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惠芳
研究生(外文):Hui-Fang Liu
論文名稱:日治時代宜蘭城之空間改造
論文名稱(外文):The Transformation of I-Lan City in the Japan Age
指導教授:洪傳祥洪傳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an-Hsiang 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都市空間空間結構市區改正噶瑪蘭城宜蘭市
外文關鍵詞:Urban spacespace structureCommunity reformed planKa-Ma-Lan prefectureI-Lan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53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以宜蘭市之都市空間組織作為研究課題,探討從噶瑪蘭城牆興建到日治時期這段時間內的都市空間變遷,從城市歷史背景調查為開端,作為本研究的基礎;更近一步研究日治時期宜蘭城之改造。
本文內容分成五個章節,將其摘要如下:
一、緒論
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界定、相關研究回顧以及研究方法與流程。
二、蘭陽平原中的宜蘭市
探討宜蘭的歷史背景及宜蘭市在蘭陽平原所扮演的角色,以其為第三章及第四章探討清領及日治時期都市空間架構的背景。
三、清朝噶瑪蘭城空間結構
作為蘭陽平原上政治文教重心的宜蘭城,在清領時期為了社會、政治等目的,對於都市空間的經營與建置上仿效中國固有城鎮,在既有的十字型民街外緣建造圓形城牆;此後廳署、文教設施及廟宇設施先後建立;於是一個規模小而完整的城鎮規模於焉建立。此章透過街道網絡體系、設施座落與空間佈局及街廓規模與空間構成,企圖探討、建構出清領時期的噶瑪蘭城空間結構。
四、日治時期空間架構
日治時期的市區改造對於宜蘭市的都市空間建置造成了重大的影響。日本政府在十九世紀末期的明治維新中大力推行「西化」政策,這樣的西化運動在台灣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項公共建設及都市的規畫上都造成深淺不等的影響,其對宜蘭城的改造亦不例外。殖民政府對宜蘭市的都市經營與建設,留有許多當時受到西化政策影響所做的規劃與建設,而對宜蘭市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造。同樣的藉由「街道網絡體系」、「設施座落與空間佈局」及「街廓規模與空間構成」等向度來建構日治時期的空間架構。
五、宜蘭城都市空間的西式改造
比較第三章及第四章中清領時期到日治時期的空間變遷,可以歸納出幾點空間改造的手法,這樣的操作方式似乎淵源於十九世紀的歐洲都市改造運動。其中道路系統之劃設、舊市區改正計畫中的矯直拓寬、新市區建設等改造手法等,架構了宜蘭城的新格局並奠定了光復後都市發展的基礎。
This research chose I-lan city form for study issue. It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from Ka-Ma-Lan to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us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ity history background as its beginn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n, the research point was on the analysis of I-lan city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outlined as follows:
Chapter 1. The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e motivation and goal of the research、the range of the research、a look back at related research、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operation step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2.
This chapter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ity history, and the role it played in the Lan yan champaign, and regards as the background for chapter 3 and 4 to discuss the space structure in Ching dynasty and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hapter 3. The space structure of Ka-Ma-Lan prefecture in the Ching dynasty.
As the center of politic and education in the Lan yan Champaign, I-Lan city built a circular wall out side the cross street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purpose and imitated the management of city space and placement in ancient China. After that, the government hall, school and the temple were built. Therefore one small but complete town was born.
This chapter tries to build the structure of Ka-Ma-Lan prefecture in the Ching dynasty by the system of the net of streets, the location of buildings and the appearances of streets, therefore space structure of Ka-Ma-Lan prefecture can be shown.
