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8: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民憲
論文名稱:神會思想研究:兼論圭峰宗密對荷澤宗的記述與判攝
指導教授:林鎮國林鎮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神會禪宗宗密荷澤宗頓悟定慧體用佛性無念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各章大要
第一章 〈緒論〉 說明寫作動機、本文主旨以及現代研究成果。
第二章 〈神會的生平與相關著述〉,本章主要是詳述神會一生的行跡與相關著述的概況,旨在將神會的歷史背景脈絡清楚的呈現出來。第二章第一節「神會生平與行跡」,首先說明神會生卒年代的考訂問題,其次說明神會的師承,最後則是說明神會的生平大要。第二章第二節「神會的相關著作」,說明《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與《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的概況、內容與相關問題。
第三章 〈神會的思想〉,本章旨在對神會的思想內涵作一詳細的整理與歸納評析。主要以有關神會的敦煌文獻(如《壇語》、《是非論》等)為基礎,而以其他有關神會的歷史文獻(如〈塔銘〉等)之記載為輔。第三章第一節「諸思想概念的整理」,就相關文獻的內容作一整理歸納,將文獻中所呈現的主要思想概念作一條列式的記述。其次,第三章第二節「神會思想的意涵」,則嘗試將眾多的思想概念加以整合分析,有系統地將神會的教說展示出來。
第四章 〈神會與宗密〉,本章旨在透過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等著述闡明宗密對於荷澤宗的記述與判攝,並以此為基礎比較神會與宗密的異同。第四章第一節「宗密對於荷澤宗的傳承與領受」,說明宗密的簡傳、宗密所確立的師資承襲與宗密傳法世系的爭議。其次,第四章第二節「宗密對於荷澤宗的記述與判攝」,則以《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為主要基礎,說明宗密對於荷澤宗思想的論述與判攝。最後,第四章第三節「神會與宗密之比較」,則論述比較神會的思想與宗密所述的荷澤宗思想的異同
第五章 〈結論〉 總結本文主要的論點並說明本文的特色與限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神會的生平與相關著述......................17
第一節 神會的生平與行跡...............................................17
一.神會生卒年代的考訂問題.......................18
二.神會的師承...................................23
三.神會的生平大要...............................25
第二節 神會的相關著作............................28
一.《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直了性壇語》...............29
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31
三.《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32
第三章 神會的思想................................35
第一節 諸思想概念的整理..........................35
一.知...........................................36
二.見...........................................38
三.戒定慧.......................................43
四.佛性.........................................47
五.無念.........................................53
六.不作意.......................................59
七.頓悟.........................................62
第二節 神會思想的意涵............................67
一.以「見」為中心的思想.........................67
二.強調定慧體用之脈絡...........................70
三.立無念為宗...................................74
四.頓悟漸修.....................................78
第四章 神會與宗密................................83
第一節 宗密對於荷澤宗的傳承與領受................84
一.宗密於《承襲圖》中所確立的師資承襲...........84
二.宗密傳法世系之爭議...........................87
第二節 宗密對於荷澤宗的記述與判攝................90
一.《承襲圖》中對於荷澤宗思想之記述.............90
二.《都序》中對於荷澤宗思想之判攝...............94
三.荷澤宗的思想.................................95
第三節 神會與宗密之比較.........................102
第五章 結論.....................................109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一.原典類
Ⅰ、神會部分:
1.《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①(鈴木大拙錄校)北京圖書館本(北寒八一),《禪思想史研究》第三,東京都:岩波書店,1968,頁308∼315。
②(胡適錄校)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本(伯希和 P 2045),《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225∼252。
③(鄧文寬、榮新江錄校)敦煌縣博物館本(敦博七七),《敦博本禪籍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109∼183。
2.《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①(胡適錄校)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本
A、伯希和 P 3047,《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159∼167。
B、伯希和 P 3488,《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175∼186。
C、伯希和 P 2045,《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275∼318。
