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1: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岑美鈴
論文名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之分析─以通用先進系統公司為例
指導教授:張昌吉張昌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勞工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通用先進系統公司績效評估教育訓練員工協助方案通訊產業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2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隨著各國電信自由化與電腦傳輸技術進步與整合的趨勢帶動下,全球通訊市場所顯現的龐大潛在商機已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近年來由於企業經營日益國際化、勞動成本高漲等因素,使得企業面臨許多不確定性的挑戰,因此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持續維持競爭優勢,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擁有優良的人力資源則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
本研究試圖透過實證分析達到以下主要研究目的:
一、經由文獻探討歸納學者專家對於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之相關見解,並作為本研究之主要理論基礎。
二、分析我國通訊產業發展之現況,進而了解通訊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之相關議題。
三、針對通用先進系統公司之人力資源管理重要策略分析,以期對國內通訊產業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具啟發引導之作用。
四、根據本研究之結論,對於通訊產業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給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方面
本研究個案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是採取e化管理的方式,並極為強化組織與個別員工之溝通,強調員工參與,且普遍實施溝通與員工申訴制度,同時也強調在職訓練,注重員工之生涯發展。在面臨全球化的環境中,為保持企業之競爭優勢,更不斷培育優秀人才並提升公司全體員工之國際化能力。
二、績效評估制度方面
透過對員工工作結果的評估,可以獎勵對組織生產力有貢獻的員工,同時也可以激勵員工或作為員工訓練發展的憑據。本研究個案建立一套適合企業本身的績效評估制度,透過平衡計分卡之測量評估,將企業之目標與個人目標相連結,以達成公司之願景及策略。企業必須要有一套合理、公平、明確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增強員工工作動機,讓員工更能了解自己及其工作,且有利於主管與部屬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並使組織目標發展將更為清楚和被接受。
三、教育訓練方面
企業能培育優秀人才方能保證其發展,尤其在市場競爭更激烈化、消費者需求更多樣化的時代裡,擁有優秀的人才始能掌握經營之契機,本研究個案即使是在景氣不佳的環境下,仍編列預算實施員工之教育訓練,以維持競爭力,其教育訓練需求是隨經營方針或經營政策、經營環境之變化而變化,因此員工之教育訓練計劃亦能充分符合社會經濟環境之快速變遷,使員工能學習最新的知識與技能,並具備雄厚之競爭力為企業創造營運績效。
四、員工協助方案方面
當員工個人遭遇到壓力,亦或是對於生命的意義、工作價值產生困惑,會影響工作之成效,透過員工協助方案之實施便可使員工獲得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以面對工作上的挑戰,並且矯正其對生命的態度。而本研究個案重視員工之身心發展,積極推動員工協助方案幫助員工解決困惑,並於必要時進行諮商輔導,員工工作獲得改善,無形中更增加了企業經營的優勢。
五、人力資源問題方面
政府近年來積極營造通訊產業發展的優良環境,許多相關及非相關產業的國際公司都爭相投入國內通訊產業,帶動一股投資熱潮,在資源爭相投入與技術合作的趨勢下,台灣通訊產業之發展應有一番榮景。然而在人力資源方面,根據研究調查顯示,主要有人才不足與人員流動率高等問題存在,這些原因皆會對企業之經營有所影響,因此如何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實為政府與企業所欲思考之課題。
誌謝詞…………………………………………………………………………
摘要……………………………………………………………………………
目錄……………………………………………………………………………i
圖目錄…………………………………………………………………………ii
表目錄…………………………………………………………………………i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流程……………………………………………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力資源管理策略………………………………………………6
 第二節 績效評估…………………………………………………………12
 第三節 教育訓練…………………………………………………………23
 第四節 員工協助方案……………………………………………………30
第參章 我國通訊產業發展現況
 第一節 產業環境之分析…………………………………………………37
 第二節 人力資源環境之分析……………………………………………42
 第三節 人力資源與競爭力之分析………………………………………48
第肆章 通用先進系統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重要策略之分析
 第一節 人力資源管理策略………………………………………………53
 第二節 績效評估…………………………………………………………57
 第三節 教育訓練…………………………………………………………62
 第四節 員工協助方案……………………………………………………6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0
 第二節 建議………………………………………………………………73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75
參考文獻……………………………………………………………………76
一、中文部分
1.王素彎,民國九十年三月,「知識經濟時代我國人力資源的的因應挑戰」,經濟情勢評論,第六卷,第四期。
2.方隆彰,民國八十四年,「員工協助方案概論」,員工協助方案實務手冊,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3.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國內主要產業動態」,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四期。
4.朱承平,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論美國企業界的無工會政策─兼談當今美國工會所遭遇的挑戰」,人力發展月刊,第四十一期。
5.朱柔若,民國八十七年三月,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朱道凱譯,Robert S. Kaplan & David P. Norton原著,民國八十八年,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臉譜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員工協助方案工作手冊。
