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曉雯
論文名稱: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
指導教授:湯志民湯志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1
中文關鍵詞:臺北市基本學力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執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7
  • 點閱點閱:5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論文名稱: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
指導教授:湯志民博士
研 究 生:羅曉雯
摘要
高中聯招制度在我國實施長達45年之久,對我國教育影響十分深遠,終於在89學年度畫下了句點,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於90學年度正式開始實施,新制度的開始,社會大眾對其的評論也相當兩極。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瞭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意義及相關論點並為探討現行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現況與調查學校人員對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意見,藉此探究教育政策執行概念與執行模式且分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政策執行的困難,最後綜合研究結果,對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政策執行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本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就臺北市每個行政區抽取3所國民中學,每校抽取校長1人、教務主任1人、輔導主任1人及教師17人,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共發出720份問卷。在實際施測之後,回收學校數共26所,回收問卷數共447份,其中包括校長21人,教務主任25人,輔導主任20人與教師共361人,回收率達6成,在剔除掉無效問卷之後,所剩有效問卷共427份。另外,在訪談方面,共訪談8位受訪者,受訪人員包括教育部人員、教育局人員與國高中校長等。資料分析方面,問卷是採次數百分比統計分析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訪談則是以描述的方式加以記錄。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校行政人員在「政策目標」、「政策內容」、「政策資源」、「執行機關」與「溝通宣導」等五個層面的同意度皆高於教師。
二、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主要問題在於「政策方向搖擺」、「升學壓力並未減輕」、「配套措施不全」、「對實質公平性有爭議」、「意見分歧」。
三、基本學力測驗最受認同者為「考試題目較以往靈活」、「形式公平」、「學校層級宣導完善」、「資訊取得容易」。
四、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未來可朝「測驗試題型態轉變」與「健全申請入學制度」改進。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本研究的發現,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一)應提前研討並公布政策內容。(二)宣導工作不應停滯。(三)專責機構的設置。(四)擬定相關配套措施協助弱勢族群學生升學。(五)評量方式應盡快朝向多元化。
二、對學校方面的建議:(一)鼓勵教師進修跟上時代潮流。(二)與鄰校共同合作安置不想再考的學生。(三)對家長的宣導說明需持續進行。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對象方面:1. 可以將範圍擴大至其他縣市的國民中學;2. 可以將學生與家長層面的樣本加入討論。(二)在研究內容方面:1. 可以對公平正義的問題等加以探討;2. 若要從事相關研究,可以選用學者專家的政策執行模式套用比較,作一深入分析。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6
第二節 研究問題..................................11
第三節 專有名詞解釋..............................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6
第一節 基本學力測驗之探析........................18
第二節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現況..................45
第三節 教育政策執行概念之探討....................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81
第一節 研究架構..................................86
第二節 研究方法..................................88
第三節 研究對象..................................90
第四節 研究工具..................................91
第五節 研究步驟……………....…………………………89
第六節 資料處理..................................9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96
第一節 問卷結果分析..............................96
第二節 訪談結果分析..............................139
第三節 綜合討論..................................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158
第二節 建議......................................167
參考文獻…………………………………………………….171
一 中文部分......................................171
二 英文部分......................................176
附 錄
附錄一 臺北市國民中學名錄........................180
附錄二 調查問卷..................................183
附錄三 問卷填答說明………………………………………188
附錄四 問卷調查推薦函………………………………....189
附錄五 教育系公文…………………………………………190
附錄六 訪談問卷...........................……….191
附錄七 專家效度問卷………………………………………192
附錄八 專家效度推薦函…………………………………..2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文化教育交流協進會(民89)。評量的內容。國際學科評量網頁。民90年1月5日,取自 http://home.kimo.com.tw/iastw/introduce/introd5.htm。
戈伯元(民90)。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逸慧(民90)。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評量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丘愛鈴(民87)。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四、八年級數學成績進步了(民90年8月3日)。世界日報,第五版。
成露茜與羊憶蓉(民85)。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羊憶蓉(民85)。一九九零年代的澳洲教育改革:「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計畫。教改通訊,20,2-4。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6)。教育改革總資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何雅娟(民89)。多元入學多元思維。教師天地,109,33-44。
吳清山(民89)。基本能力。民國91年1月8日,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
宋士陽(民80)。演進觀點的政策執行研究─五輕建廠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北市。
李允傑與丘昌泰(民88)。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天祐(民89)。基本學力。民國91年1月8日,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le/educate/gz16a.htm
林水波和張世賢(民80)。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林水波(民88)。公共政策論衡=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critique。臺北市:智勝文化。
林世華(民89)。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計畫。教師天地,109,4-8。
林泊佑(民88)。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科基本能力測驗。高中教育,6,28-30。
林明地(民87)。教育政策執行時應考慮的問題:來自於組織研究結果的啟示。教育政策論壇,1(1),24-37。
邱祖賢(民85)。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三吉(民87)。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臺北市:時英。
洪 蘭(民89)。多元智慧。教師天地,106,8-10。
秦夢群(民8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民88)。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建成(民88)。教育政策。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83-118。
張鈿富(民84)。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民89a)。臺北區九十學年度高級中學多元入學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89b)。國中概況表。民國91年1月5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網頁:http://www2.edu.tw/。
教育部(民90a)。九十一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相關配套措施。民國90年12月23日,取自「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站:http://www.bctest.ntnu.edu.tw/。
