.”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13(1972), pp.197-244.
McMillan, Karen.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for Nuclear Energy.”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13(Summer 2001), pp.983-1012.
Ong, David M.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Law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2(2001), pp.685-726.
Slattery, Thomas J. “New Dawn for Nuclear Insurers?” National Underwriter (Sep. 24, 2001), pp.38-9.
七、 英文專書
Adede, Andronico e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Digest: Instruments for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72-1992.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 1993.
Anderson, William S. ed. Ballentine’s Law Dictionary, 3rd edition. New York: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Amerasinghe, C. F. Local Remedies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England: Grotius Publications, Ltd., 1990
Barros, James and Douglas M. Johnst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Pollution. 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4.
Birnie, Patrica W. and Alan E. Boyl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 Clarend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 Basic Documents 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 Clarend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Butler, W. E., ed. Perestroika and International Law.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0.
Dupont, Alan. The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in Pacific As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Eagleton, Clyd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28.
Evans, Graham and Jeffrey Newnham. The Dictionary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2.
Francioni, Francesco and Tullio Scovazzi ed.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Harm.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91.
Freestone, David and Ton Ijlstra, ed. The North Sea: Perspectives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90.
Grubb, Michael. The Kyoto Protocol: A Guide and Assessment.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9.
Guruswamy, Lakshman D., Sir Geoffrey W. R. Palmer and Burns H. West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World Order: A Problem-Oriented Coursebook .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94.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Environment.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5.
Handl, Guenther and Robert E. Lutz. Transferring Hazardous Technologies and Substance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Challenge.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89.
Harris, D. J.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91.
Henkin, Louis, Richard Crawford Pugh, Oscar Schachter, and Hans Smit. 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3rd ed.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93.
Hohmann, Harald. Basic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ol.1.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92.
────. Basic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ol.2.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92.
Howlett, Darryl A. EURATOM and Nuclear Safeguard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0.
Johnson, Stanley P. and Guy Corcelle.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89.
Kiss, Alexander and Dinah Shelt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London: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91.
Lang, W, H. Neuhold and Karl Zemanek, 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91.
May, John. The Greenpeace Book of the Nuclear Age: The Hidden History the Human Cost. Toronto: McClelland & Stewart, 1989.
McLoughlin, J. Brian and E. G. Belling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 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on.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93.
Medvedev, Zhores. The Legacy of Chernobyl.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0.
Nuclear Energy Agency of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Emergency Planning in Case of Nuclear Accident: Technical Aspects. Paris: OECD, 1989.
────. Nuclear Legislation: Third Party Liability. Paris: OECD, 1990.
────. Nuclear Accidents: Liabilities and Guarantees. Paris: OECD, 1993.
Okowa, Phoebe N. State Responsi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ickering, Kevin T. and Lewis A. Owen.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1997.
Sand, Peter H., 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A Survey of Existing Legal Instruments. Cambridge: 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 1992.
Sands, Philipp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 Frameworks, Standards and Implementa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 Richard Tarasofsky and Mary Weiss ed.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IB: Document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
──── and Laurence Boisson de Chazournes. International Law,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and Nuclear Weap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cheinman, Lawrence. The Nonproliferation R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A Critical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Inc., 1985.
Shcherbak, Iurii. Chernobyl: A Documentary St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Shaw, Malcolm N. International Law, 4th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hearer, I. A. Starke’s International Law, 11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94.
Scott, Joanne. EC Environmental Law. New York: Longman, 1998.
Verhoeven, Joe, Philippe Sands and Maxwell Bruce.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Graham & Trotman Limited, 1992.
Weston, Burns H., Richard A. Falk, and Anthony D’Amato. 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 A Problem-Oriented Coursebook, 2nd ed.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90.
White, Robin and Bernard Smythe, ed. Current Issues in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90.
八、 相關網站
台灣電力公司
http://www.taipower.com.tw/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http://www.aec.gov.tw/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www.epa.gov.tw/
國立清華大學清蔚園核能知識網路展覽http://vm.nthu.edu.tw/science/shows/nuclear/index.html
國際原子能總署
http://www.iaea.or.at/
國際原子能總署有關車諾比事件網站http://www.iaea.org/worldatom/inforesource/other/chernoten/index.html
國際核子論壇
http://www.climatechange.org/
國際勞工組織
http://www.ilo.org/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
http://www.nea.fr/welcome.html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輻射防護與公眾健康委員會http://www.nea.fr/html/rp/chernobyl/chernobyl.html
歐洲核能協會
http://www.euronuclear.org/
歐洲原子論壇
http://www.foratom.org/
歐洲聯盟有關車諾比事件網站http://europa.eu.int/comm/external_relations/nuclear_safety/intro/index.htm
世界能源委員會
http://www.worldenergy.org/
國際法院
http://www.icj-cij.org/icjwww/idecisions.htm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
http://www.unscear.org/
聯合國有關車諾比事件網站
http://www.un.org/ha/chernobyl/index.html
國際車諾比中心
http://slirt.chornobyl.org/eng/
美國能源部國際核能安全與合作辦公室http://insp.pnl.gov:2080/?chorninit/chorninit
美國核管會
http://www.nrc.gov/OPA/gmo/tip/fschernobyl.html
核能機構
http://www.nei.o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