8.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指導、救國團張老師策劃主編,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員工協助方案實務手冊,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9.何永福、楊國安,民國八十二年,人力資源策略管理,三民書局。
10.何欣潁,民國九十年,管理教育國際觀化之實證研究─以台灣地區技職體系學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呂佳蓉,民國九十一年三月,「民國九十年國內主要產業動態」,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三期。
12.李漢雄,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企業內訓─策略性出招」,工業雜誌─人力培訓專刊,第三四五期。
13.李漢雄,民國八十九年,「訓練的規劃與執行」,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4.李漢雄,民國八十九年九月,「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工業雜誌人力培訓專刊,第三六六期。
15.李璋偉譯,Gary Dessler原著,民國八十七年,人力資源管理,第七版,台灣西書出版社。
16.吳美連、林俊毅,民國八十六年,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勝。
17.吳怡靜,民國九十年六月,從環境面探討通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績效之關係,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吳淑鈴,民國九十年六月,企業特性、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與知識導向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吳靄書,民國七十七年九月,企業人事管理,第八版,大中國圖書。
20.林萬億,民國八十年十月,「勞資雙方都受益─員工協助方案的實行模式」,管理雜誌,第208期。
21.林萬億,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工會服務模式─EAPs員工協助方案系列探討」,管理雜誌,第209期。
22.林萬億,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員工協助方案問答,員工協助方案專題研討會,中華人力資源協會主辦。
23.姚仁壽,我國企業內勞資諮商制度之探討,中日勞資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國際勞工研究資料中心。
24.洪毓牲,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台灣產業人力資源競爭力之剖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九期。
25.馬維揚,民國八十五年六月,「科學園區人力資源問題之研討與對策」,亞太管理評論,第一卷,第一期。
26.馬維揚,民國八十七年六月,「科學園區人力資源問題之研議」,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六期。
27.黃仁德、姜樹翰,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策略:高科技中心的發展經驗」,經濟情勢暨評論,第6卷,第2期。
28.黃同圳、許宏明,民國八十四年,「國內高科技產業教育訓練制度現況調查」,就業與訓練,第13卷,第5期。
29.黃英忠,民國八十七年,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30.黃英忠、董玉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人力需求影響因素之研究─人力運用中介效果的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亞太管理評論,第四卷,第四期。
31.黃帝綸,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台灣資訊業國際化經營與海外分支機構人力資源策略之實證分析,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黃秉德,民國八十二年六月,「我國中小企業勞務管理現況」,中小企業勞務自我檢診與管理制度手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33.郭國興、顏昌華,民國九十年六月,「我國通訊工業國際競爭策略之研究」,經濟情勢評論,第七卷,第一期。
34.陳明萱,民國八十四年,我國海外派遣人員歸任調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5.陳明漢,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人力資源管理,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36.陳繼盛,民國六十八年,勞資關係,正中書局。
37.產業調查報導,民國九十年七月,「我國通訊設備工業發展概況」,產業經濟,第239期。
38.許耀輝,民國八十九年三月,「通訊產業的聚合演進與資訊家電發展趨勢」,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68期。
39.張火燦,民國八十九年十月,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六刷,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0.楊錦洲、陳穆瑢,民國九十年一月,「我國高科技公司實施人力資源之狀況與成效之分析」,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61期。
41.經濟部技術處,民國九十年六月,2001通訊工業綜論,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42.齊德彰,民國八十八年,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三民書局。
43.蔡永銘,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推動員工協助方案─解決員工問題」,勞工行政,第七十六期。
44.蔡宏明,民國九十年三月,「知識經濟時代對產業人力資源的挑戰與因應策略」,經濟情勢評論,第六卷,第四期。
45.蔡明湫,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外籍勞工適應管理之研究─以員工協助方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46.劉妙玲,民國九十年二月,替代爭議解決方案於企業內部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47.劉世勳、李然堯,民國八十四年,「情境式學習在企業員工教育訓練之應用」,就業與訓練,第13卷,第4期。
48.鄭瀛川、王榮春、曾河嶸,民國八十六年,績效管理,世台管理顧問。
49.賴美貞,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團體協商與勞工參與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50.蘇建元,民國九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ITIS產業回顧與展望系列之四─2001通訊產業回顧與展望」,刊登於ITIS產業資訊服務網─產業評析,http://www.itis.org.tw/activity/theme.html。
二、英文部分
1.Alliger, G. M. & Janak E.A. 1989. Kirkpatrick’s Levels of  Training Criteria: Thirty Years Later,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42.
