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0: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朴仁和
研究生(外文):PARKINHWA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農村攤派問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anPai in China''s Rural Areas
指導教授:陳德昇陳德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DES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東亞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尋租理論農村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亂攤派農民
外文關鍵詞:rent-seekimgrural areasexcessive taxesfeespenaltiesTanPaipeasa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以「尋租理論」來分析,當前中國大陸農村中滋生蔓延之農村幹部的尋租性腐敗行為。研究目的在於︰制度轉變和制度設計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社會損失和代價。
在1978年中國大陸農村實行承包制以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然而,一些地方行政單位,以「農民已經富起來」為理由,紛紛向農民要求「贊助」,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和各種亂攤派的現象開始出現,而且日益嚴重。因此,自九○年代開始中共當局發佈了一系列禁止攤派與減少農民負擔的政策,但效果不彰。本論文重點,即,針對此一現象尋求解釋,探討農村地區盛行的攤派問題。
本文研究時間範圍是從改革開放後(1978年)到2000年為止;研究對象主要是農村幹部。所謂的農村幹部,是以村民委員會,以及鄉鎮基層的幹部和村的黨支部書記為主。第二章探討「尋租理論」。第三章討論中共中央的政策,以及農村幹部對農民的尋租行為。第四章分析農村幹部損害農民利益的具體方式和原因。第五章探究攤派所產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最後,提出本文結論。
綜合上述的分析,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農民收入雖然增加,但農村地區農民負擔問題仍相當嚴重。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共對農民政策偏差、監督機制不健全、共產幹部濫權與腐敗所致。
Based on the rent-seeking theory, this thesis is an analysis of local cadre’s corruption that has been rampant in many Chines rural commun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how social reform and social planning can affect a person’s behavior, and possibly incur social cost.
Aft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1978, the income of Chinese peasants has increased quickly and many of the peasants became independent tillers. As the peasants grew richer, local officials began to extract more from the villages. Excessive taxes, fees, penalties and illegally raised money from the peasants (Tan Pai) have all become serious problems in China’s rural areas. Since the early 199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nounc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hat prohibit Tan Pai. Whether these policies did reduce the peasants’ burden, however, is not clear yet.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Tan Pai problem and the incentives and behaviors of local cad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8-2000. Local cadres include village chiefs as well as 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in villages and town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2 is a presentation of the rent-seeking theory. Chapter 3 is a discussion the policies of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cadre’s rent seeking behavior. Chapter 4 is an analysis of concrete examples of how local cadres’ behavior hurt peasants’ interests. Chapter 5 is a study of the Tan Pai problem and it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Chpater 6 is the conclusion.
The major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despit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ies, Chinese peasants’ burden has not been reduced mainly because there has not been any monitoring system to effectively discipline local cadres’ rent-seeking behavior.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13
