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7: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敏華
論文名稱:台灣產業空間在地條件之研究--以科學園區為例
指導教授:賴宗裕賴宗裕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地政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科學園區在地條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9
  • 點閱點閱:12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1980年代在政府的經濟政策的引導下,科技產業興起,透過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使得台灣的產業結構成功地升級,由傳統的勞力密集產業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的高附加價值科技產業,並在全球經濟分工中佔有一席之地。在觀察國內外成功的科學園區案例如矽谷、竹科中可發現,一個科學園區的成功,主要在於其產業空間的在地條件能夠與全球商品鏈接軌的結果,除了一般性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完備之外,在應和全球化經濟的浪潮之下,並需具備特有的策略性條件以吸引廠商的投入與資金的聚集,而在地條件的完備與否將關係到科學園區是否能成功達到吸引產業進駐及跨國性資金投入的重要關鍵。在全球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台灣內部面臨了產業外移及外資減少的空洞化現象,而政府卻不斷地規劃科學園區期望再造竹科的成功。因此,如何透過在地條件的塑造,創造在地產業空間與全球經貿的接軌,來改善台灣內部投資環境、提升產業之全球競爭力,並提供科學園區規劃上之參考,為本研究主要之目的所在。
職是之故,本研究首先探討了全球化下的經濟結構變遷、空間以及競爭力的相關文獻,作為研究產業空間的時空背景,並蒐集科學園區的相關案例來歸納科學園區之成功因素作為在地條件建構之參考。其次,透過台灣經濟發展與科學園區設置之探討,來瞭解科學園區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的角色意義,以及台灣現今在全球經貿中分工位階,並透過兩個回合的德爾菲專家問卷,來建構全球化競爭下科學園區所應具備之在地條件。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科學園區與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連性方面,科學園區的設立為帶動我國經濟成長、引導產業升級之重要命脈,並為台灣產業空間與全球經貿接軌之連結點;在透過在地條件所建構之科學園區產業空間方面,經由德爾菲問卷之調查,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科學園區產業空間,主要建立在以下三點之基礎上:1.提供機能健全的科學園區實體空間,2.創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群聚,3.發展在地產業空間與全球化經濟之接軌。未來科學園區產業空間之塑造與發展策略方面,在發展台灣成為綠色矽島的目標下,提出台灣內部科學園區網絡之規劃構想以引導台灣經濟發展,並透過形塑在地條件之發展策略與配套措施,期望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之研發重鎮。
關鍵字:經濟全球化、科學園區、在地條件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全球化下的經濟結構變遷 11
第二節 空間發展理論 14
第三節 競爭力之相關研究 18
第四節 科學園區之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台灣經濟發展與科學園區設置之探討 41
第一節 台灣產業發展歷程與空間策略之變遷 .41
第二節 產業發展歷程中的科學園區形塑 59
第三節 台灣產業發展的全球分工定位 66
第四章 科學園區在地條件之建構 71
第一節 新竹科學園區的在地條件分析 71
第二節 科學園區在地條件體系之說明 77
第三節 問卷調查及結果分析 87
第五章 形塑在地條件之策略與相關配套措施 111
第一節 形塑在地條件策略之制訂原則 111
第二節 形塑在地條件策略之架構 115
第三節 策略與相關配套措施 11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150
一. 國內文獻
◆書籍
1. Beck, Ulrich著,孫治本譯,2000,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灣商務印書館。
2. Castells, Manuel,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唐山出版社。
3. Pdter F., Drucker著,張玉文譯,2000,知識管理,天下遠見出版社。
4. Held, David、Anthony, McGrew等著,沈宗瑞等譯,2001,全球化大轉變,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5. Porter, Michael著,高登第、李明軒譯,2001,競爭論(上)(下),天下文化。
6. Saxenian, Annalee著,彭蕙仙、常雲鳳譯,1999,區域優勢 : 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天下遠見出版社。
7. Waters, Malcolm著,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 大前研一,李宛蓉譯,1996,民族國家的終結,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 施鴻志、解鴻年著,1993,科技產業環境規劃與區域發展,胡氏圖書
10.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2000,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二十週年紀念專刊。
11. 孫震,2001,台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三民書局。
12.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滄海出版社。
13. 陳坤宏,1995,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畫,明文書局。