Chapter 4.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I-Lan city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ity reform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ade great effects on urban placement in I-Lan city. Becaus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policy of “westernization” in the Men-Ji evolution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evolution had a great effect on politics, economics, social, culture, civil constructions and the urban plans, as well as city placement in Taiwa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ertainly, the change of I-Lan city is not an exception. Their cit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maintain some effect since the westernized policy, and it is a change that I-Lan city never had before. In the same time, we configure the space constructio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y the dimensions of “System of the net of streets”, “placement of the space and location of facility”, and “street form and the elements of space”
Chapter 5. The westernize reform in Urban space of I-Lan city
After comparing the change of space form in Ching dynasty and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chapter3 & 4, we conclude some ways of the space reform. These techniques seem to follow the urban reform in Europe in the 19th century. It is plan of road system, widening and straightening the roads in old urban and constructions of new city urban that made the I-lan city one new outlook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 the city’s progression in the years after restitution.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3
謝誌 5
目錄 6
圖目錄 9
表目錄 10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1
一、 楔子(研究動機) 11
二、 研究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3
一、 時間軸上之範圍界定 13
二、 空間軸上之範圍界定 13
第三節 用語定義與相關文獻回顧 14
一、 用語定義 14
二、 文獻回顧 1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3
一、 研究步驟 23
二、 研究架構 24
三、 研究流程 25
第二章 蘭陽平原在台灣土地開發架構中的定位
第一節 自然環境 29
一、 地理區位 29
二、 地形景觀 31
第二節 蘭陽平原的開發歷程 33
第三節 宜蘭市的發展脈絡 40
一、 地理位置 41
二、 交通區位 42
三、 行政地位 42
第三章 清朝噶瑪蘭城空間結構
第一節 空間範圍 47
一、 空間界定 47
二、 築城始末 48
三、 城牆構造 50
第二節 街道網絡體系 51
一、 網絡型態特徵 52
二、 主要街道 54
三、 其他交通 54
第三節 主要設施座落與空間佈局 55
一、 官署設施 55
二、 孔廟及書院 58
三、 民間廟宇及宅第 61
第四節 街廓規模與空間構成 66
第四章 日據時期宜蘭市空間架構
第一節 空間範圍 71
第二節 發展沿革 77
第三節 街道網絡體系的形成 79
一、 1904南門改造與宜蘭市區改造計劃 80
二、 1926市區計劃時期的都市發展 81
三、 1934年的宜蘭街 84
四、 宜蘭街改制宜蘭市 85
第四節 主要設施座落與空間佈局 86
一、 官舍與公共設施 86
二、 神舍 90
三、 火車站 94
四、 醫院 94
五、 監獄 95
六、 酒廠 96
七、 葉宜興商行 98
第五節 街廓規模與空間構成 99
第五章 宜蘭城都市空間的西式改造
第一節 西方城市規劃理念的輾轉入台 107
一、 歐洲城市的近代化改造運動 107
二、 日本明治維新與城市改造 110
三、 日治時期台灣城市的西化改造 112
第二節 噶瑪蘭城的西化重塑 116
一、 街道網絡 120
二、 舊市區整頓 125
三、 新市區計畫 127
第六章 結論
中文參考書目 133
西文參考書目 134
附錄 135
《中文參考書目》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 《1600-1930台灣史》,台北,1988,p.235。
王詩琅 <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上)>《台灣風物》27(3)1977/09。
王詩琅 <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下)>《台灣風物》27(4)1977/12。
王詩琅 <略論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台灣>《台灣風物》33(2)1983/06。
王世慶 <台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台灣風物》26(3)1976/09。
日本建築學會《近代日本建築學發達史》,日本:丸善,1982。
石田賴房 《日本近代都市計畫の百年》,The City Planning Institute of Japan,1988。
早川透 <都市計畫の理論與實際>,《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P.P.352-401,1937。