第二章 尋租理論的探討
第一節 尋租的定義 ---------------------------------------- 15
一、 「租」的定義 -------------------------------------- 15
二、 尋利和尋租的界定 ---------------------------------- 20
第二節 尋租理論的特點 ------------------------------------ 21
第三節 尋租活動分析 -------------------------------------- 22
一、 尋租活動的制度條件 -------------------------------- 22
二、 租金的來源 ---------------------------------------- 24
三、 尋租活動的缺失 ------------------------------------ 24
四、 尋租活動的三個層面 -------------------------------- 26
第三章 農業政策與幹部的角色
第一節 農業政策 ------------------------------------------ 29
一、 1978年以前的農業政策 ------------------------------ 29
二、 1978年以後的農業政策 ------------------------------ 32
第二節 農業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 -------------------------- 37
一、 對抗土地延包政策 ---------------------------------- 38
二、 對抗糧食收購政策 ---------------------------------- 39
三、 抵制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 ---------------------------- 39
四、 破壞保護耕地政策 ---------------------------------- 40
第三節 農村幹部的地位和角色 ------------------------------ 41
一、 農村幹部的地位 ------------------------------------ 41
二、 農村幹部的多重角 ---------------------------------- 43
第四節 大陸農村幹部的尋租行為 ---------------------------- 52
一、 財政區域負責任:默認的上下定稅權 ------------------ 54
二、 土地承包制:默認的資源控制權 ---------------------- 57
三、 形式上的集體所有制 -------------------------------- 58
第四章 攤派的類型與原因
第一節 攤派的類型 ---------------------------------------- 61
一、 購買農產品打「白條」 ------------------------------ 62
二、 隨意發放土地承包權 -------------------------------- 63
三、 支援農業「搭便車」現象 ---------------------------- 64
四、 變相亂攤派 ---------------------------------------- 65
五、 公款的大肆搜刮、揮霍浪費 -------------------------- 68
第二節 攤派的原因----------------------------------------- 70
一、 財政制度------------------------------------------- 70
二、 行政制度------------------------------------------- 75
三、 二元社會結構--------------------------------------- 76
四、 法律制度 -------------------------------------------78
五、 鄉鎮企業的不發達 ---------------------------------- 81
六、 鄉鎮機構與人事膨脹 -------------------------------- 82
第五章 「攤派」對政治、經濟與社會影響
第一節 「攤派」對政治影響 -------------------------------- 85
第二節 「攤派」對經濟影響 -------------------------------- 92
第三節 「攤派」對社會影響 -------------------------------- 95
第六章 結論
第四節 尋租理論的再思考 --------------------------------- 101
第五節 研究發現 ----------------------------------------- 102
第六節 前瞻評估 ----------------------------------------- 105
參考文獻 -------------------------------------------------- 111
附錄一
中共「減輕農民負擔工作」文件彙編 ---------------------------123
附錄二
1990年以來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取消的收費項目 -------------------139
圖 表 目 錄
圖2-1 : 尋租活動示意圖 ------------------------------------25
表3-1 : 1985年至1998年糧食收購中「剪刀差」數額 ------------36
圖3-1 : 農村基層政治結構及村委會主要功能圖 ----------------48
表3-2 : 改革前後鄉村社會基本權力與職能配置的變化 --------- 43
表3-3 : 黑龍江昌五鎮村級幹部任職前的職務狀況 ---------------49
表5-1 : 近年來大陸各地農民騷動情況 ---------------------88∼91
表6-1 : 三大經濟地帶農民負擔比較 ------------------------- 104
表6-2 : 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大事記 ----------------------------------------------------------108∼109
參 考 文 獻
一、 中文部分
1. 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著,1997∼1998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國農業年鑑編輯委員會著,中國農業年鑑1991年、1994年(北京:中國農業)。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Flemming Christiansen and Shirin M. Rai著,潘兆民、黃烈修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
