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2. 王俊秀(1997),「原住民土地狩獵文化與土地永續利用」,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3.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台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著(191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4. 內政部(1990),美國印地安民族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5. 內政部(1993a),紐西蘭毛利人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6. 內政部(1993b),澳洲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7. 內政部(1996),政府執行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改革政策及工作實錄。
8. 內政部統計處(1996),民國八十四年內政統計年報。
9. 內政部地政司(2002),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條例草案。
10. 毛壽龍譯(2000),Ostrm, Elinor(1993)著,制度激勵與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政策透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1. 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1),原住民保留地管理業務工作報告。
12. 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3),原住民保留地管理與發展。
13. 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4),原住民原居住使用公有地劃編原住民保留地作業執行成果報告。
14. 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台灣省原住民保留地土地資源利用清查計畫工作手冊。
15. 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增編原住民保留第三年(八十至八十二年度)工作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16. 台灣省原住民事務委員會(1997,八十六年原住民鄉(鎮、市、區)公所秘書座談會手冊。
17.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山胞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畫報告。
18.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93),民國八十年台灣偏遠地區居民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第一輯,山地、平地、都市山胞部份)。
19. 台灣省新竹縣政府(1956),新竹縣誌稿。
20. 台灣省新竹縣政府(1999),新竹縣綜合發展計畫。
21.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1938),理蕃誌稿。
22. 丘昌泰(1998),政策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
23.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研商「非原住民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之處理事宜」會議資料。
24.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新伙伴關係的願景。
25.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研商「非原住民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之處理事宜」會議資料。
2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6),國土綜合發展計畫。
27. 多奧.尤給海,阿棟.尤帕斯(1991),泰雅族神話傳說,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中會。
28. 折井博子(1980),泰雅族噶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9. 汪廣冀(2000),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1. 李永展(1999),「原住民土地利用與永續性」,原住民保留地利用與環境保育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32. 李亦園等(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33. 李根政(2001),期待一座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共存共容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收錄於【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新伙伴關係的願景】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國際論壇專輯。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第85-88頁。
34. 李承嘉(民88),原住民保留地政策與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35. 李建堂(1988),山地保育地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以屏東縣縣霧台鄉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6. 李國忠(1993),「山胞保留地林地使用管制之效率性與公平性」,台灣銀行季刊第四十四卷第三期,第300~341頁。
37. 吳樹欉、顏愛靜(1999),「原/漢主張保留地產權的爭議及處理措施的研議-從政治經濟觀點的分析」,原住民保留地利用與環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第19-56頁。
38. 余遜達、陳旭東(2000)譯,Ostrom, E.(1990)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聯。
39. 林芳祺(1984),山地保留地利用管理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為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40. 林玲(1984),台灣山地保育地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以秀巒村為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1. 林佳陵(1996),關於台灣原住民土地之統治政策與法令,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42. 林益仁(2001),立基於本土的千禧願望,為台灣原住民發展與檜木保育進言,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新伙伴關係的願景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國際論壇專輯,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第91-96頁。
43. 林益仁(2002),馬告國家公園與森林運動,文化研究月報第十一期,台北: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第91-96頁。
44. 林俊強(1999),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5. 周育仁(1993),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
46.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蕃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47. 洪泉湖(1992),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48. 高明哲(2002),「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所有權制度與土地利用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經所碩士論文。49. 高德義等(1997),跨世紀原住民政策藍圖之研究,政治篇,台灣原住民文基金會。
50.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台北:正揚書局。
