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45cf:c86b:e393:b18b)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8: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佩蓉
論文名稱: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研究─「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家長生命經驗為例的探索
指導教授:馮朝霖馮朝霖引用關係倪鳴香倪鳴香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家長教育選擇權質性研究生命經驗敘述訪談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5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摘 要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家長基於什麼樣的生命經驗發展出意識,以選擇讓孩子進入另類教育體系?探究選擇讓孩子進入另類教育體系的家長,其對於生命及教育的理解與態度為何?探究選擇讓孩子進入「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的家長對其孩子的核心期待為何?並希望透過對於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的探究,教育相關單位能對如「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之另類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有所重視。
本研究所採取之研究方法乃質性研究中新興的生命史觀取向,採集資料的方式則是參照Fritz Schütze的「敘述訪談法」訪談在九十學年度子女仍留在「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就讀的家長,在本研究中呈現兩個案例。訪談後,研究者將訪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並對訪談文本進行結構描述以及抽象化分析的整體形塑,以回答研究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在兩個受訪家長的訪談文本中,其對應子女核心期待的生命觀一為「追尋自我」,一為「安身立命」。她們的生命經驗皆透露出教育對於人的自我完成性承載著重要使命這樣的訊息,然而在其回顧過去教育經驗時,也發現體制內教育是社會中限制人自我完成的結構。生命的辯證使家長將自身經驗反思的結果轉嫁成對下一代的期待上,這些生命/教育經驗堆疊出她們將子女送進體制外教育中就讀的意識,並透過「意識化」的過程,促發了她們選擇體制外教育的行動。研究者並就「應創造更多有利於家長教育選擇權行使的空間」以及「創造培養民眾批判意識、對公共事務保持敏感的環境」進行討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多元教育型態在美國的發展………. .11
第二節 家長教育選擇權與體制外學校在台灣的發展…………...17
第三節 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之形成過程…………………...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34
第二節 研究設計……………………………………………………39
第三節 研究者的自我反思…………………………………………44
第四章 個案圖像 47
第一節 教育選擇意識圖像─追尋自我的生命觀…………………47
第二節 教育選擇意識圖像─安身立命的生命觀…………………61
第五章 生命辯證中的教育選擇權意識 78
第一節 生命/教育經驗的意義建構……………………………..78
第二節 生命的辯證………………………………………………..86
第三節 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的發展……………………………..89
第六章 回顧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語與討論…………………………………………………95
第二節 本研究的限制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00
參考書目 102
附錄 109
一、「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大事紀………………………………109
二、訪談大綱……………………………………………………………..116
三、敘述訪談逐字稿……………………………………………………..117
圖一:憶媽教育選擇意識形成圖像…………………………………….60
圖二:安媽教育選擇意識形成圖像…………………………………….77
參考書目
一、 外文部分
Aronowitz, S. (1998): Introduction, in: Freire, P. (1998): Pedagogy of Freedom: 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Ball, W. B. (1984). Parental Rights in School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50767.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taion. New York: Macmillan.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reire, P. (1998). 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z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8(4), 499-519.
Fussel, H-P. (1994). Parental Rights in German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79072.
Giroux, H. A. & McLaren, P. A. (1989): 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oodson, I. (1992).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reene, M. (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Hermanns, H. (1991). Narratives Interview. 收於Flick, U. M.a. 所編之Handbuch qualitativer Sozialforschung(社會科學質性研究手冊)(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1,倪鳴香譯)
Kohli, M. (1981). Biography: Account, Text and Method. In Bertaux, D. (ed.) Biography and Society. Sage.
Lasch, C. (1984). The Minimal Self. New York: Norton.
Marotzski, W. (1999). Forschungsmethoden und-methodologie der Erzichungswissenschafthchen Biographieforschung. 收於Heinz-Hermann Krueger & Winfried Marotzski. Kandbuch erzichungwissenschafifiche Biographieforschung. Opladen Leske & Budrich. (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3,倪鳴香譯)
Matthews L. J. & Hansen, J. M. (1995). Choice With Schools Can Help Students, Schools and Society. NASSP Bulletin, 79(572), 69-76.
McCall, M.M. & Wittner, J. (1990). The good news about life history. In Becker, H.S. & McCall, M.M. (eds.),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Graw, O. (1978). Family Choice in Edu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Critical Issu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09731.
Mueller, V. D.(1987). Choice: The Parents’ Perspective. Phi Delta Kappan, 68(10), 761-762.