牛若峰,農業經濟和宏觀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王兆軍,「大陸農村現狀及出路」,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旭,「國家與社會的權力互強」,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曉毅、張軍、姚梅,中國村莊的經濟增長與社會變型──廣東省東莞市雁田村調查(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
史達林,論列寧主義問題(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余紅,中國農民社會負擔與農村發展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明熹主編,中國農民負擔自查監督手冊(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1999年)。
吳國光、鄭永年,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宋國誠,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台北:台灣學生,1996年)。
李凡、壽慧生、彭宗超、蕭立輝,創新與發展──鄉鎮長選舉制度改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年)。
李成貴,中國農業政策-理論框架與應用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李溦,農業剩餘與工業化資本積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雪光,「西方社會學關於中國組織與制度變遷研究狀況評述」,收錄於涂肇慶、林益民主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胡鞍鋼,挑戰中國:鄧後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1994年)。
胡鞍鋼,中國:挑戰腐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馬國強、蘇明、石愛虎,中國農民收入問題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許欣欣、李培林,「1998∼1999年:中國市民的關注焦點與未來預期」,汝信、陸學藝,199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陳雲,陳雲文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陸丁,「尋租理論」,現代經濟學前研專題(第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賀衛,尋租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1350∼1988(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黃樹民,林村的故事(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4年)。
榮敬本,崔之元著,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縣鄉兩級政治體制改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劉有法、張力軍主編,世界經濟與中國──世界經濟專題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劉應杰等著,中國社會現象分析(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
皺子嬰,「中共農村黨組織、新興家族和基層民主」,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蔡繼明主筆,中國三大階層的收入分配(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鄧小平文獻,第二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2. 期刊
「交通亂收費情形調查」,前哨月刊(香港),1999年第11期(1999年11月),頁134。
大陸情勢(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年10月,頁30∼32。
丁力,「抓農民增收應從減負開始」,改革(重慶),1999年第5期(1999年5月),頁107∼111。
丁建嶸,「利益、權威和秩序-對農民對抗基層政府的群體性事件的分析」,中國農村觀察(北京),2000年4期(2000年4月),頁70∼76。
王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的委託──代理關係」,中國農村觀察(北京),2000年第3期(2000年3月),頁59∼72。
王元,「農民負擔重、攤派無底洞」,爭鳴(香港),1993年11月號,頁50∼52。
王信賢,「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8期第43卷(2000年8月),頁23∼45。
王雅林,「農村基層的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機制──黑龍江省昌五鎮的個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8年第5期(1998年5月),頁37∼51。
王學力,「個人收入差距的現狀、問題和對策」,改革(重慶),2000年第6期(2000年6月),頁92∼100。
朱又紅、南裕子,「村民委員會與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變遷:法人行動者及社會行為分析」,社會學研究(北京),1996年第3期(1996年3月),頁32∼41。
江振昌,「大陸農民負擔與農民騷動關連性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第1期(1994年1月),頁46∼60。
何楠、韓兆柱,「我省農民負擔問題的調查」,鄭州特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鄭州),第20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283∼284、286。
吳介民,「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台北),1998年第3期(1998年3月),頁3∼61。
吳菊、袁星侯,「對我國農業稅費改革的若干思考」,農業經濟問題(北京),1999年第4期(1999年4月),頁12∼17。
吳敬璉,「經濟依賴與中國改革──對諾斯教授演講的評論」,改革(重慶),1995年第3期(1995年3月),頁57∼59。
宋圭武,「中國農民的負擔問題」,戰略與管理(北京),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41∼46。
李武武,「農民不合理負擔的30種表現」,調研世界(大陸),1999年10期(1999年10月),頁14∼15。
