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古籍
【經部】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考證:《增補鄭氏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本)
(漢)鄭玄注:《易緯乾鑿度》(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據五英殿聚珍本繕錄)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伏勝:《尚書大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百部叢書續編影印漢魏遺書鈔本)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朱 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畿輔叢書本)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4月)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1986年5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公羊春秋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宋)朱熹注:《論語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6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清)朱右曾撰:《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11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書銘出版公司,1990年9月)
徐復主編:《廣雅詁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史部】
(周)左丘明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8月)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
(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師石山房叢書》本)
【子部】
(漢)河上公撰、王卡校點:《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高 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9年3月)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4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0月)
王 淮:《老子探義》(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顏昌嶢:《管子校釋》(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2月)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6月)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8月)
(周)荀況撰、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8月)
張雙隸:《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漢)應劭撰、(清)張澍輯:《風俗通姓氏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影印張澍刊《二酉堂叢書》本)
(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
(漢)趙爽注:《周髀算經》(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四部備要》影印學津討原校刊本)
(漢)甘公、石申:《星經》(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晉)楊 泉:《物理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影印平津館叢書)
(唐)王冰注、(宋)林億等奉敕校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年3月,《四部備要》影印明顧氏影宋本校刊本)
(唐)瞿悉達:《開元占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庫全書》本)
(宋)陸佃注:《鶡冠子》(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影印學津討原本校刊本)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2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清)姚際恆撰、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集部】
屈原等:《楚辭四種》(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9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9月)
(明)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
(清)于敏中等輯:《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師石山房叢書本影印)
二、專著
【二劃】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增修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
丁原植:《文子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三劃】
(日)小野澤精一等:《氣的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四劃】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4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4月)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五劃】
白 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新華書店,1998年9月)
【六劃】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9月)
朱碧蓮:《楚辭論稿》(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1月)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 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5月)
【七劃】
李 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李學勤:《古文獻論叢》(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學勤:《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李 零:《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12月)。
李 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3月)
李宗新主編:《水文化初探》(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6月)
李宗新、楊秀偉主編:《水文化論文集》(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6月)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新附篇---儒學的過去與未來》(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
吳 康:《老莊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
吳慧穎:《中國數文化》(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5月)
【八劃】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周勛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周振群:《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林 河:《九歌與沅湘民俗》(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11月)
【九劃】
姜廣輝主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姜廣輝主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徐文武:《楚國宗教概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俞曉群:《術數探秘》(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12月)
【十劃】
荊門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仲信出版社,1958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4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徐志嘯:《楚辭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高志喜:《楚文化的南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康有為著、錢鍾書主編:《新學偽經考》(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
【十一劃】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77年3月)
陳鼓應:《老子今譯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2月)
陳鼓應:《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1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7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4月)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陳 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張起鈞:《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8月)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張正明:《楚文化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9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
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