②(鄧文寬、榮新江錄校)敦煌縣博物館本(敦博七七),《敦博本禪籍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5∼106。
3.《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或稱《神會語錄》、《神會錄》)
①(胡適錄校)英國倫敦大英博館本(斯坦因 S6557),《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26∼452。
②(胡適錄校)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本(伯希和 P 3047),《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97∼152。
③(鈴木大拙錄校)石井光雄收藏本,《禪思想史研究》第三,東京都:岩波書店,1968,頁236∼288。
4.《頓悟無生般若頌》
①(胡適錄校)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本(斯坦因 S 468),《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193∼195。
②(胡適校錄)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本(斯坦因 S 296),《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396∼399。
5.五更轉與五言律詩一首
①五更轉
A、(胡適錄校)《荷澤寺神會和尚五更轉》,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本(斯坦因 S 6103殘卷、斯坦因 S 2679殘卷),《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60∼462。
B、《南宗定邪正五更轉》
a、(鄧文寬、榮新江錄校)敦煌縣博物館本(敦博七七),《敦博本禪籍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189∼196。
b、(胡適錄校)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本(伯希和 P 2045),《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70∼471。
c、(胡適錄校)北京圖書館本(北鹹十八、北露六),《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73∼475。
C、(胡適錄校)《大乘五更轉》,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本(斯坦因 S 4634),《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68∼469。
D、(胡適錄校)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本(斯坦因 S 6083殘卷),《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63∼464。
E、(胡適錄校)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本(斯坦因 S 6923本),《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65∼467。
②五言律詩
a、(鄧文寬、榮新江錄校)敦煌縣博物館本(敦博七七),,《敦博本禪籍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196。
b、(胡適錄校)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本(伯希和 P 2045),《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75∼476。
c、(胡適載錄)北京圖書館本(北露六),《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頁475∼476。
6.〈荷澤大師顯宗記〉,宋道原編《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大正藏卷五十一。
7.〈洛京荷澤神會大師語〉,宋道原編《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正藏卷五十一。
8.〈西京荷澤寺神會禪師傳〉,宋道原編《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卷五十一。
9.〈唐洛京荷澤寺神會傳〉,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五十。
10.〈荷澤和尚傳〉,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祖堂集》卷三。
11.〈唐神會傳〉,元曇噩編《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四,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六套第三冊。
12.其他神會參見慧能之記載:
①《壇經》
A、敦煌本:唐‧法海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卷四十八。
B、宗寶本: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卷四十八。
C、興盛寺本:宋‧惠昕編《六祖壇經》,《慧能研究》,東京都:大修館書店,1978。
②《曹溪大師別傳》,續藏經卷146。
③宋‧道原編《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正藏卷五十一。
Ⅱ、宗密部分
1.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卷四十八。
2.唐‧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續藏經卷110。
3.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續藏經卷14、15。
4.唐‧宗密《原人論》,大正藏卷四十五。
二.中文書目
Ⅰ、書籍部分:
1. 印順,《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
2.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
3.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二版。
6.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7.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8.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9.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1990。
