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3: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家榮
研究生(外文):Jia-Rong Fan
論文名稱:基隆河集水區特性與洪災發生關係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Wtershed Characteristics of Keelong River and Flood Disasters
指導教授:陳文福陳文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Fu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水土保持學系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水土保持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集水區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截彎取直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4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民國89年秋末,象神颱風夾帶豪雨侵襲基隆河集水區,造成基隆市、台北縣市部分地區嚴重淹水,並造成上百人死亡,其淹水的水位與面積比76年的琳恩、87年的瑞伯與芭比絲颱風嚴重。在這段期間,甚多報導指出基隆河上游雨量過大(火燒寮24小時累積雨量高達723公釐-已超過200年頻率;五堵3天累積雨量達752公釐-為150年頻率),加上與上漲潮汐交互作用之結果,導致下游地區五堵水位站遭到淹沒,其水位高達17.98公尺,已超過200年洪水頻率,幾成水鄉澤國,嚴重影響國計民生與生命財產之安全。
本研究由自然與人為因子方面著手,並比較近年來造成基隆河沿岸重大淹水災害的歷次颱風事件(琳恩、瑞伯、芭比絲、象神),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軟體(Arc/info、Arcview)、遙感探測軟體(Imagine)與集水區資訊系統(Wingrid),分析並整合集水區之DEM及SPOT衛星影像資料,探討潮汐水位與颱風的關係,以及人為因子對基隆河集水區所造成的影響,以彰顯造成基隆河集水區歷年洪水與土砂災害最具影響的關鍵因素,最後提出改進方法及檢討人類在無意中犯錯而不自知的經驗,期能提供有關單位做為決策時能夠達到減災防洪的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基隆河淹水的原因在於下游地勢平坦,加上截彎取直後,河道變短、河寬變窄、蓄水容量大為降低;若再遇上每年10月的颱風與東北季風前進時所產生的地形效應,以及潮汐作用交互的影響,其淹水機率必定更大為增加。另一方面,由於人為不斷地破壞原有自然環境之地形與地表植被,且不斷與河川爭地的結果,導致地表不透水比例逐年增高,終使洪峰流量急遽增加,更是一個不可忽略且必須重視的重點。
Xangsane typhoon brought heavy rainfall when she was invading Keelong River watershed and caused serious flood in some areas include Keelong city and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ry, and brought hundreds of people to be dead in 2000 late autumn. Compared to the water level and the extent of the flood drown area with Lynn typhoon in 1987, Zeb and Babs typhoons in 1998, the drown area was much larger.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quite many reports indicated that the rainfall on the upper Keelong River was too heavy, when combined with the raising tide. The flood level of the lower Keelong River area was too high. Eventually, the three cities along Keelong River was drown seriously that caused people lived poorly and the life and property was forced to danger.
This research began with the natural and manmade factors,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e four mentioned typhoon events (Lynn, Zeb, Babs, Xangsane) which caused serious flood disasters recently around Keelong River. This research used the GIS software (Arc/info, Arcview), RS software (Imagine) and Wingrid system to analyze and integrate all the data of the watershed, finall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de and typhoons, besides the effect on Keelong River which is caused by manmade reason. Finally, we show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ose caused the flood disasters and debris disaster in Keelong River, and then mention the improvement methods to review and discuss the experience that human beings make mistakes accidentally; and can be referred by government on try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ducing the disaster caused by typhoon storm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the reason of flood disaster around Keelong River is that the slope of downstream is too mil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cutting the curve river to get straight, the length of river