51. 浦忠成(1997),「教育文化篇」,跨世紀原住民政策藍圖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52. 夏建中譯,(1991),Radcliffe Brown著(1958),社會人類學方法,台北:桂冠。
53. 許木柱等(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4. 殷章甫(1995),土地經濟學,台北:五南。
55. 陳立夫(1995),「土地利用限制與是否應予損失補償─日本法理論之介紹」,人與地月刊,第140期。56. 陳玉峰(2001),原住民與國家公園-馬告檜木國家公園之前瞻,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新伙伴關係的願景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國際論壇專輯。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第82-84頁。
57. 陳明燦(1998),「水源保護與農地使用受限補償相關問題之研究」,因應貿易自由化之農地利用與水權制度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永續發展研究室編印。
58. 陳舜伶(1998),「還我土地--法律體系變動下的原住民土地流失與土地權利」,台北:台大法律系。
59. 陳獻明(1996),「台灣日治時期被強占土地問題之研究-從財產權保障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60. 傅君(1997),「社會經濟篇」,跨世紀原住民政策藍圖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61. 新竹縣尖石鄉公所(1999),那羅彎休閒農場計畫書。
62. 新竹縣尖石鄉公所(2001),馬克彎護漁協會九十年度計畫書。
63. 張中復(2000),「論都市原住民的邊緣化問題及其探討」,都市原住民族群與住宅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第115-128頁。
64. 張玓(1991),泰雅族北勢群山胞的生活空間─以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5. 張慧端等(1996),「台灣省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估報告書,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66. 黃國超(2000),「部落主義--新竹縣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新竹地區文史工作室群象,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67. 黃應貴(1993),「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8. 費孝通譯(2001),Malinowski,Bronislaw(1944)著,文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
69. 溫豐文(1997),土地法,台北:三民書局。
70. 楊國柱(1996),「原住民的農業發展及有關影響因素之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二期,第215~232頁。
71. 楊國柱(1996),「平地資本與技術對原住民保留地發展影響初探」,人與地(地政節特刊),第155及156期,第84~91頁。72. 裴家麒(1997),「原住民生態智慧與環境教育紋|凱族的永續狩獵制度」,第二屆全國民間生態保育會議北區區域會議手冊,台北:台北市野鳥學會等單位。
73. 鄭詩華(1992),台灣山胞保留地輔導共同合作及委託經營模式之研究,南投:台灣省研考會。
74.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的遷移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75. 蔡明哲(1987),社會發展理論一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76. 歐陽宇、曾漢洲、施鴻志(1997),「原住民之土地使用發展探討--以嘉義縣阿里山相原住民保留地使用為例」,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1~20頁,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77. 劉瑞華(1994)譯,North, D. C.(1990)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初版,台北:時報文化。
78. 劉寧顏(1995),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 (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9. 衛惠林(1958),「台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
80. 衛惠林(1964),「論證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範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8。
81. 衛惠林(1965),「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5-26。
82. 顏愛靜(1997),原住民保留地與公有土地資源管理制度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5-H-004-005,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83. 顏愛靜(1998),「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管理問題與對策之檢討」,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84. 顏愛靜(1998),台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變遷之研究:總論篇,行政院原民會委託,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85. 顏愛靜(1998),原住民保留地與公有土地制度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7-2415-H-004-02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86. 顏愛靜(1999),原住民保留地與公有土地制度之研究(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8-2415-H-004-018,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87. 顏愛靜(1999),臺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制度變遷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88. 顏愛靜(2000),「現階段原住民保留地管理問題與對策之研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八十期,第57-104頁。89. 顏愛靜(2000),「保留地之管理利用」,原住民政策白皮書,第十一章,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待出版)。
90. 顏愛靜(2000),「台灣原住民保留地產權爭議之分析」,人與地,第203,204期,頁22-30。91. 顏愛靜(2001)主譯,Furubotn E. G. and Richter, R., (2000)著,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五南。
92. 顏愛靜(2002),「台灣原漢土地產權爭議與部落共有保留地之探討」,立法院院聞,第三十卷,第一期,第345號,頁61-91。93. 蕭代基譯(1995),由相剋到相生站經濟與環保的共生策略,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94.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之整合,台北:桂冠。
二、英文部份
1. Blair, John P. (1991), Urban & Regional Economics. Boston:Irwin.
2. Buchanan, James M.(1986),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Harvester Press
3. Calabresi, G. & Melamed, A.D. (1972),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 View of the Cathedral in Harvard Law Review, 85(6).
4. Cobo, Jose R. Martinez (1986),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Indigenous Populations, United Nations.
