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1: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逸卿
論文名稱:解構女性職場「優勢」的迷思---父權與資本的共謀及鬥爭
論文名稱(外文):Mystique of Feminine ‘Advantage’ in Workplace and Its Deconstruction─Collusion or Conflict between Patriarchy and Capitalism
指導教授:劉梅君劉梅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父權資本主義女性主義性別組織理論優勢迷思兩性平等兩性工作平等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2
  • 點閱點閱:28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論文在探討父權與資本主義社會下,「女性職場優勢」之迷思與陷阱,研究者以社會主義之女性主義的精神為基礎,以工業革命以來,父權與資本主義的共謀與鬥爭為背景,做為分析女性職場處境的重要依據。此外,並以性別組織理論,來進一步對女性職場處境做剖析。基於上述的理論背景,研究者所歸納出來的「女性職場優勢」,都並非真正的優勢,而是在父權資本主義社會下的虛假優勢,這些「優勢」迷思成為打擊職場兩性平等的一股阻力,因為在研究者的研究架構中,女性在未達到「平等」前,何來「優勢」可言﹖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採女性主義之研究視角,分兩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研究者大量閱讀相關的次級資料,並對週遭的親朋好友做了非正式的會話訪談,從大家的想法中歸納對「女性職場優勢」的看法。經由第一階段的資料蒐集結果,研究者以閱讀的文本為主,初步訪談為輔,基於本研究的思考架構(參優勢迷思解構圖),研究者初步將當今所謂的女性職場「優勢」迷思分成六種︰(一)善體人意「優勢」,(二)弱者「優勢」,(三)免服兵役「優勢」,(四)美貌「優勢」,(五)家務責任「優勢」,(六)柔性領導「優勢」。在第二階段時,研究者採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來進行,以第一階段所蒐集到的優勢迷思為基礎,並以資料窮盡為原則,直致取得豐富而完整的分析資料為止,目的在補足第一階段資料的不足,並歸納完整的女性職場「優勢」迷思觀點。
研究者在分析架構上考量到各「優勢」有其來源,以及所帶來的好處,因此在「優勢」來源上,分為「父權建構下的」、「反利用父權的」以及「擺脫父權的」﹔在「優勢」好處上,包括「僱用」、「升遷」、「選擇」與「個人」的好處。在研究分析的進行上,研究者將以上述的架構來進行分析,並且加上通過實施的「兩性工作平等法」做為實例,以了解職場人士如何看待兩性平等,以及女性職場「優勢」迷思如何影響法案的落實與推動。
最後,研究者提出女性主義者所期許的職場女性角色,以及理想的職場環境,來還原並說明女性職場真實面貌,且做為重建兩性平等職場的結論。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female’s “advantage” in workplace, which is a myth and has traps, given the patriarchal and capitalist society. Socialist feminism and gender organization theory provide theoretical insights to this discussion. In author’s opinion, all the saying about female’s advantage in workplace is falsely misleading; the truth is that women face more disadvantages than advantages in the labor market. And all those popularly regarded advantages are in fact traps against women’s long-term career development and working benefits. If the myths of female’s “advantage” in workplace exist one day, strong resistance will setback gender equality efforts over the past years by women movement group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uses “Gender Equality Employment Law”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women’s real situation in workplace, and reveals the fact that how women are disadvantageously affected by the “advantage” myths and how the mainstream uses the myths to attack gender-related policy.
