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06: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宋丁儀
研究生(外文):Ting-yi Sung
論文名稱: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udiences in consunption society: A case study on the fans of Pili-puppet drama
指導教授:翁秀琪翁秀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eu-chi W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文化消費文化工業閱聽人布袋戲生活世界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consumptioncultural industryaudiencespuppet dramafanlife-worl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8
  • 點閱點閱:24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5
 本研究欲探討現代消費社會中閱聽人呈現何種面貌?過去對消費社會底下大眾文化及閱聽人的論述大致可分為兩種觀點:一是法蘭克福學派較悲觀的文化工業觀點,從生產端來檢視文化商品化對閱聽大眾的影響,二則是從近年消費社會理論從消費端來檢視閱聽人的施為。本文採取從消費端檢視閱聽人的微觀角度,對於文化工業提出的三大批判「商品化」、「標準化」、「強制性」提出不同的看法:消費文本商品化,閱聽人仍有其主動詮釋、挪用的能動性。

 當前台灣諸多的文化消費現象中,霹靂布袋戲應當算是最為人知,也最深具本土特色的表演文化。它源自於傳統布袋戲中的支派而深具傳統戲劇性格,卻又歷經型態與風格上的轉變。隨著生產面與媒介技術合流,從過去民俗文化轉變成大眾文化變為一種文化商品。因此本文首先介紹霹靂布袋戲風行的時代背景,從生產面角度探討與傳統布袋戲的差異。

 其次,透過對戲迷的深度訪談,試圖理解霹靂迷如何藉由不同的消費方式,在消費端建構對霹靂布袋戲文本的想像與主體性。霹靂布袋戲迷的生活型態實與他們所接觸的文本、角色、媒介、周邊產品、組織活動密切相關。霹靂迷如何從欣賞與接收原文本之外,進行次文本的創造與生產,發掘他們在消費過程裡的創造力,並透過參與社群組織、活動,區辨出「我」與「他者」;從生活領域,顯示他們作為消費社會底下閱聽人的主動與能動性,已超越生產者所製造文本的範疇,而是融合迷自我生活世界所拓展出的異想世界。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緣起 6
  一、從俗民文化走到大眾文化--電視布袋戲崛起 6
  二、當表演文化變成企業經營:文化的商品化 7
  三、消費端的狂熱:「迷」的認同形塑 7
 第二節 研究問題 8

第二章 消費社會閱聽人 10
 第一節 消費社會的消極性-文化工業的批判觀點 10
  一、文化商品 11
  二、標準化 13
  三、強制性 14
 第二節 消費社會的積極性-閱聽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 16
  一、反「客」為「主」:消費主體的愉悅 17
  二、文本的開放歧異 18
  三、閱聽人的生產與創造力-以「迷」為例 20
 第三節 小結 21

第三章 研究背景 24
 第一節 布袋戲文本描述 24
  一、台灣布袋戲文本的流變 24
  二、內容上的比較 26
  三、演出形式上的比較 27
  (一)木偶操作 27
  (二)演出分工 27
  四、舞台關係的轉變 29
  (一)前台與後台 29
  (二)台上與台下 31
  五、社會空間的轉變 31
 第二節 霹靂布袋戲迷的組織活動 34
  一、布袋戲後援會活動 35
  二、同人誌活動 35
  三、網路空間 3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迷」的界定和取樣 37
 第二節 訪談設計 38

第五章 研究發現 40
 第一節 迷對霹靂vs.傳統布袋戲的看法 40
  一、傳統vs.創新分野:感官價值的重視 40
  二、鄉土文化的再造 41
  三、藝術vs.商業的分野:內容的倒退vs.影音的提升 43
 第二節 迷對組織活動的看法 46
  一、組織活動中非正式溝通的進行 46
  二、迷如何在組織活動中區辨他者 50
 第三節 文本的欣賞與接收 54
  一、與文本的第一次接觸 54
  二、遊走於文本內外之間:迷想像的揮灑 57
 第四節 次文本的創造與生產 61
  一、人與物的互動:木偶之迷 62
  二、同人誌文字創作:開放而歧異的文本 70
  三、同人誌角色扮演:自我的改變 83
 第五節 生活脈絡作為一種意義連結 89
 第六節 媒介使用和學習 105
 第七節 小結 110

第六章 討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與理論對話:消費社會閱聽人樣貌 115
  一、人與物的關係 115
  二、開放而歧異的文本 115
  三、生活脈絡的重視 116
  四、閱聽人的能動性 11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8
 第三節 研究啟發 119

附錄一:布袋戲大事記一覽表(1901~1996年) 121
附錄二:各區後援會活動一覽(2001~2002年) 123
附錄三:深度訪談者編號及簡述 127
附錄四: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30
附錄五:深度訪談題綱 131
 一、欣賞與接收 131
 二、創造與生產 132
 三、參與組織活動的看法 134
 四、對自己生活的看法 134