14. 陳添壽,1996,台灣政經發展策略,黎明文化事業。
15.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2001,加工出口區35週年區慶特刊。
16. 葛震歐,1983,加工出口區的創設,聯經出版社。
◆期刊
1. Castells, Manuel著,王志弘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367~374。
2. Saxenian , Annalee著,徐進鈺譯,2000,區域優勢之全球架構,空間雜誌,第130期,頁33~86。
3. Wilding, Paul 著,孫建忠譯,1996,全球化、區域主義與社會政策,社區發展季刊 第五十八期
4. 于宗先,1995,台灣工業發展回顧、檢討與展望,台灣經濟,第226期,頁95~112。
5. 孔憲法、黃文雄等,2000,新竹高科技產業發展定位,空間雜誌,第130期,頁41~48。
6. 王春源,1995,台灣產業結構變動之回顧、省思與展望,台灣經濟,第226期,頁65~112。
7.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69∼112。
8. 何宜慈,1970,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置與發展,經濟建設雜誌,第24卷,第五期,頁10~12。
9. 何東波,1990,科學園區發展實例比較,建築師雜誌,1990年四月號,頁88∼93。
10. 李杏芬,2000,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五期,頁855。
11. 李國鼎,1987,加工出口區制度之創立,收入於傳記文學51卷3期。
12. 周志龍,1996,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中的台灣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結構變遷,台北: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13. 金家禾,1999,邁向世界都市之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與空間分佈,都市與計劃,第二十六卷,第2期,頁95∼112。
14. 金家禾,1999,邁向世界都市之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與空間分佈變遷,都市與計劃,第26卷,第2期,頁95~112。
15. 金家禾,2001,競爭力與產業用地政策,經社法治論叢,第27期,頁215~243。
16. 施鴻志,2000,從區域發展藍圖觀點看新竹科學城之發展趨勢,空間雜誌,第130期,頁37~40。
17. 徐子光,1997,國家競爭力評估方法之研析,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三卷第二期,頁131∼155。
18. 徐進鈺、鄭陸霖,2001,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場域的統裡,都市與計畫,第二十八卷,第四期,頁391∼411。
19. 陳松柏、謝龍發,2001,產業競爭力衡量之實證研究,競爭力評論,第三期,頁13~31。
20. 陳冠甫,1991,台灣高科技工業的依賴發展與空間結構─新竹科學園區的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0年春季號,頁113~49。
21. 曾玉明,1998,台灣矽谷─新竹科學園區,能力雜誌,1998年2月號,頁44~73。
22. 曾玉明,1998,傳奇的誕生─從加工出口區到新竹科學園區,能力雜誌,1998年4月號,頁116~129。
23. 楊艾俐、吳迎春,1982,迎接科技時代─從加工出口區到科學園區,天下雜誌,1982年10月號,頁10~18
24. 楊政龍、金家禾,2002,之知識設施空間分佈對台灣製造業創新成效之影響,台灣土地研究,第四期,頁101∼124。
25. 廖淑蓉、周志龍,2000,台灣地方經濟發展制度架構之謅議-以北部沿海若干鄉鎮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頁13~33。
26. 劉大年等,2000,世界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對我國經貿之影響,經濟部委託研究報告書。
27. 賴宗裕,2001b,經濟全球化與國土規劃策略之探討,都市與計劃,第28卷,第4期,頁519∼542。
◆研討會、碩士論文
1. 王振寰、高士欽,2000,台灣產業發展與全球化省思,「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2. 江丙坤,2001,全球化與都市發展,亞太四城發展論壇專題演講。
3. 呂清松,1997,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之論爭與台灣實證─新竹科學園區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4. 呂清松、周志龍,2001,全球化與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發展的契機,全國土地管理與開發學術研討會。
5. 季惠生,1999,企業競爭力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製造業為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 林建元,2001,新經濟對台北都會發展的新挑戰,亞太四城發展論壇論文集。
7. 林漢昌,1997,企業國際競爭力評估指標及內涵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所。
8. 洪啟東,1993,全球文化在結構中台北代理人空間活動現象之初探,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9. 范乾峰,1998,經濟全球化下台灣跨國性經濟空間網絡之研究-貿易流與商品鏈的網絡分析,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10. 徐千雲,1998,台北都會區產業空間變遷與都會中心高階層服務業(HOS)專業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11. 徐偉傑,1999,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全球化與在地條件,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12. 高大仁,1996,台灣加工出口區與新竹科學園區開發經驗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
