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專書
1.丁幼泉(1964)《中國勞工問題(上)(下)》,台北:中華書局。
2.中國勞工運動史編纂委員會(1985)《中國勞工運動史》(三)、(四)、(五)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
3.中華電信工會(2000)《中華電信工會自主發展史》,台北:中華電信工會。
4.王義雄(1989)《不流血的社會革命--我為什麼創組工黨》,台北:工報週刊。
5.台灣勞工陣線(1999)《台灣勞工的主張─2000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勞動者雜誌。
6.台灣勞工陣線(1999)《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商周。
7.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3)《政策白皮書:綱領篇》,台北 :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8.立法院圖書館(1986)《政黨政治》,台北:立法院圖書館。
9.立法院圖書館(1986)《勞動基準法之立法報章資料專輯》,台北:立法院圖書館。
10.立法院圖書館,《立法院公報》,台北:立法院。
11.朱志宏(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12.朱柔若(1996)《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
13.何雪影(1992)《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1987-1989》,台北:唐山。
14.李允傑(1999)《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
15.林山田(1996)《五十年來的臺灣法制》,台北:台大法學院。
16.林宗弘(2000)《打拚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17.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18.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
19.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20.翁佳音譯註(1992)《臺灣社會運動史 : 勞工運動、右派運動》,台北:稻鄉。
21.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
22.張晉芬(2001)《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3.張國興(1991)《戰後台灣勞工問題》,台北:現代學術基金會。
24.張曉春(1987)《勞心勞力集》,台北:時報。
25.張樹榮(2001)《工時革命》,台北:台灣石油工會。
26.郭紀舟(1999)《七○年代臺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
27.勞資關係處(1997)《勞資爭議處理實例解說》,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28.黃程貫(1996)《勞動法》,台北:空大。
29.黃越欽(2000)《勞動法新論》,台北:瀚蘆。
30.衛民(1993)《工會組織與勞工運動》,台北:空大。
31.賴英照(1997)《台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市:聯經。
32.薛化元(1992-1998)《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台北:業強。
33.謝國興(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
34.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
二、中文碩博士論文:
1.王政憲(1997)《台灣勞工集體行動(1950-1996)》,台中: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王琴心(1995)《階級經驗與階級意識--以第一代自主工會積極行動者為例》,新竹: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3.吳昱賢(1997),《「派系/分類」與政治運作─以台灣石油工會為個案的研究》,台北: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4.李建昌(1991),《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 : 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5.李榕平(1997),《工運動員的整合與分裂:電信員工自主工會運動之探討》,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6.邱毓斌(1995)《台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對四個工會及1994年高雄縣議員選舉的勞工史觀察》,新竹: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7.孫登貴(1991),《解嚴後臺灣勞工運動之研究:以工會為中心》,台北: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張玉如(1995)《民營化對公營事業工會發展影響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民營化經驗為例》,台北:政大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9.梁偉成(1997)《白領勞工的階級認同和工會參與:台北市銀行員工會運動之研究》,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0.莊亞娟(1996)《台灣職業工會體制之分析》,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1.郭玟玟(1999)《政黨與勞工政策─以民進黨為例(1995-1998)》,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2.陳永昇(1999)《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台北:政大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3.陳宗韓(1999)《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大三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14.陳淑玲(1994)《台灣的利益團體政治:1980年代迄今之工會運動》,台中:東海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5.陳毅銘(1999),《台灣地區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論證之研究》,台北:師大三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6.黃羨婷(1997)《台灣勞資爭議處理對勞資關係運作的影響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7.