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23: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文良
研究生(外文):Wu Wen-Liang
論文名稱:中共國防工業「軍轉民」政策之研究,1978-2000
論文名稱(外文):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in the PRC, 1978-2000
指導教授:丁樹範丁樹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軍轉民國防工業中共國防工業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中共自1950年代起逐漸建立起規模龐大的國防工業體系。進入1960年代後,擔心美蘇兩國攻打中國,因而進行「三線建設」。隨著國際局勢轉趨和平,這些國防工業因軍品生產任務銳減而成為國家沈重的財政負擔,甚至窒礙整體經濟發展,因此,鄧小平在1978年復出掌權後,提出「國防工業要以民養軍,軍民結合」,此後中共國防工業就在「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十六字方針發展,開始「軍轉民」的重要轉變,以配合經濟改革政策。
為加速國防工業的「軍轉民」,中共在政策指導、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向等都做了很大幅度的調整與改革,這包括將在「三線建設」時期設於內陸、偏遠地區的軍工廠、所搬遷、合併或關閉,以及提供人員適應市場經濟制度的教育和訓練等。
中共實施「軍轉民」後,聲稱全國防工業已形成能生產五十大類、超過一萬五千多種民品,而生產民品總產值占國防工業總產值的75%以上,且產品積極推向國際市場。2000年後,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且持續經濟的「改革開放」。在此環境下,國防工業「軍轉民」仍然是重要發展戰略,且仍將以十六字方針進行國防工業改革。
本論文從中共國防工業「軍轉民」政策的形成為出發點,討論其政策的發展和轉變,並探討國防工業實施「軍轉民」後對國防現代化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China built a large scale of defense industries in the 1950s. Entering the 1960s, China started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project, moving major defense industries to interior provinces, because Chairman Mao was worried that the US and USSR would attack China.
Deng Xiaoping starte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In line with economic reform, he worked hard to create a peaceful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he proposed those defense industries to undertake conversion so as to reduce the state’s financial burden and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Deng Xiaoping proposed a 16-character guideline for the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They are “combine the military and civil, combine peace and war, give priority to military products, and let the civil support the military.”
For implementing the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Chinese government offered various incentives and guidelines to refor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 These included to close down and merge those non-efficient defense factories and institutes, to move factories and institutes to urban cities, and to provide training programs to those serving in defense industries.
China claimed that after implementing the conversion program, more than 50 categories and more than 15,000 civilian produc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total output for those civilian products has accounted for at least 75%, or higher, of their total production. Meanwhile, many of the products have been exported to international market.
It is expected that after China has enter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remains China’s fundamental policy, and Deng Xiaoping’s instruction of 16-character guideline will remain to guide defense industry reform.
This thesis aims at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there was policy shift in China’s defense industry, what measures were taken to undertake the defense industry reform, how many stages of development could be identified in the whole process, what impac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re ther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fense modernization.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檢閱………………………….……………………...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研究架構…………………………………………………9
第二章 中共國防工業「軍轉民」政策的形成………………11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的國防工業建設………………………………...12
第二節 鄧小平對中共軍事戰略思想的轉變…………………………..22
第三節 「軍轉民」策略的推出…………………………………….27
第三章 「軍轉民」政策的過程及內容………………………33
第一節 國防工業的改革……………………….………..………..34
第二節 國防工業「軍轉民」過程…………………………………..37
第三節 「軍轉民」政策實施後的中共國防事業………………………42
第四章 中共國防工業「軍轉民」的影響……………………48
第一節 國防工業「軍轉民」對地方經濟的影響………………………48
第二節 「軍轉民」政策對國防現代化的影響…………………………52
第三節 國防工業「軍轉民」的效益…………………………………58
第五章 結論……………………………………………………62
第一節 摘要…………………………………………………….62第二節 中共「軍轉民」政策未來發展………………………………66
參考文獻…………………………………………………………7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書籍
1994∼1998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4∼1998年。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丁樹範、丘立崗,中國大陸國防工業的「軍轉民」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編,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道路。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國大陸情勢概要。台北:國家安全局,1998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Ⅰ、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譯,中國軍轉民的前景。北京: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1995年。
王紹光,江澤民面臨的挑戰。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新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中共當前面臨問題的研析。台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1989年。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繼盛,國家戰略藝術。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汪慶榮,靡振玉,秦朝英,劉義昌,中國的國防構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周建設,國防資源逆向開發─中國軍轉民問題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吳進達,中共國防經濟改革─軍轉民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文軒,中共科技事業發展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林長盛編,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林英家、鄧光榮、李世均、任志雄,鄧小平新時期軍事哲學思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金朱德,葉子彤,王東,梁文軍,國防經濟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段家鋒,張煥卿、周玉山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桂生,姜魯鳴,中國國防經濟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孫振環,中國國防經濟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年。
