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0a)。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編印。
內政部(2000b)。台閩地區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推展志願服務績效評鑑報告。內政部編印。
王麗容(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模式研究。台北市社會局北區婦女福利服務中心。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
江一聖(1998)。醫院社會工作服務成效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李鍾元(1993)。建立文化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呂育一(1992)。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之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芳銘(1998)。志願工作者對督導認知及其滿意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呂豐足(1996)。老人扶療養機構的績效評估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又慧(1994)。社會福利機構管理及運用志工方案之評估研究─以台北市心路文教基金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沈俊賢(1992)。兒童福利體系組織績效分析模型之研究─以我國為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勝義(1990)。建立社教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台北:教育部社會司。林萬億(1993)。現行公務機關志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
林啟鵬(1987)。志願服務之動力過程。社區發展季刊,39,97-104。施教裕(2000)。志願服務是什麼。收錄於內政部編印:志願服務專業教材之一-認知訓練。
孫本初(1994)。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高迪理(1999)。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P.M.Kettner ,R.M.Moroney,L.L.Martin翻譯)。台北::揚智。
張苙雲(1990)。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梁偉康(1990)。社會服務機構行政管理與實踐。香港:集賢社。
黃源協、許智玲(1997)。福利服務民營化趨勢下的志願部門。社區發展季刊,80,88-102。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其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英陣(1995)。第三部門與社會福利政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70,144-159。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54-64。張錫惠(1997)。績效管理。司徒達賢等著,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台北: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221-229。
張婉玲(1995)。高齡人力志願服務政策之執行成效評估─以台北市為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士軍(1999)。不可忽略的「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及未來。社區發展季刊,65,4-10。陳儀珊(1985)。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金貴(2001)。志願服務的未來發展。國際志工年公部門推動志願服務研習手冊。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陳馨馨(1998)。推動志願服務於公共部門與農業推廣體系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81,270-281。陳政智(1999)。非營利組織中志願工作者之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觀點。社區發展季刊,85,117-127。陳武雄(1996)。志願服務應有的認識與做法。志願服務論見選集,4-15。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陳武雄(1997)。我國志願服務工作推展之回顧與前瞻-從祥和計畫之推廣談起。社區發展季刊,78,5-13。陳武雄(1998)。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萬育維(1995)。社會福利績效評估的模型運用、困境及展望。研考雙月刊,19卷第1期,53。曾華源(1997)。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78,35-47。
曾華源、鄭讚源、陳政智(1998)。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
曾華源、郭靜晃(2000)。志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美國志工中心的做法為借鏡。社區發展季刊,89,128-144。曾華源(2000)。研訂志願服務法規落實社會政策推展。強化志願服務功能分區研討會。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曾騰光(1997)。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78,35-47。曾騰光(1996)。志願工作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梁慧雯(1999)。老人居家服務志工持續參與服務因素之探討-以祥和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程瑞玲(1994)。非營利組織之績效衡量。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湯昇玉(1991)。增進組織績效因素之分析。研考雙月刊,15卷4期,51-57。
趙善如譯(1999)。社會服務方案績效的評量。亞太圖書出版社。
蔡青墉(2000)。醫務社會工作者對績效指標重要性看法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鄭家銘(1997)。志願組織參與公益福利服務績效評估之研究─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讚源(1995)。社會福利機構組織績效之分析。社會福利,120,35-42。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的組織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8,48-53。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arker,R.L.(1988)。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New York: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Cummings,L.L.(1983)。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Critical Perspective,In Cameron,K.S. and Whetten,D.A.,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s。New York:Academic Press。
Ellis, S.J.& Noyes,K.K.(1990)。By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 as Volunteer (revise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F.E Kast and J.E.Rosenzweing(1979)。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System and Contigency Approach。New York:Mcgtaw-Hill book Co.。
Gillespie, D. F. & King, E. O.(1985)。Dem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volunteerism。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12(4),798-816。
Gibosn,James L., John M. Irancevich and James H.Donnely(1976)。Organizations:Behavior,Structure and Management。New York: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
Heiderich, K. W.(1990)。Working with volunteers: In Employe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 Programs。Champaign,IL:Sagamore Publishing,Inc。
Jessup,H.R.(1992)。The Road To Results For Theams。Trainig & Development,46,65-68。
Martin,L.L & Ketnner ,P.M(1996)。Measuring the performace of human service programs。Sage Publication,Inc。
McCurley, S. (1994)。Recuriting and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volunteers. In R.D llerman and Associates.(Eds.)。the volunteer management handbook。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Naylor, H. H.(1992)。Behind managing volunteers。Th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11(1),2-4。
Sluyter, G. V.(1998).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ce: A practical guidebook for the human service field.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Shonk,James H.(1982).Working In Teams:A Practical Manual For Improving Work Groups。New York:AMACPM。