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方 慧(民84)。臺北地區大學僑生生活調適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天興(民73)。放鬆訓練對考試焦慮、自我概念及情緒心理反應的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財印(民8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王振宇(民89)。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瑞仁(民73)。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明傑 陳玉玲編譯(民88)。美國心理協會出版手冊第四版。臺北:雙葉書廊。
王鍾和等(民72)。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大洋出版社。
尤育士(民77)。自我肯定訓練對增進高中僑生自我觀念及自我肯定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教育年鑑(民74)。
石培欣(民8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朱敬先(民89)。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
朱浤源 夏誠華(民88)。從「僑」生正名談我國「僑」教的未來走向。載於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第 頁。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李明儀(民81)。僑生回國就學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民7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振賢(民87)。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盈慧(民86)。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臺北:國史館。
李淑娥譯,D. Hamachek著(1998)。 面對自己(Encounters with the self)。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豐里(民89)。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何英奇(民75)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師大教研究所集刊,28,p75-85。
何福田、 張慶勳(民88)。多元文化與教育的融合─泰北清萊區難民村華文學校教育問題。載於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第145-160頁。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余紫瑛(民89)。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霓敏(民9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合譯,Michael Quinn Patton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秀碧、賀孝銘(民80)。新生大學生活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4,175-206。吳振賢(民90)。多元文化諮商輔導的挑戰---以國立華僑高中僑生輔導為例。僑中學報,2000,p113-118。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吳淑敏(民79)。成長團體經驗對高商女生自我觀念效果之研究。輔導月刊,26(9.10),34 -43。林邦傑(民69)。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林邦傑(民75)。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林幸台、 張小鳳、 陳美光(民88)。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2 指導手冊。臺北:測驗出版社。
林月盛(民88)。教改策略中學本位管理的落實與教育機會均等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月刊,1999.9,7(5),82-100。林世欣(民8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 林天祐(民85)。教育名詞---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十一期,7,62。
林淑理(民89)。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文欽(民71)。國中學生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學業就、升學意願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文欽(民80)。臺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明陽(民69)。台灣大學僑生學校調適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冬桂(民75)。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錚容、皮玉鳳(民80)。僑生生活適應狀況之調查。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徐文祥(民77)。大學院校僑生教育輔導工作之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永河(民68)。僑生在新環境適應之心理健康。中華心理學期刊,20(2),1-7。
馬信行(民86)。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巧。臺北:桂冠。
袁之琦、 游恆山(民75)。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高信(民56)。華僑的時代使命與努力方向。臺北:華僑出版社。
高信(民78)。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臺北:正中。
高永菲(民9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元照。
秦夢群 (民 86)。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
許瓊丰(民9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神戶華僑之研究----以吳錦堂為中心的考察。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 林清山(民7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一三化取向的理論實踐。臺北:東華。
張文軍(民87)。後現代教育。臺北:揚智。
張碧娟(民88)。國立華僑高中僑生教育之現況及展望。載於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第 55-88頁。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張碧娟、李麗花、吳振賢、楊麗英、鄭鈺樺(民90)。推薦甄選、聯考方式入學高中生之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張芝鳳(民89)。青少年與父母以及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雍琳(民90)。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源泉(民89)。多元文化之合理性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雄(民88)。僑大先修班的現況與展望暨開辦馬來西亞僑生春季班的時代意義。載於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第27-54頁。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民88)。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學校簡介(民88)。臺北:作者。
郭為藩(民61)。自我心理學。臺南:開山。
郭金水(民85)。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師院學報,9,(6),339-368。郭生玉(民69)。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郭聰貴(民67)。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雄、 簡茂發(民8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師大書苑。
黃牧仁譯,Erwin.P 著(民88)。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臺北:五南。
黃德祥(民71)。父母離婚之兒童自我觀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民88)。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作者。