Text analysis and depth interview are employed to collect data and put data into analysis in which the discourse about “feminine advantage” is closely examined . Six myths about the advantage are : 1. The “advantage” of feminine warmth and tenderness, 2. The “advantage” of being the weaker sex, which means more tolerance toward women in workplace. 3.The ”advantage” of exemption from serving the army, 4.The “advantage” of beauty appeal, 5.The “advantage” of having the choice of either working or not working (being a housewife). 6.The “advantage” of feminine leadership, an emerging managerial paradigm.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女性職場優勢的背後﹕父權與資本主義
一. 父權與資本主義的衝突與結合
二. 台灣的父權與資本主義對職場女性的影響
第二節 父權與資本主義下,組織中的性別迷思與陷阱
一.性別組織理論
二.組織中的女性優勢﹖
第三節 解構「優勢」的迷思與陷阱
一. 從先天到後天
二. 女性職場「優勢」的真相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女性主義研究的視角
第二節 研究設計
一. 研究步驟
二. 受訪者背景概述
三. 研究分析架構
第三節 研究反思與限制
第四章 父權建構的虛假優勢分析
第一節 善體人意「優勢」
一. 迷思
二. 陷阱
第二節 弱者「優勢」
一. 迷思
二. 陷阱
第三節 免服兵役「優勢」
一. 迷思
二. 陷阱
第五章 反利用父權的虛假優勢分析
第一節 美貌「優勢」
一. 迷思
二. 陷阱
第二節 家務責任「優勢」
一. 迷思
二. 陷阱
第六章 擺脫父權的虛假優勢分析
第一節 柔性領導「優勢」
一. 迷思
二. 陷阱
第七章 從「優勢」到「平等」---淺談職場兩性平等與「兩性工作平 等法」
第一節 兩性看職場的性別平等
一. 兩性的拉鋸戰
二. 女性主義者的觀點
第二節 兩性對法條內容的看法
一. 父權建構的虛假優勢效應
二. 反利用父權的虛假優勢效應
三. 擺脫父權的虛假優勢效應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表格目次
表2-1 四種類型的組織
表2-2 組織建築的要素對女性事業生涯的影響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整理
表3-2 父權與資本主義下的女性職場優勢類型
表4-1 善體人意「優勢」之迷思與陷阱整理
表4-2 弱者「優勢」之迷思與陷阱整理
表4-3 免服兵役「優勢」之迷思與陷阱整理
表5-1 美貌「優勢」之迷思與陷阱整理
表5-2 家務責任「優勢」之迷思與陷阱整理
表6-1 女性經理人與男性經理人的不同
表6-2 雙重標準的形容詞
表6-3 柔性領導「優勢」之迷思與陷阱整理
表8-1 女性職場「優勢」之迷思與陷阱統整
圖形目次
圖2-1 女性職場優勢迷思的解構圖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1 文本分析的書目
附錄2 文本分析書目之「女性職場優勢」觀點
中文部分
上野千鶴子(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
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性屬關係(上)>,頁8-22。
王麗容(2001a),《婦女與工作---談e世代的雙生涯女性》,華視訓練中心座談會民國九十年八月十一日。
王麗容(1998b),《女性勞動參與和企業內家庭政策(上)》,勞工行政第124期,頁20-35。
天下編輯(2000),《不一樣的她,E世代女性新典範》,台北﹕天下文化。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九月),《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0),《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0),《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行政院主計處(1999-2000),《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教育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
林芳玫(1999),《性別》,台北﹕巨流﹕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林秀英(1995),《女性員工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角色特質及成就動機對擔任主管職位之影響研究》,中正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德明(1995),《女性主管的心理調適歷程探討》,輔大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
邱清榮(1997),《我國老年婦女自主性之初探---以台北市居住於社區中的老年婦女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琬瑜(1992),《臺灣父權家庭制度下之女性處境之解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安妮(1995),《我國勞工保險老年給付的性別差異分析:社會安全制度性別階層化之初探》,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胡幼慧主編(199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徐木蘭(1998),《柔性管理---同船共渡企業心》,台北﹕天下文化。
秦光輝(1997),《「當兵」現形記---從台灣男性兵役經驗看軍隊父權體制再生產的性別邏輯》,清華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秀雯(1998),《勞動、性別與女性主義法學》,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1995),《綿綿此恨,可有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剖析》,<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頁147-180。
張啟娟(1998),《解構職場性騷擾的迷思》,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
黃于娟(1994),《性別、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政大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北市﹕桂冠。
黃煥榮(2000),《組織中玻璃天花板效應之研究﹕行政院部會機關女性升遷之實證分析》,政大公行所博士論文。
黃麗蓉(1996),《組織中的女性領導》,政大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2001),《最近有點煩---ABOUT男人心事》,台北﹕天下文化。
蔡璧如(1999),《十七位女老闆的故事---對父權、商場文化及「企業家精神的性別反思」》,政大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劉梅君(1999a),《性別與勞動》,<性屬關係(上)>,台北﹕心理,頁253-295。
劉梅君(1999b),《「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母性保護」之關聯---淺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等「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的立法理由》,律師雜誌第242期,頁34-41。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性屬關係(上)>,台北﹕心理,頁135-169。
歐秀妙(1998),《從女性身體觀看運動中的兩性平權》,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盧蕙馨(1999),《婦女人類學》,<性屬關係(下)>,台北﹕心理,頁17-27。
