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20: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美諭
論文名稱:嵇康之藝術生命探析
指導教授:尤雅姿尤雅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嵇康藝術生命文學音樂符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對人的觀察和對生命的思考,一直是筆者為學以來不斷深入探求的問題。所以對於學問的研究也就離不開人、生命的主題,因此在挑選論文題目時,注意到魏晉這個時代,特別被學者稱為人的自覺的時代,所以也就對這個時代產生了興趣。而在閱讀魏晉時代的有關資料時,發現嵇康的生命型態特別與當時代有所不同,所以論文則以嵇康為研究對象。
王瑤在《中古文學史論》中將魏晉名士分為兩派:一為阮籍等以日常行為來表示他們的曠達和自然,不尚玄談的飲酒派或任達派;另一以何晏等,服藥、尚清談,且清談有一定的論題,如“才性四本”、“聖人無情”等,稱為服藥派或清談派。但嵇康的生命型態卻脫於此兩者之外。
嵇康所追求的生命型態是一種「抱一而無措,則無私無非;兼有二義,乃為絕美耳。」、「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的人格美。所以筆者以嵇康所追求的人格美為主軸,而以嵇康的詩及音樂思想作為線索,慢慢勾勒出嵇康的藝術生命。
本文共分成五章進行論述,第一章旨在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研究的題旨,並說明為何以詩與音樂作為嵇康藝術生命之探討。
在第二章中,先對魏晉之際政治社會形態以及士人思想文化作一深入的研究。探討魏晉之際,士人所須面對的政治環境與學術環境,以及士人在沒有一貫的儒家倫理道德作為精神指標時,如何對生命作抉擇。其目的是為了突顯嵇康的生命型態與當時士人之不同。當時士人對於生命型態之抉擇,大致尚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我意識催醒下的縱情與縱欲、一種是嚴肅意義下的狂放行為。但嵇康並未從此兩種選擇中作自身人格的決定。從〈卜疑〉一篇可以發現嵇康對自身人格的抉擇曾有過深思熟慮,而此抉擇最後落到理想人格宏達先生的身上。也就是追求所謂的「心無措乎是非」的人格美。
本文的第三章,即是進入嵇康的文學生命。詩是詩人的生命再現,當嵇康面對外在環境時,嵇康如何以詩歌的方式傾訴,如何將生命推向一個理想的境界並與其追求的理想人格相結合。於此筆者探索嵇康詩中常出現的字眼,以深入了解詩中透露出何種生命訊息。嵇康的文學生命呈現出兩種生命型態,一種是理想與現實衝突的孤獨生命、另一種是自然與音樂融合的審美生命。嵇康的詩中,呈現出對知己的渴求以及對於精神自由的執著,嵇康運用琴與鸞鳥的意象,來象徵對友情的嚮往。而以焦鵬、網羅、仙境的意象來表達自身人格的高潔、對險惡環境的掙脫以及追求世外境界的精神自由。如此理想與現實衝突,使嵇康的生命在痛苦的壓縮下往另一個境界發展,超越有限,達到無限的審美生命。一種與山水共遊的生命情調、一種自然與音樂融和的審美生命。
第四章則著手進行探討嵇康的音樂生命。嵇康與音樂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在音樂思想上亦有非凡的成就。嵇康的音樂思想,主要表現在<聲無哀樂論>此一罕見的樂論巨構中,而<聲無哀樂論>歷來已有許多學者研究。在許許多多的研究中,如何提出不一樣的看法,是筆者所須面對的挑戰。筆者發現,符號學的論述,正好引發筆者對「聲無哀樂論」與以往學者有不同角度的探討。符號有兩項特質,一為任意性,符號能隨意分解組合;一為延異性,符號不斷的延異情形。由於這兩項特質故符號可以被重新解讀。嵇康所謂的「音聲無常」、「和聲無象」所導致的「各師所解」的情形,即是符號特質任意性、與延異性的表現。由於此兩種表現,故音樂可以重新被解讀,因此嵇康強調音樂的不確定性與主體的審美觀,以突破傳統賦予音樂過多的功利性質,回歸音樂藝術審美的主題。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首先打破音樂符號的牢籠,讓音樂回歸到最初,強調鑑賞音樂時審美主體的能動性,開拓音樂藝術的無限空間。嵇康不僅將音樂從符號牢籠中釋放出來,亦追求個人主體的解放。所以嵇康並不滿足於「有主於內」的音樂審美的情感,而追求自然之和的審美樂趣。而此兩種的審美方式,可由當時所流行的言意之辯中加以分析。有主於內的審美情感,也就是執著於音樂之“象”的「哀樂由聲」,而產生了各師所解的情形,而此種審美情感乃陷於符號象徵之中。至於自然之和的審美樂趣,則是一種「躁靜由聲」的身心反應,也就是王弼所言的聖人應物但不凝滯於物的表現,脫離了符號象徵,而達到忘言忘象之境界。這樣的境界才是嵇康所追求的。但嵇康並不以自我追求為思想的終點,而把自身的經驗又回歸於關懷社會上,企求整個社會從符號的禁錮、文化的壓迫中解放出來,讓人性如音樂一般回歸到最初的自然之和,使社會能達到群生安逸、和樂融融的太平盛世。
第五章乃針對前四章的論述做一總結。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一、緣起…………………………………………………….…..1
二、嵇康的生命旨趣………………………………….………..2
三、嵇康的生命情調…………………………….……………..5
第二章 魏晉之際政治社會形態及士人思想文化………………..9
第一節 魏晉之際的歷史背景…………………………………10
一、政治權力與社會控制…………………………………10
二、經學崩壞後的解脫……………………………………13
第二節 從士人生活行為見其文化意涵…………………….….17
一、自我意識催醒下的縱情與縱欲………………….……18
(一)厭世而不厭生的生命觀…………………………….18
(二)任性尚情的生命情懷…………………………….…22
二、嚴肅意義下的狂放行為…………………………….…26
(一)利用縫隙表露個性…………………………….……28
(二)悲劇性的酒神精神…………………………….……32
第三節 嵇康的內在抉擇與實踐…………………………….……37
一、深思熟慮後的理想人格──「宏達先生」………………37
二、生命的幅度從有限到無限………………………………42
第三章 嵇康的文學生命………………………………………………47
第一節 理想與現實衝突的孤獨生命………………………….48
一、尋知音、求雙飛…………………………….……………49
(一)琴音求索…………………………….……………….52
(二)鸞鳥雙飛…………………………….……………….53
二、求自由,欲登仙…………………………….………….56
(一)網羅與自由…………………………………………..56
(二)玄默垂釣…………………………….……………..60
(三)遨遊仙境…………………………….………………62
第二節 自然與音樂融和的審美生命……………………………64
一、與山水共遊的生命情調…………………………….…65
二、手揮五弦,遊心太玄─自然與音樂的融和……………71
第四章 「聲無哀樂論」的符號美學與思想意涵……………………77
第一節 符號與音樂…………………………….…………………78
一、符號力量與符號解讀……………………………….…78
二、回歸音樂原來的藝術空間……………………………..82
第二節 聲無哀樂與言意之辨…………………………….………90
一、言盡意、言不盡意、得意忘言……………………………91
二、執著於音樂之“象”的「哀樂由聲」…………………94
三、「躁靜由聲」的身心反應…………………………….…97
四、聲心相得相忘,游於自然之和…………………………100
第三節 從自身存在意義推置到社會存在意義的音樂思想….102
一、嵇康「聲無哀樂論」與莊子「天籟」思想……………….103