got shorter, the slope of riverbed got steeper, and the capacity of water storage also got lower. In case the typhoon happened on October accompanied with northeast trades and the tides, the probability of causing flood disaster would get raising absolutely. Otherwise, owing to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et land from river causing by human beings continuously and purposely. It induces the runoff volume, the discharge of flood peak and the ratio of waterproof from ground to get larger year by year. So it’s one more important point which is unable to be ignored and must pay much attention to.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圖目錄 Ⅶ
表目錄 Ⅸ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本文架構 1
第二章 前人研究 3
  2-1 數值地形模型(DTM)與數值高程模型(DEM) 3
  2-2 地理資訊系統(GIS) 4
  2-3 遙感探測系統(RS) 6
  2-4 集水區資訊系統(Wingrid) 8
  2-5 集水區環境與水文的關係 9
第三章 研究材料與方法 11
  3-1 研究材料與設備 11
    (1)研究材料 11
    (2)研究設備 13
  3-2 研究流程與方法 13
    (1)數值高程模型DEM處理分析流程 14
    (2)衛星影像分類 15
    (3)常態化植生差異指標(NDVI) 16
    (4)颱風所屬雨型之處理分析流程 1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18
4-1 研究試區簡介 18
    (1)地理位置 18
    (2)治理沿革 19
    (3)試區範圍 24
    (4)高程分佈 25
    (5)坡度分佈 26
(6)坡向分佈 28
(7)地質分佈 29
(8)土壤分佈 30
    (9)氣象條件 31
4-2 基隆河集水區淹水潛勢 32
(1)基隆市 34
(2)台北縣市 38
  4-3 颱風降雨型態探討 42
    (1)颱風雨型分析 44
    (2)颱風路徑探討 46
  4-4 潮汐水位與颱風之關係 47
  4-5 衛星影像之處理 49
  4-6 土地利用趨勢與可能造成災害之人為因子 52
(1)土地利用 52
(2)人為因子 53
第五章 結論 55
參考文獻 56
附錄、雨型分析數據 60
1.王水樹(1991),「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洪水逕流之推估」。國立中興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王秋原(1991),「都市化對水文環境的衝擊-以台灣北部基隆河流域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3):166~179。
3.丘逸民(1999),「降雨時空間特性及相關課題的初步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2:77~94。
4.石棟鑫(2001),「台灣地區颱風雨降雨型態之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與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李天浩(1999),「瑞伯颱風汐止淹水原因探討與台北防洪計畫之評析」。土木水利工程評析,25(4):89~99。
6.李光敦(1993),「水筒模式與降雨-逕流模擬」。農業工程學報,39(2):20~28。
7.李光敦、張進鑫(1999),「應用集水區降雨特性進行洪水頻率分析」。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11(1):111~120。
8.李宗仰、游保杉、劉長齡(1995),「降雨-逕流模式與貯蓄-逕流模式在逕流歷程預測上之比較」。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7(2):231~241。
9.何信隆(2001),「河川治理在防災與危機管(處)理規劃之探討-以基隆河治理為例」。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0.呂建華(1993),「以衛星遙測技術及地理資訊建立集水區空間分佈型水文模式」。興大工程學報,4:15~28。
11.呂建華等(1994),「以地理資訊系統為架構探討山坡地網格式降雨與漫地流之關係」。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5(1):1~7。
12.林昭遠、吳瑞鵬、林文賜(2001),「921震災崩塌地植生復育監測與評估」,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2(1):59~66。
13.林親義、陳信雄(1991),「降雨量空間分佈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2(2):99~103。
14.林親義、陳信雄(1991),「降雨量之時間分佈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2(1):21~27。
15.林親義、陳信雄(1992),「降雨量時間分佈之均勻特性」。中華林學季刊,25(3):37~50。
16.周天穎等(2000),「應用遙測與水文模式於水庫集水區水源涵養之推估」。航測及遙測學刊,5(3):57~74。
17.洪賑基(2000),「速擬定基隆河分洪計畫」。營建知訊,214:18~23。
18.施保旭(1997),「地理資訊系統」。儒林出版社。
19.徐義人(1995),「應用水文學」。國立編譯館。
20.徐義人、詹明勇(1992),「集水區地形分佈量與逕流相關性之模式研究」。高雄工學院教師學術研究彙編,1:97~111。
21.徐森雄等(2000),「以小時降雨量之情報比探討山坡地降雨之類似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9(3):213~223。
22.唐琦、徐森雄(1997),「地形與植生對小集水區降水量之影響」。中華農業氣象研究報告,4(4):221~230。
23.莊曜成、陳健豐、范敏彥(2001),「基隆河治理工程初期實施計劃工程報導」。水利工程及成果報導,10:47~57。
24.馬益財(1999),「瑞伯與芭比絲颱風帶來坡地災害之省思」。人與地,182:12~16。
25.許邦雄(1997),「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中興工程,57:87~97。
26.許銘熙(2000),「基隆河水患何時了」。營建知訊,214:28~35。
27.陳富美(1993),「論基隆河截彎取直」。地理教育,19:29~34。