教育部(民90b)。九十一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暨多元入學日程表。民國90年12月23日,取自「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站:http://www.bctest.ntnu.edu.tw/91schedule.htm。
教育部(民90c)。臺北地區九十學年度高中職(含綜合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含登記分發入學)宣導暨全國種子教師研習會研習手冊。臺北市:作者。
曹俊漢(民81)。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莊明貞(民83)。美國教育教育測驗與評量發展的新趨勢。國民教育,35,31-37。
許泰益(民87)。改進高中教育促進適性發展。高中教育,25,19-23。
陳佩正譯(民90)。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臺北市:遠流。
傅伯寧(民90)。基本學力測驗比聯考好嗎?人本教育雜誌,144,31-33。
曾志朗(民89)。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 106,4-5。
黃政傑、李隆盛和呂建政(民85)。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楊思偉(民90)。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再檢視。師友,404,6。
臺北市:師大書苑。
臺北市政府(民89)。廢除高中聯招後臺北市政府之對策。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教育網路中心(民89)。九十年多元入學方案宣導手冊目錄。民國90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tp.edu.tw/news/900326/index.html。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民89)。辭海。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劉秀滿(民89)。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怡慧(民88)。我國試辦綜合高中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盧雪梅(民89)。美國的「全美教育進展評量(NAEP)」。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43-153。
謝文全(民76)。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鍾任琴和王保進(民84)。國民小學社會科基本學科能力建構指標。邁向21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瞿立鶴(民76)。教育政策理論之分析。教育資料文摘,19(3),4-40。
簡茂發和林世華(民89)。「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研究發展進度報告。民國91年1月18日,取自http://class.eje.isst.edu.tw/files/20001104。
顏國樑(民86)。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二、英文部分
Adams, J. E. Jr. (1994). Implementing program equity: raising the stake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Policy, 8(4),518-534.
Bardach, E. ,Kagan,R.A.,&Bacow,L.S.(1982). Social regulation : strategies for reform. S.F: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Beaton,A.E.,& Zwick ,R.(1992).Overview of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 17(2),95-109.
Change.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Cohen,D.K., McLaughlin, M.W.,& Talbert,J.E.(1993). Teaching for underdstanding:challeng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SF:Jossey-Bass.
Dye, T. R.(1992). American politics in the media age (4rd ed.). CA:Brooks.
Dyke,C.(1988).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complex systems:a study in biosocial complexity .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more,R.F.(1978).Organization model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 Public Policy ,26 (2),209-271.
Friedrich, C.J.(1963). Public Policy A Yearbook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mbridge: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llan, M. G.,& Stiegelbauer ,S. (1991).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Fullan,M.,& Pomfret,A.(1977).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rion .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335-397.
Fuller,B., Elmore,R.F. ,& Orfield,G.(1996).Who chooses?Who loses ?:culture, institutions, and the unequal effects of school choice.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llagher,J.J , Trohanis,P.L., & Clifford,R.M.(1991).Policy Implementation PL 99-457 : planning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Baltimore:Brookes Pub. Co.
Gardner ,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Basic Books.
Gardner, H .(2001). Good work:when excellence and ethics meet. NY:Basic Books.
Grindle , M.S.(1980). Politics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wkins,J., & LeRoux,S.(1986).The Oxford Reference Dictionary. N 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es , C.O.(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3rd ed.). CA: Brooks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asswell , H.D.,& Kaplan,A.(1950). Power and society :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 H :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nn, R.L.(1992). Achievement testing. In M.C. Alkin(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th ed.). N Y : Macmillan.
Majone, G.(1990). Deregulation or Reregulation? Regulatory Reform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 Y : St. Martin''''s Press.
McLaughlin, M.W.(1976).Implementation as mutual adaptation : Change i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 77(3) ,339-351.
Nakamura,R.T.,& Smallwood, F.(1980).The Politic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 N Y: St. Martin’s Press.
Rourke, F.E.(1984).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3rd ed.) Boston:Little.
Sabatier ,P.A ., & Mazamanian, D.A.(1980).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 Policy Studies Journal(8), 538-559.
Silvernail ,D .L.(1996).The impact of England’s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system on classroom practice: Potential lessons for American Reformers. Educational Policy ,10(1),46-62.
Van Horn,C.E., & Van Meter,D.S.(1975).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 conceptionq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 6(4), 445-488.
Van Horn,C.E., & Van Meter,D.S.(1976).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a Federal System . NY:McGraw-Hill.
Van Horn,C.E.,Baumer.D.C, &Gormley.W.T.(1989). Public Policy . Washington,D.C.:CQ Press.
Werner, M.C.(1995).Australian Key Competencies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
William, N.D.(1994).Public Polcy Analysis(2nd ed.). N.J. : Prentice-Hall.
Willian,K., & Meyer,I.H.(1995).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 NY :Wile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