(一) 和聲與天籟之間的內在相似性……………………104
(二) 進乎技而契於道…………………………….…….107
二、音樂思想的終極關懷…………………………….……112
第五章 結論……………………………..…………………………119
一、藝術,在於超越以及自由之呈現……………………………119
二、物質的迷思與符號的禁錮…………………..…………….121
三、最終之沉殿……………………………..………………….123
參考書目…………………………….………………………….……125
※專著部分
一、原典文獻
◎ 經
《四書讀本》朱熹集註(台北:中新書局 1975年1月)
《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
◎ 史
《後漢書》范曄(台北:宏業書局 1972年6月)
《晉書人名索引》 楊家駱主編,鼎文書局 1979
《晉書》房玄齡等(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3月)
《三國志》陳壽撰,裴松之注(台北:鼎文書局 1991年4月)
《南齊書》蕭子顯(台北:鼎文書局 1990年7月)
《二十二史劄記》趙翼(台北:樂天 1971年9月)
《資冶通鑑》司馬光等編撰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4月)
◎ 子
《莊子》郭象注(台北:金楓出版 )
《老子》王弼注(台北:金楓出版 )
《荀子集釋》李滌生(台北:台彎學生書局 1994年10月)
《嵇康集校注》戴明揚校注(台北:河洛圖書 1978年5月)
《嵇中散集新譯》崔富章注譯(台北:三民書局 1998年5月)
《王弼集校釋》樓宇列(台北:中華書局)
《阮嗣宗集》阮籍〈台北:華正書局 1979年3月〉
《世說新語校箋》楊勇(台北:正文書局 1992年10月)
《人物志》劉劭(台北:商務 1975年)
◎ 集
《藝文類聚》歐陽詢等(台北:文光 1961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台北:宏業書局)
《文心雕龍註》劉勰,范文瀾 (台北:開明書局 1978年)
二、近人研究專著
◎ 社會、政治、史學、思想類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北京:北京大學 1986年1月)
《魏晉南北朝史》王仲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羅輝映(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1988年)
《竹林玄學的典範 ─ 嵇康》曾春海(台北:萬卷樓 2000年3月)
《魏晉詩人與政治》景蜀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1月)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台北:文史哲出版1992年11月)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寧稼雨(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2年9月)
《社會心理學》董樹藩(台北:國家出版社 1980年8月)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趙輝(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1月)
《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年12月)
《流動、空間與社會》王志弘(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1998年11月)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李清筠(台北:文津出版 2000年10月)
《生命哲學》羅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5年)
《死亡論》宋永毅,姚曉華編(大陸:廣州文化出版社 1988年7月)
《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張蕙慧(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年1月)
《存在主義概論》李天命(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6年)
《魏晉玄談》孔繁(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2月)
《嵇康論》皮元珍(湖南:湖南人民出版 2000年3月)
《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謝大寧(台北:文史哲出版1997年12月)
《莊學研究》崔大華(大陸: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意義與符號》苟志效(大陸: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年6月)
《中國歷代政治符號》杜奎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963年6月)
《中國圖騰文化》何星量(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
《生存與超越》楊春時(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1995年5月)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上海:人民出版 1987年)
《魏晉思想甲乙編》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魯迅,容肇祖,湯用彤(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8月)
《正始玄學》王葆玄(齊魯書社 1987年)
《嵇康研究及年譜》莊萬壽(台北:台灣書局 1990年10月)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先生(台北:學生書局 1980年)
◎ 藝術、文學、美學類
《中國美學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李澤厚,劉綱紀主編(台北:谷風出版 1987年12月)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66年2月)
《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龍協濤(台北:時報文化 1993年)
《美學百科全書》李澤厚,汝信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0年12月)
《中國音樂思想批判》黃友棣(樂友書房)
《魏晉南北朝音樂史料》吉聯抗(大陸:上海文藝出版社)
《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李建中(湖北:湖北教育 1998年9月)
《中國音樂哲學》張玉柱(台北:樂韻出版社)
《文學美縱論》柯慶明(台北:長安 1983年5月)
《古琴音樂藝術》葉明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1月)