楊玉玫(1997)《我國國營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工會扮演的角色:以中鋼、台機公司為例》,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8.楊晴輝(1989)《臺灣光復後的勞工運動:反省與探索》台北:東吳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葉倫嘉(1997)《工會聯合運動形成及發展過程之研究:以台灣區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之個案為例》,台北:政大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蔡美凰(1995)《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與勞工階級形成》,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1.鄭陸霖(1988)《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 臺北: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三、專書、期刊論文:
1.王振寰、方孝鼎(1992)〈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13期,頁1-29。
2.王惠玲(1997)〈我國工會法制之展望〉《台灣法學會學報》18期,台北:台灣法學會,頁443-465。
3.林忠正(1990)〈臺灣工會運動與勞資爭議之分析〉《勞工研究》98,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頁25-46 。4.范雲(2000)〈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頁177-230。
5.張晉芬(1999)〈私有化符合誰的利益?:檢視台灣公營事業所有權移轉的社會效果〉《台灣社會學研究》3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頁115-152。
6.張國興(1991)〈1970年代以後臺灣勞資關係的背景及解嚴後的勞資糾紛〉《現代學術研究》4,台北:現代學術,頁179-214 。7.梁清金(1989)〈苗客產業工會爭議行為之探討〉《勞工研究》94,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頁46-59 。8.許繼峰(1999)〈我國工會組織參與政治過程之探討─以銀行員工會與勞動基準法擴大適用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卷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95-433。9.陳金福(1985)〈我國工會運動之回顧〉《勞工研究》81,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頁55-67。10.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38期,頁59-90。
11.衛民(1985)〈實施「勞動基準法」對我國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政治文化》2,台北:政治大學三民所,頁139-177。12.鍾榮吉(1989)〈中國國民黨勞資關係政策之實踐〉《理論與政策》11,台北:理論與政策,頁9-14。四、雜誌
1.王娟萍(1998)〈全產總籌備運動 --工運的新展望〉《勞資關係》195期,頁6-10。2.余曉雯,〈二次解雇的命運就像是被槍斃兩次一樣─基隆客運勞資糾紛中的勞工處境〉《新新聞》(1992/07/12─1992/07/18),頁82-83。3.吳育仁(2000)〈政權交替對臺灣勞資關係的衝擊〉《勞資關係》218期,頁44-56。4.李嘉興,〈高雄的街頭湧出工運的大浪潮〉《新新聞》(1994/05/01─1994/05/07),頁76-77。5.林瑩秋,〈在勞工運動的路上有兩條鮮明的平行線〉《新新聞》(1995/01/22-1995/01/28),頁70-73。6.胡銘琦,〈工運走過辛酸路,勞方猶是是弱勢人─從基隆客運勞資糾紛看工運的轉變與困境〉《新新聞》(1992/06/28─1993/07/04),頁96-99。7.徐青雲,〈大理街上刮颱風,風急雨驟何時了?〉《新新聞》(1988/09/26─1988/10/02)頁76-79。8.徐青雲,〈大象與螞蟻的戰爭〉《新新聞》(1988/09/19─1988/09/25)頁72-77。9.徐青雲、陳敏凰,〈天邊升起了七顆黃星〉《新新聞》(1987/12/14─1987/12/20)頁34-37。
10.張曉春,(1995)〈勞資爭議與勞工運動〉《勞資關係》157期,頁18-25。11.郭宏治,〈問你到底是誰的錯結盟何必又要分手?〉《新新聞》(1988/05/23─1988/05/29)頁24-27。
12.陳妙芬,〈老闆連續揮大刀,工頭一一倒下去〉《新新聞》(1989/05/15─1989/05/21),頁80-81。13.陳妙芬,〈鞭炮聲中,工會敗陣〉《新新聞》(1989/05/29─1989/06/04)頁92-95。14.傅介人,〈工黨:搞政黨,還是傳教〉《新新聞》(1987/11/02─1987/11/08)頁33-35。15.游賢達,〈工黨家變,主席辭職〉《新新聞》(1990/02/22─1990/0218),頁44-45。
16.童清峰、徐青雲,〈電動門的門裡門外〉《新新聞》(1988/10/10─1988/10/16)頁78-79。
17.黃白雪,〈捍衛生存權大老闆也走上街頭〉《新新聞》(2000/12/28─2001/01/03),頁120-125。
18.黃孟郎,〈我們並不想鬥垮他們─王義雄、羅美文對資方反撲的看法〉《新新聞》(1989/02/06-1989/02/19),頁54-61。
19.楊貴美,〈風暴吹停了每一部機器〉《新新聞》(1989/05/22-1989/05/28),頁78-81。20.廖福順,〈它的名字可能叫自由工黨〉《新新聞》(1987/09/28─1987/10/04)頁64-65。
21.劉志鵬(1998)〈辦理大同解雇白正憲事件雜感〉《勞資關係》199期,頁6-10。22.劉明鏡(1993)〈淺談基客事件--兼看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勞資關係》129期,頁6-19。23.蔣良任,〈民主進步黨:冒險衝鋒一年以後〉《新新聞》(1987/11/02─1987/11/08),頁30-32。24.謝青雲(1997)〈從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東洋針織等公司之勞資爭議事件--探討我國當前勞資關係之問題〉《勞工行政》110,頁10-16。報紙:
1.中國時報
2.自由時報
3.自立晚報
4.聯合報
英文文獻:
1.Cheng, Wei-yuan.”Limited State Capacity and Multiple Labor Regimes: The Taiwan Ca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8:1,1998.
2.Dunlop, John Thomas.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New York:Holt,1958
3.Hsu, Chi-Feng Joseph, The state and laor movement in Taiwan,1949-1993 (microform),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5.
4.Tung, Chuan-Chua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A historical-structural approach (microform),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