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書籍
1994∼1998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4∼1998年。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丁樹範、丘立崗,中國大陸國防工業的「軍轉民」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編,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道路。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國大陸情勢概要。台北:國家安全局,1998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Ⅰ、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譯,中國軍轉民的前景。北京: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1995年。
王紹光,江澤民面臨的挑戰。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新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中共當前面臨問題的研析。台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1989年。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繼盛,國家戰略藝術。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汪慶榮,靡振玉,秦朝英,劉義昌,中國的國防構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周建設,國防資源逆向開發─中國軍轉民問題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吳進達,中共國防經濟改革─軍轉民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文軒,中共科技事業發展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林長盛編,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林英家、鄧光榮、李世均、任志雄,鄧小平新時期軍事哲學思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金朱德,葉子彤,王東,梁文軍,國防經濟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段家鋒,張煥卿、周玉山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桂生,姜魯鳴,中國國防經濟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孫振環,中國國防經濟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年。
高殿治,中國國防經濟管理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高存,于泰林,管理實例評點。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曹世新編,中國軍轉民。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第一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陳雨晨,中共國防科技工業轉移經濟建設。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9年。
張英,中國社會主義工業經濟管理學。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年。
黃碩風,綜合制勝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董問樵,國防經濟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曾怡碩,中國大陸國防工業軍轉民─系統進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6年。游潛之、車欣等著,中國國防經濟運行分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12月。
廖汝耕,劉冰延編,鄧小平軍隊後勤建設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廖國良,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趙發勝,石軍編,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齊正鈞,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翟立功,朱鐵臻,中國工業產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年。
鄭竹園,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社,1997年。
鄭竹園,轉變中的中國政經社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劉本善,當前中共軍方支援經濟建設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劉先廷,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先廷,鄧小平軍事思想研究。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國裕,牛力,毛澤東軍事謀略藝術。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戟鋒,軍事技術論。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1年。
劉義昌編,高技術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潘孝先,王惠民,畢愛芳,經濟調整與國防工業轉產。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2年。
潘石英編,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鄧小平文選第1卷1938∼1965。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鄧小平文選第2卷1975∼1982。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魏艾,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績效評估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羅昭融,國際新秩序與中國戰略大展望。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1997年。
期刊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4卷12期,1991年12月,第26∼36頁。丁樹範,「市場趨勢下的大陸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6期,1994年6月,第19∼29頁。丁樹範,「中共軍隊的生產工作與國防預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5期,1995年5月,第29∼43頁。丁樹範,「中共實施『軍轉民』對其區域發展的影響─以三線地區為例」,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2期,1996年2月,第36 ∼49頁。丁樹範,「兩岸航空工業『軍轉民』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1期,1997年1月,第61∼79頁。丁樹範,「大陸國防工業『軍轉民』對其國防現代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6期,1997年6月,第25∼37頁。丘立崗,「淺論中國大陸軍事發展上的兩個趨勢與潮流-軍轉民與海洋威嚇(下)」,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台北),第8期,1995年5月,第1∼3頁。
石世印、徐徐,「試論鄧小平關於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的思考」,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2年第3期,1992年3月,第34∼37頁。
朱慶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軍轉民的思考」,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4期,1995年4月,第47∼54頁及第77頁。
