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錄及檔案
王信,《蘭嶼•再見》(台北:純文學,1985)。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台北:雄獅,1997)。
宋文勳等撰稿,《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4)。
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物委員會,《歲月•部落•原住民》(台北: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物委員會,2000)。
阮義忠,《尋找希望的種子》(台北:攝影家出版社,2000)。
林權助,《台灣攝影家群像9:林權助》(台北:躍昇文化,1997)。
宮本延人口述,宋文勳、連照美翻譯,《我的台灣紀行》(台北:南天書局,1998)。
森丑之助,《台灣蕃族圖譜》(台北:南天書局,1994)。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台北:光華,1988)。
蕭永盛,《影心•直情•張才》(台北:雄獅,2001)。
關曉榮,《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造舟》(台北:時報,1991)。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主屋重建•飛魚招魚祭•老輩夫婦的傳統日作息》(台北:時報,1992)。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台北:時報,1994)。
---------,〈2%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少數民族生活紀錄〉,《中國時報》(1985年9月23-24日),第9版。
---------,〈百分之二的希望與奮鬥〉,《人間》,創刊號(1985年11月),頁16-25。
---------,〈船東海蟑螂和八尺門打漁的漢子們〉,《人間》,第2期(1985年12月),頁86-95。
---------,〈老邱想哭的時候〉,《人間》,第3期(1986年1月),頁70-79。
---------,〈失去了中指的阿春〉,《人間》,第4期(1986年2月),頁52-59。
---------,〈都是人間的面貌〉,《人間》,第5期(1986年3月),頁108-115。
---------,〈孤獨傲岸的礁岩〉,《人間》,第18期(1987年4月)頁8-23。
---------,〈飛魚祭的悲壯哀歌〉,《人間》,第19期(1987年5月),頁48-65。
---------,〈文明,在仄窄的樊籠中潰決〉,《人間》,第20期(1987年6月),頁86-101。
---------,〈塵埃下的薪傳餘燼〉,《人間》,第21期(1987年7月),頁108-123。
---------,〈酷烈的壓榨,悲慘的世界〉,《人間》,第23期(1987年9月),頁150-164。
---------,〈觀光暴行下的蘭嶼〉,《人間》,第24期(1987年10月),頁128-141。
---------,〈一個蘭嶼能掩埋多少「國家機器」?〉,《人間》,第26期(1987年12月),頁90-115。
---------,〈漢化主義下的蘭嶼教育〉,《人間》,第28期(1988年2月),頁126-140。
---------,〈被現代醫療福祉遺棄的蘭嶼〉,《人間》,第30期(1988年4月),頁86-101。
---------,〈流落都市的雅美勞工〉,《人間》,第33期(1988年7月),頁142-155。
---------,〈十人舟下水儀典〉,《人間》,第36期(1988年10月),頁78-91。
---------,〈八尺門手札〉,《聯合報》(1996年6月24-26日),第23版。
二、期刊、論文、專書
(一)中文
〈反核行動大事紀〉,《人本教育札記》,138期(2000年12月),頁68-83。
〈台灣童顏40年〉,《人間》第42期(1989年4月),頁23-55。
〈原住民圖像的重構〉,《山海文化》,創刊號(1993年11月),頁6-40。
〈我的形象,誰的凝視:雅邁•苔木VS. 瓦歷斯•尤幹談原住民攝影〉,《誠品閱讀》12期(1993年10月1日),頁34-44。
《原住民族月刊》,http://www.china-tide.net/abomagazine
于治中,〈阿爾杜塞與意識型態的物質性〉,《台灣社會研究》,第31期(1998年9月),頁97-113。
中國時報,《台灣:戰後50年》(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孔文吉,〈前瞻跨世紀原住民傳播權益之藍圖-兼論傳播媒體與原住民形象的文化與政治權力〉,《山海文化》,第19期(1998年7月),頁105-123。
---------,《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2000)。
台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百年攝影~1997》(台北:原亦藝術空間,1998)。
朱建民,《普爾斯》(台北:三民,1999)。
余光弘,〈雅美族〉,http://www.sinica.edu.tw/~dlproj/huso/yamei.html
李子寧,〈鏡頭下的雅美族—日治時期雅美民族誌影像的回顧〉(影像與民族誌研討會會議論文,2001)。
李道明,〈近一百年來台灣電影電視媒體對台灣原住民的呈現〉,《山海文化雙月刊》,第4期(1994年5月),頁66-81。沈昭良,〈攝影人•關曉榮-東北季風裡的希望與掙扎,太平洋上的尊嚴與屈辱,都不成敬意〉,《新觀念》,125期(1999年3月),頁82-84。吳嘉寶,〈讓我們的攝影文化起步走:從百年台灣攝影史料的整理談起〉,《雄獅美術》,第183期(1986年5月),頁72-85。
---------,〈視丘攝影文選十之六:報導攝影在台灣〉,http://www.photosharp.com.tw/discussion/Wu/wu-6.htm
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1998)。
林建成,《後山原住民之歌》(台北:玉山社,1996)。
林碧堯,〈台灣反核運動史〉,《台灣史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頁98-106。
周文,〈以歷史眼光鳥瞰台灣攝影的發展〉,《台灣美術》,第11卷:第4期(1999年4月),頁74-82。
東京都寫真美術館,〈中國•香港•台灣•韓國寫真史年表〉,《Asia View》(東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1996)。
迷走,《離開電影院之後》(台北:遠流,1998)。
洪文俊,《蘭嶼核廢料爭議中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1998年)。
徐正光、宋文理合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990)。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的建構〉,《新聞學研究》,第58期(1999年1月),頁85-111。孫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聯經,2000)。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1999)。
夏鑄九、陳志梧,〈台灣的經濟發展,蘭嶼的社會構造與國家公園的空間角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98年冬季號),頁233-246。