高殿治,中國國防經濟管理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高存,于泰林,管理實例評點。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曹世新編,中國軍轉民。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第一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陳雨晨,中共國防科技工業轉移經濟建設。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9年。
張英,中國社會主義工業經濟管理學。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年。
黃碩風,綜合制勝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董問樵,國防經濟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曾怡碩,中國大陸國防工業軍轉民─系統進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6年。
游潛之、車欣等著,中國國防經濟運行分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12月。
廖汝耕,劉冰延編,鄧小平軍隊後勤建設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廖國良,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趙發勝,石軍編,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齊正鈞,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翟立功,朱鐵臻,中國工業產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年。
鄭竹園,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社,1997年。
鄭竹園,轉變中的中國政經社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劉本善,當前中共軍方支援經濟建設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先廷,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先廷,鄧小平軍事思想研究。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國裕,牛力,毛澤東軍事謀略藝術。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戟鋒,軍事技術論。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1年。
劉義昌編,高技術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潘孝先,王惠民,畢愛芳,經濟調整與國防工業轉產。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2年。
潘石英編,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鄧小平文選第1卷1938∼1965。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鄧小平文選第2卷1975∼1982。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魏艾,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績效評估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羅昭融,國際新秩序與中國戰略大展望。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1997年。
期刊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4卷12期,1991年12月,第26∼36頁。
丁樹範,「市場趨勢下的大陸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6期,1994年6月,第19∼29頁。
丁樹範,「中共軍隊的生產工作與國防預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5期,1995年5月,第29∼43頁。
丁樹範,「中共實施『軍轉民』對其區域發展的影響─以三線地區為例」,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2期,1996年2月,第36 ∼49頁。
丁樹範,「兩岸航空工業『軍轉民』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1期,1997年1月,第61∼79頁。
丁樹範,「大陸國防工業『軍轉民』對其國防現代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6期,1997年6月,第25∼37頁。
丘立崗,「淺論中國大陸軍事發展上的兩個趨勢與潮流-軍轉民與海洋威嚇(下)」,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台北),第8期,1995年5月,第1∼3頁。
石世印、徐徐,「試論鄧小平關於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的思考」,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2年第3期,1992年3月,第34∼37頁。
朱慶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軍轉民的思考」,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4期,1995年4月,第47∼54頁及第77頁。
朱家敏、李明正,「美國『軍工複合體』發展現況與理論探討」,筧橋學報(高雄),第四期,1997年9月,第257∼276頁。
李文祥、柏建生,「國防工業發展的依據─兼論毛澤東國防經濟思想的基本著眼點」,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3年第11期,1993年11月,第41∼45頁。
李希平、李孟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模式」,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2年第5期,1992年5月,第45∼52頁。
李芙桃,「共軍人事調整的意義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第5∼15頁。
李安翔,「高技術局部戰爭與俄羅斯軍事經濟」,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6期,1995年6月,第78∼79頁。
李懷信,「論鄧小平軍事經濟思想」,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2期,1995年2月,第10∼11頁及第58頁。
沈明室,「中共軍隊在改革開放下的經濟性角色-軍隊生產經營」,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1卷第5期,1995年5月,第45∼54頁。
武希志,「毛澤東國防經濟建設理論研究」,國防經濟研究(北京),1991年6月,第505∼507頁。
陶琳,「我國軍事工業產業結構政策研究」,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2月,第39∼40頁。
黃海元,「美國軍轉民綜述」,現代軍事(北京),1995年1月, 第25∼27頁。
黃石,「中共軍轉民工作之研究」,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第11期,1998年11月,第69∼78頁。
施培公,「技術軍品生產系統分析及建議」,軍事經濟研究(武漢) ,1992年3月,41∼42頁。
孫東昇,「我國經濟建設戰略佈局的大轉變─三線建設決策形成略述」,黨的文獻(北京) ,1995年第3期,第42∼49頁。
楊志恆,「比較美國與中共國防工業的演變」,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6期,1995年6月,第27∼39頁。
傅豐誠、李志強,「大陸『軍轉民』工業的經濟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3期,1996年3月,第20∼38頁。
徐紹銘,「中共對外軍售問題」,美國月刊(台北),第6卷第10期,1991年10月,第110∼122頁。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9期,1996年9月,第27∼46頁。
榮旻,「俄羅斯經濟非軍事化問題探析」,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3年第9期,1993年9月,第92∼93頁。
魯禮華、郭冰,「三線建設評析」,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5年第11期,1995年11月,第48∼52頁。
鄭承宗、夏樂生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與中共軍需工業現況評析─兼論其武器輸出及軍民轉換困境」,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9卷第11期,1993年11月,第56~71頁。
劉振興,「中共中央禁止軍隊經商之剖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2期,1999年2月,第27∼35頁。
韓曙,「國防工業布局制約因素」,軍事經濟研究(武漢),1992第5期,1992年5月,第57∼58頁。
閻淮,「論中共的價格體制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9期,1993年12月,第30∼43頁。
龍飛,「江澤民為何要推行『軍商分離』運動?」,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第9期,1998年9月,第18∼28頁。
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中央日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文匯報(香港)
自立早報(台北)
明報(香港)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二、英文部分:
Books
Bih-Jaw, Lin. ed.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1993.
