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民89)。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臺北市:作者。
王文科(民79)。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欽文(民90)。臺中縣新社郷新社中學校舍重建工程。載於教育部主編,新校園運動特輯(第34-35頁)。臺北市:作者。
李其然(民90)。波瀾與岩石─新校園運動的故事(二)。載於教育部主編,新校園運動特輯(第5-7頁)。臺北市:作者。
尚榮安譯(民90)。個案研究。臺北市:弘智出版社。
林志成(民90)。學校建築設計的溝通與發展。載於教育部主編,新校園運動特輯(第80-85頁)。臺北市:作者。
林志銘(民91)。型構.路易斯康。臺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林佩璇(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季芸(民90)。建築設計方法。臺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林芳怡(民89)。重建之路戒急用忍。建築師,310,36。
林盛豐(民90)。迫切的危機。建築師,316,76-78。
邱如美譯(民89)。親師新主張─借鏡美國教改經驗。臺北市:天下出版社。
胡幼慧(民8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范琳珮(民84)。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施宣光(無日期),建築規畫資訊管理系統。民91年5月3日,取自:http://140.118.29.4/AD5506701/www/lecture5/lecture5.htm。
徐宗國譯(民86)。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夏征農(民81)主編。辭海。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秦孝蘭(民86)。學校經營的新鍾擺。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高樹仁(民89)。基隆河----非工程防洪規劃。載於蔡筱君主編,規劃室到基金會十年集(第222-224頁)。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張美玲(民90)。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型態與普通教室空間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聖琳(民88)譯。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理想與實驗。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興傑(民89)。從陽明經驗談基金會「參與式設計」間談臺灣「參與權」。載於蔡筱君主編,規劃室到基金會十年集(第128-135頁)。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梁文蓁(民90)。中學女性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兩位女校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昭佑(民89)。學校本位評鑑理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佐源(民89)。社區與小學共同參與生活環境設計之研究-以中區五所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無日期),學校為社區中心:規畫與設計指南。民國91年3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bicer/chinese.htm。
曾旭正(民90)。在新校園中照見獨特的臺灣性。載於教育部主編,新校園運動特輯(第72-73頁)。臺北市:作者。
曾漢珍(民86)。校園更新規畫設計過程中「使用者參與原則」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新世紀學校建築革新與展望(第179-211頁)。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民83)。學校建築的人文教育環境規畫。初等教育學刊,3,
237-264。
湯志民(民89)。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湯志民(民90)。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
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第7-34頁)。臺北市:作者。
黃世孟(民89)。學校建築研究。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世孟(民90)。基地規畫理論。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黃世孟和薛方杰(民85)。國民小學建築工程專責組織改善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教學革新與環境規畫(第55-84頁)。臺北市:作者。黃光雄主譯(民9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出版社。
黃真瑱(民88)。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的學校。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文化與學校建築(第53-76頁)。臺北市:作者。
黃富祥(民84)。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臺北市百齡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黃雯琳(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化」之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黃瑞茂(民90)。「都市設計」作為一種專業認知與技術─淡水的實踐經驗。台灣建築,69,68-73。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瓊儀(民89)。校園建築規畫報告書應用成效之檢討─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新竹市陽光國小(無日期),陽光國小設校統整架構圖。民國91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ycps.hc.edu.tw。
楊沛儒譯(民85)。參與式設計─一本合作、協力、社區營造的技術指南。臺北市:崇智出版社。
楊清芬(民84)。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國維(民88)。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園建築更新發展及參與過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臺灣省教育廳(民80)。國民中小學校園規畫。臺中縣:作者。
劉柏宏(民85)。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保田(民66)。學校建築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
蔡敏玲(民90)。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蔡筱君(民89)。綠驛工作室。載於蔡筱君主編,規劃室到基金會十年集(第111-115頁)。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蔡筱君(民89)主編。規劃室到基金會十年集。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鄭晃二、陳亮全(民88)。社區動力遊戲。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薛方杰(民85)。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與設計流程銜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謝慶達和林賢卿譯(民83)。社區建築─人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臺北市:創興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Kowalski,T. J.(1989).Planning and managing school facilities.New York:Praeger.
Luckney,J.A.(1989).Making design accessible:An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advocating participatory & collaborativ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Black Mountain NC.:EDRA,pp.181-192.
MacKenzie, D. G. (1989). Planning educational facilities.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
Roser,J.(1988).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Lexington Books.
Sanoff, H.(1994) . School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Schwartz, H (1978).Us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change.NJ:Prentice Hall.
Sergiovanni, T. J.(1995).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llyn and Bacon.
Williams,S. A. (1976).City participation in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An effective methodology.Town Planning Review,47,349-358.
Wrona, S.(1981).Partcip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planning. Poland:Warsaw Polytech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