官治平 <宜蘭平原之土地利用>,《台銀季刊》24(3),1973。
吳新榮 《吳新榮日記(戰前)》,台北:遠景,1981。
李瑞麟 <台灣都市的形成與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銀行季刊》24(3)1973/09:1∼29。
李莉文 <日據時期台灣港市發展與區或都市市化之研究>《台灣文獻》39(1)1988/03/31。
李季樺 <「台灣開發史」的研究近況>《台灣風物》40(1)1990/03:P.175∼185。
林子候 <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台灣風物》36(3)1986/09:P.73∼82。
柯培元 《噶瑪蘭志略》,台灣文獻,1837。
宜蘭廳第一公共埤圳組合 《宜蘭廳第一公共埤圳改修工事報告書》,1908。
洪燦楠 <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台灣文獻》29(2):13∼47;(3)1978/06/30:187∼265。
洪傳祥 <巴黎的近代化改造(1853-1870)>,建築學報第十六期,p.p.93-113,1996/03。
徐雪霞 <清代宜蘭的發展(1810-1895)>,台灣文獻69期,p.p.131-170,1984/ 09。
高拱乾 《台灣府志》,台灣文獻,1960。
姚 瑩 <噶瑪蘭原始>,《東搓紀略》,文海出版社,台北,1829。
青島勝三 <都市計畫の概況及一般調查>, 《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P.637,台北,1937。
侯怡泓 <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之研究>,台中市,台灣省文建會1989/06。
秦啟文 <台灣之鐵路建設>《台灣銀行季刊》9(3)1957/12:70∼78。
陳淑均 《噶瑪蘭廳志》,台灣文獻叢刊,1852。
陳正祥 《臺灣地理圖集》敷明農業地理研究所報告第九十三號,1959。
陳正祥 《台灣地理文獻目錄》,敷明農業地理研究所出版,1953。
陳志梧 《空間之歷史變遷: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01/22。
陳進傳 <談鄉土使研究---- 以宜蘭地區研究為例>史聯雜誌。
陳玲蓉 《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1992,台北。
喜安幸夫《台灣抗日祕史》,台北:武陵,1984。
馬以工 《尋找老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五月二十日二版,p.21。
黃得時 <台灣鄉土研究的回顧>《台灣風物》17(1)1967/02:P.6∼11。
黃世孟 《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研
究室1987。
黃世孟 《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民1987。
越澤明著/黃世孟譯《中國東北都市計畫史》,大佳出版社,臺北市,1986。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前衛出版社,台北,1994年4月
張景森 《台灣的都市計畫》,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07。
陸金雄 <巴黎城市規劃發展過程>空間雜誌。
施添福 <台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台灣史料研究評析講座記錄(一)》,張炎憲、陳美容主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P.131∼184。
施添福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文化中心,宜蘭縣,民國85年。
楊碧川 《後藤新平傳》,克寧出版社, 台北,1994年9月。
楊廷理 <議開台灣後山噶瑪蘭即蛤仔難節略>,《噶瑪蘭廳治》,台灣文獻,1852。
鈴木隆 《法國近代都市計劃》,1989。
郭肇立 《日治時代的帝國之夢『台灣建築的烏扥邦』》。
鶴見輔祐著《後藤新平傳》,1937,東京。
劉枝萬著、余萬居譯 <台灣的民間信仰>《台灣風物》39(1)1989/03:P.79∼107。
台灣風物 <1988年台灣研究關係書目>《台灣風物》39(1)1989/03:P.165∼174。
台灣風物 <1989年台灣研究關係書目>《台灣風物》39(4)1989/12:P.175∼194。
富田方郎 <台灣聚落的研究>《台灣文化論叢(第一輯)》1943,台北:清水書局。
富田方郎 陳紹馨譯 <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一)>《台灣風物》4(10)1954/11。
廖風德 《清代之噶瑪蘭》,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初版,p.3。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古蹟遺址調查研究計劃》,1998。
《西文參考書目》
Johnson,E. A.J. 《The Organization of Spa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Lewis Mumford 《The Culture of Cities》:P.285∼292。
Leonardo Benevolo《The European City》,p.173。
Walter Kiess《Urbanismus im Industriezeitalter :Von der Klassiziatischer stadt zur Garden City》。
Mark Baldassare《Cities and Urban Living》:P.29∼31, 1983。
Lewis 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1961。
Lewis Mumford《The Culture of Cities》1961
Leonardo Benevodo《The History of the City》1980。
Spiro Kostof《The City Square》,Thames and Hudson Ltd,1990。
Spiro Kostof《The City Shaped》,Thames and Hudson Ltd, 1991。
Spiro Kostof《The City Assembled-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1992。
《Centenary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its perspective》,The City Planning Institute of Japan,19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