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A. 專書:
1.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1997年2月初版﹚。
2.王拓,《街巷鼓聲》﹙台北:遠景,1977年9月初版﹚。
3.中國論壇編委會,《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1985年10月初版,1989年8月三刷﹚。
4.白萩策劃、張信吉記錄,《詩與台灣現實》﹙台北:笠詩刊社,1991年1月初版﹚。
5.仙人掌社編,《民族文學的再出發》﹙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3月﹚。
6.古繼堂著,《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7.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1983年12月﹚。
8.向陽,《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9.李亦園編,《劇變與調適——1985台灣文化批判》﹙高雄:敦理,1986年9月初版﹚。
10.李亦園編,《辨思與擇取——1986台灣文化批判》﹙高雄:敦理,1987年3月初版﹚。
11.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2》(小說選集一)(台北:明潭,1979年3月初版)。
12.李敏勇,《做為一個台灣作家》﹙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3月初版﹚。
13.李敏勇,《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6月初版一刷﹚。
14.李喬、高天生編,《1986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7年3月初版﹚。
15.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1989年11月初版﹚。
16.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初版﹚。
17.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10月﹚。
18.李雙澤、宋澤萊、壹闡提(李喬)等著,《終戰的賠償﹙台灣現代小說選Ⅱ﹚》﹙台北:名流,1986年8月初版﹚。
19.宋冬陽,《放膽文章拼命酒》﹙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20.宋澤萊編,《1985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6年2月初版,1987年2月三版﹚。
21.宋澤萊,《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1986年6月初版,1986年7月再版﹚。
22.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1988年5月初版一刷)。
23.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4月初版﹚。
24.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1999年1月初版﹚。
25.吳錦發,《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1987年1月初版﹚。
26.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1996年3月初版一刷﹚。
27.林央敏編,《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前衛,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28.林武憲編,《洪醒夫研究專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初版﹚。
29.林柏燕,《文學廣場》﹙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年1月初版﹚。
30.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年8月初版﹚。
31.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初版﹚。
32.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初版﹚。
33.林雙不,《小喇叭手》﹙台北:前衛,1986年2月初版﹚。
34.林雙不,《台灣小說半世紀1930∼1980》﹙台北:前衛,1987年3月初版﹚。
35.林雙不,《台灣人短論》﹙台北:前衛,1988年8月﹚。
36.林雙不,《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2月初版﹚。
37.林雙不,《大聲講出愛台灣》﹙台北:前衛,1989年2月﹚。
38.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5月在台初版﹚。
39.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板橋:駱駝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40.周慶華,《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1994年11月初版﹚。
41.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文化,1997年8月初版﹚。
42.東方白,《浪淘沙》﹙台北:前衛,1990年10月初版﹚。
43.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1994年12月初版﹚。
44.施敏輝(陳芳明)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8年9月台灣版1刷,1989年2月台灣版2刷﹚。
45.范雲編,《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1993年6月初版一刷﹚。
46.若林正丈編,劉進慶著,陳豔虹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出版社,1988年6月﹚。
47.若林正丈編,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社,1988年6月﹚。
48.若林正丈,《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49.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89年10月初版一刷﹚。
50.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79年9月初版﹚。
51.南方朔,《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11月初版﹚。
52.南華大學編譯出版中心,《台灣文壇大事紀要﹙民國八十一年—八十四年﹚》﹙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年9月初版﹚。
53.姚嘉文,《台灣七色記前記》﹙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5月初版,1988年5月初版三刷﹚。
54.洪醒夫、白先勇等著,《彩鳳的心願﹙台灣現代小說選Ⅰ﹚》﹙台北:名流,1986年8月初版﹚。
55.高天生著,《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年12月初版﹚。