2.Amold, M. Z., 1997spring. Ca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Help Resolve Employment Dispute,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Vol.136.
3.Bruce, W. M., 1990. Problem Employee Management, Westport CT: Quorum Books.
4.Cascio, W. F. 1991. Applied Psychology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4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
5.Cascio, W. F. 1992.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3rd ed.), McGraw — Hill.
6.Dessler, G.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th e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7.Edwards, M. R. & Sproull, J. R. 1983. Rating the Raters Improves Performance Appraisals, Personnel Administrator, Vol.28, No.8.
8.Fiorito, J. & Maranto, C. L. 1987july. The Contemporary Decline of Union Strength, Contemporary Policy Issues, n.3.
9.Fishman 1999. EAPs Give Troubled Employees a Helping Hand, Denver Business Journal, Vol.51, No.8.
10.Fombrun, C. J. & Tichy, N. M. & Devanna, M. A. 1984.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Wiley.
11.French, W. L. 199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nd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
12.Glance, A. 1981. Skill Training and Retraining,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An Information System Approach, Prentice - Hall Company, Virginia.
13.Guest, D. 198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ts Im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Trade Union, in J. Storey (Ed.), New Perspectiv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Routledge.
14.Hall, D. T. & Goodale, J. G. 198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trategy, Design and Implement.
15.Hall, D. T. 1986.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Time,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6.Hartley, J. F. 1992. Joining a Trade Union, in J.F. Hartley and G.M. Stephenson (Eds), Employment Relations, Oxford: Blackwell.
17.Heenan, D. A. & Perlmutter, H. V. 1979.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8.Hollmann, R. W. 1981september. Beyond Contemporary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Personnel Administrator.
19.Katz, H. C. & Kochan, T. A.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20.Kochan, T. A. 1980.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Homewood, Ill.: Richard D. Irwin.
21.Lewis, J. A. & Lewis, M. D. 1983. Community Counseling: A Human Services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Wiley & Sons.
22.Luthans F. 1979. The practice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3.Mathis, R. L. & Jackson, J. H. 1988. Personnel /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St. Paul.
24.McLoughlin, I. & Gourlay, S. 1994. Enterprise Without Unions.
25.Milkovich, G. & Boudreau, J. 1994.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7th ed.), IL: Donnelley & Sons.
26.Mondy, R. W. 1987. Personnel —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27.Mondy, R. W. & Noe, R. M. 1992.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5th ed.), Allyn and Bacon.
28.Rossitsa, N. 2000. Eaps Grow as Employers Find Plans to Benefit Company, too., Kansas City Business Journal, Vol.18, No.31.
29.Robbins, S. P. 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30.Rowland, K.M. 1990. Career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erald R. Ferris.
31.Schuler, R. & Walker, J. 1990.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Focusing on Issues and Ac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1).
32.Schuler, R. S. 1992.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4th ed.), MN.: West.
33.Schuler, R. S. 1992summe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inking the People with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4.Schuler, R.S. 1995.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5th ed.),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35.Sherman, A. W. & Bohlander, G. W. 1992.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9th ed.), South — Western Publishing Co..
36.Sheth, J. V. & Eshghi, G. S. 1979. Global Human Resources Perspectives, South-Western Co..
37.Singer, M. G. 199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WSKENT Publishing Co..
38.Storey, J. 1992. 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Oxford: Blackwell.
39.Turpin, S. C. 1998.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Pay Off, Warehousing Management, Vol.5, No.6.
40.Wright, P. M. & McMahan, G. C. 199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HRM,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