莊淑惠,〈仍待開發與深耕:台灣攝影藝術發展歷程與現況〉,《典藏今藝術》,第61期(1997年10月),頁219-224。
陳文玲,〈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43期(2001年9月),頁197-234。
陳志梧,〈觀光凝視的政治性-以蘭嶼為例〉,《觀光管理》(第1期,1992年5月),頁42-49。陳映真,〈創刊的話: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人間》,創刊號(1985年11月2日),頁2-3。
陳映真訪問,李明紀錄,〈紀錄一個大規模的靜默的•持續的民族大遷徙〉,《人間》,創刊號(1985年11月2日),頁27-31。
陳俊雄,《日據時期台灣寫真發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郭力昕,《書寫攝影》(台北:遠流,1998)。
---------,〈告別不了的濫情主義文化〉,《中國時報》(1999年12月6-7日),人間副刊。
---------,《光影中的台灣生命》,http://www.365uol.com/read/art-08-reading.htm
許進發、魏德文,〈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影像(寫真)紀錄概述〉,《台灣史料研究》,第7期(1996年2月),頁19-44。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1994年)。
張美陵,〈內╱外,自我╱他者〉,《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6),頁67-82。
張照堂,〈沉鬱的悵惘-關曉榮〉,《藝術家》,100期(1983年9月),頁291-299。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身體的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2000)。
黃明川,〈一段模糊的曝光:台灣攝影史簡論〉,《雄獅美術》,第175期(1985年9月),頁158-168。---------,〈攝影視覺與台灣現象〉,《雄獅美術》,第183期(1986年5月),頁86-92。
---------,〈台灣攝影史簡論〉,《台灣史料研究》,第7號(1996年2月),頁3-18。
黃翰荻,《台灣攝影隅照》(台北:遠流,1998)。
傅大為,〈從「邊緣戰鬥」的觀點看當代中國及台灣「知識分子」概念中的問題性〉,《聯合文學》,第7卷,第6期,(1991年4月),頁20-24。楊渡採訪,王妙如整理,〈從弱小者的觀點看世界〉,《中國時報》(2001年1月24日-25日),第37版。
鄭寶娟,〈關曉榮希望攝影展能爭取到一些關懷〉,《中國時報》(1985年9月22日),第9版。
蔡篤堅、張美陵,〈捕捉現代:台灣寫實攝影轉變初探〉,《現代美術學報》,第3期(2000),頁31-69。謝世忠,《「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1994)。
---------,〈「內部殖民主義」與「對內自決」的對立:泰國國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北部山地族群〉,《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期(1994年1月),頁17-27。
羅奇,〈陳映真的堅持:由《人間雜誌》到「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聯合報》(1999年9月20日),41版。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0)。
蕭永盛,〈台灣寫實攝影的綱要系譜〉,《現代美術》,第74期(1997年10月),頁19-27。---------,〈昂揚•撕裂•退廢:淺談台灣攝影發展演變〉,《典藏今藝術》,第91期(2000年4月),頁93-95。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88)。
蕭嘉慶〈郎靜山是「一代攝影大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5年5月6日)。
關曉榮,《女兒的胞衣》(台北:時報,1993)。
Althusser, Louis, 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1989)。
Anderson, Benedict, 瞿筱葳紀錄整理,〈有一個民族的存在是好的〉,《中國時報》(2001年2月18日-19日),第23版。
Barthes, Roland, 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1997)。
Bazin, André, 崔君衍譯,〈攝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1995年)。
Benjamin, Walter, 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1998)。
Berger, John, 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1998)。
Bocock, Robert, 田心喻譯,《文化霸權》(台北:遠流,1994)。
Burton, Julianne, 迷走譯,《拉美電影與社會變遷》(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
Foucault, Michel, 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3)。
Giannetti, Louis, 焦雄屏等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1992)。
Krauss, Rosaline, 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台北:遠流,1995)。
Lukács, György, 陳文昌譯,《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1988)。
Nochlin, Linda, 刁筱華譯,《寫實主義》(台北:遠流,1998)。
Parkinson, G. H. R., 翁紹軍譯,《格奧爾格•盧卡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Pultz, John, 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
Rabinowitz, Paula, 游惠貞譯,《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台北:遠流,2000年)。
Said, Edward, 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Sontag, Susan, 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Waugh, Patricia, 錢競、劉濱雁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板橋:駱駝,1995)。
(二)英文
Bal, Mieke, and Norman Bryson, “Semiotics and Art History,” in Art Bulletin, 73: 2 (June 1991), pp. 174-208.