56.高信疆編,《體檢美麗島——1985台灣生活批判》﹙高雄:敦理,1986年9月初版,1986年10月再版﹚。
57.高信疆、楊青矗編,《台灣也瘋狂——1986年台灣生活批判》﹙高雄:敦理,1987年3月初版﹚。
58.高準,《文學與社會改造》﹙台北:德華出版社,1978年11月初版﹚。
59.徐正光、張曉春、蕭新煌編,《自力救濟——1986台灣社會批判》﹙高雄:敦理,1987年3月初版﹚。
60.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1996年1月﹚。
61.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77年5月初版﹚。
62.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86年9月初版﹚。
63.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89年7月初版一刷,1992年2月初版二刷﹚。
64.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1989年8月台灣版一刷,1992年8月台灣版四刷﹚。
65.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2月初版﹚。
66.陳其南,《關鍵年代的台灣》﹙台北:允晨,1988年10月初版﹚。
67.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草根,1994年11月初版一刷﹚。
68.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年9月初版﹚。
69.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初版﹚。
70.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1998年5月初版一刷)。
71.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1月﹚。
72.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年4月初版,1980年10月三版﹚。
73.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1993年6月初版一刷﹚。
74.張良澤,《四十五自述》﹙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台灣初版第一刷,1994年1月台灣初版第三刷﹚。
75.張良澤著,廖為智譯,《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初版﹚。
76.張金�晼A《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初版﹚。
77.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台北:前衛,1988年9月初版﹚。
78.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台北:自由時代,1989年1月初版﹚。
79.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1981年2月再版﹚。
80.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1983年4月初版﹚。
81.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初版,1993年9月再版﹚。
82.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1月﹚。
83.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晚,1990年3月初版﹚。
84.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初版﹚。
85.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年初版﹚。
86.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1——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87.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台灣文學五十七問》﹙高雄:春暉,1997年6月初版﹚。
88.葉石濤,《追憶文學歲月》﹙台北:九歌,1999年8月初版﹚。
89.葉石濤,《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翰音,1999年9月初版﹚。
90.葉芸芸編,《證言2.28》﹙台北:人間,1990年2月初版﹚。
91.葉榮鐘著,李南衡編,《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1985年8月初版﹚。
92.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7月初版﹚。
93.彭品光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年11月﹚。
94.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台北:聯合報,1978年9月初版﹚。
95.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年4月初版﹚。
96.彭瑞金編,《1983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4年4月初版﹚。
97.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年3月﹚。
98.彭瑞金,《描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初版﹚。
99.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年1月初版一刷﹚。
100.彭瑞金,《台灣文學沈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初版﹚。
101.彭瑞金,《文學隨筆》﹙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5月初版﹚。
102.彭瑞金,《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103.馮偉才編,《從現代主義到現實主義——台灣鄉土文學論論文集》﹙香港:一山書屋,1978年4月﹚。
104.曾健民主編,《清理與批判: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台北:人間,1998年12月初版﹚。
105.趙知悌編著,《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106.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台北:富春文化,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107.趙遐秋、曾慶瑞著,《“文學台獨”面面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108.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編,《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文化,1989年11月﹚。
109.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初版﹚。