許抗生:《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許地山:《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郭 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11月)
曹 謨:《中華天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
【十二劃】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湯漳平、陸永品:《楚辭論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彭 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十三劃】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9月)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1987年6月)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楊 寬:《戰國史》(1997年增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1月)
楊權喜:《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0月)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10月)
【十四劃】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臺北:漢學供社,1991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
趙達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十五劃】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
劉信芳:《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
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臺北:漢學供社,1991年)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3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十六劃】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9月)
錢 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鮑國正:《荀子學說析論》(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6月)
【十七畫】
蕭 兵:《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蕭 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
蕭 兵:《中庸的文化省察─一個字的思想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十八劃】
駢宇騫、段書安:《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
【十九畫】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
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二十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
饒宗頤:《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饒宗頤、曾憲通編:《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9月)
龐 樸:《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6月)
【二十二劃】
顧詰剛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三、期刊論文
【二劃】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的出土及其特殊意義〉,《國文天地》1998年第14卷第2期(1998年)。丁四新:〈略論郭店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的歷時性差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6卷第2期(1999年3月)
丁 華:〈湖北出土楚簡的書法藝術〉,《文物天地》2001年第4期(2001年)
丁 華:〈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2000年)
【四劃】
王 暉:〈周代大禮返本歸樸說〉,《齊魯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
王淑禎:〈九歌東皇太一異說辨釋〉,《興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7年1月)王葆玹:〈試論郭店處簡的抄寫時間與莊子的撰寫年代---兼論郭店與包山楚墓的時代時間〉,《哲學研究》1999年第4期(1999年)。
王 博:〈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王 博:〈張岱年先生談荊門郭店簡〉,《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王 博:〈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王新霞:〈略論先秦諸子的尚「清」傾向〉,《文史哲》2001年第1期(2001年)
尹振環:〈也談楚簡《老子》其書─兼與郭沂同志商榷〉,《哲學研究》1999年第4期(1999年)。
尹振環:〈楚簡《老子》道論的主題---簡、帛《老子》道論比較〉,《中國哲學》2001年第5期(2001年)。
王志平:〈《太一生水》與《易》學〉,《簡帛研究二00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9月)
【六劃】
任繼愈:〈郭店楚簡與楚文化〉,《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艾 蘭:〈太一‧水‧郭店《老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七劃】
李學勤:〈兵避太歲戈新證〉,《江漢考古》1991年第2期(1991年)
李學勤:〈先秦儒學著作的重大發現〉,《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李學勤:〈荊門郭店所見關尹遺說〉,《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與《子思子》---兼談郭店楚簡的思想史意義〉,《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李學勤:〈太一生水的術數解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李學勤:〈關於「東宮之師」的討論〉,《簡帛研究二00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9月)
李 零:〈馬王堆漢墓神祇圖應屬避兵圖〉,《考古》1991年第10期(1991年)
李 零:〈湖北荊門兵避太歲戈〉,《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1993年)
李 零:〈三一考〉,《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1999年1月15日∼17日)
李 零:〈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李 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李 零:〈郭店楚簡中的兩個問題〉,《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李家浩:〈論太一避兵圖〉,《國學研究》第一卷(1993年3月)
李家浩:〈再論太一避兵圖〉,《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1996年)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邢 文:〈論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不屬一系---楚簡《太一生水》及其意義〉,《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李建民:〈太一新證─以郭店楚簡為線索〉,《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三號》(東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會,1999年3月)
李存山:〈從郭店楚簡看早期儒道關係〉,《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李存山:〈郭店楚簡研究散論〉,《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2000年)。
李裕民:〈郭店楚簡的年代與墓主新知〉,《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版)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
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4期(1999年4月)李澤厚:〈初讀郭店竹簡印象紀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李雲峰:〈試論《 管子‧水地》中水本原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0年5月)
李二民:〈讀《太一生水》札記〉,《簡帛研究二00一》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9月)
吳 銳:〈《太一生水》與南方柔教〉,《簡帛研究二00一》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9月)
【八劃】
周世榮:〈馬王堆漢墓的神祇圖帛畫〉,《考古》1990年第10期(1990年)
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周延良:〈《楚辭‧天問》與原始文明----《天問》中的原始哲學內涵考釋〉,《中國文化研究》2001秋之卷(總第33期)
林耀潾:〈論老子思想中的一〉,《孔孟月刊》第30卷第8期(1992年4月)林素清:〈簡牘符號試論─從楚簡上的符號談起〉,《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系,1999年12月10日至12日)
【九劃】
周世榮:〈馬王堆漢墓「神祇圖」帛畫〉,《考古》1990年第10期(1990年)
胡楚生:〈從「形上」到「形下」--老子「道論」發微〉,《中國學術年刊》第12期(1991年4月)胡其德:〈太一與三一〉,《東方宗教研究》新第3期(1993年10月)胡文輝:〈馬王堆《太一出行圖》與秦簡《日書‧出邦門》〉,《江漢考古》1997年第3期(1997年)
姜廣輝:〈郭店一號墓墓主是誰?〉,《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原典儒學─國內學術界關於郭店楚簡的研究〉,《郭店楚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姜聲調:〈「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釋義〉,《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姚才剛:〈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中國哲學》2000年第1期(2000年)。