10.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1982。
11.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
12.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89。
13.印順,《空之探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89。
14.楊曾文,《神會和尚禪話錄》,北京:中華書局,1996。
15.胡適,《神會和尚遺集》,台北:胡適紀念館,1982。
16.柳田聖山,《胡適禪學案》,京都:中文出版社,1975。
17.冉雲華,《宗密》,台北:東大,1988。
18.黃連忠,《宗密的禪學思想》,台北:新文豐,1995。
19.楊惠南,《惠能》,台北:東大,1993。
20.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1995。
21.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
22.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5。
23.劉堅、蔣紹愚編,《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4.鄧文寬、榮新江,《敦博本禪集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5.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Ⅱ、期刊論文部分
1. 楊曾文,〈中日的敦煌禪籍研究和敦博本《壇經》、《南宗定是非論》等文獻的學術價值〉,《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宗教卷,1999,頁185~190。
2. 楊曾文,〈關於《唐故招聖寺大德慧堅禪師碑》的補充說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輯,1995,頁37~43。
3. 林子青,〈神會〉,《中國佛教》第二輯,1982。
4. 郭翠蘭,〈神會「頓悟思想」與「頓悟法門」之探究〉,《諦觀》第81期,1995,頁163~186。
5. 唐亦男,〈神會在禪宗史上地位之批判與認定─「別子為宗」〉,《鵝湖》15:12(第180期),頁1~13。
6. 智銘,〈神會和尚的無往學與無念學〉,《內明》第126期,頁17~19。
7. 蔡惠明,〈神會的佛學思想〉,《內明》第260期,頁38~42。
8. 蔡惠明,〈荷澤神會的禪學思想〉,《十方》,卷16:7,頁17~19。
9. 蔡惠明,〈六祖以後的禪宗〉,《內明》,1988.02。
10.蔡惠明,〈胡適的禪宗研究〉,《內明》,1988.06。
11.樓宇烈,〈神會的頓悟說〉,《禪學研究》第二輯,頁17~29。
12.溫玉成,〈記新出土的荷澤大師神會塔銘〉,《世界宗教研究》,1984.2,頁78~79。
13.樂九波,〈論神會的佛學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8.3,頁65~76。
14.常德,〈略論「知」之一字是眾妙之門〉,《香港佛教》第317期,1986.10。
15.吳汝鈞,〈神會禪的概念與實踐〉,《中國文化月刊》,第187期,頁19~37。
16.邢東風,〈神會禪學的知與般若的意義〉,《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1992,頁559~583。
17.潘桂明,〈談神會在禪宗上的地位〉,《南京大學學報》,1989.4。
18.張晶,〈弘揚南宗禪的神會大師〉,《文史知識》,1994:12,頁66~70。
19.孔令信,〈北地照南陽─神會大師〉,《人生》第169期,頁39~47。
20.吳其昱,〈荷澤神會傳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卷59:4,頁899~912。
21.何國銓,〈曹溪與荷澤禪學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7,1987.7。
22.冉雲華,〈《禪源諸詮集都序》最早印本的發現和證實〉,《東方雜誌》,8:2,1974,頁37~40。
23.冉雲華,〈宗密思想的主要觀點〉,《佛光學報》第3期,1978.08。
24.冉雲華,〈宗密傳法世系的再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頁43~57。
25.冉雲華,〈《唐故招聖寺大德慧堅禪師碑》考〉,《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頁97~120。
26.冉雲華〈敦煌本《禪源諸詮集都序》對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宗教卷,1999,頁227~234。
27.冉雲華,〈論唐代禪宗的見性思想〉,《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1995,頁367~392。
28.張春波,〈宗密〉,《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3,1982.9。
29.黃懺華,〈宗密〉,《中國佛教》第二輯,1982.8。
30.蔡惠明,〈宗密大師的「禪教一致論」〉,《內明》第209期,1989.08,頁24~26。
31.成一,〈宗密大師的禪教合一說〉,《海潮音》,62:12,1981.12,頁5~8。
32.楊政河,〈宗密大師學風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07,頁227~276。
33.董群,〈宗密以教融禪的禪教合一說評析〉,《禪學研究》第3輯,1998.11,頁201~208。
34.董群,〈禪宗頓漸之統一‥圭峰宗密的一個觀點〉,《安徽大學學報》,1996:1,頁7~11。
35.裴勇,〈宗密判宗說研究〉,《中國宗教與哲學國際論壇》第2期,1997,頁159~176。
36.周群,〈宗密禪教合一思想論析〉,《南京師大學報》,1991.4。
37.楊曾文,〈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07,頁219~235。
38.智銘,〈談宗密對南北二宗的調和論〉,《內明》第119期,1982,頁15~17。
39.孫富支,〈讀宗密《禪源諸銓集都序》〉,《中國佛教》,35:9,1991,頁2~7。
40.陳士強,〈《禪源諸詮集都序》中的禪教觀〉,《內明》第251期,1993.02。
41.方立天,〈靈知心體說〉,《禪學研究》第2輯,1994,頁41~52。
42.宗玉溦,〈南北禪宗的融合〉,《諦觀》第66期,1991,頁179~199。
43.陳永革,〈南宗禪學的般若觀:內容與特徵〉,《禪學研究》第3輯,1998,頁215~224。
44.楊惠南,〈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內明》第153期,1984.12。
45.湛如,〈唐代帝王與佛教關係綜論〉,《內明》第250期,1993.01。
