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寶冀
論文名稱:從技術的角度探討通訊產業公司的市場價值---以思科為例
指導教授:郭更生郭更生引用關係黃思明黃思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通訊產業市場價值思科系統公司網路外部性評價生命週期技術優勢購併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通訊產業近十餘年間快速成長,新技術、新產品接連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形態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因此產生了許多成長速度驚人的新企業體,如網路通訊領域中的思科(Cisco)、無線通訊產品的Qualcomm、網際網路的Yahoo等。但是許多證券市場的產業分析專家,不斷提出對通訊產業公司市場價值的質疑,因此引申出對於發展快速的通訊產業公司,若使用現行證券市場分析或是財務會計等評估工具對其市場價值進行評估是否恰當?技術在通訊產業公司的市場價值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探討通訊產業公司價值時所應考量之構面又為何?
所以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與專家訪談,以歸納法進行結構化的探索性研究,並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從技術的角度切入,探討技術在通訊產業公司的競爭優勢中所扮演的策略角色及對通訊產業公司市場價值的影響。
研究中對個案--思科系統公司進行描述與分析,探討技術因素對於思科市場價值的影響。同時針對通訊產業成長快速的領域:無線通訊、光纖通訊及以IP為基礎的網際網路通訊架構等三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瞭解產業環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從思科的技術條件與未來產業環境的需求條件需求建立起通訊產業公司市場價值來源的考量構面。
研究結論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係針對現有財務評價工具的適用性進行探討的結果;第二部份則是針對思科所處產業的市場價值構面進行說明。
一、 有關財務評價工具的適用性及其盲點方面:
(一) 實質價值評價法的DCF法中,思科生命週期假設期間與實際由產業技術發展現況推導出之結論不同,所以在使用該模式進行現金流量折現時可能因期間生命週期階段假設的差異產生偏誤,直接影響評價模式對通訊產業之適用性。
(二) DCF法中Copeland的盈餘導向的現金流量折現法中再投資率(Reinvestment Rate)的計算及附加經濟價值法(EVA)的投資支出,都可以發現投入的資本都將影響企業未來的價值的計算。但是由於對思科投資支出認定上將因採用的會計原則不同而造成結果的差異,思科以Pooling of Interests 的方法購入27家公司佔其總購併金額的70%,但在財務報表上卻無法顯現其投資支出,因而低估了其投資造成影響。
(三) DCF評價法中所採用的資料來源多數為企業財務報表上的歷史資料,透過回歸等統計方法是可以經由歷史資料對通訊產業公司過去的企業價值做某種程度的解釋,但是對於未來價值的評量,則易因技術變遷或其它環境因素的改變,形成與過去不連續的現象,導致預測功能不佳。
(四) 至於相對價值比較法則由於須以同類型的公司作為比較的基準,以思科為例的通訊產業,因技術變動快速,競爭環境不確定性高,不易找到相似的公司進行比較,運用上須特別注意其適用性。
二、思科持續的技術優勢並能滿足產業環境的技術需求,為其市場價值的重要決定要素。思科持續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於技術的領先,在產業技術環境持續不斷變動的前提下,思科的相對競爭優勢亦有可能轉變,換言之,其市場價值亦可能隨之產生變化。所以應持續觀察思科在無線通訊、光纖通訊及以IP為基礎的網際網路通訊架構的產業三大發展重心領域中,其關鍵技術來源的掌握、持續的成本優勢或差異化優勢、技術擴散的速度、相對的技術能力,始能研判其市場價值。
表次……………………………………………………………………….Ⅰ
圖次……………………………………………………………………….Ⅱ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範圍………………………………………………………2
第四節 研究架構……………………………………………………..3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財務工具評價模式……………………………………………6
第二節 市場價值來源..…………………………………………….12
第三節 網路外部性與網路效應…………………………………….15
第四節 臨界量的觀點……………………………………………….18
第五節 技術的特性………………………………………………….19
第六節 技術與競爭優勢…………………………………………….20
第三章 個案公司簡介:思科系統公司……………………………..27
第一節 公司簡介…………………………………………………….27
第二節 思科公司的技術發展……………………………………….30
第三節 思科的整合技術策略……………………………………….35
第四節 思科公司的重要技術購併案……………………………….38
第五節 策略聯盟-技術延展…………………………………………47
第六節 思科公司技術發展匯整…………………………………….48
第四章 通訊產業環境分析…………………………………………….50
第一節 通訊產業技術環境現在形貌……………………………….50
第二節 通訊產業環境變化分析…………………………………….60
第三節 本章小結 ……………………………………………………65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結論………………………………………………….68
第一節 研究發現…………………………………………………….68
第二節 研究結論…………………………………………………….7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81
主要參考文獻………………………………………………………………83
一、 中文部份……………………………………………………….83
二、 英文部份……………………………………………………….85
附錄一、思科購併匯整表…………………………………………………79
附錄二、訪談紀錄…………………………………………………………94
