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中國對於女性規範與時遷移,而其中從戰國到兩漢時期伴隨著父權制、君主專制政權的發展,是傳統社會對女性倫理規範的初期發展階段。本論文採取較長的觀察時間以觀察由春秋戰國以迄兩漢,對女性規範部分的發展情形,有哪些是被賦予新義而保留下來,有哪些是為因應新環境而建立。 觀察角度採取兩方面進行,一方面由政權結構的角度出發,觀察宗法制度時期如何透過姓名、婚姻、活動空間、人生責任、教育、服飾、持贄上,規範婦女行為,也關注秦漢父權制、君主專制政權對兩性逐漸發展成立的男尊女卑、夫家為主的社會律令規範的建立。另一方面,觀察政治、經濟變遷中,女子的發展、因應之道。 封建社會對女性所規範的一些觀念如男女有別、女不與外事、一夫一妻多妾制形成的家庭內婦女階級差異等等,都在日後的家長制中被接收,成為傳統文化中對女性規範的一個特色。而到漢武帝以後可說是傳統中國對傳統女性有規模的進行教化工程另一階段的開始,國家政策以維護“家”之完整為原則,從刑求、已嫁女子從夫流、姦淫罪、提倡貞婦順女觀念、推廣劉向《列女傳》女子形象於民間建立女子形象入手,女子被固定於夫家更形確立。 女子的因應之道深受時代環境、與家庭的影響,春秋晚期以後社會經濟變動,女性因為對參與家庭生產有積極貢獻,而影響到一般女性地位;到兩漢也有女性開始關注於女性倫理的建構,如班昭、杜泰姬等等,將原屬於男性言論(如《禮記》或劉向《列女傳》)轉化為女性言論,開啟後代女教,但是因為承受的是儒家思想,無形中也接受了父系、女子從人、女子不二醮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