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舉要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一、相關典籍及著述
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于光華輯:《文選集評•卷七》,線裝書,出版地、年不詳
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1985年9月
王夫之:《古詩評選》,收於《船山遺書全集》,台北,自由出版社,1972年11月
王充著:《論衡》,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1年8月
王先謙著:《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1月
王叔岷撰:《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
左丘明:《國語》,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永瑢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9月
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3月
吳丕績:《江淹年譜》,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1月
吳兆宜箋注:《箋注玉臺新詠》,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
李延壽撰:《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9月
沈德潛著,王純父箋注:《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8月
汪榮寶著:《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影印本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房玄齡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俞紹初校注:《江淹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
姜亮夫:《陸士衡年譜》,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3月
姚一葦:《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7月
姚思廉撰:《新校本梁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12月
洪興祖注:《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94年9月
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影印本
郎廷槐:《師友詩傳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影印本
郁賢皓箋注:《建安七子詩箋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5月
班固撰:《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郝立權:《陸士衡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
張少康、盧永璘編選:《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張少康:《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1987年2月
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名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皎然著,周維德校注:《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
莊萬壽:《嵇康年譜》,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3月
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隋樹森編:《古詩十九首集釋》,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3月
馮班:《鈍吟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馮惟納撰:《古詩紀》,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3年4月
黃節註:《曹子建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9月
黃節註:《謝康樂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9月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葛洪著,龐月光譯注,《抱朴子外篇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劉勰著、紀昀等注:《文心雕龍注等六種》,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10月
劉履等著:《古詩十九首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10月
歐陽脩、宋祁撰:《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蕭子顯撰:《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5月
錢振倫注:《鮑參軍詩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嚴可均輯:《全梁文(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嚴可均輯《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日)清水凱夫著,韓基國譯:《六朝文學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10月
于浴賢:《六朝賦論述》,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台中,東海大學出版,1971年8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王運熙、楊明著:《中國文學批評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王繪絜:《傅玄及其詩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
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台北,久大,1990年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尚學鋒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5月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姚振黎:《沈約及其學術探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3月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唐翼明:《古典今論》,台北,東大,1991年9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5月
郜積意:《經典的批判—西漢文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月
張少康、劉三富著:《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1991年6月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0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1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陸曉光:《中國政教文學之起源—先秦詩說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馮天瑜:《元典:文本與闡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中國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楊明:《劉勰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5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11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閻采平:《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駱鴻凱:《文選學》,台北,漢京文化,1982年10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1996年3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三、學位論文
王淳美:《兩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呂光華:《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李鮮熙:《兩漢民間樂府及後人擬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沈志方:《漢魏文人樂府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四、期刊論文
王立 :〈意象因襲與中國古代懷古文學主題〉,《齊魯學刊》,1999年第5期
王次澄:〈庾信「詠懷」詩探微〉,《大陸雜誌》,88卷第3期王琅 :〈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析論〉,《雲林工專學報》,16期李劍鋒:〈論江淹在陶淵明接受史上的貢獻〉,《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3期
尚學鋒:〈阮籍《詠懷》的生命關懷和抒情模式〉,《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第6期
尚學鋒:〈魏晉南北朝文學接受的三大類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第5期
俞灝敏:〈陸機與魏晉文學自覺的演進〉,《陽山學刊•社科版》1994第4期
洪順隆:〈《文選》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胡大雷:〈論江淹摹擬之作的兩大類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第5期
唐海濤:〈鮑照模擬詩研究〉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0卷2期
徐玉如:〈轉益多師翻新曲——淺談古代詩歌創作中的借鑒、繼承與創新〉,《景德鎮高專學報》,1998年第1期
張國星:〈西晉樂府『擬古』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第4期
張隆溪:〈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陳冰 :〈論陸機擬古樂府詩〉,《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
葉慕蘭:〈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探析〉,《源遠學報》,5期廖國棟:〈論鄴下文學集團同題競采的遊戲賦作〉,《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會議》,1998年12月,抽印本
劉加夫:〈論陸機文論的創新思想與作品的擬古傾向〉,《齊魯月刊》總158期
劉昆庸:〈論陸機「擬古詩」〉,《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4期
劉則鳴:〈上追漢魏 不染詩風——鮑照擬古樂府詩述論〉,《內蒙古大學學報•人社科版》,2000年第6期
劉則鳴:〈詩體總雜 善於摹擬——關於江淹擬詩與其文學觀念〉,《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第5期
劉則鳴:〈謝靈運「擬鄴中集八首」考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劉德玲:〈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初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6期樊榮 :〈擬作與《文選》組織結構之關係〉,《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2000年6月,抽印本
鄭滋斌:〈從六朝詩人模擬公幹詩作論劉楨詩風〉,《大陸雜誌》,95卷第1期鄧仕樑:〈論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4卷第1期
錢志熙:〈樂府古辭的經典價值—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文學評論》1998第2期
龍文玲:〈模擬與超越——從漢賦看文體嬗變的規律〉,《廣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薛泉 :〈西晉擬古詩成因淺探〉,《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4期
魏曉虹:〈論郭璞遊仙詩的藝術特色〉,《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第1期
龔鵬程:〈論李商隱的櫻桃詩——假擬、代言、戲謔詩體與抒情傳統間的糾葛〉,《書目季刊》,22卷第一期,1988年6月
五、多媒體資料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微片資料
中國期刊網:網址cjn.csis.com.tw/cjnindex.asp
中央研究院翰典全文檢索系統:網址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