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3:3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賴秀端
研究生(外文):
LAI HSIU TUAN
論文名稱:
台灣登山照片之解讀
論文名稱(外文):
Decoding mountain climbing photograph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游本寬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廣告學系
學門:
傳播學門
學類:
廣告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文本分析
、
消費文化
、
符號消費
、
影像消費
外文關鍵詞:
text analysis
、
consumption culture
、
semiotics consumption
、
image consumptionla
相關次數:
被引用:
8
點閱:573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2
登山,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已經是相當普遍的一項活動,而拍照在登山活動當中也是一項相當普遍的行為,甚至在登山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從早期少數的幾張照片到現今隨處可見的登山照片,照片中似乎隱含著某些特殊的拍照公式和文化現象。
過去關於登山活動的研究相當少,更沒有人以平面影像(照片)為文本,分析其中的現象。本研究以登山照片為研究文本,文本來源是登山雜誌。在開始研究之前先概略介紹登山的相關雜誌,將其分類、定義之後,再選擇本研究所需的登山雜誌,最後鎖定以野外、戶外生活與台灣山岳等三份雜誌為文本來源。依據本研究的主軸─文化層面的探討,研究之初先將雜誌中的登山照片概分成三大主題─山、山與人、人,再以符號學文本分析的方法,透過姿勢/動作/表情、服裝/道具、場景…等分析類目,對登山照片進行解讀。
分析、解讀的過程援引部分消費文化理論與攝影或影像相關論述。研究結果分成三大部分,一是登山活動的符號化,這個部分談及登山活動當中,許多登山者對於三角點的崇拜與百岳迷思,以及玉山大頭照形成的特殊現象。二是登山裝備的消費文化,包括登山者所穿著的服裝和使用的裝備所隱含的象徵意義,以及這種看似離開文明卻消費/依賴科技更劇的現象,讓人開始沉思是否登山仍能維持其登山的本質。最後,談及的是影像的消費問題,包括從團體合照當中固定的影像組合模式,其中旗幟就像是為底片而活,旗幟只是鏡頭前面團結的象徵而已;而個人獨照當中特殊的姿勢/動作的出現…等,更是傳遞出對相機的依賴和消費影像的情形,其中看見的是玩弄相機卻看不見更多關於登山一事。
雖然談及許多現象,最後本研究也要提醒讀者,沒有一套正確的登山方式,或使用相機的時機,要找回登山的本質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並非傳遞一套所謂正確的方式,也不是批判目前的諸多現象,而是希望讓人有反思的空間,開始思考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人之常情、常態現象,或是一種模仿和盲從,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文獻整理
第一節 台灣的登山活動
一、 台灣登山史簡述
二、 台灣山岳與登山型態
三、 登山裝備
第二節 照片、照片的解讀
一、 照片的意義與功能
二、 影像研究的相關問題
三、 照片的解讀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符號學文本分析
第二節 研究樣本
第四章 登山照片之文本分析
第一階段
(一) 山
(二) 人
(三) 山與人
第二階段
小結
第五章 研究結果
一、 符號式的登山活動
二、 登山裝備的消費文化
三、 影像的消費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
中文部分:
一、碩士論文:
王經武(1992):《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秀(1999):《商品普及化之消費文化研究─以大哥大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啟霖(1998):《攝影與電影:「真實」概念的論述演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婉蓉(2000):《相片與集體記憶初探: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嘉君(1999):《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育正(2000):《青少年消費型態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西門町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雄(1996):《日據時期的台灣寫真發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媛玲(1997):《台北婚紗攝影的社會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蕙芳(2000):《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雅方(1998):《登山嚮導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靜梅(1997):《光復後台灣地區登山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中心》。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
邢天正(1977):〈百岳大競賽的迴響之一─細評百岳俱樂部〉,《戶外生活》 7:84-89。
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4-25。
吳登賦(1994):〈山林憶往─幾項值得一探的突破〉,《台灣山岳》1:106。
呂紹煒(1994):〈山中歲月悠悠長─細數台大登山社30年歷史〉,《台灣山岳》3:98-103。
阮榮助(1995):〈山岳攝影〉,《台灣山岳》6:48。
林淳義(1994):〈三角點趣談─等級的迷惑〉,《台灣山岳》1:89-91。
邱誌勇(1999):〈解讀懷舊式廣告之文化現象〉,《第七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秋柏(1974):〈三角點是什麼?〉,《野外》67:46-47。
洪昭明(1994):〈在出發之前─創刊有感〉,《台灣山岳》1:6。
高靈(1976):〈百岳大競賽〉,《戶外生活》5:33-39。
陳官保(1974):〈三角點釋疑〉,《野外》63:80-81。
陳俊雄(1995):〈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當代》113:18-29。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7:153-163。
張如娟(1983):〈開物成務,繼往開來─後十年的社史〉,《台灣大學登山社創社二十年紀念特刊》1:10-21。
張碧珠(1995):〈羅蘭巴特論攝影〉,《當代》113: 8-17。
張正雄(2001):〈玉山風華〉,《台灣山岳》33:14-21。