參考文獻 135
中文部分

巴托莫爾(1986)。法蘭克福學派。台北市:桂冠。(原書Bottomore, T. B. [1984]. The Frankfurt School, Chichester [Sussex] : E. Horwood ; London ; New York : Tavistock.)
吳潛誠總編校(1997)。《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原書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 [1990]. Culture and society:contemporary deb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林明擇譯(1997)。〈單面人〉,摘自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原書H. Marcuse. [1964] One- Dimensional Man.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Beacon Press and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林勃仲、劉還月(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臺原出版社。
邱坤良(1998)。《台灣戲劇發展概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唐維敏等譯(2000)。《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原書Gurevitch M. [1982](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 New York : Methuen.)
徐志成(1999)。《五洲派對台灣布袋戲的影響》。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9)。《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七年度調查研究報告》。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原書Bocock, Robert[1993].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張君玫等譯(1996)。《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原書Mills, C.Wright[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陳世敏(1992)。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雪雲(1997)。《歌迷文化與流行音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雪雲(2001年12月)。〈媒介與我:閱聽人研究回顧與展望〉。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陳瑞文(1992a)。〈藝術性質‧文化工業‧大眾文化(上)〉,《雄獅美術》,256:93-96。
陳瑞文(1992b)。〈藝術性質‧文化工業‧大眾文化(下)〉,《雄獅美術》,257:109-111。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陳龍廷(1997年12月)。〈六○年代末台灣布袋戲革命的另類觀察-同時代的外國人對黃俊雄木偶表演的論述〉,《台灣史料研究》,10:132-139。
陳龍廷(1999a)。〈五十年來的台灣布袋戲〉,《歷史月刊》,139:6。
陳龍廷(1999b)。〈布袋戲人物的政治詮釋-從史艷文到素還真〉,《台灣風物》,49(4):171。
黃光玉(1998)。《品味與媒介消費行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楊小濱(1995)。《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反省》。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報紙

《中時晚報》(2000年2月17日)。〈「霹靂」風波引起網友圍剿,SOS出面道歉,三點聲明〉。第7版。
《中國時報》(2000年1月24日)。〈土洋玩偶鏖戰兩天,霹靂:聖石以兩千八百萬領先,博偉:玩具第一天上映就贏了〉。第26版。
《中國時報》(2000年2月18日)。〈SOS口出惡言布袋戲迷惱火,萬人簽名控訴活動醞釀中〉。第28版。
《文化一周》(1999年10月28日)。〈掌中握盡千古事,金光再度先高潮:布袋戲從傳統到現代,從亦宛然到霹靂王朝,台灣本土的文化正在轉變中〉。第8版。
《世界電影雜誌》Screen(2000年2月),第二期,頁56。
《民生報》(2000年2月19日)。〈SOS姊妹上台一鞠躬,向傳統藝術工作者致歉,將向王偉忠學‘說話技巧’〉。第1版。
《民生影視娛樂報》(1999年12月17日)。〈銀幕布袋戲霹靂的喔!聖石傳說下月在台上映,暑假推出英文版〉。第2版。
《自由時報》(1999年11月25日)。〈挑戰鐵達尼號票房,聖石傳說賣點很霹靂〉。第26版。
《自由時報》(2000年3月5日)。〈除了特效之外的聖石傳說〉。第40版。
《聯合報》(1999年11月20日)。〈國民黨開除黨員網路論戰再起,布袋戲講國語誰之過〉。第49版。
《聯合報》(1999年11月25日)。〈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創三多,音效最多、鏡頭最多、動畫也最多〉。第26版。

網站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e(MCS)網頁:
http://www.aber.ac.uk/media/Functions/medmenu.html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tecdet/tecdet.html
霹靂布袋戲王國:徐克式武俠新風格[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yberstage.com.tw/story/folkarts_c/poppet_pili/trad4.ht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路劇院:五洲園沿革[Online]. Available: http://theater.cca.gov.tw/story/interview/index_03.ht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路劇院:傳統表演藝術之美[Online]. Available: http://theater.cca.gov.tw/story/folkarts_c/index.html
英文部分

Abercrombie, Nicholas & Longhurst, Brian(1998). 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Adorno T. W. (1975).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New German Critique, 6, 12-19.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and New German Critique.
Adorno.T. W. (1977). The essential Frankfurt School reader. New York.
Alexander, Jeffrey C. & Seidman, Steven. (eds.). (1990). Culture and society : contemporary debate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uman, Zygmunt (1987). 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Itheaca: Cornell University.
Cosgel, Metin M. (1992). Audience effects in consumptio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10, 19-30.
Dolfsma, Wilfred (1999, October). The consumption of music and the expression of VALUES: A social economic eplanation for the advent of pop music. The Americs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58(4).
Dunn, Robert G.(1998). Identity crises: A social critique of postmodernity, Minneapolis.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Ewen, S. & Ewen, E.(1982). Channels of desire. New York: McGraw-Hill.
Featherstone, Mike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Fiske, John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Boston: Unwin Hyman.
Garnham, N. (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a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Glaser, Barnet G. & Strauss, Anselm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Hall, Stuart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onathan Rutherford (eds.),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Hall, Stuart.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Jenkins, Henry(1992)Conclusion “in my weekend-only world…”: reconsidering fandom,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 participatory culture, p.277-287. New York: Routledge.
Kellner, Douglas (1992).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identities. in Scott Lash and Jonathan Friedman(eds.), Modernity and identity, (pp.141-177). BLACKWELL: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
Lash & Urry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Lofland, John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3rd ed.). Belmont, Calif:Wadsworth.
Mackay, Hugh (1997). Introduction. In Hugh Mackay (Eds.),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arcuse H. (1964). One- Dimensional Man.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Beacon Press and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tyn J. L. (1993). Consumer culture rebor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onsumption. London: Loutledge.
McCracken G. (1990).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symp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D.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Oxford, OX, UK ; New York, NY, USA : Blackwell.
Morley, D. (1986). Family television: cultural power and domestic leisure. London: Comedia.
Silvio, T. J. (1998). Drag melodrama/ feminine public sphere/ folktTelevision: “Local opera” and identity in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Slater, Don (1997). Consumer, culture & modernity. Polity Press.
Thompson, John (1988). ‘Mass communication and modern cultures: contributrion to a critical theory of ideology’, Sociology, vol.22, no.3, pp.359-83.
Watson, J., & Hill, A. (1997). A dictionary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4th ed.). London: Arnold.
Watson, Nigel (1997). Postmodernism and lifestyle. In Stuart Sim (eds.), The icon dictionary of postmodern thought. Cambridge: Icon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