46.彭楚珩,〈關於神會和尚生卒年代的改定〉,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75~80。
47.錢穆,〈神會與壇經〉,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81~108。
48.印順,〈神會與壇經─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109~141。
49.錢穆,〈讀六祖壇經〉,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155~163。
50.楊鴻飛,〈關於六祖壇經〉,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195~204。
51.錢穆,〈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205~213。
52.楊鴻飛,〈「壇經之真偽問題」讀後〉,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215~224。
53.錢穆,〈再論關於壇經真偽問題〉,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225~233。
54.楊鴻飛,〈「再論壇經問題」讀後〉,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235~244。
55.澹思,〈惠能與壇經〉,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245~251。
56.蔡念生,〈談六祖壇經真偽問題〉,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253~260。
57.羅香林,〈壇經之筆受者問題〉,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禪學專集之一)》,1977,頁269~275。
58.牟宗三,〈如來禪與祖師禪〉,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2冊《禪宗思想與歷史(禪學專集之六)》,1978,頁77∼112。
59.胡適,〈神會的《顯宗記》及語錄〉,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2冊《禪宗思想與歷史(禪學專集之六)》,1978,頁139~142。
60.李世傑,〈宗密思想的特質〉,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2冊《華嚴學概論(華巖學專集之一)》,1978,頁359~372。
61.幻生,〈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收於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2冊《華嚴學概論(華巖學專集之一)》,1978,頁305~358。
62.胡順萍,《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63.趙明淑,《宗密思想初探》,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64.黃連忠,《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思想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65.洪志明,《宗密及其原人論研究》,高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三.日文書目
Ⅰ、書籍部分
1. 宇井 伯壽,《禪宗史研究》,東京都:岩波書店,1935。
2. 關口 真大,《禪宗思想史》,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1966。
3. 山崎 宏,《隋唐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67。
4. 道端 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86。
5. 鎌田 茂雄,《宗密教學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
6. 鎌田 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65。
7. 鎌田 茂雄,《禪源諸詮集都序》,東京都:筑摩書房,1971。
8. 吉津 宜英,《華嚴禪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都:大東,1985。
9. 上山 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0。
10.阿部 肇一,《中國禪宗史の研究 》東京都:研文出版(山本書店出版部),1986。
11.柳田 聖山,《初期禪宗史書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67。
12.鈴木 大拙,《禪思想史研究.第一:盤珪禪》,東京都:岩波書店,1968。
13.鈴木 大拙,《禪思想史研究.第三》,東京都:岩波書店,1968。
14.松本 史朗,《禪思想の批判的研究》,東京都:大藏,1994。
15.日本駒澤大學禪宗史研究會編,《慧能研究》,東京都:大修館書店,1978。
Ⅱ、期刊論文部分
1. 林 信明,〈《神會語錄》とチべット宗論 中國禪に關する二つの敦煌資料〉,《禪學研究》60, 1981。
2. 尾崎 正善,〈神會語錄に關する一考察〉,《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1,1990,頁357∼370。
3. 鈴木 哲雄,〈《神會語錄》引用經論を通して見た荷澤の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9:1, 1990,頁99∼104。
4. 伊吹 敦,〈敦煌本《壇經》の形成〉,《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1,1995。
5. 伊吹 敦,〈《金剛經解義》の成立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5:1,1997。
6. 鈴木 大拙,〈神會和尚の壇語と考ふべき敦煌出土本につきて〉,《大谷學報》16:4, 1935,頁1~30。
7. 橫川 顯正,〈荷澤神會の無念禪〉,《大谷學報》12:2, 1931,頁172~177。8. 河合 泰弘,〈《北宗五方便》と神會〉,《宗學研究》35, 1993。
9. 柳田 聖山,〈荷澤神會と南陽惠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1,1989,頁247~254。
10. 竹內 弘道,〈神會と宗密〉,《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2,1986,頁 481~485。
11. 楊 鴻飛,〈神會南禪革命の二背景〉,《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1,1978,pp 285~287。
