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依注音順)
彭家發(1989):《非虛構寫作疏釋》。台北:商務書局。
───(1988):《新聞文學點‧線‧面》。台北:業強出版社。
───(1986):《特寫寫作》。台北:商務書局。
彭瑞金(1994):《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出版部。
彭歌〔姚朋〕(1969):《新聞文學》。台北:仙人掌書店。
方秉(1951年1月4日):〈評「野風」〉。《公論報》副刊。
段家鋒等(編;1983):《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老農(1939年12月18日):〈「野風」的評價〉。《中央日報》副刊。
呂正惠(1995):《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
李敏勇(1994):《戰後台灣文學的反思》。自立晚報出版部。
李麗玲(1995):〈創造新文藝、發掘新作家─初探五○年代初期的《野風》〉。《文學台灣》14期,頁182-90。
李瑞騰(編;1987):《抗戰文學概說》。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福岳(1996):〈閱聽人地理學─以「民族誌法」進行閱聽人研究之緣起與發展〉。《新聞學研究》52期,頁167-86。林積萍(1996):〈「現代文學」研究─文學雜誌的向量新探索〉。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惠(1998):〈野風文藝雜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路丁(1952):〈我看野風〉。《新文藝月刊》1卷2期,頁39。
聯合報副刊(1980年5月4日):〈五十年代文學座談會〉,頁八。
劉登翰、莊明宣(編;1991):〈文學的極端政治化和非政治化傾向對它的離棄〉。《台灣文學史》下卷第四編第二章,頁27。
劉心皇(編;1981):《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
古繼堂(1992):《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洪銘水(1999):《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文津出版社。
胡昌智(1988):《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胡殷(1979):《新聞文學與寫作》。香港:明德文化出版社。
江寶釵等(編;1996):《台灣的文學與環境》。台北:麗文文化出版公司。
季薇(1980):《新聞‧文學》。台北:水芙蓉書局。
晶瑩(1952):〈中學生談野風〉。《新文藝月刊》1卷4期,頁44。
漆敬堯(1990):《「新聞特寫」與「分析新聞」稿件》。台北:正中書局。
薛茂松(1986):〈台灣地區文學雜誌的發展─一九四九∼一九八六〉。《文訊月刊》27期,頁49。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委員會(編;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
朱西甯(1952):〈也談野風〉。《新文藝》1卷4期,頁44。
張寶琴等(編;1995):《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合文學出版部。
張拓蕪(1983):〈學步記瑣─野風時代〉。《現代詩》3期,頁97。
趙滋蕃(1988):《文學原理》。台北:東大出版社。
鄭貞銘(1997):《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程之行(1983):《新聞寫作》。台北:商務書局。
陳思和(1990):《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善捷(1983):《圖書館資源:如何研究與撰寫論文》。台北:華泰出版社。
臧國仁(1994):〈記者如何問問題?〉。《新聞學與術的對話》,頁45-72。台北:政大新聞所。
蔡芳玲(1996):〈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宋楚瑜(1980):《如何寫學術論文》。台北:三民書局。
宋蜀華等(編;1998):《民族學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蘇雪林等(1987):《抗戰時期文學回憶錄》。台北:文訊月刊。
姚朋等(1987):《文學與社會》。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野風出版社(1950-1965):《野風綜合文藝半月刊》。1至192期。
葉石濤(1993):《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出版社。
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
楊素芬(2001):《臺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縣:稻田出版社。
楊義等(1995):《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台北:業強出版社。
楊艾俐(1989):《孫運璿傳》。台北:天下報導。
顏元叔(1978):《社會寫實文學及其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應平書(1987年10月5日):〈師範豪情依舊〉。《中華日報》,頁八。
應鳳凰(編;1985):《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4):〈懷念奠基者─掀起「野風」的師範〉。《文藝月刊》176期,頁11。
王錦堂(編;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出版社。
魏誠(1984):〈民國四十、五十年代台灣政論雜誌的發展─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魏鏞(1971):《社會科學的性質與發展趨勢》。台北:商務印書館。
余光中(1979):〈台灣地區二十年中國文學的發展〉。收香港中國筆會文選委員會(編):《二十年來的中國文學》。頁25-35。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
尉天聰(1985):《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外文資料(按字母順)
Allen, S. L.(1994 ed.)Media Anthropology: Informing Global Citizens. Westport, Conn.: Bergin & Garvey.
Babbie, 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台北:時英出版社。
Blundell, W. E.(1988) 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Based 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Guid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Brooks, B. S. et al.(1995)《當代新聞採訪寫作》。李利國、黃淑敏譯。台北:周知文化出版社。
Collinwood, R. G.(1981)《歷史的理念》。黃宣範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Cooper, H. M.(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高美英譯。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Duffy, T. G.(1969) Let’s Write A Feature. Columbia, Mo.: LBP.
Escarpit, R.(1990)《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Killenberg, G. M. & Anderson, R.(1992)《報導之前:新聞工作者採訪與傳播的技巧》。李子新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唐維敏譯。台北:五南書局。
牧內節男(1989)《新聞記者的風範與信念》。林書揚譯。台北:人間出版社。
附錄:訪談人物一覽
姓名 身份/與《野風》的關係 訪問時間 訪問地點
施魯生(師範;第一次訪問)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3.08 受訪者宅
施魯生(師範;第二次訪問)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3.11 受訪者宅
施魯生(師範;第三次訪問)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4.16 受訪者宅
孫鐵齋(金文;第一次訪問)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3.12 越洋電訪
孫鐵齋(金文;第二次訪問)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3.25 越洋電訪
邢鴻乾(辛魚)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3.15 受訪者宅
楊蓮(黃楊)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3.15 受訪者宅
俞仰賢(魯鈍) 《野風》雜誌創刊編輯 2002.03.16 受訪者宅
潘壘(第一次訪問) 同業/《寶島文藝》主編 2002.03.20 越洋電訪
潘壘(第二次訪問) 同業/《寶島文藝》主編 2002.04.02 越洋電訪
郭良蕙 作家 2002.03.20 受訪者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