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民89a).華人網路使用大調查,Online Available:【http://archive.cw.com.tw/Ecw/E天下雜誌第002期.doc/122563591.22.htm】
天下雜誌(民89b).網上學習-如何幫孩子成長向前,2000年教育特刊,民國89年11月18日出版,臺北:天下雜誌社。
天下雜誌(民88).一九九九網路大調查,Online Available:【http
://archive.cw.com.tw/88-86/88年12月第223期.doc/10656-
-4488.6.htm】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8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坤崇(民83).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27期。第75-94頁。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Patton,M.Q.(198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英彰(民85).自我概念發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係:長期個案訪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珊如和蔡今中(民89).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研討會會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發展處。
林政宏和葉正賢(民88).網路情色報告:第一本完全探討本土網路情色現象的著作。臺北縣:探索文化。
周倩(民89a).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研討會會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發展處。
周倩(民89b).臺灣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回顧與未來。2000年社會變遷與兒童青少年學術研討會會刊。6月30日,臺北。
周倩(民88).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第一年成果報告合訂本子計畫二。台北:國科會科教處。計畫編號NSC87-2511-S-009-012-N。
周倩、周榮(民86).網路成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第2-12頁。
施香如(民89).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發展處。
施香如(民8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使用之態度與行為調查。科技整合下的專業諮商工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19-126頁,民國88年5月28-29日,中壢,中央大學。
胡幼慧(民85a).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223-237頁。臺北:巨流。
胡幼慧(民85b).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271-285頁。臺北:巨流。
郭欣怡(民87).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袁意晴(民89).女生向前走─談網路社會中另一種兩性互動的文化,以Shesay網站為例。2000年「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彙編。第341-361頁。
翁翠萍(民90) .電玩遊戲能力能否列資優需更多研究證實確認。Online Available:【http://tw.news.yahoo.com/2001/12/24/
leisure/cna/】民國90年12月24日。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民90).e世代心理學。臺北:桂冠。
陳國華(民89).擺蕩在虛實之間─e世代新生活型態,自由時報,4月26日,第一版。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民82).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第10期。第261-322頁。
陳淑惠(民89).青少年與電子網路。社會變遷與新世代文化研討會。臺北市,第1-12頁。
陳淑惠(民88).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第一年成果報告合訂本子計畫一。臺北:國科會科教處。
陳淑惠(民87a).「網路成癮症」之初探。「Net,98 Taiwan-網路新紀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1-20頁。台北:民國87年3月26-30日。
陳淑惠(民87b).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第29卷第6期,第 477-481頁 。黃文三(民88).早期青少年認知發展的理論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第15期。第333-348頁。
黃立文(民87).網路使用的快感與神迷-遊戲理論與網路瀏覽行為之初探,「臺灣學術網路一九九八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
黃政榮(民89).「掛」在聊天室哈拉─e世代相處新模式。聯合報,12月26日,第九版。
曾秋玲(民88).臺灣國中生的自我落差、學業成就與憂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婉娟譯(民83).資訊地球村。臺北:天下文化。(增田米二原著)。
黃瓊慧(民89).從沉浸(flow)理論探討臺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詹美涓(民81).青少年知覺之父母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昌林(民88).網路的使用現況。聯合報,4月3日,第五版。
楊珮君(民89).少輔會調查─六成e世代曾上網交友。中國時報,11月23日,第十八版。
楊國樞、廖克玲(民84).國中學生的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自我機能及道德觀念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國樞、柯永河、李本華(民84).國中學生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翟本瑞(民89).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臺北:揚智文化。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蔡芬芳(民86).自尊對自利歸因的影響:自我概念內容與結構的交互作用。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嘉慧(民8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仲冬(民85).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121-139頁。臺北:巨流。
鄭同僚(民90).質性研究方法在臺灣---以教育類科博碩士論文為例。眾聲喧嘩「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鄭照順(民85).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慧文(民88).網路不倫之戀?三成網友靠上網解壓,奇摩健康,8月30日。
鄭湧涇(民88).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國科會記者會資料。記者會主持人:薛副主任委員香川,計畫報告人:科教處郭處長重吉,計畫總主持人:臺灣師大鄭湧涇教授。
賴鑫城(民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9).第四次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http://taiwan.yam.org.tw/99/99resul-01.htm.】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8).第三次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
【http://taiwan.yam.org.tw/98/98resul.htm.】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7a).第一次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
【http://taiwan.yam.org.tw/96/out.htm.】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7b).第二次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
【http://taiwan.yam.org.tw/98/98resul.htm.】
戴怡君(民8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韓佩凌(民89).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蕭銘鈞(民87).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譚天和、吳佳真譯(民87).虛擬化身-網路時代的身份認同。雪莉.特克原著臺北市,遠流圖書公司。
顧浩然(民90).青少年EQ成長需求調查:七成青少年對生活感到很不快樂,奇摩新聞休閒,3月28日。
貳、英文部份
Brenner,V.(1997).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80, p.897-882.
Egger,O. & Rauterberg,M.(1996a).Internet Behavior and addict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ifap.bepr.ethz.ch/~egger/ibq
/res.htm】.
Egger,O.& Rauterberg,M (1996b).Internet Behavior Questionnair.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ifap.bepr.ethz.ch/~egger/ibq
/ibq_engl.htm.】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Electronic message posted to Research Discussion List.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cmhc.
com/mlists/research/】and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hber
/supportgp.html】
Griffiths, M.(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Some comments
on 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by Young [Comment].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80(1), 81-2.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Electronic message posted to
Research Discussion List.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cmhc.
com/mlists/research/】and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
/supportgp.html.】
Griffiths, M.(1998).Internet addiction:Dose it really exi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er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NY: Academic Press.
Lin, S. J. & Tsai, C. C.(1999)。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High Schools in Taiwan. Poster will be presented at the 107th APA。Boston,USA。August 20-24,1999。
Thompson, S. (1996). Internet Connectivity: Addiction and Dependency
Study.[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personal.psu.edu/sjt112
/iads/thesis.html.】.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Surve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pitt.edu/~ksy/survey.html.】
Young, K. S.(1997).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Potential explana-
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vailable at【http://www.netaddic-
tion.com/addictive.html.】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Vol. 1(1),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