12. 松田 文雄,〈神會の法統說について 特に三祖顯彰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2, 1958,頁221~224。
13. 金原 東英,〈荷澤神會と引用經典(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2,1972,頁146~147。
14. 鈴木 哲雄,〈荷澤神會より壇經に至る見性の展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17:1,1968,頁302~304。
15. 鈴木 哲雄,〈荷澤神會の見の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1,1967,頁132~133。
16. 長嶋 孝行,〈《神會語錄》のお手本〉,《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2, 1978,頁323~325。
17. 長嶋 孝行,〈惠能伝の發想の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9:1,1990。
18. 長嶋 孝行,〈惠能伝の發想の一考察(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1,1992。
19. 長嶋 孝行,〈《頓悟要門》と《六祖壇經》の關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1,1979,頁359∼361。
20. 木村 靜雄,〈禪宗初期の修道論〉,《禪學研究》50,1960。
21. 近藤 章正,〈《六祖壇經》の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1,1999。
22. 柳田 聖山,〈牛頭禪の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1,1967。
23. 小川 隆,〈敦煌本《六祖壇經》における般若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2,1987,頁140~142。
24. 柳田 聖山,〈馬祖禪の諸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1,1968。
25. 田中 良昭,〈初期禪宗における絕觀.無心.無念の系譜〉,平井俊榮博士古稀記念論集《三論教學と佛教諸思想》1,2000。
26. 柳田 聖山,〈こころ(意)と言葉 語錄の歷史〉,《松ヶ岡文庫研究年報》3,1989。
27. 樓 宇烈,〈敦煌本《壇經》、《曹溪大師伝》および初期禪宗思想〉,《松ヶ岡文庫研究年報》2,1988。
28. 袴谷 憲昭,〈松本史朗著《禪思想の批判的研究》〉,《駒澤短期大學佛教論集》1,1995。
29. 柳田 聖山,〈無住と宗密 頓悟思想の形成をめぐって〉,《花園大學研究紀要》1,1970。
30. 長嶋 孝行,〈禪宗は惠能と壇經以後に(二) 禪源諸詮集都序より考察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1,1971。
31. 高雄 義堅,〈再び禪の南北兩宗に就いて〉,《龍谷學報》306,1933。
32. 鈴木 大拙,〈禪宗初祖としての達摩の禪法 楞伽系と般若系の對抗〉,《日華佛教研究會年報》1,1936。
33. 石井 修道,〈頓悟漸修について 《裴休拾遺問》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2,1981。
34. 小林 圓照,〈圭峰宗密の「知」の思想について〉,《禪學研究》49,1959。
35. 柴山 全慶,〈「臨濟正宗」に就いて〉,《禪學研究》43,1952。
36. 松本 文三郎,〈六祖壇經の書誌學的研究(下)〉,《禪學研究》18,1932。
37. 安藤 義鑑,〈宗密禪師の禪教一致論に就いて(一)〉,《禪學研究》11,1929。
38. 安藤 義鑑,〈宗密禪師の禪教一致論に就いて(二)〉,《禪學研究》12, 1930。
39. 石井 修道,〈中國唐宋代の禪宗史の研究狀況と問題點〉,《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0,1989。
40. 長嶋 孝行,〈惠能伝の發想の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9:1,1990。
41. 竹內 弘道,〈《南宗定是非論》の成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2,1981。
42. 石井 修道,〈洪州宗について 真福寺文庫所藏の《裴休拾遺問》と《六祖壇經》の紹介に因ん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1,1979。
43. 岩城 英規,〈明清代の《金剛經》解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の變遷〉,《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1,1999。
44. 原田 弘道,〈六祖壇經と荷澤宗〉,《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4:1,1965,頁144~145。
45. 中川 孝,〈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とその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2,1964,頁215~218。
46. 關口 真大,〈「南宗」と南宗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2,1962。
47. 增永 靈鳳,〈大乘無生方便門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1955。
48. 古田 紹欽,〈圭峰宗密の研究〉,《支那佛教史學》,2-2,1938。
49. 山崎 宏,〈圭峰宗密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2,1967。
50. 柳田 聖山,〈無住と宗密 頓悟思想の形成をめぐって〉,《花園大學研究紀要0》1,1970。
51. 荒木 見悟,〈宗密の絕對知論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について〉,《南都佛教》3,1962。
52. 小林 圓照,〈圭峰宗密の「知」の思想について〉,《禪學研究》49,1959。
53. 山崎 宏,.〈荷澤禪師考〉,《東洋史學論集》卷二,1954。
54. 鈴木 哲雄,〈荷澤神會論〉,《佛教史學》14:4。
55. グレゴリ─ ピ─タ─.N,〈宗密の本覺思想の問題〉,《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5,1994。
56. 松本 文三郎,〈六祖壇經の書誌學的研究(下)〉,《禪學研究》18,1932。
57. 伊吹 敦,〈《大乘五方便》の諸本について 文獻の變遷に見る北宗思想の展開〉,《南都佛教》65,1991。
58. 石橋 真誡,〈華嚴教判論と如來藏緣起思想〉,《南都佛教》73,1996。59. 石橋 真誡,〈華嚴教判の問題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2,1982。