110.臧汀生,《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前衛,1996年4月初版﹚。
111.鄭良偉編,《林宗源台語詩選》﹙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8月初版﹚。
112.鄭良偉編,《台語詩六家選》﹙台北:前衛,1990年5月初版,1992年5月初版二刷﹚。
113.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1988年4月初版﹚。
114.鄭烱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文學界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115.鄭烱明編,《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年6月﹚。
116.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年3月初版﹚。
117.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初版﹚。
118.蔡源煌著,《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
119.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城邦,1999年2月初版﹚。
120.蕭新煌,《斷奶期的新社會》﹙台北:久大文化,1987年9月初版﹚。
121.蕭新煌、張曉春、徐正光編,《怨.亂.序——1987台灣社會批判》﹙高雄:敦理,1988年3月初版﹚。
122.鍾理和著,張良澤編,《鍾理和書簡》﹙鍾理和全集——卷七﹚﹙台北:遠景,1976年11月初版﹚。
123.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1996年4月初版﹚。
124.鍾肇政、鍾理和,《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1998年2月初版﹚。
125.簡烱仁編,《鍾理和逝世32週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要》﹙高雄:高雄縣政府,1992年11月初版﹚。
126.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台北:晨星,2000年4月初版﹚。
B. 學位論文:
1.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2.林民昌,《當代台灣小說文本知識的構成——寫作政治研究的初步藍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3.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4.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 一九七一〜一九八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7月﹚。
5.蘇慧雲,《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C. 期刊資料:
1.《文學界》編輯委員會,《文學界》第1—28期(1982年1月—1989年2月)。
2.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仙人掌》第2期﹙1977年4月﹚。
3.石家駒(陳映真),〈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仙人掌》第12期(1977年8月)。
4.江迅,〈鄉土文學論戰:一場迂迴的革命?〉,《南方》9期﹙1987年7月﹚。
5.李文卿記錄整理,〈文學之「葉」,煥發長青——陳芳明專訪葉石濤〉(時間:2001年10月28日;地點:高雄左營),《聯合文學》第206期(2001年12月)。
6.吳海燕、王晉民,〈試評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在台灣的中國文學〉,《當代》第42期(1989年10月)。7.宋冬陽(陳芳明),〈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86期﹙1984年1月﹚。
8.宋澤萊,〈文學十日談〉,《台灣文藝》第73期﹙1981年7月﹚。
9.呂正惠,〈七、八十年代台灣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新地文學》1卷2期(1990年6月)。10.呂昱,〈書簡〉,《書評書目》第96期﹙1981年5月﹚。
11.林梵(林瑞明),〈從迷惘到自主——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文學旅程〉,《台灣文藝》第83期﹙1983年7月﹚。
12.林瑞明,〈自言受到天譴的作家——葉石濤印象記〉,《聯合文學》第206期(2001年12月)。13.松永正義,葉笛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的新階段〉,《新地文學》1卷1期﹙1990年4月﹚。14.花逸文,〈媒體魔棒亂揮,社會集體瘋狂——『美麗島事件』的反省〉,《新新聞》第135期(1989年10月9日)。15.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收入於《當代》第17期(1987年9月)。
16.高天生,〈歷史悲運的頑抗〉,《台灣文藝》第72期﹙1981年5月﹚。
17.徐曙整理,〈陳若曦的文學聲音〉,《暖流》1卷4期﹙1982年4月﹚。
18.座談會記錄,〈新生代眼中的「台灣結」與「中國結」〉,《中國論壇》23卷2期﹙1986年10月﹚。19.陳正醍著,路人譯,〈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暖流》2卷2、3期(1982年8、9月)。
20.許南村,〈大眾消費社會和當前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3期﹙1983年8月﹚。21.陳映真,〈思想的荒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1年2月22日﹚。
22.陳映真,〈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5期﹙1984年1月﹚。
23.郭楓,〈四十年來台灣文學的環境與生態〉,《新地文學》1卷2期,﹙1990年6月﹚。24.彭瑞金,〈從鄉土文學到三民主義文學〉,《台灣文藝》革新第9期﹙1979年3月﹚。
25.彭瑞金,〈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70期﹙1980年12月﹚。
26.彭瑞金,〈為九○年代的台灣創辦的文學雜誌——《文學台灣》〉,《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月)。
27.壹闡提(李喬),〈我看「台灣文學」〉,《台灣文藝》第73期,﹙1981年7月﹚。
28.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書評書目》第93期﹙1981年1月﹚。
29.鄭烱明,〈從《文學界》到《文學台灣》——為九○年代台灣文學開拓新視野〉,《民眾日報》(1992年1月10日)。
30.鄭烱明,〈穿越八○年代的台灣文學——從《文學界》到《文學台灣》〉,《文學台灣》第11期,(1994年7月)。
31.應鳳凰,〈葉石濤的台灣意識與文學論述〉,《文學台灣》第16期(1995年10月)。
32.蕭新煌,〈解開當前意識形態紛爭的「結」〉,《中國論壇》23卷1期﹙1986年10月﹚。33.蕭新煌,〈當代知識份子的「鄉土意識」〉,《中國論壇》265期﹙1986年10月10日﹚。
34.蘇美文,〈《文學界》研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3期(199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