Folta, Paul Humes, From Swords to Plowshares ? ─Defense Industry
Reform in the PRC.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2.
Gregor, A. James, The China Connection: U. S. Polic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6.
Riskin, Carl.,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Swaine, Michael D.,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China.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2.
Yang, Richard H.,(ed). China''s Military: The PLA in 1992/1993, Taipei:
Chinese Council of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1993.
Articles
China in the Near Term. 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4, pp.31-57.
Dreyer, June T.,“The People’s Army: Serving Whose Interests?”
Current History, Vol.93, No.584, September 1994, pp. 265-269.
Hyer, Eric,“China''s Arms Merchants: Profits in Command,”The
China Quarterly, No.132, December 1992, pp. 1101-1118.
Jencks, Harlan W.,“Party Authority and Military Power: Communist China''s Continuing Crisis,”Issues & Studies, Vol.26, No.7, July 1990 , pp.11-39.
Lewis, John W., Hua Di and Xue, Litai.“Beijing''s Defense Establishment: Solving the Arms-Export Enigma,”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4, Spring 1991, pp. 87-109.
Gurtov, Mel,“Swords into Market Shares: China’s Conversion of Military Industry to Civilian Production,”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4, June 1993, pp. 213-241.
Prybyla, Jan S., “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System: A Study in Contradictions,”Issues & Studies, Vol. 30, No. 8, August 1994, pp. 1-30.
Prybyla, Jan S.,“China''s Economic Dynamos,”Current History,Vol. 91, No. 566, September 1992, pp. 262-267.
Yang, Xuetong.“China''s Post-Cold War Security Strategy,”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5, No.5, May 1995, pp.1-16.
Yang, Kong.“China''s Arms Trade Bureaucracy,”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 6, No. 2, February 1994, pp. 80-8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沈樹華(1999):〈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公民訓育學報》,8:553-582。
2.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4卷12期,1991年12月,第26∼36頁。
3. 蘇蘅、吳淑俊(1997):〈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新聞學研究》,54:75-100。
4. 曾慶豹(1993):〈哈伯瑪斯對「科技做為意識型態」的批判〉,《哲學與文化》,20(3):299-309。
5. 陳韻如(1998):〈性、性別與公共領域〉,《傳播研究簡訊》,13:14-16。
6. 陳一香(1999):〈媒介多元化意涵之初探〉,《新聞學研究》,58:141-169。
7. 林芳玫(1997):〈由新社會運動的觀點看媒體與台灣婦運〉,《中外文學》,26(2):75-97。
8. 林宇玲(2000):〈解讀全球資訊網上的台灣女性網站--由網站論述表現看性別與科技之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11:1-33。
9. 丁樹範,「市場趨勢下的大陸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6期,1994年6月,第19∼29頁。
10. 丁樹範,「中共軍隊的生產工作與國防預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5期,1995年5月,第29∼43頁。
11. 丁樹範,「中共實施『軍轉民』對其區域發展的影響─以三線地區為例」,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2期,1996年2月,第36 ∼49頁。
12. 丁樹範,「兩岸航空工業『軍轉民』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1期,1997年1月,第61∼79頁。
13. 丁樹範,「大陸國防工業『軍轉民』對其國防現代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6期,1997年6月,第25∼37頁。
14. 朱家敏、李明正,「美國『軍工複合體』發展現況與理論探討」,筧橋學報(高雄),第四期,1997年9月,第257∼276頁。
15. 李芙桃,「共軍人事調整的意義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第5∼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