一、 中文部份:
【1】吳啟銘(2001),企業評價:個案實證分析(pp406-503),台北市:智勝文化出版公司
【2】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pp ),台北市:智勝文化出版公司
【3】Geoffery A.Moore(2000),大金剛法則:投資高科技公司贏的策略(pp),陳正平譯(2000),台北市:臉譜文化出版
【4】Donald R. Cooper and C William Emory(1995),企業研究方法(pp1-79,403-418),第五版,古永嘉譯(1996),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賴士葆、謝龍發等(1999),科技管理: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型態(pp29-39),第三版,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6】羅世輝、楊碩英(1999),跨越市場臨界量之迷思:產業主流鎖定之研究,1999科技管理論文集
【7】高凱聲(2000),電信整合趨勢與我國監理政策,. 第75期,台北市:通訊雜誌
【8】楊濬中、陳俊傑(2000),當前台灣通訊產業現況與未來展望之研究,工研院電通所,www.itismis.itis.org.tw
【9】蘇建元(2001),通訊事典書:全球通訊產業發展現況與分析,(pp180-191),台北市:第三波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10】Stauffer, D.,(2000)陳澄和譯,思科的十大秘密,台北市,聯經
【11】何瑞光(2000),交換技術發展現況及趨勢 ,第75期,台北市:通訊雜誌
【12】林立峰(2000),新世代網路服務業的適者生存論, 第75期,台北市:通訊雜誌
【13】陳隆麒(1999),當代財務管理(pp170-171),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Michael E. Porter(1985),競爭優勢(上),李明軒、邱如美譯,台北市:天下文化
【15】Michael E. Porter(1985),競爭優勢(下),李明軒、邱如美譯,台北市:天下文化
【16】Tapscott D.,Lowy A., Ticoll D.(1999)新經濟數位世紀的新遊戲規則,樂為良,陳曉開、梁美雅譯,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份:
【17】F. Peter Boer (1999), The Valuation of Technology : Business and Financial Issues in R&D ( pp08-15),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8】David Bunnell (2000),Making The Cisco Connecting:The Story Behind The Real Internet Superpowe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Christopher Gardner(2000), The 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Guide For Strategy Development, Valuation, and Financial Plann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Katz M., and Shapiro C., (1985),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pp424-440),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5
【21】Wendt O., and Westarp F.,(1999),Determinants of Diffusion in Network Effect Markets , Institit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W. Goethe-University, Germany
【22】Hooke, Jeffery, C.(1998),Security Analysis on Wall Street: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oday’s valuation metho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3】Cisco White Paper (1999),The New World:Market Segments, Technology, and Architechures
【24】The Telecommunication Premier(1999),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25】Cisco Annual Report(2000),www.cisco.com
【26】Roussel, P. A. et al(1991), Third Generation R&D,pp59-65,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7】Cisco,www.cisco.com
【28】 Weitzel, T., Wendt, O., Westarp,F.V.(2000),Reconsidering Network Effect Theory,Institit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W. Goethe-University, Germany
【29】Arthur, W.B.(1989),Competing Techon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 events, The Economic Journal, 99,116-131
【30】Economides, N./ Himmeslberg, C.(1995):Critical Mass and
Network Size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US Fax Market, Discussion Paper EC-95-11,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