朱家敏、李明正,「美國『軍工複合體』發展現況與理論探討」,筧橋學報(高雄),第四期,1997年9月,第257∼276頁。李文祥、柏建生,「國防工業發展的依據─兼論毛澤東國防經濟思想的基本著眼點」,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3年第11期,1993年11月,第41∼45頁。
李希平、李孟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模式」,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2年第5期,1992年5月,第45∼52頁。
李芙桃,「共軍人事調整的意義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第5∼15頁。李安翔,「高技術局部戰爭與俄羅斯軍事經濟」,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6期,1995年6月,第78∼79頁。
李懷信,「論鄧小平軍事經濟思想」,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2期,1995年2月,第10∼11頁及第58頁。
沈明室,「中共軍隊在改革開放下的經濟性角色-軍隊生產經營」,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1卷第5期,1995年5月,第45∼54頁。武希志,「毛澤東國防經濟建設理論研究」,國防經濟研究(北京),1991年6月,第505∼507頁。
陶琳,「我國軍事工業產業結構政策研究」,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2月,第39∼40頁。
黃海元,「美國軍轉民綜述」,現代軍事(北京),1995年1月, 第25∼27頁。
黃石,「中共軍轉民工作之研究」,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第11期,1998年11月,第69∼78頁。施培公,「技術軍品生產系統分析及建議」,軍事經濟研究(武漢) ,1992年3月,41∼42頁。
孫東昇,「我國經濟建設戰略佈局的大轉變─三線建設決策形成略述」,黨的文獻(北京) ,1995年第3期,第42∼49頁。
楊志恆,「比較美國與中共國防工業的演變」,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6期,1995年6月,第27∼39頁。傅豐誠、李志強,「大陸『軍轉民』工業的經濟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3期,1996年3月,第20∼38頁。徐紹銘,「中共對外軍售問題」,美國月刊(台北),第6卷第10期,1991年10月,第110∼122頁。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9期,1996年9月,第27∼46頁。榮旻,「俄羅斯經濟非軍事化問題探析」,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3年第9期,1993年9月,第92∼93頁。
魯禮華、郭冰,「三線建設評析」,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11期,1995年11月,第48∼52頁。
鄭承宗、夏樂生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與中共軍需工業現況評析─兼論其武器輸出及軍民轉換困境」,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9卷第11期,1993年11月,第56~71頁。
劉振興,「中共中央禁止軍隊經商之剖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2期,1999年2月,第27∼35頁。韓曙,「國防工業布局制約因素」,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2第5期,1992年5月,第57∼58頁。
閻淮,「論中共的價格體制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9期,1993年12月,第30∼43頁。龍飛,「江澤民為何要推行『軍商分離』運動?」,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第9期,1998年9月,第18∼28頁。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中央日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文匯報(香港)
自立早報(台北)
明報(香港)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二、英文部分:
Books
Bih-Jaw, Lin. ed.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1993.
Folta, Paul Humes, From Swords to Plowshares ? ─Defense Industry
Reform in the PRC.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2.
Gregor, A. James, The China Connection: U. S. Polic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6.
Riskin, Carl.,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Swaine, Michael D.,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China.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2.
Yang, Richard H.,(ed). China''s Military: The PLA in 1992/1993, Taipei:
Chinese Council of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1993.
Articles
China in the Near Term. 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4, pp.31-57.
Dreyer, June T.,“The People’s Army: Serving Whose Interests?”
Current History, Vol.93, No.584, September 1994, pp. 265-269.
Hyer, Eric,“China''s Arms Merchants: Profits in Command,”The
China Quarterly, No.132, December 1992, pp. 1101-1118.
Jencks, Harlan W.,“Party Authority and Military Power: Communist China''s Continuing Crisis,”Issues & Studies, Vol.26, No.7, July 1990 , pp.11-39.
Lewis, John W., Hua Di and Xue, Litai.“Beijing''s Defense Establishment: Solving the Arms-Export Enigma,”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4, Spring 1991, pp. 87-109.
Gurtov, Mel,“Swords into Market Shares: China’s Conversion of Military Industry to Civilian Production,”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4, June 1993, pp. 213-241.
Prybyla, Jan S., “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System: A Study in Contradictions,”Issues & Studies, Vol. 30, No. 8, August 1994, pp. 1-30.
Prybyla, Jan S.,“China''s Economic Dynamos,”Current History,Vol. 91, No. 566, September 1992, pp. 262-267.
Yang, Xuetong.“China''s Post-Cold War Security Strategy,”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5, No.5, May 1995, pp.1-16.
Yang, Kong.“China''s Arms Trade Bureaucracy,”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 6, No. 2, February 1994, pp. 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