李芹,「對我國農民負擔狀況的分析」,中國農村經濟(北京),1992年第8期(1992年8月),頁11∼13。
李政軍,「尋租與DUP活動:一個比較分析」,江漢論壇(武漢),2000年第9期(2000年9月),頁14∼18。
李翀,「論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職能-對西方經濟學的思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1995年第2期(1995年2月),頁1∼7。
辛自立、張衛祥,「村官違法違紀現象透視」,黨風與廉政(大陸),1999年第11期(1999年11月),頁13∼14。
周亞貞,「貪污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必要的邪惡嗎?──從尋租理論探討漸進式改革的缺失」,公民訓育學報(台北),1997年第6輯,頁273∼286。
周運,「官僚與百姓矛盾全面激化:上訪大軍、浩浩蕩蕩」,前哨月刊(香港),2000年1月號,頁18∼20。
岳紀調,「注意“村官”的腐敗問題」,中國監察(大陸),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62。
林平,「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中共面前:農村一個權勢階層-農村政治体制非改不可」,廣角鏡月刊(香港),1999年第1期(1999年1月),頁23∼25。
俞德鵬,「農民負擔問題的社會和法律分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3期(2001年2月),頁127∼137。
城固縣紀委,「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之我見──關於農村信訪案件上昇的調查與分析」,黨風與廉政(大陸),2000年第8期(2000年8月),頁25∼26。
柏立席,「關於農民負擔的調查」,農村工作通訊(北京),1992年第8期(1992年8月),頁9。
胡榮,「村民委員會與鄉鎮政府的關係」,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0期(1998年12月),頁133∼150。
唐鳴,「對農村基層政治關係中兩個問題的探討」,社會主義研究(北京),1996年第2期(1996年2月),頁35∼39。
夏樂生,「從尋租行為看大陸國企改革中的腐敗問題」,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8期(1999年8月),頁38∼49。
徐勇,「村幹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總第42期(1997年8月),頁151∼158。
徐斯儉,「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頁3∼31。
高鳴,「婚姻登記中的搭車收費必須堅決制止」,民主與法制建設(北京),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頁8∼10。
張光遠,「我國收費體制改革思路研究」,改革(重慶),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5∼15、40。
張岸元、白文波,「鄉村“三提五統”的理論、政策與實踐」,戰略與管理(北京),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37∼46。
張寒,「種不起的黑土地」,半月談(北京),1999年第16期(1999年9月),42∼45。
張漢昌,「“村官腐敗”現象的產生原因、社會影響及治理對策研究」,當代法學(大陸),2000年第6期(2000年6月),頁27∼30。
盛來運,「中低收入農戶負擔依然」,中國國情國力(大陸),2001年第2期(2000年2月),頁20∼21。
陳永發,「《國家權力的滲透》──一本爭論的書」,當代(台北),1991年第67期(1991年11月),頁124∼131。
陳志柔,「中國大陸的不平等結構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1∼15。
陳昌洪,「控制農民負擔加重的對策探討」,農村經濟(大陸),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頁22∼23。
喬百君,「糧食流通體制下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分析-對吉林省磐石市調查結果的思考」,農業經濟問題(北京),1999年第3期(1999年3月),頁6∼10。
賀衛、王浣尖,「以制度創新抑制尋租的可能性研究」,江漢論壇(武漢),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5∼10。
黃延信,「農民負擔過重的制度性根源與對策」,農業經濟(北京),1994年6期(1994年6月),頁115∼119。
黃國石,「尋租、腐敗及防治對策」,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廈門),1999年第3期(1999年3月),頁100∼104。
溫鐵軍、朱守銀,「土地資本的增殖收益及其分配-縣以下地方政府資本原始積累與農村小城鎮建設中的土地問題」,中國土地(大陸),1996年4期(1996年4月),頁24∼27。
萬安培,「租金變動規模的考察」,經濟研究(北京),1998年第7期(1998年7月),頁60∼63。
廖金鎣,「農民負擔過重的調查與思考」,中國農村經濟(北京),1998年第6期(1998年6月),頁34∼37。
褚玲,「農村幹部腐敗調查」,中國監察(大陸),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21∼22。
趙陽、周飛舟,「農民負擔和財稅體制──從縣、鄉兩級的財稅體制看農民負擔」,社會科學學報(香港),2000年第17期秋季(2000年9月),頁67∼85。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25∼43。
鄭宇碩、鄢聖華,「中共黨組織在鄉鎮人大代表選舉過程中的角色」,遠景季刊(台北),第2卷第2期(2001年4月),頁29∼44。
蕭功秦,「“軟政權”與分利集團化:中國現代化的兩重陷阱」,戰略與管理(北京),1994年第1期(1994年1月),頁2∼4。
蕭揚,「做一個現代農民有多難」,中國改革(大陸),2000年第6期(2000年6月),36∼37。
霍仕明、呂萍文,「六村官竟然自發獎金餘萬、巧立令人眼花繚亂的獎金名目」,現代農業(大陸),2000年第6期(2000年6月),頁7。
龍飛,「大陸農民問題日見突出」,中共研究(台北),第34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77∼79。
顧航宇,「農村計畫生育工作中的尋租行為」,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6期(1999年6月),頁36∼37。
二、 英文部分
1. 書目
Buchanan, James M., Tollison, Robert D. and Tullock, G. eds, 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Texas A & M University Economics Series; No. 4, 1980).
