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如意、易任,1979,「應用水文學」,國立編譯館。
2. 伍啟維,2000,「水庫永續利用之入流泥砂量探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農情報導」。
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986,「台灣山坡地全面勘查總報告及改善計畫」。
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0,「台灣地區林業統計」。
6. 吳俊毅,2001,「土壤沖蝕與水庫永續性評估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7. 吳建民,1978,「台灣地區河川輸砂量之推估公式」,集水區及河川之經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184∼198頁。
8. 周天穎、周學政,1997,「ArcView透視3.x」,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9. 林長立,1985,「石門、德基、曾文水庫集水區泥砂產量型態之初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 林俐玲、祝瑞敏,1992,「結合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式(AGNPS)與地理資訊系統(GIS)作為集水區評估工具之探討」,水土保持學報,24(2),11-34頁11. 陳樹群、何智武,1998,「土壤永續指標體系極其評量與評價方法之建立(Ⅰ)」,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2. 陳樹群、何智武,2000,「土壤永續指標體系極其評量與評價方法之建立(Ⅲ)」,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3. 陳樹群、何智武、闕蓓德,1999,「土壤永續指標體系及其評量與評價方法之建立(Ⅱ)」,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4. 陳樹群、簡如宏、馮智偉、巫仲明,1998,「本土化土壤沖蝕指標模式之建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9 (3):233-247頁。15. 萬鑫森、黃俊義,1989,「台灣坡地土壤沖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0(2),17-45頁。16.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1,「流域土砂管理模式之研究(2/3)」,研究計畫報告。
17. 廖向芃、何明修,2000,「Avenue程式語言入門與應用」,儒林圖書公司。
18. 謝兆申、王明果,1991,「台灣地區主要土類圖輯」,224-227頁。
19. Hartley, P., 1994,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Resource Load Carrying Capacity and K-Phase Technology, Focus, 4(2): p32-44.
20. Moldan, B., Billharz, S. and Matravers, R., 1997, Sustainablility Indicators:A Report on the Project o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21. Morris, G. L. and Fan, J., 1997,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handbook, McGraw Hill com., New York.
22. Schnitter, N. J., 1994, A History of Dams, the Useful Pyramids, A.A.Balkema, Rotterdam.
23.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x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