蕭淑滿(2001),《台灣地區兩性職業區隔變遷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彥如(1998),《組織的社會性別---女性主義觀點》,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
瞿宛文(1999),《公與私之間----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台北﹕天下文化。
嚴祥鸞(1998),《性別關係建立的科技職場》,婦女與兩性學刊第九期,頁187-204。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
西文部分
Acker, Joan(1992a),”Gendering Organization Theory”,Gendering organization analysis,edited by Albert J. Mills,p.248-261。
Acker, Joan(1992b),”the future of woman and work︰End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Spring92, Vol. 35 Issue 1, p53, 16p。
Babbie, Earl (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
Bem, S.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ou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pp634-643
Britton, Dana M(1999),”cat fights and gang fights︰preference for work in a male-dominate organization”,Sociological Quarterly, Summer99, Vol. 40 Issue 3, p455, 19p。
Bryce, Lee 陳衛明,謝欣譯(1992),”The influential woman”,台北﹕方智。
Bussemaker, Jet and Kees van Kersbergen(1994),”Gender and Welfare States: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in Diane Sainssbury(ed.),Gendering Welfare Stat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ameron, Janet,葉麗華譯(1993),”The competitive woman”,台北﹕牛頓。
Catharine, A. MacKinnon著 賴慈芸等譯(1993),”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an”,台北﹕時報。
Drude Dahlerup.”Confusing Concepts---Confusing Reality: A Theoritical Discussion of the Patriarchal State,” in Anne Showstack Sassoon (ed.), State, Private Life and Political Chang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Evans, Gall,施清真譯(2001),’’Play like a man, Win like a woman’’,台北﹕天下文化。
Faludi, Susan,顧淑馨譯(1993),”Backrish”,台北﹕守護神。
Fisher, Hellen (2000),”The first sex: the natuaral talents of woman and how they are changing the world”,台北﹕先覺。
Godfrey, Neale S,蔡佳玲譯(2001),”Mom, Inc.-Taking your work skills home”,台北﹕天下文化。
Goleman, Daniel (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台北﹕時報出版。
Guy(1994),”Organization architecture, gender and woman’s careers”, Review of Public Personal Administration,14(2), p.77-90。
Hartmann, Heidi (1979),”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 Toward a More Progressive Union,” Capital and Class (8):1-33.
Helggesen, Sally,林宴夙譯(1995),”The female advantage: woman’s ways of leadership”,台北﹕允辰文化。
Hooyman, Nancy and Gonyea, Judith (1995),”Gender Justice: Achieving a More Family-Responsive Workplace.”pp.291-371.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Family Care﹕Policies for Gender Justice. Newbury Park,C.A.﹕Sage.
Morgan, David H.J.(1990),”No More Heroes? Masculinity, Violence and the Civilizing Process, ” in Lynn Jamieson and Helen Corr (eds), State, Private Life and Political Change.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Munroe, Gordon ,施清真譯(2000),”In my wildest dreams---living the life you long for”,台北﹕天下文化。
Naisbitt ,John and Aburdene ,Patricia,尹萍譯(1990),”Megatrends 2000”,台北﹕天下文化。
Nielsen, Joyce McCarl(1990),”Intriduction,” in Joyce McCarl Nielsen(ed.), Feminist Research Methods: Exemplary Reading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Rossman, Marlene L.,余佩珊譯(1993),”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woman of the 1990s”,台北﹕天下文化。
Sacks, Karen (1974),”Engels Revisited:Woman,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in Michelle Zimbalist 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eds.),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Scollard, Jeannette R.,何亞威譯(1991),”Risk to win─A woman’s guide to success”,台北﹕天下文化。
Sheppard, Deborah(1992),”Woman Managers’ Perceptions of Gender and Organization Life”,Gendering organization analysis,edited by Albert J. Mills,p.151-166。
Smith,Vicki(1989),”The circular trap: women and part-time work”,Staking a Claim: Feminism,Bureaucracy and the State.Cambridge, UK: Policy Press. Chapter 8.
Stahl, Lasley,徐珮雯譯(2001),”Reporting life”,台北﹕天下文化。
Tannen, Deborah,黃嘉琳譯(1996),”How woman’s and man’s conversational style affect who gets heard, who gets credit, and what gets done at work.”,台北﹕天下文化。
Wolf, Naomi,何修譯(1992),”The beauty myth”,台北﹕守護神。
Waitley, Deborah,施清真譯(2000),”The psychology of winning for woman”,台北﹕天下文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