60. 石井 修道,〈大英圖書館所藏の五山版《禪源諸詮集都序》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2,1996。
61. 石井 修道╱小川 隆,〈《禪源諸詮集都序》の譯注研究(一)〉,《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紀要》52,1994。
62. 石井 修道╱小川 隆,〈《禪源諸詮集都序》の譯注研究(二)〉,《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紀要》53,1995。
63. 石井 修道╱小川 隆,〈《禪源諸詮集都序》の譯注研究(三)〉,《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紀要》54,1996。
64. 石井 修道/小川 隆,〈《禪源諸詮集都序》の譯注研究(四)〉,《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7,1997。
65. 石井 修道/小川 隆,〈《禪源諸詮集都序》の譯注研究(五)〉,《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55,1997。
66. 小川 隆/石井 修道,〈《禪源諸詮集都序》の譯注研究(六)〉,《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8,1997。
67. 鎌田 茂雄,〈万歷四年刊《禪源諸詮集都序》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58,1972。
68. 篠原 壽雄,〈荷澤神會のことば 第二 譯註《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駒澤大學《文化》創刊號,1974,頁101∼170。
69. 篠原 壽雄,〈荷澤神會のことば 第二(承前) 譯註《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駒澤大學《文化》第二期,1976,頁79∼124。
70. 篠原 壽雄,〈荷澤神會の語錄 譯註《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駒澤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31,1973,頁1∼33。
Ⅲ、英文書目
1. John R.McRae,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2. Heinrich Dumoulin(Translated by James W.Heisig and Paul Knitter),Zen Buddhism:A History Volume1 India and China,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8。
3. Heinrich Dumoulin(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with additional notes and appendices by Ruth Fuller Sasaki),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after the Sixth Patriarch in the Light of Mumonkan,Taipei : SMC Publishing,1990。
4. Peter N.Gregory,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Humanity: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sung-mi’s Yuan Jen Lun with a Modern Commenta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5。
5. Peter N.Gregory,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6. Peter N.Gregory,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
7.Takayuki Nagashima 長嶋 孝行,Hypothesis:Shen-hui 神會 was not Acquainted with Hui-neng 惠能,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1,1976,pp 42~4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8.智銘,〈談宗密對南北二宗的調和論〉,《內明》第119期,1982,頁15~17。
2. 31.成一,〈宗密大師的禪教合一說〉,《海潮音》,62:12,1981.12,頁5~8。
3. 37.楊曾文,〈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07,頁219~235。
4. 32.楊政河,〈宗密大師學風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07,頁227~276。
5. 30.蔡惠明,〈宗密大師的「禪教一致論」〉,《內明》第209期,1989.08,頁24~26。
6. 張威克(民85):學習遷移的理論與應用。臺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
7. 徐武雄(民88):籃球投籃動作要領分析與指導。臺灣省學校體育雙
8. 施郁芬、陳如琇(民85):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
9. 44.楊惠南,〈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內明》第153期,1984.12。
10. 26.冉雲華〈敦煌本《禪源諸詮集都序》對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宗教卷,1999,頁227~234。
11. 25.冉雲華,〈《唐故招聖寺大德慧堅禪師碑》考〉,《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頁97~120。
12. 24.冉雲華,〈宗密傳法世系的再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頁43~57。
13. 22.冉雲華,〈《禪源諸詮集都序》最早印本的發現和證實〉,《東方雜誌》,8:2,1974,頁37~40。
14. 21.何國銓,〈曹溪與荷澤禪學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7,1987.7。
15. 20.吳其昱,〈荷澤神會傳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卷59:4,頁8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