游本寬(1995):〈風景攝影導讀〉,《中華攝影教育學會風景攝影學術論文集》4:5-26。
楊南郡(1977):〈百岳大競賽的迴響(二)─十位專家談百岳〉,《戶外生活》9:85-93。
劉思沂(2000):〈大山閑寂〉,《台灣山岳》30:14-21。
簡文欣(1995):〈迷思與意識型態〉,《當代》113: 30-37。
簡妙如(1998):〈將布西亞佔為己用:擬像論的解讀與媒體分析的再延伸〉,《哲學雜誌》,24:31-53。
簡妙如(1999):〈再現的再現:九O年代台灣A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58:113-138。
謝永河(1985):〈野外發行二百期感言〉,《野外》200:21。
《野外》,1969-1987。
《戶外生活》,1976-1998。
《台灣山岳》,1994-2001。
三、書籍:
Ansel Adams著,謝漢俊譯(1990):《安瑟亞當斯論攝影》。台北:攝影家。
Chris Jenks著,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1998):《文化》。台北:巨流。
Graema Turner著,唐維敏譯(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
Harald Mante著,黃崇鍾譯(1982):《攝影構圖》。台北:大拇指出版社。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
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
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1993):《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
John Fiske著,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
Robert Wuthnow等著,王宜燕、戴育賢譯(1994):《文化分析》。台北:遠流。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台北:台灣攝影。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
S. W. Littlejohn著,程之行譯(1993):《傳播理論》。台北:遠流。
Vilem Flusser著,李文吉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
呂紹煒(1998):《台灣高山曆誌》。台北:玉山社。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1997):《台灣登山小史》。台中:晨星。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像》,台北:女書。
星野克美等著,黃恆正譯(1990):《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南方朔(1991):《文化啟示錄》。台北:三民。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佩周(1996):《台灣山岳傳奇》。台北:聯經。
陳學明(1998):《班傑明》。台北:生智。
郭恩慈(1996):《影像啟示錄》。香港:奔向明日工作室有限公司。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台北:元尊。
游本寬(2000):〈攝影--來自光學和化學的圖像語言〉。
許綺玲(2001):《糖衣與木乃伊》。台北:美學書房。
黃翰荻(1998):《台灣攝影隅照》。台北:元尊。
英文部分:
Baudrillard, J. (1983). Simulation. New York: Semiotext(e).
Hall, S.(Ed.)(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Lury, Celia. (1996). Consumer Culture. 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Urry, John. (1990). 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 Newbury Park : Sage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
2.
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
3.
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
4.
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
5.
青少年消費型態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西門町為例
6.
登山嚮導環境態度之研究
7.
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
8.
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以兩個登山團體為例)
9.
台北婚紗攝影的社會學研究
10.
商品普及化之消費文化研究----以大哥大廣告為例
11.
攝影與電影:「真實」概念的論述演變
12.
光復後台灣地區登山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中心
13.
日據時期的臺灣寫真發展
14.
好攝之徒?!青少年自拍次文化之認同建構初探
1.
陳俊雄(1995):〈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當代》113:18-29。
2.
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4-25。
3.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7:153-163。
4.
簡妙如(1999):〈再現的再現:九O年代台灣A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58:113-138。
1.
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以兩個登山團體為例)
2.
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
3.
登山嚮導環境態度之研究
4.
攝影與電影:「真實」概念的論述演變
5.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
6.
越過生命的那一座山─女性的登山體驗與登山對其生命經驗的影響
7.
解讀宜家的消費文化意涵─以布迪厄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為之
8.
日據時期的臺灣寫真發展
9.
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
10.
尊敬來自旅程- 一位登山領隊與隊員登山歷程之個案研究
11.
從山屋反思台灣的登山體驗
12.
生態登山培訓課程之歷程研究
13.
不同背景群發生山難事故的變項之差異研究
14.
企業電子化下協同作業發展之研究
15.
新經濟環境下台灣地區壽險公司業務成長之組織分殖模式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