Batchen, Geoffrey, Burning with Desire: The Conception of Photography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9).
Bate, David, “The Occidental Tourist: Photography and Colonizing Vision,” in Afterimage (Summer, 1992), pp. 12-13.
Bendient, Calvin, “Childish Pleasure,” in Art in America, 87: 2 (Feb 1999), pp. 35-37.
Bezner, Lily Corbus, Phot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From the New Deal into the Cold War (Baltimore &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4).
Bird, Elizabeth S., Dressing in Feath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6).
Bloom, Visa ed., With Other Eyes: Looking at Race and Gender in the Cultur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Bolton, Richard ed., The Contest of Mean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6).
Burgin, Victor ed., Thinking of Photographs (London: Macmillan, 1982).
Burke, Peter, Eyewitnessing: The Use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London: Reaktion, 2001).
Cheetham, Mark A., Michael Ann Holly, and Keith Moxey ed., The Subjects of Art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Clarke, Graham, The Photograp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Coleman, A. D., Depth of Field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000).
Davidov, Judith Fryer, Women’s Camera Work: Self/Body/Other in American Visual Cultur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8).
Dimock, George, “Children of the Mills: Re-Reading Lewis Hine’s Child-Labour Photographs,” in The Oxford Art Journal, 16: 2 (1993), pp. 37-54.
Edgar, Andrew, and Peter Sedgwick, ed., Key Concepts in Culture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99).
Edwards, Susan H., “Ben Shahn: The Road South,” in History of Photography, 19: 1 (Spring 1995), pp. 13-19.
Eisinger, Joel, Trace and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Criticism of Photography in the Modernist Period (Alb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95).
Frizot, Michel, A New History of Photography (Köln: Könemann, 1994).
Goldberg, Vicki, The Power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Abbeville, 1991).
-------------------, Lewis W. Hine: Children at Work (New York: Prestel, 1999).
Hall, Stuart,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1997).
Higonnet, Anne, Pictures of Innocence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1998).
Holland, Patricia, Jo Spence and Simon Watney ed., Photography/ Politics: Two (London: Comedia, 1986).
Jacobs, David L., “Regarding Sontag, Again, ” in Afterimage, 25: 5 (Mar/Apr, 1998), p. 7.
Jeffrey, Ian, Photography: A Concise Histor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1).
Kaplan, Ann, Looking for the Other: Feminism, Film, and the Imperial Gaze (London: Routledge, 1997).
Lemagny, Jean-Claude, and André Rouillé,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Maxwell, Anne, Colonial Photography and Exhibitions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McRae, William E., “Images of Native Americans in Still Photography,” in History of Photography, 13: 4 (October-December 1989), pp. 321-342.
Metz, Christian,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Mora, Gilles, Photospeak: A Guide to the Ideas, Movements, and Techniques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Abbeville Press, 1998).
Newhall, Beaumont,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MOMA, 1982).
Orvell, Miles, “Lewis Hine: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in History of Photography, 16: 2 (Summer 1992), pp. 87-93.
Osborne, Peter D., Travelling Light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senblum, Naomi, 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Abbeville, 1984).
Silverman, Kaja, The Subject of Semio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Soloman-Godeau, Abigail, Photography at the Dock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Starenko, Michael, “Sontag's Reception,” in Afterimage, 25: 5 ( Mar/Apr, 1998), p. 6.
Stein, Sally, “Making Connections with the Camera: Photography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Career of Jacob Riis,” in Afterimage, 10: 10 (1983), pp. 9-16.
Tagg, John,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
Urry, John, The Tourist’s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1990).
Wells, Liz ed., 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 London: Routledge, 1997).
Westerbeck, Colin, and Joel Meyerowitz, Bystander: A History of Street Photography (Boston: Bulfinch, 1994 ).
三、訪談資料
陳佳琦,關曉榮訪談紀錄,2001年1月31日上午11點,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所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