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 經史子集類及民國以前著述
《毛詩注疏》,四部備要本經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周易注疏》,四部備要本經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禮記注疏》,四部備要本經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嘉慶乙亥年孫氏治城山館自刻本(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四部備要本經部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郝懿行:《爾雅郭注義疏》,陸氏木犀香館刊本(濟南,山東書社,199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出版社,1994)
(梁)顧野王:《玉篇》,四部備要本經部第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清)朱右曾輯錄、(民國)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台北,世界書局,1967)
(清)朱又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67)
(宋)羅泌:《路史》,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四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漢)宋衷注、(清)張澍粹集補注:《世本》,叢書集成初編排印二酉堂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指海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清嘉慶讀未見書齋重雕天聖明道本(台北,世界書局,1967)
(唐)孔穎達等撰:《春秋左傳正義》,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3)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3)
(漢)班固:《漢書》,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晉)郭璞:《山海經圖讚》,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祕冊彙函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
(明)楊慎:《山海經補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藝海珠塵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台北,新興書局,1962)
(清)汪紱:《山海經存》,清光緒二十一年梅立雪齋石刻本,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輯
(後魏)酈道元:《水經注》,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四十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詒讓:《墨子間詁》(上海,上海書店,1992)
(清)王先謙撰、(民國)劉武補正:《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99)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清光緒十七年王氏家刻本(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4)
《管子》,四部備要本子部第五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朱熹:《四書集註讀本》(台南,大孚書局,1992)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92)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部備要本子部第五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漢)王充:《論衡》,四部備要本子部第五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四部叢刊本(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張華:《博物志》,四部備要本子部第六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東漢)應邵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晉)王嘉:《拾遺紀》,百部叢書集成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四部備要本集部第九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明)胡應麟:《四部正偽》(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本子部第六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袁枚:《子不語》,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編)》(台北,新興書局編,1988)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台北,新興書局編,1988)
(清)俞樾:《諸子平議》(台北,世界書局,1973)
(清)孫詒讓:《札迻》(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吳大澂:《字說》(台北,藝文印書館據光緒十九年思賢講社重雕本影印)
二、 民國以後專著(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丁振宗:《破解《山海經》-古中國的X檔案》(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1)
(日)大林太良:《神話學入門》,林相泰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王小盾:《原始信仰與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國維:《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收於《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上)》(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中國的神話世界(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王德毅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日)白川靜:《中國神話》,王孝廉譯(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玄珠等著:《神話三家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
史宗主編、金澤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符號.神話.文化》(Symbol,Myth,and Culture)(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神話思維》(Mythical Though),黃龍保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國家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State),范進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人論》(An Essay On Man),甘陽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于曉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澳)加里.特朗普(Garry Trompf):《宗教起源探索》(In Search Of Origins),孫善玲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英)弗雷澤(J.G.Frazer):《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The Golden Bough),汪培基譯(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聯合出版,1991)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法)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楊素娥譯(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
(法)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法)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原始思維》(Primitive Mentality),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法)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auvage),李幼蒸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華岡出版社,1977)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下)》(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學生書局,1976)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冷德熙:《超越神話─ 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美)阿蘭.鄧迪斯編(Alan Dundes):《西方神話學論文選》,朝戈金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德)施密特(Schmidt William):《原始宗教與神話》,蕭師毅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影印本)
(美)保羅.田力克(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魯燕萍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法)倍松:《圖騰主義》(Totémisme),胡愈之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渠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法)涂爾幹、莫斯(Emile Durkheim 、Marcel Mauss):《原始分類》(Primitive Classification),汲吉吉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Science and Religion),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1996)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袁珂:《古神話選釋》(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7)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
袁珂:《中國神話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里仁出版社,1999)
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凌純聲等著:《山海經新論》(北京大學民俗叢書第八輯第142號,台北,東方文物供應社印行,1951)
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英)莫里斯(Brian Morris):《宗教人類學導讀》(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ory Text),張慧端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蘇)葉.莫.梅列金斯基(Eleazer Moiseyevich Meleminskii):《神話的詩學》,魏慶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許倬雲:《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2001)