Raywid, M. A. (1983). Alternative Schools as a Model for Public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2(3), 190-197.
Raywid, M. A. (1988). Why Are Alternatives Successful? Holistic Educational Review, 1(2), 27-28.
Riessman, C. K.(1993). Narrative Analysis. Sage.
Sanoff, H. (1994). School Design. New York : Van Nostrand Reinhold.
Schulze, T. (1995). 教育學中的傳記研究:緣起─進展─展望 (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4,倪鳴香譯)
Schütze, F. (1983). Biographieforschung und narratives Interview, Neue Praxis, 3, 283-293. (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2,倪鳴香摘譯)
二、 中文部分
木魚(民76)。從「民間哲學」到「民間社會理論」的確立─迎向一個人民民主實踐的年代。南方,8,37-44。
王麗雲(民89)。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政大學教研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5。台北:麗文。
王俊權(民90)。權利的倫理學分析及其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史英(民80)。之子之資,悠遊幽優──談資優教育、森林小學、以及其他。人本教育札記,27,12-19。
史英(民81)。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下)──森林小學的過去與未來。人本教育札記,39,16-22。
北政自主學習實驗計畫(民90)。北政自主學習實驗通訊第三十二期。
卯靜儒著,蘇峰山編(民91)。意識、權利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南華教社所。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敬一、戴華(民85)。教育鬆綁。台北:遠流。
安延明(民88)。狄爾泰的歷史解釋理論。台北:遠流。
李英毅(民83)。父母教育權的確立。載於薛化元、周至宏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頁35-49。板橋:稻鄉出版社。
李奉儒(民89)。教育基本法的哲學解析」,發表於花蓮師範學院主辦之「教育基本法與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
李雅卿(民86)。種籽手記。台北:遠流。
李雅卿(民89)。因為愛,所以不悔。載於李雅卿編,北政實驗手記,11-114。台北:商智文化。
克里希那穆提著,張南星譯(民84)。人生‧教育‧學習。台北:方智出版社。
阮小芳(民87)。另類學校與理念學校。人本教育札記,107,64-67。
帕瑪(民81)。詮釋學。台北:桂冠。
吳清山、黃久芬(民84)。美國教育選擇權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26。
吳清山(民88)。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學校行政,2期,28-41。
吳芝儀(民89)。危機中學生教育之另類選擇─美國選替性教育之發展與現況,頁245-280,收於新世紀的教育挑戰與各國因應策略。台北:揚智。
周志宏(民87)。憲法保障教育權的真義。人本教育札記,107,62-67。
林孟皇(民89)。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瑞祝(民90)。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威廉‧白瑞德著,彭鏡禧譯(民58)。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台北:志文。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台北:巨流。
約翰‧司徒亞特‧密爾,程崇華譯(民75)。論自由。台北:唐山。
高宣揚(民82)。存在主義。台北:遠流。
張旺山(民75)。狄爾泰。東大。
張炳煌(民87)。國中生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彥婷(民88)。賦權的可能性─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歷程之探討。教育研究,68,頁43。
郭實渝(民88)。弗拉瑞(Paulo Freire)教育學理論與生態教育理念之爭議。收於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主辦之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5-26。
陳俊輝(民88)。務要認識自己──哲學的教化歷程之探討,收於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主辦之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1─10-11。
陳明德(民89)。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雅斯培著,周行之譯(民58)。智慧之路。台北:志文。
黃武雄(民83),童年與解放。台北:愛智。
黃武雄(民84)。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傅麗英(民84)。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民90a)。自我賦權、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台灣近十年教育改革的理論反思,「華人地區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會議中心。
馮朝霖(民90b)。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鄭新輝(民86)。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0,389-415。
謝小芩(民78)。受教育是誰的權利?誰的義務?人本教育札記,11,14-19。
謝易霖(民90)。專訪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主持人李雅卿女士:體制內的另類─多元下的堅持。教育研究月刊,22-29。
薛曉華(民84)。八0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忠華(民86)。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教育資料文摘,40(1),86-92。
Delfgaauw著,傅佩榮譯(民79)。西方哲學。台北:業強。
Gilson著,陳俊輝譯(民72)。西洋思想發展史。台北:水牛。
Habermas著,劉北城譯(民83)。合法化危機。台北:桂冠。
Kokemohr, R.著,馮朝霖譯 (民90)。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5-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