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 史料
「傅斯年檔案」,藏中研院史語所。
《(上海)民國日報》,1923-1924年。
《(廣州)民國日報》,1928-1929年。
《(天津)大公報》,1928-1933年。
《(北平)晨報》(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1981。)
《(北平)晨報副刊》(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1981。)
《(南京)中央日報》,1936年。
《(北平)世界日報》,1932年。
《現代學生》
《正風半月刊》
《現代評論》(長沙:岳麓書社影印,1999年。)
《清華學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景印,1951。)
《新月》(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5。)
《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8。)
《新潮》(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6。)
《新亞學報》
《小說月報》(台北:東豐書店影印,出版年份不詳。)
《國風半月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6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7。)
《創造週報》(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3。)
《嶺南學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景印,1951。)
《一般》(上海:開明書店:1926。)
《努力週報》(湖南:岳麓書社影印,1999。)
《華國》(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60。)
《思想與時代》(台北:華岡出版公司景印,民67。)
《文瀾學報》(台北:進學書局影印,民59。)
《文學週報》(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4。)
《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1955。)
《東方雜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民65。)
《學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1999。)
《獨立評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影印,1995。)
《國語週刊》,上下冊(台北:中華文物出版社景印,民64。)
《東方雜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民65。)
《北京大學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1981。)
《北京大學國學季刊》(台北:學生書局影印,民56。)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週刊》(上海:開明書店合訂本,1926。)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上海:開明書店合訂本,1927。)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史歷史研究所週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56。)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年報》
《國立北平圖書館讀書月刊》(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75。)
《語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1982。)
《食貨》,第1卷(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2。)
《國學月報彙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景印,民60。)
《國學論叢》
《責善半月刊》(香港:龍門書店影印,1969。)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序言》(北京:中華書局,1981。)
〔法〕戴仁(Drege,Jean-Pierre.)著、李桐實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897-1949》(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國立北京大學紀念刊》,第3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60。)
章炳麟等,《國學研究法》(台北:西南書局,民61。)
章炳麟等講,《國學研究會演講錄》(台北:廣文書局,民6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的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胡適,《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4、6、11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1、5、6、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三聯書店編輯,《胡適思想批判(論文彙編)》,第2輯(北京:三聯書店,1955。)
何幹之,《何幹之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中國學術討論社編著,《中國學術討論集》,第1集(上海:上海書店,據上海群眾圖書公司1927年版影印,1999。)
中國學術討論社編著,《中國學術討論集》,第2集(上海:上海書店,據上海群眾圖書公司1927版影印,1999。)
本店編輯部編,《中國本位文化討論集》(台北:帕米爾書店,民69。)
陳序經,《中國文化的出路》(上海:上海書店,據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影印,1991。)
呂學海編,《全盤西化言論集》(上海:上海書店,據嶺南大學青年會1934年版影印,1991。)
馮恩榮編,《全盤西化言論續集》(上海:上海書店,據嶺南大學1935年版影印,1991。)
麥發穎編,《全盤西化言論三集》(上海:上海書店,據嶺南大學學生自治會研究出版股1936年版影印,1991。)
衛聚賢編,《古史研究》,第1集(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3。)
衛聚賢編,《古史研究──先秦時代中印文化溝通的探討》,第2集上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3。)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有限公司,1980。)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傅杰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884。)
郭沫若,《沫若自傳──革命春秋》(中和:古楓出版社,1986。)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上海書店,據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影印,1989。)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2、5、16、23-4、25、27、33、41-2、51、53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劉寅生等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寅生、房鑫亮等編,《何炳松文集》,第3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2、6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陳望道,《陳望道文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俞振基編,《蒿廬問學記:呂思勉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書店,1996。)
汪原放,《回憶亞東圖書館》(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王慶祥、蕭立文校注、羅繼祖審訂,《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姚昆群等編,《姚光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浦江清,《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1999。)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下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呂思勉,《論學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呂思勉,《呂思勉遺文集》,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呂思勉,《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為,1996。)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補編)》(香港:開明書店,1970。)
夏承燾,《夏承燾集》,第7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
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下卷》(上海:中華書局,1959。)
胡道靜主編,《國學大師論國學》,下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張君勱、丁文江等著,《科學與人生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1-7、10-1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上中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1、13、39、41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
胡適著、周質平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國學論文索引初編續編》(台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影印,民56。)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國學論文索引三編》(台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影印,民56。)
