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00a)。八十九年台閩地區育幼機構聯繫會報會議手冊。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0b)。當「兒福」遇上「家暴」兒童保護法律實務研討會實錄。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0c)。兒童福利資源手冊。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0d)。我國踐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研討會。內政部兒童局、終止童妓協會主辦。
內政部兒童局(2000e)。兒童保護法規彙編。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1a)。九十年台閩地區育幼機構聯繫會報會議手冊。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1b)。2001年兒童人權宣導系列活動新聞稿。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1c)。內政部兒童局九十年度推展兒童福利補助作業要點暨申請經費補助項目及基準。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2a)。內政部兒童局育幼機構院童(民)動態第一季報表。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2002b)。台閩地區兒童福利機構評鑑作業手冊-育幼機構及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內政部兒童局:台中。
中國人權協會(2000)。2000年台灣地區兒童人權指標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中國人權協會(2001)。九十年台灣兒童人權指標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1)。二十一世紀兒童權利指數與兒童願望調查報告。台中: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3)。台澎金馬地區公私立育幼機構評鑑報告。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1)。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與設立自治條例。Http://appl.taipei.gov.tw/law/law.asp?s=兒童&i=1939&d=:\inetpub\wwwroot\law\law.ini(07/03/2001)
石發基(1982)。台灣省立育幼院院童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適應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園會(2000)。兒童權利公約。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李靜音(2001)。孤兒院傳虐童高市議員揭弊-院長致歉承認管教失當否認虐待情事。青年日報,九月五日第四版。
李自強(2001)。觸法少年安置輔導執行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E.Babbie,翻譯)。台北:時英。
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
余漢儀(1996)。兒童保護模式之探討-間論社工決策及家外安置。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余漢儀(1997)。家庭寄養與照護-受虐孩童的幸亦不幸。台大社會學刊,25,105-140。但昭偉(1999)。教育工作者的四個惡德與兒童權利的保障。學校行政,2,62-67。邱方晞(1986)。育幼院兒童性別角色、人格特質、社會適應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雄、陳明賢、吳憶莊、洪昭蓉(1994)。台灣省立高雄育幼院院童學業成就表現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省立高雄育幼院研究報告。林俐君(2000)。育幼機構院童成長脈絡之探討-以受刑人子女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瑞發、高承恕、紀雅芬、吳旻靜、陳建榮、何凱維(2001)。兒童福利專業組織發展與服務轉型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周震歐(1991)。兒童福利。台北:巨流。
周真真(2000)。服務過程中案主權益維護之探討-以台北市居家照顧服務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教裕、楊瑩、宋麗玉、胡彩惠(1997)。台灣省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巡迴輔導發現及建議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施教裕、宋麗玉、許智玲、陳正益(1998)。台灣地區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基準之研究。內政部八十七年度委託研究報告。施慧玲、高玉泉、施博琦、李麗芬、盧曼薇(2001)。我國踐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劃方案成果報告。內政部兒童局委託。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貴(1996)。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葉宗文(1989)。自我肯定訓練對育幼院院童、單親兒童自我觀念、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沛德、趙國瑞、汪美偉(1989)。育幼機構適應困難兒童輔導實驗計畫報告。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中心九十九年度研究報告。
郭美滿(1991)。兒童教養機構。周震歐主編,兒童福利(377-398)。台北:巨流。
郭靜晃、彭淑華、張慧芬、蔡桂美、黃尤美、羅惠玲(1995)。兒童福利政策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陳桂絨(2000)。復原力的發現-以安置於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陳阿梅(1996)。從兒童權利之觀點論兒童福利工作人員應有的特質。社會建設,94,62-65。許純敏(1992)。社會變遷中兒童福利理念及措施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天馬。張盈堃、方岷(1997)。積極家庭維繫服務:家庭政策及福利服務之應用。台北:揚智
彭南元(1999)。論國際收養之新趨勢暨我國因應之道,法學叢刊,44(4),17-31。彭淑華、張英陣、陳卉瑩(2001)。台灣地區兒童福利機構評鑑基準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彭懷真、翁慧圓、黃志中(1994)。落實兒童福利法-兒童少年成長性親職(輔導)教育研究方案。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研究
彭懷恩(2002)。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
黃慧真(1994)。兒童發展(S. W. Olds & P. Diane 翻譯)。台北:桂冠。
翁毓秀、邱方晞(1980)。台灣地區寄養安置評估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中心九十九年度研究報告。
馮燕(1994)。新修定的兒童福利法。學生輔導通訊,35,22-29。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萬育維(1997)。社會工作實務手冊(B. Cournoyer,翻譯)。台北:洪葉。
鄭貴華(2001)。身體受虐兒童對「家庭重聚」接受意願之探討-以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劉美芝(2000)。機構安置受虐兒童社會適應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曉春(1999)。社會工作的挑戰。許臨高主編,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上冊(D. H. Hepworth,R. H. Rooney & J. A. Larsen,翻譯)。台北:洪葉。
蔡淑芳(1991)。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R. E. Anderson & I. Carter,翻譯)。台北:大中國。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闕漢中(1999)。兒童青少年工作(P. Allen-Meares,翻譯)。台北:洪葉。
藍采風(1977)。兒童福利研究-寄養服務與社會工作。台中:台灣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盧許萬珍(2000)。從弱能人士增權的經驗探討社會工作的本質。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240-161)。NJ:Global Publishing Co. Inc.
英文部分:
Brofenbren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ombridge, M.A: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A. R. & Hill, B. A.(1996). Opportunity for change:Exploring an Alternative to Residential Treatment. Child welfare. LXXV, 1(Jan-Feb),35-57.
Clough, R. (1982) . Residential Work . London and Basingstoke :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1989). Standards for independent living services. Washington, DC.:CWLA.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1991).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for residential group care services. Washington, DC:CWLA.
Department of Health(1991).Children in the Public care. London:HMSO
Department of Health(2002).Children’s Homes National Minimum Standards Children’s Homes Regulations. 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http://www.doh.gov.uk/ncsc/childrenhomesregulations.pdf. 07/04/2002
Halasz, G.(1996).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psycho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50,285-297.
Kadushin , A.(1980). Child Welfare Services . New York: Macmillan .
Kadushin,A & Martin J. A.(1988). Child Welfare Services. New York: Macmillan.
Maluccio, A. N. & Anderson , G. A.( 2000). Futu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child welfare , Child Welfare. 79(1), 3-6.
Mason, J.(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Thousand Oaks, CA:Sage
Matsushima ,J. (1990). Interviewing for Alleged Abuse in the Residential Treatment Center, Child welfare ,LXIX ,4(July-August 1990),321-331.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A:Sage
Stafford, Mark C.(1995). Children’s legal rights in the U. 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 21, 121-131.
Triseliotis, J. & Russell, J.(1984). Hard to place-the outcome of adoption and residential care. London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 Limited.
Whittaker J. K.(1985). Group and Institutional care. In J. Laird & A. Hartman(eds), A handbook of child welfare (617-637). New York: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