28.游保杉、古旭程(1991),「長延時設計雨量之決定」。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3(3):271~276。
29.游保杉、古旭程(1992),「最大降雨深度-面積-延時-頻率公式」。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19(2):17~35。
30.游保杉、楊道昌(1992),「區域性流量延時歷線」。台電工程月刊,531:1~9。
31.張守陽(1995),「降雨事件分割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41(3):47~60。
32.陳文福(1989),「通用水文系統模式應用於四個森林集水區水文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33.陳文福(1992),「集水區環境與水文之關係」。水土保持學報,24(1):113~129。
34.陳文福(2000),「結合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以建立集水區降雨資料推估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生命科學簡訊,14(4):9~14。
35.陳文福、王仲豪(2000),「空間降雨資料模式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32(1):11~24。
36.陳文福、王定欽(1997),「水文學500題」。文京圖書有限公司。
37.陳文福、洪文傑(1996),「以DTM自動劃定集水區結果之評估」。水土保持學報,28(4):1~14。
38.陳文福、陳信雄(1992),「模擬不同部位地被改變對流量歷線影響之探討」。水土保持學報,24(2):131~145。
39.陳文福、鄭新興(1997),「遙測與GIS應用於集水區大型坡地開發之變遷分析」。水土保持學報,29(1):41~59。
40.陳文福、賴裕森、王仲豪(2000),「以SCS曲線值法推求翡翠水庫集水區季節性逕流係數」。水土保持學報,32(2):115~126。
41.陳樹群、劉治中、陳聯光(1994),「數值地形模型推算河系網之碎形維度」。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5(4):199~207。
42.黃國楨、王韻皓、焦國模(1996),「植生指標於SPOT衛星影像之研究」。台灣林業,22(1):45~52。
43.經濟部水利處(2000),「基隆河整體治理規劃工作」。防洪水庫研究檢討專題報告。
44.廖學誠(1997),「數值地形模型應用於集水區水文模式上之探討」。台灣林業,23(5):27~32。
45.鄭皆達、林莉利(1992),「台灣上游集水區洪峰流量的產生和計算方法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3(2):29~39。
46.鄭皆達、蘇瑞榮、黎承偉(1995),「台灣地區洪峰流量特性及頻率分析之區域性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6(3):211~220。
47.鄭新興等(2001),「SPOT衛星影像分類方法應用於土地利用變遷分析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33(4):271~288。
48.鄭克聲、許正芳(1997),「台灣地區降雨之碎形分析」。台灣水利,45(2):38~46。
49.盧惠生(1997),「蓮華池地區24小時降雨型態特性及設計雨型歷線」。台灣林業科學,12(4):481~489。
50.盧惠生(1999),「蓮華池地區降雨-延時-頻率關係及不同降雨延時之設計雨型歷線」。台灣林業科學,14(1):63~76。
51.蘇苗彬、陳旺志(1996),「台北市山坡地降雨量及地下水位之時間序列分析」。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7(2):127~138。
52.Burrough,P.A.(1987),「The Us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artographic Modeling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ethodology,Roskilde University Center,Denmark Geographer,8:34~38。
53.Miller,C.L.(1957),「The Spatial Model Concept of Photogramme-
try」,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13(1):31~4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7.洪賑基(2000),「速擬定基隆河分洪計畫」。營建知訊,214:18~23。
2. 22.唐琦、徐森雄(1997),「地形與植生對小集水區降水量之影響」。中華農業氣象研究報告,4(4):221~230。
3. 20.徐義人、詹明勇(1992),「集水區地形分佈量與逕流相關性之模式研究」。高雄工學院教師學術研究彙編,1:97~111。
4. 15.林親義、陳信雄(1992),「降雨量時間分佈之均勻特性」。中華林學季刊,25(3):37~50。
5. 14.林親義、陳信雄(1991),「降雨量之時間分佈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2(1):21~27。
6. 13.林親義、陳信雄(1991),「降雨量空間分佈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2(2):99~103。
7. 10.呂建華(1993),「以衛星遙測技術及地理資訊建立集水區空間分佈型水文模式」。興大工程學報,4:15~28。
8. 8.李宗仰、游保杉、劉長齡(1995),「降雨-逕流模式與貯蓄-逕流模式在逕流歷程預測上之比較」。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7(2):231~241。
9. 7.李光敦、張進鑫(1999),「應用集水區降雨特性進行洪水頻率分析」。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11(1):111~120。
10. 6.李光敦(1993),「水筒模式與降雨-逕流模擬」。農業工程學報,39(2):20~28。
11. 5.李天浩(1999),「瑞伯颱風汐止淹水原因探討與台北防洪計畫之評析」。土木水利工程評析,25(4):89~99。
12. 3.丘逸民(1999),「降雨時空間特性及相關課題的初步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2:77~94。
13. 2.王秋原(1991),「都市化對水文環境的衝擊-以台灣北部基隆河流域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3):166~179。
14. 23.莊曜成、陳健豐、范敏彥(2001),「基隆河治理工程初期實施計劃工程報導」。水利工程及成果報導,10:47~57。
15. 24.馬益財(1999),「瑞伯與芭比絲颱風帶來坡地災害之省思」。人與地,18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