國立北平圖書館索引組劉修業編,《國學論文索引四編》(北平:中華圖書館協會,民36。)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圖書目錄(1897-1949)》(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白壽彞等,《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
蔣天樞,《陳寅恪編年事輯(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張杰、楊燕麗選編,《追憶陳寅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85。)
謝國楨,《瓜蒂庵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柳曾符等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陳美延等編,《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西瀅,《西瀅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蔣夢麟,《新潮》(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56。)
楊天石等編著,《南社史長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張蔭麟,《中國史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三聯書店,1994。)
曹聚仁,《我與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曹聚仁,《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北京:三聯書店,1996。)
高巍選編,《許地山文集》,下冊(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譚其驤著、葛劍雄編,《譚其驤日記》(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
夏曉紅編,《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錢基博著、曹毓英選編,《錢基博學術論著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錢基博,《古籍舉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68台初版。)
錢基博,《四書解題及其讀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台2版。)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香港:龍門書店影印,1965。)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4。)
馬一浮,《馬一浮集》,第2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朱聯保,《近現代上海出版業印象記》(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0。)
王雲五,《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2。)
王雲五,《新目錄學的一角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2。)
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
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初編》、《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書店,198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補編)》(香港:開明書店,1970年。)
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第2、4、6-7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民69。)
劉運峰編,《魯迅佚文全集》,下冊(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孟森,《明清史講義》,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
謝興堯,《堪隱齋隨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顧潮編,《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黨史會編訂,《國父全集》,第2冊(台北:黨史會,民62。)
吳虞著、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上下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何炳棣,《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4。)
陳平原、王楓主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第1-4冊(北京:三聯書店,1998:3-1999:3。)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77。)
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余嘉錫,《四庫全書辨證》,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錢鍾書,《錢鍾書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孫玉蓉等編,《俞平伯全集》,第9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2-4、9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譚正璧編著,《國學概論講話》(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1。)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顧頡剛編,《古史辨》,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黃侃,《黃侃手寫日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66。)
羅岡、陳春艷編,《梅光迪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葛信益等整理,《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柳無忌編,《柳亞子先生文集:南社紀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68。)
李季,《中國社會史論戰批判》(上海:上海書店,據神州國光社1936年版影印,1996。)
學術討論會主編,《學術論文集》(廣州:思思學社,民18。)
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二)》(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1、4-5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顧頡剛編,《妙峰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1998。)
溫儒敏、丁曉萍編,《時代之波──戰國策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楊寬,《歷史激流中的動盪和曲折──楊寬自傳》(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82。)
高增德等編,《世紀學人自述》,第1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1。)
孫楷第,《滄州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1(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陳登原,《中國文化史》,下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北京圖書館業務研究委員會編,《北京圖書館館史資料匯編(1909-1949)》,上下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9。)
龔繼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上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張挺、江小蕙箋注,《周作人早年佚簡牋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
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上下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87。)
劉復,《半農雜文》,第1冊(上海:上海書店,據星雲堂書店1934年初版影印,1983。)
孫玉蓉編纂,《俞平伯年譜(1900-199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81。)
王煦華編選,《古史辨偽與現代史學──顧頡剛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葉昌熾、倫明,《藏書紀事詩(附校補).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附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白吉庵整理,〈楊樹達《積微居日記》(節錄)〉,《文獻》,1985年第3期(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7),頁111-128。
梁穎整理,〈胡樸安友朋手札〉,收入: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2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頁187-199。
宣華整理,〈胡樸安友朋尺牘(三)〉,收入: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5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頁200-216。
千家駒,〈我和胡先生結識的詳細經過〉,收入:蕭南選編,《我的朋友胡適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頁48-53。
黃侃,〈量守文鈔〉,收入:王元代主編,《學術集林》,卷1(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頁13-22。
錢玄同,〈致潘景鄭書〉,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14(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頁1-9。
錢仲聯輯,〈張爾田遺札〉,《文獻》,第16輯(1983:6),頁157。
葛信益,〈沈兼士傳略〉,收入:晉陽學刊編輯部編,《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5輯(太原:山西人民出帖社,1985),頁103-116。