Buchanan, James M., “Rent Seeking and Profit Seeking,” in Tollison, Robert D. and Congleton, Roger D., ed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Rent Seeking (Vermo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Lin, Nan and Chen, Chih-Jou Jay, “Local Elites and Share-Holding: Property Rights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nterprises in China,” pp. 301-354 in Walder, Andrew G. and Oi, Jean C.,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Oi, Jean C. and Walder, Andrew G. eds,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Samuelson, Anthony P., Economics, 11th(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Shue, Vivienn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Tollison, Robert D., “Is Theory of Rent-Seeking Here to Stay?” in Rowley, C. K, Democracy and Public Choice: Essays in Honor of Gordon Tullock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2. 期刊
Bhagwati, Jagdish N., “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DUP) Activ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0, no.5 (October.1982), pp.988-1002.
Krueger, Anne 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nt 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o.3 (June.1974), pp.291-303.
Lu, Xiao Bo., “The Politics of Peasant Burdens in Reform China.”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Vol.25, No.1 (London: F. Cass & Co, 1997), pp113-138.
Nee, Victor, “Social Inequalities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6, no.3 (June 1991), pp267-282.
O’Brien, Kevin, “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vol. 32(July 1994), pp.33-59.
Oi, Jean C.,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Democracy Village Self-governance,” China Review, 1996, pp.125-144.
Unger, Jonathan and Chan, Anita, “ Private Enterprise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a Rural South China Township, ”The China Journal, vol. 42(July 1999), pp.45-74.
Walder, Andrew G., “Career Mobility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0, no.3 (June 1995), pp.309-328.
三、 學位論文
于性礎,中國大陸剪刀差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0年6月。
吳玉霞,中共「鄉政村治」體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廖光隆,中國大陸農民收入與負擔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四、 報紙
人民日報(大陸)
大公報(香港)
長江日報電子版(武漢)
科技日報(大陸)
湖北日報(大陸)
粵港信息日報(香港)
經濟日報(大陸)
農民日報(大陸)
遼沈晚報(大陸)
五、 Internet Homepage
http://agri.panyu.gov.cn/jianfu.htm
http://www.asiademo.org/2000/06/20000624b.htm
http://www.asiademo.org/2001/09/20010907b.htm
http://www.fujian-window.com/mzwz/000825t/1_11.html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s20010117.htm http://www.hbdaily.com.cn/hbrb/20000131/big5/hbrb^18180^1^0131h035.ht
http://www.ncn.org/zwginfo/9801b/19-01b.htm
http://www.obbit.net/~chps/docs/indx20bh.htm 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ji/31/179/20010213/394050.html
http://www.stdaily.com/today/JJTK/20010715/BIG5/JJTK%5E353%5E8%5EH15005.htm
http://www.takungpao.com/chinaanalysis/big5/markettrend/agriculture/village.htm
http://www.unirule.org.cn/Academia/neibu99-10-pei.htm
http://www2.nccu.edu.tw/~eastasia/b5/tm_023.htm
http://www3.chinesenewsnet.com/cgi-bin/newsfetch.cgi?unidoc =big5&src=SinoNews/Mainland/Sun_Jun_11_15_10_17_2000.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龍飛,「大陸農民問題日見突出」,中共研究(台北),第34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77∼79。
2. 鄭宇碩、鄢聖華,「中共黨組織在鄉鎮人大代表選舉過程中的角色」,遠景季刊(台北),第2卷第2期(2001年4月),頁29∼44。
3.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25∼43。
4. 陳志柔,「中國大陸的不平等結構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1∼15。
5. 徐斯儉,「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頁3∼31。
6. 徐勇,「村幹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總第42期(1997年8月),頁151∼158。
7. 夏樂生,「從尋租行為看大陸國企改革中的腐敗問題」,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8期(1999年8月),頁38∼49。
8. 俞德鵬,「農民負擔問題的社會和法律分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3期(2001年2月),頁127∼137。
9. 周亞貞,「貪污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必要的邪惡嗎?──從尋租理論探討漸進式改革的缺失」,公民訓育學報(台北),1997年第6輯,頁273∼286。
10. 江振昌,「大陸農民負擔與農民騷動關連性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第1期(1994年1月),頁46∼60。
11. 王信賢,「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8期第43卷(2000年8月),頁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