《美的歷程》李澤厚(台北:元山書局)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王力堅(台北:文津 2000年1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袁行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996年6月)
《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張蕙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嵇康的音樂美學》徐麗真(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六朝情境美學》鄭毓瑜(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符號:語言與藝術》俞建章,葉舒憲(上海:人民出版 1988年4月)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楊蔭瀏(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年4月)
《音樂美學導論》葉純一,蔣一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988年2月)
《音樂生命的沉醉》曾田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44年12月)
《認識古琴‧開發心靈》周純一主編(台北:學鼎)
《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自先秦兩漢迄魏晉南北朝》李美燕(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1999年9月)
《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蔣勳(台北:雄獅圖書 1986年2月)
《魯迅全集‧第一卷》魯迅(台北:谷風 1980年)
《嵇康研究論文集》楊國娟(台中:光啟 1982年1月)
《中國音樂小史》許之衡(台北:商務印書館)
三、西方學術著作及譯著
《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台北:唐山出版社 1989年6月)
《藝術哲學大綱》柯林伍德(R.G. Collingwood 1889-1943),周浩中譯(台北:水牛 1975年7月)
《藝術與人生》托爾斯泰(Tolstoy),耿濟之譯(台北:遠流 1981年2月)
《藝術哲學新論》C.J.杜卡斯著,王柯平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 1988年11月)
《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艾倫‧溫諾著,陶東風等譯(河南:黃河文藝出版 1988年7月)
《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1895-198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年8月)
《反抗者》卡謬著,劉俊餘譯(台北:三民書局 1972年7月)
《解構批評理論與運用》Christopher Norris著 劉白荃譯(板橋:駱駝出版1995年6月)
《孤獨》Philip Koch 著,梁永安譯(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9月)
《自然論》愛默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年7月
《語言與神話》卡西勒著,于曉等譯(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出版1990年8月)
《人論》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甘陽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2月)
《人心身處─從人類學的觀點談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亞伯納‧柯恩(台北:業強出版社 1986年3月)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特倫斯‧霍克斯著,瞿鐵鵬 劉峰譯(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年2月)
《普通語言學教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台北:弘文 1985年10月)
《言語與現象》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台北:桂冠 1998年)
《立場》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楊恆達、劉北成譯(台北:桂冠 1998年)
《文學理論導讀》Terry Eagleton 著,吳新發譯(台北:書林出版 1993年4月)
《走向語言之途》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 1993年)
※論文與期刊部分
《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羅嵐君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八十四年六月
<死神與酒神─魏晉南北朝名士生存意識剖析>鄭訓佐(東岳論叢 1994年 第3期)
<論尼采的酒神精神>王晉生(山東大學學報 200年第3期)
<希臘文化中的酒神精神與悲劇精神>唐玉宏(河南社會科學 2000年第二期)
<阮籍與嵇康思想及人格之比較>高晨陽《東岳論叢》(1993年第一期)
<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理論中的音樂哲學問題>于潤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1999年第1期》頁
<試論符號的功能>涂德鈞《天府新論》(1996年第4期)
<符號所指的含義>楊英《北方論叢》(1996年第3期)
榮<嵇康音樂理論分析>姚漢《江漢論壇》(1985年3月)
<得意忘言與言意之辨──兼論中國文化的符號學特徵>袁正校,何向東《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3月 第25卷 第2期)
<美學與藝術哲學──美學之架構>張肇祺《哲學與文化》(1984年第10卷,第115期)
<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七)──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吳甿《鵝湖》(1985年10月第十一卷)
<過江三理──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論探微>江建俊《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第十六卷(1981年6月)
<嵇康音樂審美主體觀發微>陳允鋒《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