13. 張家銘、徐偉傑,2000,台灣產業發展與全球化省思,「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14. 張學聖、姚希聖、許惠雯,2001,科學園區設置與地方發展關係之探討─以商務需求為利,地政學術研討會論文。
15. 廖淑蓉、古宜靈、辛晚教,2001,新竹地域空間的科計畫與網絡化,2001年區域科學年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頁75∼88。
16. 蔡亮,1999,全球化過程中的新竹區域空間結構之變遷,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
17. 盧俊成,1999,論以全球電子商務提昇我國的全球競爭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訊中心
18. 賴宗裕,2000,全球化與國土規劃之省思,台灣土地研討學術會議論文。
19. 賴宗裕,2001a,全球化下區域空間再結構之初探,中華民國都市計畫研討會論文。
20. 簡旭伸,1997,國家、發展政策與特區計畫─以台灣加工出口區之形成與轉變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
21. 簡博秀,2001,中國都市與區域的研究與未來:一個全球化觀點,地政學術研討會論文。
二.國外文獻
1. Aschauer, David A., 1987, “Is Government Spending Stimulativ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StaffMemoranda.
2. Begg, I. 1999, Cities and Competitive, Urban Studies, Vol. 36, Iss. 5.6, pp.445-458.
3. Boddy, Mmartin, 1999,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A Critique, Urban Studies, Vol. 36, pp.811~842.
4. Castells, Manuel, 2000,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s Reader, pp76~81.
5. Chiang, P .K 1998, The Competitiveness Trend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6. Chris, Jensen-Butler, 1999, Cities in Competition: Equity Issues, Urban Studies, Vol. 36,pp.865~891.
7. Cox, Kevin R. , 1995, Globalisa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Studies, Vol. 32, No. 2, pp.213~224.
8. Gordon, I. R., 1999 ,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Urban Competition , Urban Studies, Vol. 36, Iss. 5.6, pp.1001-1016.
9. Gordon, lan, 1999,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Urban Competition, Urban Studies, Vol. 36, No 5-6, pp.10001-10016.
10. Helm, Croom, 1988,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11. Kresl, P. k., and Singh, B., 1995,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 the United States, Ctities and New Global Economy, pp.424-446.
12. Kresl, P. k., and Singh, B., 1999,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Economy: Twenty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 Urban Studies, Vol.36, Iss. 5.6, pp.1017-1027.
13. Krugman, Paulr, 1996, Oxford Review Economic Policy, Vol. 12, No. 3, pp.17~25
14. Lever, W. F. and Turok, 1999, Competitive Cities: Introduction to the Review, Urban Studies, Vol. 36, Iss. 5.6, pp.791-793.
15. Maryann P.Feldman, 1994,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16. Mueller, Dennis C., 1989, Public ChoiceⅡ:A Revised Edition of Public Choic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Neubauer, Deane, 2000, Assaying the frontiers of globalization : Explorations in the new economy, American studies ,Vol. 41 .
18. Porter, Michael E., 1995,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Inner C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278~291.
19. Sassen, Saskia, 2000, The Global City: Strategic Site/New Frontier, American Studies, Vol. 41, Summer, pp.79~96
20. Sassen, Saskia, 2000,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2nd, Thousand Oaks, Calif.
21. Sassen, Saskia, 2002,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Readings in Urban Theory, pp.33~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