溫鎮泉、 洪錚容(民82)。高中僑生與本地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調查暨團體諮商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溫鎮泉、 楊麗英(民82)。高中本地生與僑生輔導需求之比較研究。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溫怡梅(民76)。領導才能訓練課程對國小智能優異學生正向自我概念、創造力與領導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苑苑(民79)。臺北縣國中山地生與非山地生在自我觀念及生活適應上之比較研究。輔導月刊,26(5-6),33-39。葛樹人(民85)。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圖書。
廖湘鴻(民71)。高中僑生學業困難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鳳池(民78)。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僑生轉入本地班就讀之實徵研究。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教育部(民89)。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研修會議記錄資料。 臺北:作者。
僑委會(民87)。僑生教育須知。臺北:教育部僑民委員會。
僑委會(民88),僑生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僑民委員會。
盧 強(民75)。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欽銘(民69)。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75,13,75-84。賴秀珠(民78)。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僑生學習動態調查研究報告。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謝月英(民79)。僑生教與狀況及其學業成就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鄭和鈞、 鄧京華等(民84)。高中生心理學。臺北:五南。
劉焜輝、 金樹人、 楊宗德(民71)。師大僑生生活適應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焜輝(民74)。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輔導研究第六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興漢(民80)。設置華僑大學可行性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閻振興、高明(民73)。中文百科大辭典。臺北:百科文化。
賴文堅(民86)。教育人員之場地獨立性,自我概念與其衝突反應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簡茂發(民6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學報,17,99-120。
簡茂發(民74)。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簡茂發(民76)。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蘇建文(民67)。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學報,11,25-35。
網路資料
教育部僑教會,民89網頁http://www.edu.tw/eduinf/now/moewww/md63/oversea9.html
張富美在立院報告「海外僑民教育政策」(2000.10.23)。宏觀資訊網。民90年6月2日,取自http://www.tokyo.ocac.net/katudo/katu/102301.htm
劉興漢(民82)著 「華僑教育與華僑經濟發展之探討」。全球華商資訊網。民90年5月7日取自
http://www.gcbn.net/Literature
李文朗(1991)著「華僑移民與美國經濟」。全球華商資訊網。民90年3月7日取自
http:// www.gcbn.net/Literature
張聖德(民88),不同年班、性別對海軍官校學生之適應能力與適應行為之研究。民90年8月4日取自
http:// www. cna.edu.tw/otherunit/mental/life.htm
西文部分
Allen,W.R.et.al.,(1982).Winter 1981 study of black
Gradate/professional students attending predominately white, stated-supported universities. In Michigan university ,Ann Arbor . Center for Afroamerican and African Studies.
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 McGraw-Hill.
Baker ,R.W.&Mcneil,O.V.(1985)Expectation and reality in freshman adjustment to college.Journal of Counseling pshchology,32(1),94-103.
Banks,B.M.(1995).Multiculture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 and practice,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eal education. N.Y.:Macmillan.
Berndt T.J.(1982).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 Child Development,53,
1447-1460.
Brown R.P.& Myrick ,R.D.(1985)Students as peer helpers
,and resource .Social Work Education .7(2),124-133.
Caplan,G.(1964).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New York :Basic Book.
Chen, M.C.(1983).The self-concept of junior students enrolled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and proposed program for concept enhancement ,and the effects of male juvenile delinguents under going rehabilita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e La Salle University.
Dinkmeyer. D.& Caldwell .E.(1970).Devlopment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Comprehensive school approach. N.Y.:McGraw-Hill.
Eckstrom ,R.B.,Goertz ,M.E.,Pollack, J.M.,and Rock, D.A.(1987)”Who drops out of school and why ?”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7,356-373.
Erikson,E.H.(1950).Indentity,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Fitts. W. H.(1965). 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 Nashville, Tennessee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Franken,R.(1994).Human motivation(3rd ed).Pacific Grove,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Jerry, E. (1984).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Ohio:A Bell & Howell Company.
Luftig ,R.L.(1982).The effects of schooling on the self-concept of native American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20227 )
Maslow,A.H.(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 & Bros.
Rogers, C.(1951).Client centered 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havelson, R. J.,Hubner, J. J.,& Stanton, G.C.(1976).Self -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6(3),40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