黃彰健:《中國遠古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七,1996)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陳履生:《神畫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器文師:《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出版社,2001)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商承祚編、羅振玉考釋:《殷虛文字類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國光紅:《九歌考釋》(濟南,齊魯書社,1999)
(日)森安太郎:《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王孝廉譯(台北,時報出版社,1988)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喻權中:《中國上古文化的新大陸-《山海經.海外經》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3)
(德)奧托(Rudolf Otto):《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成窮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1993)
聞一多:《古典新義》(台北,里仁書局,1996)
鄭德坤:《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台灣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載《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
謝巍編:《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
蘇雪林:《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英)懷德海(A.N.Whitehead):《宗教的創生》(Religion In The Making),蔡坤鴻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衛聚賢:《古史研究》第二集(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顧頡剛等著:《古史辨》(全七冊)(台北,明倫出版社)
貳、期刊論文(按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民國七十五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民國八十二年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載《古史辨》第七冊上編(台北,明倫出版社)
陸侃如:〈論山海經的著作時代〉,載《新月》第1卷第5號,1928年7月
瞿兌之:〈釋巫〉,載《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載《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
吳日含:〈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統〉,載《史學年報》1931年第1卷第3期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載《燕京學報》1936年第20期
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原載《人類學集刊》1938年第1卷第1期,今收於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孫作雲:〈中國古代鳥氏族諸酋長考〉,原載《中國學報》1945年第3卷第3期,今收於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歐纈芳:〈山海經校證〉,載《文史哲學報》第11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2年9月)
張光直:〈商周神話與美術中所見人與動物關係之演變〉,原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3年第16期,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載《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月)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跡〉,載《歷史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年)
衛惠林:〈中國古代圖騰制度範疇〉,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5期(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8年)
史景成:〈山海經新證〉,載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王以中:〈山海經圖與職貢圖〉,載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賀次君:〈『山海經圖與職貢圖』的討論〉,載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小川琢治:〈山海經考〉,載《先秦經籍考(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載《淡江學報》第14期(台北,淡江大學,1975年12月)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原載《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載《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
袁行霈:〈山海經初探〉,載《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3輯(總第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載《傅斯年全集(三)》(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蘇雪林:〈崑崙之謎〉,載《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原載《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曹錦炎:〈論卜辭中的示〉,載《吉林大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83年第1輯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載《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葉幼明:〈鯀罪辨一兼論《山海經》與古代部族戰爭的關係〉,載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張明華:〈燭龍和北極光〉,載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袁珂:〈《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試探〉,載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袁珂:〈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載《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7)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載《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號)
張光直:〈商代的巫與巫術〉,發表於1987年安陽舉行之「中國殷商文化研討會」,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閰雲翔:〈試論龍的研究〉,原載《九洲學刊》(香港),1988年第2卷第2期,今收於載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上的人獸母題〉,原載《文物》1988年第11期,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劉敦愿:〈神聖性的腸道-從台江苗繡談到大波那銅棺圖像〉,原載《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2期,今收於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吳榮曾:〈戰國漢代的「操蛇神怪」及其有關神話迷信的變異〉,原載《文物》1989年第10期,今收於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程決:〈山海經動植物名詞形義不一致現象分析〉,載《淮陰師專學報》第十六卷,1994年第1期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南港,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3月)蔡哲茂:〈燭龍神話的研究〉,載《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八期(上冊)(台北,政治大學,1994年3月)蔡振豐:〈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載《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年5月)李盛銓:〈五藏山經“華山貢道”簡釋〉,載《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1期
胡遠鵬、楊卓:〈山海經研究的新突破〉,載《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2期
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載《花蓮師院學報》第5期(花蓮,花蓮師院,1995年6月)鄭慧如:〈奔月神話考〉,載《逢甲中文學報》第四期,(1996年9月)趙沛霖:〈中國神話的分類與山海經的文獻價值〉,載《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
胡遠鵬:〈論現階段山海經研究〉,載《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1997年第2期
李道和:〈釋巫〉,載《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3期
程決:〈山海經考辨〉,載《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1997年第4期
蕭兵:〈山海經的樂園情結〉,載《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1997年第4期
王寧:〈海經的作者及記述的地理與時代〉,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第5期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載《文史哲學報》第46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97年6月)
朱玲玲:〈從郭璞《山海經圖贊》說山海經「圖」的性質〉,載《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
賈文毓:〈「羿射十日」的真相〉,載《中國文化月刊》第220期(1998年7月)駱水玉:〈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載《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胡萬川:〈嫦娥奔月神話源流〉,載《歷史月刊》(1999年9月)王紅旗:〈五藏山經時代的預測活動〉,載《文史雜誌》2000年第1期
王寧:〈五藏山經記述的地域及作者新探〉,載《管子學刊》,2000年第3期
葉舒憲:〈“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經.荒經》的觀念背景〉,載《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第37卷
楊采華:〈山海經與中國玉器時代信史〉,載《青海師專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5期
常金倉:〈山海經與戰國時期的造神運動〉,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沈海波:〈略論《山海經圖》的流傳情況〉,載《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2000年10月)
金榮權:〈山海經研究兩千年述評〉,載《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0卷第4期(2000年10月)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第5期(台北,故鄉出版社,200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