5. Dawes, R. M. (1973), The Commons Dilemma Game: An N-Person Mixed-Motive Motive Game with a Dominating Strategy for Defection, ORI Research Bulletin 13:1-12.
6. Dawes, R. M. (1975), Formal Models of Dilemmas i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In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Formal and Mathematical Approaches eds., M. F. Kaplan and Schwartz, pp.87-10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7. Demsetz, Hanold (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347-73.
8. Derman, Bill. (1995), Environmental NGOs, Dispossesseion, and the State: The Ideology and Praxis of African Nature and Development. Human Ecology 23(2): 199-215.
9. Dunn, William N. (1981),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0. Fairley,John E.(1995),Majority-Minority Relations,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
11. Faurubotn E. G. & Richter R.,(2000),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ichigan University.
12. Gifford R. (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ton: Allyn and Bacon, Inc.。
13. Gurr, Ted Robert (1993), Minorities at Risk: A Global View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 United State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4.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243-8.
15. Haiyami, Yujiro(1988)"Community , Market , and State", in Carl K. Eicher & John M. Staatz,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ondon:Johns Hopkins Press
16. Hwang, C. L. and Yoon, K., (1981),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Spring- Verlag, Berlin.
17. Kohn, H. (1968) "Nationalism",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18. Malinowski, Bronislaw(1944),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 Natcher, David C.(2001), Land Use Research and The Duty to Consult ,Land Use Policy ,18:113-122
20. North, D.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W.W. Norton.
21. North, D.C. (1987), Institutio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Inquiry,25:419-428.
22. North, D.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 North, D.C. (1992)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In:Steven, G. Medema(Eds.),The Legacy of Ronald Coase in Economic Analysis,pp.507-510.
24. North, D. C. and R. P. Thomas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O’Connor, J. (1994), “Is Sustainable Capitalism Possible?” In Is Capitalism Sustainable? --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Politics of Ecology. Ed. M. O’connor, New York: Guilford.
26. Olson, M.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7. 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Ostrom, E. (1993),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29. Ostrom, Elinor, Roy Gardner, and James Walker (1994),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30. Ostrom, Elinor, Clark Gibson and Margaret A. McKean(2000), People and Forests: Communities, Institutions, and Governance, MIT Press
31. Ostrom, Elinor, Robert Costanza, Bobbi Low, and James Wilson. Boca Raton(2001), Institutions, Ecosystems, and Sustainability, Lewis Publishers
32. Ostrom, Elinor, Joanna Burger, Richard B. Norgaard, David Policansky, and Bernard D. Goldstein(2001), Protecting the Commons: A Framework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Americas, Island Press
33. Perry, Richard J.(1996), From Time Immemorial:Indegenous People and State Syste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34. Posner, Richard (1977),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2nd ed., Litter Brown: Boston .
35. Radcliffe-Brown, A.R. ,Edited by M.N.Srinivas(1958),Method In Social Anthropology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6. Redclift, M. (198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Contradictions. New York: Methuen & Co. Ltd.
37. Richmond, Anthony H.(1988),Immigriation and Ethnic Conflict,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38. Sachs, W. (1993), “Global Ecology and the Shadow of ‘Development,” In Global Ecology: A New Arena of Political Conflict. Ed W. Sachs, New Jersey: Zed Books.
39. Schmid, A. Allan (1987), Property, Power and Public Choice-an inquiry into law and economics, 2nd ed.,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40. Stevens, R. D., and Jabara, C. L. (1988)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Economic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1. Tang, Ching-Ping(2000), “Negotiated Autonomy: Transforming Self-Governing Institutions for Local Common-Pool Resources in Two Tribal Villages in Taiwan”,Presented at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on Property (IASCP)
42. Wagle, S. (1993)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me Interptretations, Implications, and Uses,” Bull. Sci. Tech. Soci. 13:314-323.
43. ---------- (199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cal Agendas for the South.. Eds. M. Redclift and C. Sag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44. Wittmer, Heidi (2000), “Converting Social Capital into Political Capital: How do Local Communities Gain Political Influence? A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ailand and Columbia”, Presented at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on Property (IAS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