【十劃】
孫作雲:〈說《九歌‧東皇太一》為迎神曲〉,《文史》第九輯(1980年6月)
高 正:《郭店竹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定位---兼論屈原與郭店楚墓竹書的關係》,《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2期(2000年)
【十一劃】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1997年)。
陳正夫:〈老子「道」的宇宙論及其歷史作用〉,《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1991年)
陳貞吟:〈老子思想中之「有」與「無」〉,《中國國學》第20期(1992年11月)陳紅兵:〈《管子》水本原論淵源及其內在矛盾探析〉,《管子學刊》1998年第3期(1998年)
陳 偉:〈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6卷第3期(1999年3月)
陳 偉:〈《太一生水》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臺北:楚文化研究會,1999年10月)
陳 偉:〈《太一生水》校讀並論與《老子》的關係〉,《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000年7月)
陳鼓應:〈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陳鼓應:〈《太一生水》與《性自命出》〉,《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陳長松:〈馬王堆漢墓「神祇圖」辨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1993年)
陳長松:〈《太一生水》考論〉,《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陳忠信:〈太一生水渾沌創世初探〉,《鵝湖月刊》第26卷第10期(2001年4月)張 亨:〈荀子禮論非取自大小戴禮記辨〉,《大陸雜誌》第42卷第2期(1971年1月)
張德麟:〈老子哲學中的「有」、「無」問題─以老子首章為討論中心〉,《孔孟月刊》第29期第8卷(1991年4月)郭 沂:〈老子的宇宙論與規律論新說〉,《哲學研究》1994年第6期(1994年6月)
連劭名:〈馬王堆帛畫《太一避兵圖》與南方楚墓中的鎮墓神〉,《南方文物》1997年第2期(1992年)
郭齊勇:〈郭店儒家簡的意義與價值〉,《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6卷第2期(1999年3月)
郭齊勇:〈郭店楚簡的研究現況〉,《中國文哲通訊》第9卷第4期莊萬壽:〈太一與水之思想探究----《太一生水》楚簡之初探〉,《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5月)強 昱:〈《太一生水》與古代太一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許抗生:〈初讀《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十二劃】
黃 釗:〈《管子‧水地》篇考證〉,《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張耀南:〈水觀:孔孟莊別論〉,《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3期(1997年)
彭 浩:〈郭店一號墓的年代及其相關的問題〉,《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1999年1月15日∼17日)
彭 浩:〈郭店一號墓的年代與簡本《老子》的結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彭 浩:〈一種新的宇宙生成論---讀《太一生水》〉,《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張立文:〈論簡本《老子》與儒家思想的互補〉,《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賀碧來:〈論《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強 昱:〈《太一生水》與古代太一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十三劃】
楊儒賓:〈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第2期(1999年3月)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1996年6月)
葛兆光:〈眾妙之門---北極與太一、道、太極〉,《中國文化》1990年第3期(1990年12月)葉友琛:〈就《左傳》論春秋時期禮的價值取向與共同特徵〉,《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1998年)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第26年第4期(1999年4月)雷敦龢:〈郭店《老子》:一些前提的討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裘錫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000年7月)
【十四劃】
趙建偉:〈郭店竹簡《老子》校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趙建偉:〈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疏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戴卡琳:〈《太一生水》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趙廟祥:〈老子之道:體與德〉,《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11期(1999年11期)
熊鐵基:〈對「神明」的歷史考察---兼論《太一生水》的道家性質〉,《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趙東栓:〈《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圖式及其文化哲學〉,《齊魯學刊》2001年第4卷(2001年7月)
【十五劃】
劉祖信:〈荊門楚墓的驚人發現〉,《文物天地》1995年第6期(1995年)
劉信芳:〈包山楚簡神名與《九歌》神祇〉,《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1993年)
劉信芳:〈簡帛《五行》述略〉,《江漢考古》2001年第1期(2001年)
劉 弘:〈漢畫像石上所見太一神考〉,《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4期(1989年)
劉澤亮:〈從郭店楚簡看先秦儒道關係的演變〉,《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6卷第2期(1999年3月)
劉國勝:〈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史哲》2000年第2期(2000年)。
劉彬徽:〈關於郭店楚簡年代及相關問題的討論〉,《簡帛研究二00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鄭傑麟:〈鄒衍及其他陰陽家之研究〉,《屏東師專學報》第2期(1984年4月)鄭曙斌:〈馬王堆漢墓文物神秘因素〉,《南方文物》1996年第3期(1996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邏輯結構〉,《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3期(1989年)
魯瑞菁:〈《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思想特色〉,《鵝湖月刊》第25卷第9期(2000年3月)樂勝奎:〈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鵝湖月刊》2000年第25卷第11期(2000年5月)。
【十六劃】
錢寶琮:〈太一考〉,《李儼、錢寶琮科學史》(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駱 蘭:〈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0年第3期(2000年)
【十八劃】
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魏啟鵬:〈《太一生水》札記〉,《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2000年)
魏宗禹:〈道家混沌說簡析〉,〈道教文化研究〉第一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9月)
韓育東:〈《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與《老子》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1999年)
顏安世:〈道與自然知識---談《太一生水》在道家思想史上的地位〉,《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十九劃】
羅 熾:〈郭店楚墓竹簡印象〉,《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1999年3月)。
羅運環:〈郭店處簡的年代、用途及意義〉,《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6卷第2期(1999年3月)。
羅運環:〈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年代〉,《考古》2000年第1期(2000年)
【二十劃】
蘇雪林:〈三一與泰一〉,《大陸雜誌》第44卷第2期(1972年2月)蘇雪林:〈屈原九歌乃整套神曲說〉,《學術季刊》1986年第6卷第4期(1986年)
饒宗頤:〈楚帛書天象再議〉,《中國文化》1990年第3期(1990年)饒宗頤:〈圖與辭賦─馬王堆新出《太一出行圖》私見〉,《湖南省博物館四十周年紀念論文》(武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龐 樸:〈古墓新知---漫讀郭店簡〉,《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龐 樸:〈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龐 樸:〈《太一生水》說〉,《郭店簡與儒學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二十三劃】
龔彭程:〈本於太一:儒家的星象哲學〉,《佛光學刊》199年第2期(1999年7月)
四、學位論文
林師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6月)
楊連生:《荀子禮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6月)劉師文起:《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張金城:《鶡冠子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黃錦煌:《老子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5月)陳茂仁:《楚帛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邴尚白:《楚國卜筮祭禱簡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暨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諸葛俊元:《先秦兩漢「太一」思想的起源與演變》(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