顧頡剛,〈辛未訪古日記〉,收入:葉聖陶編,《開明書店二十週年紀念文集》(上海:開明書店,民36),頁205-314。
柳存仁,〈北大和北大人〉,收入:陳平原等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頁289-344。
毛子水,〈適之先生對學術界的影響〉,《傳記文學》,第28卷第5期(1976:5),頁6-7。杜正勝、黃寬重訪談、王健文整理,〈風氣新開百代師:陶希聖先生與中國社會史研究〉,《歷史月刊》,第7期(1988:8),頁16-9。
(二)研究專著
〔日〕島田虔次著、徐水生譯,《熊十力與新儒家哲學》(台北:明文書局,民81。)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台大文學院,民73。)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76。)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
牟潤孫,《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
白吉庵,《胡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3。)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4。)
湯一介編,《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6。)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3。)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5。)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7。)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81。)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書店,民80。)
余英時等,《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7。)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9。)
陳橋驛,《水經注研究二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陳橋驛,《酈學新論──《水經注》研究之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9。)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史研院近史所,民83。)
呂芳上、張哲郎主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
耿雲志主編,《胡適研究叢刊》,第1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耿雲志編,《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唐德剛,《胡適雜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69。)
梁羽生,《名聯談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
陶飛亞、吳梓明,《基督教大學與國學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周策縱等,《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80。)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陳清泉等編,《中國史學家評傳》,下冊(河南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0。)
桑兵,《國學與漢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胡逢祥,《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羅志田,《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上下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88。)
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冊(上海:生活書店,1947。)
吳天任,《酈學研究史》(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0。)
中山大學歷史系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
葛兆光,《考槃在澗》(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商金林,《葉聖陶傳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三)研究論文
逯耀東,〈史傳論贊與《史記》「太史公曰」〉,《新史學》,第3卷第2期(1992:6),頁1-34。朱維錚,〈梁啟超和《清代學術概論》〉,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11(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頁73-116。
呂芳上,〈革命與戀愛:一九二O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愛難局〉,「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1600-1950)」會議論文,台北,2001年8月23-5日。
王汎森,〈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漢學研究》,第14卷第1期(1996:6),頁177-193。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學人》,第12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10),頁1-28。
王法周,〈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與中國現代學術〉,收入:耿雲志等編,《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北京:三聯書店,1993),頁28-44。
王晴佳,〈論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方向性轉折〉,收入:錢國城等主編,《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頁1-83。
馬敏,〈胡適研究的深層次探索──評羅志田著《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歷史研究》,1998年第3期(1998:6),頁162-172。
牟鍾鑒,〈《明代思想史》與明代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第10期(1994:8),頁173-8。
黃艾仁,〈胡適與陳寅恪的“特殊情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2000:10),頁75-80、134。
鄭德坤,〈《水經注》趙戴公案之判決〉,收入氏著,《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頁103-143。
陳橋驛,〈論胡適研究《水經注》的貢獻〉,收入:耿雲志編,《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頁71-87。
李廣健,〈鉅觀與微觀因素對早期香港大學中文教學的影響(1912-1935)〉,《台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7期(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1984:6),頁237-258。
程美寶,〈庚子賠款與香港大學的中文教育──二三十年代香港與中英關係的一個側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廣州:中山大學,1998),頁60-73。
王湜華,〈此情良不渝,與時俱綿延──葉聖陶與王伯祥先生七十年的交誼簡述〉,《新文學史料》,1995年第1期(1995:2),頁166-175。
王元化,〈為「五四」精神一辯〉,收入:李澤厚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民78),頁1-27。
李孝悌,〈胡適與整理國故──兼論胡適對中國傳統的態度〉,《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第5-6期(台北;食貨雜誌社,1985:11),頁52-242。黃進興,〈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6期(1997),頁263-284。桑兵,〈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與西學〉,《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1996:10),頁30-45。
桑兵,〈胡適與《水經注》案探源〉,《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1997:9),頁131-146。
桑兵,〈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1999:6),頁24-41。
桑兵,〈近代學術轉承:從國學到東方學──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01:6),頁29-44。
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於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頁56-106。
羅志田,〈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後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頁59-94。
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的創建及流變〉,《古今論衡》,第3期(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9:12),頁67-75。
胡範鑄,〈現象:觀察活動與觀念體系的根本起點〉,收入:李明生等編,《文化崑崙:錢鍾書其人其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頁430-447。
劉巍,〈錢穆與胡適梁啟超關於清代學術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為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頁236-272。
林麗容,《民初讀經問題初探(1912-193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刊稿,民75。)(四)英文論著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lution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Wan Fan-sen, 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